前幾日的一場透雨,給經歷近一月乾旱的小城帶來久違的涼爽與滋潤。心也退掉一些躁氣,得以沉下來讀書。
挑選出《長篇小說選刊》2009年第4期的農村現實題材作品《空山》,在雨聲淅瀝中讀得好不愜意。之所以讀這本書,一是因為我喜歡反映農村現實生活的作品,二是因為《空山》描寫的邊遠山村現狀,我特別關心,三是阿來是我喜歡的一位當代作家。
小說裡寫到,川西的藏地機村,近十幾年來變得好快。傳統被商品經濟大潮給衝得支離破碎,連淳美的自然風光也多被毀,這一切都是為了迎合了賺錢的需要。
更可怕的是人心也隨之變了,年輕人都不願像祖輩那樣種田了。他們飛蛾逐光似的紛紛浮遊到錢潮洶湧處去瞎撞亂翻,有的真的還碰運氣弄到了大摞的人民幣,有的卻可悲地淪為「混混兒」、寄生蟲。
社會風氣變得令人窒息,人與人之間充滿猜忌或者乾脆成了金錢交換關係。
這片邊遠藏地,如果沒有上千年,至少也有幾百年,山民日復一日年復年地生活在這裡。他們在河谷間的平地上耕種,在高山上的草場放牧,在茂密的森林中狩獵。
本來在解放時才走出蒙昧接觸文明,未成想短短幾十個春秋即跨越原始社會、封建社會、農業社會,直接闖入市場社會。
這個跨越太猛,跨度太大,把山民中的一些人給震懵了。
舊的去了,丟了,毀了,新的尚未建立和到來,此謂「空」。
不是空靈,而是空寂,被掏空,空空如也。
遠看只有連綿不絕的群山,近看則是快速蛻變的村子與艱難生存與行進的村人。
阿來這一次捧給讀者的,是一幅中國當代農村的縮影圖,一縷被工業化物質化隨意砍鑿出的鄉村之殤。
而如何走出「失」之殤,填補「空」之空,小說通過故事情節和人物描寫所給的出路,卻過分天真或說書生氣。
靠偷伐偷賣國家森林木材發財的李老闆,坐牢快死了方頓悟「自己有了很多錢才發現,錢對自己沒有什麼用處,既不能拯救生命,更不能帶來溫暖」。他把一大筆錢交給年輕的同道拉加澤裡,要他著意捐給栽樹的人和綠化事業。
作者把全部希望,寄托在有錢人良心發現和浪子回頭上。
回過頭來看,小說之所以好讀,讓我一口氣不費力就讀完了,全在於故事好,情節緊湊,人物形象比較新穎。
然讀畢之後,似乎供人思考回味的餘韻還不夠濃度。
何故?竊以為系小說反映機村現實的濃度太稀所致。
作為「縮影」,也尚缺多味元素,像佐料樣用來摻進去充實調劑。而作品並非沒有做「濃」的基礎,但直至終卷也未展開,這就太遺憾了。比如原村長索波、「老紅軍」村支書駝子老爹、退學回村的達瑟身上,都還有很多經歷及涉及的豐富生活沒能寫出來。
當然,以上僅僅是我的一孔之見。在此寫出來求教於方家,以便將這部影響較大的長篇小說吃準、吃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