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脫貧攻堅創新實踐的探索者
——記市脫貧攻堅獎獲得者牽牛山村第一書記謝飛臣
2017年5月,縣醫保局辦公室主任謝飛臣帶著沉甸甸的責任和光榮的使命,就任萬林鄉牽牛山村「第一書記」。一年多來,他把自己當作「村裡人」,堅持不懈撲下身子、走向田坎、情系群眾、激情幹事、不斷創新,為牽牛山村脫貧攻堅付出了艱辛和智慧,他「點子多、辦法活」,贏得了村民們的一致讚賞,被稱為村裡的「謝電腦」。2018年10月,經過層層篩選,謝飛臣榮獲市脫貧攻堅獎。
謝飛臣組織村民學習藤編技術
創新打造「幫扶樂園」
幫扶幹部和貧困戶成了「朋友」
每到周末,在牽牛山村的蔬菜大棚裡,常常可以看到城裡人和鄉下人一起勞作的身影,田地裡一片歡聲笑語。為了讓幫扶幹部真正愛上農村,真正關心貧困戶,謝飛臣多方奔走,在牽牛山村打造「幫扶樂園」。他組織貧困戶建立蔬菜大棚,鼓動建檔立卡貧困戶與縣醫保局、縣國調隊幫扶幹部共同認領一塊土地,共同協作進行綠色種植。「幫扶樂園」裡,貧困戶負責平日的田間管理,周末與幫扶幹部一起勞作。「這個可以摘了」「這塊地要澆水了」……貧困戶成「老師」,幫扶幹部成「學生」,貧困戶自信了,幫扶幹部理解了,感情就在這一句句樸實的話語中,一顆顆晶瑩的汗水中悄然建立。同時,該蔬菜大棚還造就了許多的「贏家」:幫扶幹部在繳納200元/年的租金後,能享受到「田間勞作」的快樂和綠色蔬菜;種植貧困戶在提供勞力後,每戶每年有300-500元的收益;村委會在提供相關管理後,每年有近10000元的集體收入;附近的農家樂在收購大棚種植的綠色蔬菜後,能給遊客提供更加健康的食品,吸引更多的客源,增加業主收入。
建立「扶貧車間」
貧困群眾足不出村就脫貧
「太好了,我在家掙錢,還能照顧孩子。」貧困戶謝清賢的媳婦這樣說。腿部殘疾的貧困戶代堂松更是笑呵呵地說:「吃肉的錢不缺了」。2018年來,為了解決無法外出打工的貧困戶收入問題,謝飛臣跑遍了周邊的區縣,諮詢了大小企業。被他的誠意所感動,射洪縣向陽藤藝工藝有限公司決定在牽牛山村建立「扶貧車間」,把公司業務分一部分到村上,由公司提供半成品,貧困戶在家編織藤椅、藤桌等生活用品和工藝品,賺取人工費,再由公司收購銷售。同時,謝飛臣還和村兩委成員商量,從愛心人士捐贈基金中拿出部分現金對編織多、編織好的貧困戶進行獎勵,讓勤勞的貧困戶月收入增加1000元左右。
推行「家庭道德積分制」
成功創建省級「四好村」
脫貧攻堅的成效,不僅要實現群眾收入增加,鄉村風貌也要煥然一新。如何讓貧困戶「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2017年,謝飛臣利用創建省級「四好村」的契機,在牽牛山村率先探索建立了「家庭道德積分激勵機制」為創建添磚添瓦。
在謝飛臣的帶領下,村裡成立了由鄉駐村工作組、村組幹部、黨員和群眾代表組成的評比小組,聘請公道正派、威信較高的老黨員、老幹部和「兩代表、一委員」擔任評議員,分月分季度開展「十個好」定期評比活動、「十顆星」量化積分活動,並建立多元化激勵措施。同時採取村民「一事一議」或集體經濟組織股東大會的辦法建章立制,提取10%的集體經濟收益,設立家庭道德積分激勵專項基金,用於採購獎品,表揚獎勵道德積分優秀家庭,全面引導村民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2017年12月,牽牛山村成功創建省級「四好村」。
創新實施「精準慰問」
助推貧困戶立志立勤
「幫扶單位的慰問物資參差不齊,老百姓相互攀比;慰問時平均主義,人手一份,沒有起到促進貧困戶改變『等靠要』思想的目的,反而養成了『慰問我是應該,不來慰問我是失職』的錯誤思想。」謝飛臣帶領牽牛山村兩委積極思考探索,在實踐中形成了「精準慰問法」,促進貧困戶立志立勤。
在牽牛山村,村兩委與貧困戶籤訂定點收購協議,舉辦採購節,激發內生動力,讓貧困戶「動起來」;實施「環境衛生評比制」,將環境衛生整治效果分出等級,對應發放不同的慰問金額,促使貧困戶「勤起來」;實施「放棄慰問制」,將貧困戶劃分了「發展好、一般、發展不太好」三個等級。鼓勵「發展好」的貧困戶將匹配給自己的慰問資金轉交給需要的人群,樹立「我現在不需要慰問」的思想,促使貧困戶「志起來」;實施「因需施慰制」,根據貧困戶需求組織不同的慰問物資,慰問資金用在貧困戶最需要的地方,促使資金使用「活起來」。
「欲問秋果何所累,自有春風雨瀟瀟」,自謝飛臣任職牽牛山村第一書記以來,經過一年的努力,牽牛山村已呈現出欣欣向榮的發展局面。謝飛臣深知,建設新農村,實現鄉村振興,任重而道遠。「只要我們用心用情投入到扶貧工作,一定會收穫到老百姓真心、真情、真意。」他表示將不忘初心,繼續在實幹中創新,讓牽牛山村變成「村美、業興、家富、人和」美麗小山村。 (全媒體記者 李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