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吉林白城市通過一系列舉措累計新增耕地約125萬畝,成為全省水稻生產第一大市。
新華社記者 張 楠攝
第一書記代言官方直播現場。
(資料圖片)
駐村「第一書記」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力量。為提升農村治理水平,吉林省組織1489個貧困村的第一書記抓黨建、抓扶貧、抓發展,打造「第一書記代言」品牌、創建「第一書記協會」,連續兩年獲得全國脫貧攻堅組織創新獎;在「為了老鄉」理念指引下,走出以黨建為魂,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無縫銜接之路,打造出一道亮麗黨建扶貧風景線。
百姓需求是第一書記的召喚
需求對接是品牌創新的源泉。2018年,吉林省1489名駐村第一書記帶領群眾抓產業扶貧,生產具有吉林特色的農產品。然而,酒香也怕巷子深,好產品關鍵是要賣出去。為此,吉林省委組織部率先在省級層面組織駐村第一書記代言銷售貧困地區農特產品,通過與吉林有影響力的企業合作,讓他們登上大賣場的舞臺,以自身誠信為當地產品代言,取得了較好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今年以來,吉林省還深化拓展「第一書記代言」活動為「第一書記和村書記」代言活動。抖音、快手等平臺出現第一書記的身影。4月12日,吉林省第一書記官方直播間正式開播,很快取得淘寶4.2萬流量、快手10萬流量的成績,大部分是第一書記在講述扶貧故事、銷售扶貧產品過程中積累的粉絲。
第一書記蘇鋼說,「第一次直播太緊張了,滿頭大汗」。第一書記任宇翔說,「起初不知道與觀眾互動,只顧著自己說;現在直播成了工作的一部分,上癮了」。目前,線上直播不斷升級,獨立開發的第一書記代言APP也有了公眾號、網站、小程序。打開APP,映入眼帘的是「為了老鄉」4個大字——這就是他們的初心使命。
脫貧攻堅沒有情懷幹不了,只有情懷幹不好。隨著代言活動的深入,為降低運營成本,整合資源成為新需求,第一書記協會應運而生。今年1月22日,在吉林省委組織部指導下,全國首個第一書記協會——吉林省駐村第一書記協會註冊成立了。為走市場化道路,推動黨建與市場對接,協會註冊成立了本色公司,讓專業的人幹專業的事兒。第一書記們把手機作為「新農具」,把直播作為「新農活」,把電商平臺變成「新農業」,在實踐中快速成長為「新農人」,提升了抓銷售、抓經營、抓發展的能力,為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留下了一支「帶不走的工作隊」。
「代言」和「協會」雙輪驅動
走進長春南四環金控大廈3號樓,吉林省駐村第一書記協會宣傳牌映入眼帘。在2樓2560平方米的辦公區域內,具備了辦公、展示、直播等多種功能。該協會會長曾麗圓介紹:「這裡設有4個代言直播間供第一書記直播帶貨,共有工作人員40人。」
社會化方式打造的第一書記代言APP則承載著全省第一書記與農民群眾的希望,內有「書記代言」「惠品下鄉」「扶貧團購」和「榮企惠民」4個板塊,以及「第一書記代言」直播間。在這裡,第一書記們把吉林優質農特產品推向全省乃至全國。經濟日報記者嘗試安裝該APP後順利購買了第一單,得到了一次十分便利的網購體驗。
「協會的組織力、規模化解決了很多問題」。曾麗圓介紹,為讓農村的產品與城市的大市場相結合,必須把農產品變成產業現有資源。協會所屬本色公司整合各方資源,使農產品在工業化生產中實現增值,並降低了物流成本。例如:從第一書記協會發出的大米,快遞1斤是5元,市場上零發的貨1斤則要15元。
目前,吉林省有省級駐村第一書記協會1個、市縣協會52個,另有雲倉44個;在淘寶、快手等平臺上開辦第一書記代言商城,代言了1480款達到國家標準的產品。強大的資源整合能力帶來市場營銷的突飛猛進。吉林白城有一位第一書記曾苦於當地1.7萬枚「笨蛋」銷售不暢,沒想到在第一書記協會商城直播帶貨不到半小時便銷售一空。
扶貧產品普遍存在小而散,僅第一書記代言的木耳就有69種。為此,第一書記協會與吉林省標準研究院制定了統一標準,整合了大米和木耳兩個品類,在工商部門註冊了「本色不改」品牌。整合後的大米主推吉林農科院研發的「吉粳816」品種,好吃不貴。「本色不改」品牌則統一種植標準、統一銷售,利潤部分返還給所在村作為集體積累,體現本色不改的宗旨。
扶貧穩步實裡走,深裡走
吉林省貧困縣全部摘了帽,如何繼續深化脫貧攻堅?對此,吉林省組織部門早已作了深入探索——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無縫銜接。吉林農村當前的基本矛盾是發展不充分、不協調。解決不協調的問題,主要通過脫貧攻堅實現;發展不充分,則是鄉村振興問題,兩者可以無縫銜接,著力點就是促進產業向高級化發展。一產中的種養業向深加工轉化,形成二產和三產,「糧頭食尾」「農頭工尾」實現步步增值;大眾產品向高科技產品轉化。
李新功是長春榆樹市永生村第一書記。他調研發現,該村發展慢是因為農民習慣種玉米,且簡單再生產。在他帶領下,村民種植紅菇娘——皮做藥材,鮮果鮮食,餘下部分加工成紅菇娘飲料。同樣1公頃土地,種紅菇娘的收入將近6萬元。
深一度的產業層次,帶來多一份的收入。來自吉林大學的第一書記宋高峰在白城通榆邊昭村引進本校培育的黑頭羊,讓養殖戶1年收入幾萬元,貧困戶每年分紅1000元。貧困戶謝青生說,「吉林大學出錢又出力,給我們帶來了一沓沓人民幣」。通過科技創新,扶貧產品具有了競爭力。
黨建扶貧往深裡走,還體現在從黨務工作向黨建工作的延伸,通過教育黨員帶動農民。吉林省委組織部副部長儲曉東告訴記者,這種轉換和延伸,在實際工作中很好地與中央目前接續推進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這個中心結合起來,是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之舉。這種「深」必然需要「實」的支撐,就是圍繞經濟主戰場這個大局,有手段有載體,響應農民的所思所盼。吉林省第一書記代言與第一書記協會發揮組織化優勢,以黨組織為統領,成立屬於廣大農民的合作社,改變一家一戶農民面對大市場的問題,客觀上解決了黨建虛化問題。「扶貧產品背後是產業,這是吉林農村種植業發達,產業不發達的短板,把黨建與農村產業發展緊緊結合在一起,吉林正在進行產業化和規模化提升,這是高質量發展之路。」儲曉東強調說。
德不孤,必有鄰。第一書記協會並不局限內部整合,還在各市縣創建第一書記代言產品旗艦店,帶動了其他部門同頻共振。記者採訪第一書記協會期間,趕上吉林省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前來共建。大家一同走進直播間,實現了大米銷售的互動。曾麗圓說,來訪的90多人中有一半當場表示購買產品與合作意向。
社會化、開放式的第一書記協會培養集聚了一批志願者。記者在直播間認識了吉林廣播電視臺主持人小米,他經常參與直播,不僅分文不收,還自製廣告推薦產品。代言平臺整合了社會愛心人士、各界名人紛紛到直播間與第一書記賣貨暖場。
「這裡更注重培養黨的幹部,培養農村帶頭人,培養不忘初心、甘於犧牲自我帶領廣大農民向前的人。」吉林省委組織部組織三處處長辛峰說,黨建是組織部門的根本,是一切工作的著力點,通過發揮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保證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方向,讓黨組織統領農民創富的全過程,這才是我們的初心使命。(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李己平)
(責任編輯:王炬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