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美國朋友圈看晚了慢了錯了的對華遏制大戰略

2020-12-09 如風如帆

美國朋友圈的組成是分層的,簡單來講分為核心圈、合作圈和敵對圈。核心圈是英法德日意加G7成員國為首的發達國家,合作圈是拉美、中東和東亞的發展中國家。敵對圈在冷戰時期是華約成員國,冷戰後變為俄羅斯、朝鮮和伊朗等國。

中國在美國朋友圈中的地位很微妙,改開之後很明顯在合作圈,現在看起來走向敵對,不過事態很可能發展不到硬脫鉤,因為這不是美國一家說了就算的。

冷戰如何贏

美國贏得冷戰,朋友圈的建立是決定性因素。西歐的富裕程度本來就大大高於東歐,再加上東亞和北美,美西集團對比蘇東集團,在力量上根本不處於一個數量級。

即便如此,美國依然需要中國這樣的重量級選手加入合作圈,才能贏得冷戰的勝利。中國改開十年之後,蘇東集團開始解體,這絕不偶然。

美國願意將冷戰的勝利說成是價值觀的勝利,這並沒有錯。美西集團是自由加盟的,蘇東集團是軍事管制的,從這一點看,兩大集團高下立判。

蘇東集團的崩潰是從外圍向核心加速擴散的過程,東德和波蘭等國率先脫離蘇聯的控制,朋友圈沒了集團當然就不復存在了,蘇聯也迎來了解體的大結局。

蘇聯因為朋友圈的解體而崩潰,現在需要了解的是,美國的朋友圈是牢不可破呢還是暗流湧動呢?

看不見的手

美國的朋友圈是有嚴格分工的,核心圈掌控高端產業鏈,合作圈用自然資源和廉價勞動力與核心圈交換飛機、汽車、電子產品等高附加值商品。

處於合作圈的發展中國家如果想發展自己的民族產業,面臨的對手是以市場經濟為名自由競爭的跨國公司,還沒成氣候就會被打趴下。

要想取得民族產業的突破,就只剩下退群一條路。但是退群的後果非常嚴重,在美國制裁之下,資源賣不出去、技術買不進來,耗到最後還得求著美國給一條生路。

二戰之後中等規模以上經濟體只有韓國成功晉級發達國家,由此可見發展中國家想要混進美國的核心朋友圈,真的是比登天還難。

韓國的成功是美國有意扶植的結果,韓國經濟是典型的財閥壟斷,財閥中的龍頭老大三星,是一家美資控股的跨國公司,韓國的軍事基地是美軍在東亞的大本營……

做夢要笑醒

1990年代是現代美國最輝煌的時代。從一戰、二戰到冷戰,經過70餘年的艱苦奮鬥,世界終於呈現出最令美國滿意的形態。

蘇東集團的小兄弟爭先恐後加入美國的朋友圈,蘇聯解體後的遺產俄羅斯,在美國主導的"休克療法"之下,朝著美國喜聞樂見的弱政府強寡頭的方向大踏步前進。

龍顏大悅的美國,在1997年邀請俄羅斯加入G7集團,接納了曾經的死敵彰顯美國價值觀的偉大。

美國核心朋友圈中實力最強的是德國和日本,美國都有駐軍,不擔心有人爭奪C位。胡蘿蔔政策也不能少,美國和親密戰友分享全球化的豐厚紅利,核心圈內的友誼牢不可破。

身處合作圈的發展中國家,在與美國合作之外別無選擇,在市場經濟原則下,在用資源和勞動力換取高端商品之外,依然別無選擇。

身處C位的美國當真是志得意滿,恰逢其會享受好時光的是柯林頓總統,美國人對柯林頓時代的懷念,在某種程度上成就了川普時代的到來。

風雲會突變

進入二十一世紀,美國接連遭受網際網路泡沫破裂和911恐怖襲擊的打擊,然而西方真正具有遠見卓識的學者卻指出,中國崛起才是二十一世紀唯一重大的歷史事件。

美國如果選擇在二十一世紀的第一個十年遏制中國,中國恐怕除了屈從別無選擇,然而美國忙完反恐又要接著反俄。

2000年普京登上了俄羅斯總統的寶座,普京上任之後,開始執行打擊金融寡頭、收回國家權力的政策。

俄羅斯金融寡頭的背後是美國勢力在撐腰,但是在國家力量的打擊之下,寡頭們要麼跟政府合作,要麼蹲監獄進班房。

在美國眼中,擁有超強軍事實力的強勢普京政權不再安全,針對俄羅斯的遏制行動成為國家戰略。遏制中國的最佳時機就這樣錯過了。

幡然醒悟時

遏制中國的大戰略如果在2010年代執行其實也不晚,但是恰逢其會的08金融海嘯讓美國自顧不暇,率先走出危機的是中國,這預示了中美之爭拉開序幕。

當美國處理完自家事騰出手的時候,已經來到了商人總統川普的時代。商人的特點是言行一致的自我利益最大化,美國優先就是這一特點最鮮明的體現。

在美國優先的價值觀下,擋美國財路的各種勢力遭到無差別打擊,中國再一次享受到與他國相同的待遇,當美國終於認識到要單獨遏制中國時,一切都不一樣了。

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製造業強國和第一大消費市場,想要遏制中國的同時,自己不掉一層皮那是休想。

以最小的犧牲換取最大的利益永遠是商人的座右銘,美國遏制中國採取層層加碼的策略,沒想到殺敵一千自損一千五,連華為都遏制不住。

重要的朋友圈

推行美國優先的川普,這下意識到了盟友的重要性。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小夥伴,共同對付中國一定事半功倍,但是老革命遇到了新問題。

冷戰時期最有效的武器是意識形態,這一次重拾普世價值觀,對華採取孤立、圍堵和封鎖的戰略,不愁整不垮中國。

冷戰時期,用槍逼著別人跟自己合作的是蘇聯,崇尚自由的是美國,小夥伴們當然選擇跟著美國反蘇聯。

新時代,揮舞制裁的大棒逼著別人緊跟自己的變成了美國,中國的態度是歡迎跟所有國家建立非排他的合作關係,也就是說有錢一起賺、不用選邊站。

分裂的朋友圈

面對美國核心圈的發達國家,中國執行以市場換技術的策略,擁有中國市場的外國企業當然不願意退出,掌握技術的中國企業擁有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針對美國合作圈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商品擁有極具吸引力的性價比優勢,中國製造在新興經濟體高端產業中佔據了重要的地位,跨國公司建立的技術壁壘被撕開了一個大缺口。

中國和蘇聯是完全不同的兩個物種,蘇聯產品傻大黑粗還對外輸出意識形態,中國產品物美價廉不幹涉他國內政。用對付蘇聯的方式遏制中國簡直就是用前朝的劍斬本朝的官。

意識形態之所以好用是因為成本低,通過意識形態讓各國選邊站,美國的損失最小獲利最大,但是美國的盟友在損失中國市場的同時卻沒什麼收益。

未完的結局

上個世紀的美蘇之戰,起決定性作用的是朋友圈的數量和質量,本世紀的中美之爭,最終的決定性因素依然是朋友的向背。

在冷戰時期,美國的自由主義價值觀當然優於蘇聯的軍事聯盟共同體,到了中美之爭的時代,雖然表面上美國的普世價值觀依然佔優,但是事態正在發生悄悄的逆轉。

中國人講究"聽其言觀其行",價值觀不是嘴上說的而是指導行動的。美國優先、英國脫歐的行動怎麼看都不是普世主義,更何況美國正在執行的是"搞爛自己禍害大家"的國策。

中國的行動表明,中國奉行的是"做好自己的事,不幹涉他人的事"的價值觀。中美在具體行動上的價值觀體現,孰優孰劣一目了然。

說一千道一萬,美國不對自己的小夥伴進行大規模利益輸送,就想讓小夥伴死心塌地跟著自己走,這是痴心妄想。但是美國優先了,利益還能輸送嗎?

中美之爭註定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是我們以20年前、10年前和現在的視角來審視的時候,站在利益共同體的角度分析各國政策的時候,會發現悲觀真的不必要。

相關焦點

  • 一場未加掩飾的遏制——美國對華戰略轉型與中國的應對
    編者語:   美國對華戰略已經完成了由接觸向遏制的轉型。新的戰略是政治上的保守主義和外交上的進攻性現實主義結合的產物,中心目標就是通過各種手段減緩中國經濟快速增長,減緩美國相對實力下降的速度。中國需要理性務實地正視這一轉變,通過堅定不移和穩健的改革,實現又好又快的增長,以積極的防禦來阻遏戰略恫嚇、投機和冒險行為。敬請閱讀。
  • 中國駐泰使館發言人:南海問題不應成為域外大國對華戰略遏制的工具
    本文轉自【中華人民共和國駐泰王國大使館】;我們注意到美國駐泰國大使Michael DeSombre閣下7月14日在多家泰媒上發表署名文章,延續7月13日美國國務院涉南海聲明錯誤論調,罔顧南海問題歷史經緯和客觀事實,肆意歪曲《聯合國海洋法公約》
  • 中國駐泰國大使館:南海問題不應成為域外大國對華戰略遏制的工具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泰王國大使館發言人7月14日就美國國務院涉南海聲明發表題為《南海問題不應成為域外大國對華戰略遏制的工具》的談話,全文如下:我們注意到美國駐泰國大使Michael DeSombre閣下7月14日在多家泰媒上發表署名文章,延續7月
  • 臺灣在美國的大戰略中日漸被邊緣化
    (記者 黃蔚 楊犇堯)浙江大學臺研所助理研究員陳逸鈞日前在香港亞太研究中心主辦的「《美日防衛合作指針》與東亞局勢」研討會上表示,美國對臺政策從屬於其對華和亞太戰略,隨著美日防衛新指針的出臺,臺灣在美國的大戰略中日漸有著被邊緣化的危險。
  • 美對臺軍售有深層次原因 從戰略上遏制中國
    國際在線消息:有媒體報導,美國國防部6日批准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向臺灣出售「愛國者」飛彈。對此,中國國防大學孟祥青教授認為,美國之所以不顧中方反對,執意堅持對臺出售武器,一方面是出於美國的實用主義文化,更深層的原因是想從戰略上遏制中國。
  • 跟隨美國圍堵遏制中國,莫迪有苦難言,日子越來越難過
    中國有句俗話: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作為國家也一樣,如果站錯了隊,誤判了形勢,也是要付出慘重的代價的。印度就是這樣的國家,跟隨美國指揮棒起舞,圍堵遏制中國,莫迪有苦難言,日子越來越難過。分析印度的戰略選擇,錯在哪裡呢?龍凱鋒認為,莫迪錯在三個地方:一是誤判國際形勢,站隊美國,導致中印關係惡化。中美關係惡化時,印度認為崛起的機遇來了,所以站隊美國。
  • 唐健:建構「敵人」——美國的秩序構想、制度戰略與對華政策
    之後,不同黨派的總統雖然會有自己的制度戰略偏好,但總體而言,不會偏離這套大戰略框架太遠。因此,一個「敵人」的存在,從較長時間段來看,恰好可以為兩黨之間的角力提供一種平衡機制,能夠保持美國大戰略的活力與韌性。肯尼思·華爾茲(Kenneth Waltz)的研究印證了這一判斷。
  • 中國駐泰國使館:南海問題不應成為域外大國對華戰略遏制的工具
    我們注意到美國駐泰國大使Michael DeSombre閣下7月14日在多家泰媒上發表署名文章,延續7月13日美國國務院涉南海聲明錯誤論調,罔顧南海問題歷史經緯和客觀事實,肆意歪曲《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等國際法,背棄美國政府在南海主權問題上不持立場的公開承諾,無視中國和東協地區國家長期以來為維護南海和平穩定所做努力
  • 美國的「印太戰略」與臺灣地區的戰略選擇
    王衛星:美國的「印太戰略」與臺灣地區的戰略選擇川普上臺後,推出「印太戰略」,其主要目的是遏制中國崛起,維持美國始自冷戰後的唯一超級霸權地位。去年底以來,美國政府連續出臺《國家安全戰略》《國防戰略》《核態勢評估報告》等三份頂層戰略文件,明確把中國定位為戰略競爭對手,特別是通過打「臺灣牌」,對華形成牽制效應。
  • 莫裡森下錯了賭注,澳大利亞人多地向中國人「鋪紅毯」,但晚了!
    最近川普以一己之力,將美國搞得天翻地覆,美國推行的的「民主」徹底成為全球的笑柄。與此同時很多人也發現了,在去年美國對華瘋狂遏制的陣線中,最賣力的就是澳大利亞總理莫裡森了。
  • 美國打「香港牌」遏制中國的企圖不會得逞
    【鳴鏑】作者:張騰軍(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美國研究所助理研究員)近日,美國領導人專門發表對華政策講話,肆意指責中國涉港國安立法,揚言取消對香港貿易優惠待遇等。事實上,對美國政府而言,作出制裁香港的決定,無關香港自由民主,無關香港民眾福祉,只是遮掩其進一步打壓中國的幌子罷了。
  • 環球社評:美國走上遏制中國的邪門歪道 是因為自身競爭力衰減
    德國是今年下半年的歐盟輪值主席國,致力於推動歐盟形成統一外交政策,尤其是對華政策。德國圍繞5G等很多問題的對華態度都與美國的對華反應出現明顯差異,成為大西洋兩岸戰略分歧在加深的清晰寫照。德國總理默克爾近日不點名批評白宮的抗疫表現說,「正如我們親身經歷的那樣,你不能用謊言和虛假信息來抗擊疫情,正如你不能用仇恨或煽動仇恨來抗擊疫情一樣。」這引起了美國主流媒體的關注。
  • 專家認為美國對華正滑向「戰略誤判」
    專家認為美國對華正滑向「戰略誤判」》  參考消息網8月4日報導8月1日,在參議院投票結果出爐後,美國國會正式通過了對中國嚴苛的「2019年度國防授權法案」,尚待送交總統川普籤署為法律。但輿論普遍認為,獲得兩黨一致支持的法案,最終成為法律幾無懸念。
  • 中國際華集團與美國威特集團籤署戰略合作協議
    新華社紐約5月9日專電(記者王乃水)中國際華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與美國威特集團9日籤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在「際華園」項目、服裝貿易等領域展開合作。  際華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學成在籤約儀式上表示,該公司在紡織服裝、防護裝具等方面具備生產優勢,而威特集團在全球供應鏈物流服務、融資保理、進出口貿易及大型商場開發管理等方面經驗豐富,優勢互補將促進雙方在中美市場進一步發展。  李學成說,依託中國龐大的消費市場,雙方將共同在中國建設運營「際華園」等集購物、運動、娛樂、酒店於一體的現代商業綜合體項目。
  • 美方如意算盤打錯了,王毅外長鏗鏘表態,時代變了!
    近來,任期已屈指可數的本屆美國政府正以「最後的瘋狂」升級對中國的遏制和打壓。蓬佩奧等反華政客不斷叫囂中國是「美國人民安全的最大威脅」,是「全球自由和民主的最大威脅」。美國國務院、國土安全部則頻頻挑釁、生事,12月又將一部分中國人及其直系親屬赴美商務或旅行籤證的有效期從10年多次入境壓縮至1個月單次入境,甚至表示接下來可能對參與中國所謂「海外影響力行動」的中國公民實施籤證限制。這些政客難道打算用完全「脫鉤」的形式逼中國屈服?只是可惜,美方的如意算盤打錯了,近期,王毅外長鏗鏘表態,時代變了!
  • 美國海軍重建第二艦隊:遏制俄羅斯
    美媒網站截圖理查森說:「隨著安全環境的挑戰性加劇及日趨複雜,我們的國防戰略清楚列明,美國重新回到大國戰略競爭的年代。」他表示,第二艦隊的任務範圍涵蓋美國東岸及北大西洋。他說:「第二艦隊將對(美國)東海岸和北大西洋的船舶、飛機和地面力量進行業務和行政領導。」
  • 美對華科技戰略的「小院」與「高牆」
    從空中俯瞰美國甘迺迪宇航中心李明波美國國會「中國特別工作組」下設的中美科技關係專家小組11月發表了長篇政策報告《如何應對中國的挑戰:美國的技術競爭新戰略》,從中可以看出,美國國內已經開始對川普政府執政期間對華的全面科技封鎖政策進行反思。
  • 美國大選後的中美關係及其對兩岸關係的影響
    戰略與利益之爭,加上中美之間在文化理念、價值標準、社會制度、意識形態等發展道路層面的固有分歧,以美國2017年底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2018年初的《國防戰略報告》為標誌,新冷戰思維成為美國共識,明確把中國大陸作為其第一位的主要戰略競爭對手。這是美國對華戰略轉折的標誌。2020年5月發布《美國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戰略方針》,這是美國對華戰略穩定的標誌。
  • 技經觀察|跨大西洋國家的對華戰略重點
    美國大西洋理事會發布報告《跨大西洋國家的對華戰略重點》,稱跨大西洋國家面臨著中國帶來的經濟、安全和價值觀挑戰,並應為此制定協調、有效的跨大西洋對華戰略。報告提出跨大西洋國家應把戰略重點放在六大關鍵優先事項;報告認為,可以通過成立「跨大西洋協調理事會」,促進討論和協同行動,實現國家間的戰略兼容性與協調性。
  • 美國情報高官發文,無端指責中國,中方回應:遏制中國註定失敗
    對此言論,中國駐美大使館12月4日發文回應,文章中充滿著對事實的歪曲,美方中的一部分人,腦中仍存在著根深蒂固的冷戰思想,在看待他國時攜帶意識形態偏見,任何遏制中國、阻止中國與世界各國發展與合作的行為,註定會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