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朋友圈的組成是分層的,簡單來講分為核心圈、合作圈和敵對圈。核心圈是英法德日意加G7成員國為首的發達國家,合作圈是拉美、中東和東亞的發展中國家。敵對圈在冷戰時期是華約成員國,冷戰後變為俄羅斯、朝鮮和伊朗等國。
中國在美國朋友圈中的地位很微妙,改開之後很明顯在合作圈,現在看起來走向敵對,不過事態很可能發展不到硬脫鉤,因為這不是美國一家說了就算的。
冷戰如何贏
美國贏得冷戰,朋友圈的建立是決定性因素。西歐的富裕程度本來就大大高於東歐,再加上東亞和北美,美西集團對比蘇東集團,在力量上根本不處於一個數量級。
即便如此,美國依然需要中國這樣的重量級選手加入合作圈,才能贏得冷戰的勝利。中國改開十年之後,蘇東集團開始解體,這絕不偶然。
美國願意將冷戰的勝利說成是價值觀的勝利,這並沒有錯。美西集團是自由加盟的,蘇東集團是軍事管制的,從這一點看,兩大集團高下立判。
蘇東集團的崩潰是從外圍向核心加速擴散的過程,東德和波蘭等國率先脫離蘇聯的控制,朋友圈沒了集團當然就不復存在了,蘇聯也迎來了解體的大結局。
蘇聯因為朋友圈的解體而崩潰,現在需要了解的是,美國的朋友圈是牢不可破呢還是暗流湧動呢?
看不見的手
美國的朋友圈是有嚴格分工的,核心圈掌控高端產業鏈,合作圈用自然資源和廉價勞動力與核心圈交換飛機、汽車、電子產品等高附加值商品。
處於合作圈的發展中國家如果想發展自己的民族產業,面臨的對手是以市場經濟為名自由競爭的跨國公司,還沒成氣候就會被打趴下。
要想取得民族產業的突破,就只剩下退群一條路。但是退群的後果非常嚴重,在美國制裁之下,資源賣不出去、技術買不進來,耗到最後還得求著美國給一條生路。
二戰之後中等規模以上經濟體只有韓國成功晉級發達國家,由此可見發展中國家想要混進美國的核心朋友圈,真的是比登天還難。
韓國的成功是美國有意扶植的結果,韓國經濟是典型的財閥壟斷,財閥中的龍頭老大三星,是一家美資控股的跨國公司,韓國的軍事基地是美軍在東亞的大本營……
做夢要笑醒
1990年代是現代美國最輝煌的時代。從一戰、二戰到冷戰,經過70餘年的艱苦奮鬥,世界終於呈現出最令美國滿意的形態。
蘇東集團的小兄弟爭先恐後加入美國的朋友圈,蘇聯解體後的遺產俄羅斯,在美國主導的"休克療法"之下,朝著美國喜聞樂見的弱政府強寡頭的方向大踏步前進。
龍顏大悅的美國,在1997年邀請俄羅斯加入G7集團,接納了曾經的死敵彰顯美國價值觀的偉大。
美國核心朋友圈中實力最強的是德國和日本,美國都有駐軍,不擔心有人爭奪C位。胡蘿蔔政策也不能少,美國和親密戰友分享全球化的豐厚紅利,核心圈內的友誼牢不可破。
身處合作圈的發展中國家,在與美國合作之外別無選擇,在市場經濟原則下,在用資源和勞動力換取高端商品之外,依然別無選擇。
身處C位的美國當真是志得意滿,恰逢其會享受好時光的是柯林頓總統,美國人對柯林頓時代的懷念,在某種程度上成就了川普時代的到來。
風雲會突變
進入二十一世紀,美國接連遭受網際網路泡沫破裂和911恐怖襲擊的打擊,然而西方真正具有遠見卓識的學者卻指出,中國崛起才是二十一世紀唯一重大的歷史事件。
美國如果選擇在二十一世紀的第一個十年遏制中國,中國恐怕除了屈從別無選擇,然而美國忙完反恐又要接著反俄。
2000年普京登上了俄羅斯總統的寶座,普京上任之後,開始執行打擊金融寡頭、收回國家權力的政策。
俄羅斯金融寡頭的背後是美國勢力在撐腰,但是在國家力量的打擊之下,寡頭們要麼跟政府合作,要麼蹲監獄進班房。
在美國眼中,擁有超強軍事實力的強勢普京政權不再安全,針對俄羅斯的遏制行動成為國家戰略。遏制中國的最佳時機就這樣錯過了。
幡然醒悟時
遏制中國的大戰略如果在2010年代執行其實也不晚,但是恰逢其會的08金融海嘯讓美國自顧不暇,率先走出危機的是中國,這預示了中美之爭拉開序幕。
當美國處理完自家事騰出手的時候,已經來到了商人總統川普的時代。商人的特點是言行一致的自我利益最大化,美國優先就是這一特點最鮮明的體現。
在美國優先的價值觀下,擋美國財路的各種勢力遭到無差別打擊,中國再一次享受到與他國相同的待遇,當美國終於認識到要單獨遏制中國時,一切都不一樣了。
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製造業強國和第一大消費市場,想要遏制中國的同時,自己不掉一層皮那是休想。
以最小的犧牲換取最大的利益永遠是商人的座右銘,美國遏制中國採取層層加碼的策略,沒想到殺敵一千自損一千五,連華為都遏制不住。
重要的朋友圈
推行美國優先的川普,這下意識到了盟友的重要性。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小夥伴,共同對付中國一定事半功倍,但是老革命遇到了新問題。
冷戰時期最有效的武器是意識形態,這一次重拾普世價值觀,對華採取孤立、圍堵和封鎖的戰略,不愁整不垮中國。
冷戰時期,用槍逼著別人跟自己合作的是蘇聯,崇尚自由的是美國,小夥伴們當然選擇跟著美國反蘇聯。
新時代,揮舞制裁的大棒逼著別人緊跟自己的變成了美國,中國的態度是歡迎跟所有國家建立非排他的合作關係,也就是說有錢一起賺、不用選邊站。
分裂的朋友圈
面對美國核心圈的發達國家,中國執行以市場換技術的策略,擁有中國市場的外國企業當然不願意退出,掌握技術的中國企業擁有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針對美國合作圈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商品擁有極具吸引力的性價比優勢,中國製造在新興經濟體高端產業中佔據了重要的地位,跨國公司建立的技術壁壘被撕開了一個大缺口。
中國和蘇聯是完全不同的兩個物種,蘇聯產品傻大黑粗還對外輸出意識形態,中國產品物美價廉不幹涉他國內政。用對付蘇聯的方式遏制中國簡直就是用前朝的劍斬本朝的官。
意識形態之所以好用是因為成本低,通過意識形態讓各國選邊站,美國的損失最小獲利最大,但是美國的盟友在損失中國市場的同時卻沒什麼收益。
未完的結局
上個世紀的美蘇之戰,起決定性作用的是朋友圈的數量和質量,本世紀的中美之爭,最終的決定性因素依然是朋友的向背。
在冷戰時期,美國的自由主義價值觀當然優於蘇聯的軍事聯盟共同體,到了中美之爭的時代,雖然表面上美國的普世價值觀依然佔優,但是事態正在發生悄悄的逆轉。
中國人講究"聽其言觀其行",價值觀不是嘴上說的而是指導行動的。美國優先、英國脫歐的行動怎麼看都不是普世主義,更何況美國正在執行的是"搞爛自己禍害大家"的國策。
中國的行動表明,中國奉行的是"做好自己的事,不幹涉他人的事"的價值觀。中美在具體行動上的價值觀體現,孰優孰劣一目了然。
說一千道一萬,美國不對自己的小夥伴進行大規模利益輸送,就想讓小夥伴死心塌地跟著自己走,這是痴心妄想。但是美國優先了,利益還能輸送嗎?
中美之爭註定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是我們以20年前、10年前和現在的視角來審視的時候,站在利益共同體的角度分析各國政策的時候,會發現悲觀真的不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