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屏蔽中國手機應用後續:網際網路以外的投資和貿易也被波及

2020-12-14 手機鳳凰網

文 | 石燦 實習生胡文迪

印度政府在 2020 年 6 月 29 日發布公告,封禁 59 個中國手機應用,基本囊括當地用戶量最大的中國網際網路產品。

7 月 7 日,也就是公告發布一周後,名單上的應用只有 4 個還能從 Google 和蘋果的印度應用商店下載。這 4 個應用都在 Google Play 商店下載排名 1500 名後,沒有多少用戶。

從字節跳動的 TikTok(抖音海外版)和 Helo(類微博社交應用)開始,名單上的大部分應用在公告發布兩日內即從商店消失。印度當地運營商也同步開始限制應用訪問,早先已下載這些應用的用戶使用也受到不同程度影響。

速度超出很多受影響公司預期。公告發布當晚,多位相關應用開發者和投資人在接受《晚點 LatePost》採訪時懷疑禁令是否真的會執行,懷疑屏蔽需要兩周甚至更久才能實現。(當時的詳細報導點這裡:《等待 2:30,印度宣布屏蔽中國手機應用之後的夜晚》)

印度政府試圖扶持本土應用填上真空。下達封禁命令的印度通信和信息技術部在 7 月 4 日發起 「印度數字自立(Aatmanirbhar Bharat)創新挑戰賽」,以挖掘印度本土應用。

但印度用戶並不一定選擇本土應用。在 TikTok 擁有 900 萬粉絲的印度網紅普萊姆·瓦滋(Prem Vats)短暫使用過印度短視頻應用 Chingari,但他在使用中遇到一系列技術故障,隨後便轉向國際公司的平臺 YouTube 和 Instagram 發視頻。

Facebook 也快速響應。TikTok 被封三日後,Instagram 開始在印度測試短視頻功能 Reels,讓用戶創造類似 TikTok 風格的 15 秒短視頻,在 Instagram 中分享。Reels 功能 2019 年年底在巴西上線,這是首次在印度測試。

商業公司並不能改變什麼,三位被列入名單的中國公司高管對《晚點 LatePost》表示,日常工作照舊,在等待進一步進展。

與此同時,衝突影響範圍在擴散。

快遞中斷,貨物堆積在港口

中國服裝跨境電商 SheIn、ROMWE、ClubFactory 都在印度經營多年。禁令發布後,在 SheIn、ROMWE 網站填寫印度新德裡的收貨信息會收到「暫時不接受該地區新訂單」的提示。而 ClubFactory 官網在印度處於關閉狀態。

阿里旗下跨境電商全球速賣通(AliExpress)沒有被列入屏蔽名單,但下單發往新德裡同樣會收到提示「無法運送到印度」。

普通快遞也停了。《晚點 LatePost》聯繫到中國郵政 EMS、DHL 和聯邦快遞(FedEx)這三家經營中印跨境快遞的公司,它們分別在 5 月 21 日、6 月 26 日和 6 月 28 日暫停從中國向印度發貨。DHL 預計 7 月 13 日恢復中國往印度的貨物收件,而中國郵政和聯邦快遞還沒有恢復時間。

印度《經濟時報》在 6 月 24 日稱,由於中印邊境局勢緊張,印度情報機構向海關發出警報,海關隨即加強了檢查從中國運往印度貨物的力度,不再抽檢,而是進行「100% 的檢查後」,才允許清關。

據中國國家海關總署統計,2019 中國對印度出口商品貨值 5156.3 億元人民幣,平均一周有價值百億元的商品過境。而同年中國只從印度進口 1238.9 億元商品。如果中印雙邊貿易暫停,中國公司可能錯過的出口市場約為印度公司的 4 倍。

現在中國公司在印度當地工廠的生產和銷售體系也被波及。

印度政府對智慧型手機和平板電視分別收取 29.8% 和 36.05% 的高額關稅。因此中國手機廠商小米、OPPO、vivo 以及電視廠商 TCL 都已經在當地設廠生產。但這些工廠生產中用到的零部件大部分還得從中國進口。

邊境衝突後,中國手機廠商的當地經銷商開始擔心門店成為抵制甚至攻擊目標。6 月底,全印度移動零售商協會(AIMRA)給小米、OPPO、vivo、聯想和華為等中國手機廠商寫信,要求他們允許當地代理經銷商遮蓋門店標牌,或者暫時把標牌取下。當地代理經銷商確實也開始這麼做了,一張小米門店用「Made In India」(印度製造)蓋過門頭「Mi」品牌的照片在社交網絡上廣為流傳。

受影響的不止中國公司。據路透社報導,印度對中國進口商品的審查一度導致蘋果生產商富士康在印度南部工廠的生產暫停。經過協商,印度政府在 7 月 3 日處理了富士康滯留在港口和機場的託運貨物,並清關了三星、蘋果、戴爾等非國際公司從中國進口的零部件。

印度企業生產也受到直接影響。印度是仿製藥重要生產國,但藥品生產需要的原料有將近 70% 得從中國進口。印度藥品出口促進委員會主席迪內什·杜亞(Dinesh Dua)6 月底在接受彭博社採訪時曾表達不滿,說:「海關當局尚未清算來自中國的託運貨物,也沒有提供任何理由。」

中國公司在印基建投資也被叫停

6 月 30 日,中印兩軍舉行第三輪軍長級會談,雙方同意在爭議地區脫離接觸,以緩和邊境局勢。然而這沒能給資本帶來喘息。

中印會談次日,印度道路和運輸部兼中小微企業部部長尼廷·加德卡裡(Nitin Gadkari)表示,印度將禁止中印合資的企業參與公路建設。

加德卡裡稱,他希望能鼓勵更多印度公司參與這些項目。為此,印度將放寬對本國公司的技術與財務標準,以確保它們有資格參與投標。

同時,印度國家公路管理局(NHAI)已經取消了一家中國公司對一段「德裡–孟買工業走廊」(Delhi Mumbai Industrial Corridor)公路建設項目的競標。北起德裡,南至孟買,這一經濟走廊跨越1500公裡,斥資千億美元,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基建計劃之一。

59 個中國手機應用在印度被屏蔽的前後幾天,中國公司在印度的多項其它基建項目,也逐一被按下了暫停鍵。

7 月 3 日,孟買大都市區發展局取消了中國中車和比亞迪 2019 年在孟買地鐵項目裡中標的 50 億盧比(約 4.5 億元人民幣)訂單,並稱有三家印度公司可能加入競標。

孟買地鐵訂單取消的同一天,印度電力部頒布一份命令稱,印度企業從中國進口電力設備和部件將需要經過政府許可。印度電力部部長辛格(RK Singh)表示,印度將禁止從中國進口任何電力設備,因為這些設備可能攜帶惡意軟體。上一財年,印度電力行業進口額的 30% 來自中國,一年買了 2100 億盧比(約 188 億元人民幣)的電力設備。

此外,根據《印度教徒報》(The Hindu)報導,比哈爾邦(Bihar)的一座橫跨恆河的四車道巨型大橋的投標由於「技術原因」被中止。該項目的 7 個投標者中,有 5 家為中印合資企業。其中有印度最大財團塔塔集團(Tata Group)旗下的工業基建公司塔塔工程(Tata Projects)。

早前,印度電信部已於 7 月 1 日叫停印度國有電信公司 BSNL 和 MTNL 的 4G 升級招標項目,禁止中國公司參與新一輪投標。此前的 2G 與 3G 網絡中,中興通訊的設備佔了 60%。

兩日後,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報導稱印度將禁止華為參與印度 5G 建設。報導稱這一決定是電子和通訊技術部部長拉維·香卡爾·普拉薩德(Ravi Shankar Prasad)於一次高級別會議上所提出,雖然最終結果將取決於總理莫迪,但消息人士稱「華為已經完全出局了,不能參加 5G 網絡測試。」

華為在 2018 年 9 月受印度政府邀請進行 5G 網絡測試。之後雖有美國禁令,但印度電信部長還是在 2019 年年底表示,華為依然可以參加 5G 網絡測試。

中國企業在印度大規模投資十餘年

驅動方從國資轉為網際網路企業

「在我看來,(印度政府的)這些決定表明了邊境局勢的嚴重性,」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訪問學者安南·克裡希南(Ananth Krishnan)在接受《晚點 LatePost》採訪時表示。 他認為目前的信號表明,在邊境衝突徹底解決前,中印無法恢復正常的商業和貿易關係。

克裡希南年初為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撰寫的一份報告稱,2014 年是中國對印度投資的轉折年。在 2014 年之前,中國公司在印度的總投資是 16 億美元,大部分投資都在基建領域,參與者更多是國有企業。

2000 年代初,中印貿易主要驅動力是中國向印度賣生產和能源設備。三一重工與廣西柳工均開始向印度出口建築設備,並在 2010 年前後斥資數千萬美元在印度建廠。 根據布魯金斯學會報告估計,印度每四座發電廠中,就有三座在使用中國的設備。

2014 年,印度進入莫迪時代,中印舉行最高層會晤,並籤署數個關於鐵路、公路合作的備忘錄和行動計劃。

之後幾年裡,中國國家鐵路局和中國最大的鐵路和公路建設公司中國鐵建數次派團考察印度。中國鐵建在 2016 年表示願意出資 2000 億至 3000億盧比(約合當時 200 億至 300 億元人民幣)競標約 3000 公裡的印度公路項目,參與印度政府所提出的五年 83677 公裡龐大基建計劃。

但鐵路基建最終沒有落地。2014 年之後中國對印度的投資不再是國資主導,而是市場驅動。

2014-2017 年,中國民營資本大量湧入印度,三年總投資 80 億美元,比此前投資總和還高出三倍多。投資領域也從能源、科技與交通行業的,覆蓋擴張到娛樂與消費。

2015 年,阿里巴巴和螞蟻金服對「印度版支付寶」 Paytm 母公司投資 6.8 億美元,成為其第一大股東。同年字節出海。次年,字節跳動參投了印度新聞聚合平臺 DailyHunt。攜程則通過可轉債向「印度版攜程」MakeMyTrip 投資 1.8 億美元,並於 2019年成為該公司最大股東。

新投資看中印度市場的未來可能性,不過五年後這個市場的故事依然停留在可能性。還沒有哪個在印度網際網路公司展示出巨大的變現可能。

現在中國網際網路公司對當地公司的投資也開始受限。

2020 年 4 月,印度商務部長要求與邊境相鄰國家的公司在投資印度企業前得獲得印度政府批准。當時給出的理由是,「防止印度公司在疫情期間被奪去控制權」。自新規頒布以來,印度政府已收到約 50 項涉及中國投資的提案。

印度外賣公司 Zomato 在 2020 年年初獲得螞蟻金服 1.5 億美元投資。現在 Zomato 只拿到手 5000 萬美元,剩餘 1 億美元在等印度政府審批。據印度《經濟時報》報導,Zomato 目前轉向新加坡投資機構淡馬錫(Temasek)商談融資,投資金額最高或達 1 億美元。

相關焦點

  • 堅決反對印度禁用中國手機應用
    據新華社北京11月25日電  在25日舉行的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就中日正式啟動「快捷通道」、英國擬通過相關法案打壓華為、印度禁用中國手機應用等回答了記者提問。
  • 印度宣布封禁59款中國app,抖音微信躺槍,網際網路公司出海再生波瀾
    6 月 30 日,印度電子和信息技術部突然發布一項命令:基於「安全考慮」封禁 59 款中國移動應用。由於擔心這些應用從事的活動威脅到印度國家安全,影響印度的主權完整性,印度的決定在全球人口最多的兩個國家之間製造了新的緊張情緒。這項命令要求印度的通信運營商屏蔽名單中的中國產移動應用。
  • 禁掉中國應用背後:一個奇葩的印度網際網路市場
    據網際網路和印度移動協會(IAMAI)的數據,印度整體網際網路普及率估計在35%左右,城市地區為65%,農村地區為20%,如今,印度網際網路人口為5.1億,印度和中國是世界上唯二網民數量超5億的國家,而據尼爾森的預測,到2025年,這一數字將達到8.5億,這將超過G7國家的總人口數。
  • 中印衝突死亡是印度嗎 中國在與印度貿易中所佔的優勢比中美貿易更大
    然而,在經濟層面印度對華展開的「戰爭」卻並未結束,59款中國行動應用程式(APP)仍被印度政府禁止,印度政府甚至還要求該國法院阻止中國公司對APP禁令發起的挑戰,中國進口商品在印度港口清關進度仍然停滯。面對印度經濟層面的報復行為,在貿易戰上與美國都能打的有來有往的中國卻沉默了。中國與印度的貿易現狀與中美貿易極為相似,中國都在貿易中佔據優勢,獲得了數量可觀的貿易順差,只是規模差了很多。
  • 在印度殺出一條血路!中國應用Snack Video連續兩周佔據應用商店...
    自6月29日以來,印度政府對來自中國的59款應用實施了禁令,這個做法為印度本土和海外的其他類似應用打開了大門,尤其是短視頻類的應用。一些本土和海外的應用程式利用此次契機,積極提高下載數量。根據數據智能平臺Sensor Tower統計的數據顯示,自從印度禁止了包括TikTok、Vigo和SHAREit等中國應用之後,Snack Video在印度的下載量到目前為止已超過2300萬次。Snack Video是由快手科技(Kuaishou Technology)開發的,而快手旗下的另一款短視頻應用Kwai則被禁止在印度運營。
  • 富士康將加大在印度和中國臺灣的投資
    蘋果的主要供應商富士康今年將加大在印度和中國臺灣的投資,在中美貿易摩擦的情況下,富士康努力擴大在中國大陸以外地區的業務。他說,儘管由於COVID-19而在印度和臺灣的投資計劃受到了影響,但「在這兩個領域的擴張方向沒有改變」。富士康是全球最大的合同製造商,為蘋果、惠普、戴爾、亞馬遜、谷歌、華為和小米等公司供貨。該公司董事長的講話似乎表明,從中國大陸向外遷移的趨勢將繼續下去。
  • 中國網際網路3巨頭「扎堆」投資,新加坡為何吸引?
    最近,中國網際網路巨頭開始頻頻投資新加坡。據此前英媒援引知情人士稱,字節跳動計劃未來三年將在新加坡投資數十億美元,並增加數百個工作崗位。剛剛,騰訊也被傳出將投資新加坡。據美媒9月15日報導,騰訊在新加坡設立了新辦公室,準備將新加坡選為亞洲中心,目前騰訊在新加坡招聘的崗位涉及跨境電商、雲計算和電競等業務。
  • 中國手機能否成為中國應用出海的第三極?
    在歷經十年耕耘後,中國手機已經佔據了東南亞、印度和非洲等地市場超過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市場份額。根據國外調研機構Counterpoint research的調研報告顯示,中國手機品牌在2019年已經拿下了歐洲市場30%的市場份額。一加、realme和小米等手機品牌在海外的銷量都超過了國內部分。
  • 移動網際網路入口論之應用市場和手機助手 | 網際網路數據資訊網-199IT...
    據報告稱,截止今年第一季度,中國智慧型手機市場 Android 份額高達 51.4%,同比上季度增長 2.8%。Kantar 最新的報告印證了中國越來越多用戶開始從功能手機轉向智慧型手機,而且增速穩定。而據 Informa 最新調研數據顯示,中國現在已成全球最大的 Android 市場,佔據全球市場1/3份額,中國市場去年所銷售的手機2/3為 Android 平臺手機。
  • 打壓中國企業一年,印度贏了嗎?
    更令人擔憂的是,印度政府時至今日似乎沒有停止的跡象。11月,印度電子和信息技術部以日益加劇的數據安全擔憂為由封殺43款中國網際網路公司應用程式,這是新德裡在網際網路行業向中國施壓的最新舉措,試圖全面限制中國進入印度的網際網路市場。印度是全球最大和增長最快的在線市場之一。
  • 微信停止服務印度用戶,中國手機號碼註冊的用戶仍能正常使用
    微信停止服務印度用戶,中國手機號碼註冊的用戶仍能正常使用  Emma Chou • 2020-07-26 16:55:15 來源:前瞻網 E10306G1
  • 印度圍城:有人在加速逃離 有人在瘋狂賺錢
    來源:《財經》新媒體印度圍城:有人在加速逃離,有人在瘋狂賺錢「投資還是該冒險就要冒險。人也一樣,只是你得明白自己在冒什麼險」文| 黎詩韻 餘洋洋10 月下旬,印度駐華使領館開始恢復部分入境籤證辦理。此時距離印度首次大規模屏蔽中國應用已近 4 個月。這已經和樓雲沒什麼關係。
  • 印度圍城:有人在加速逃離,有人在瘋狂賺錢
    「投資還是該冒險就要冒險。人也一樣,只是你得明白自己在冒什麼險」圖源:Shutterstock文 | 黎詩韻 餘洋洋編輯 | 黃俊傑10 月下旬,印度駐華使領館開始恢復部分入境籤證辦理。此時距離印度首次大規模屏蔽中國應用已近 4 個月。這已經和樓雲沒什麼關係。
  • 印度三連評3:脫鉤中國,以卵擊石
    原創 胡志勇 底線思維 今年以來,印度頻頻在貿易、投資、市場準入等方面推行一系列保護主義政策,企圖在經濟上「去中國化」,強行和中國經濟「脫鉤」。 近日,印度政府就以「國家安全」為由,單方面宣布禁用中國企業投資的APP應用,如百度、抖音、微博等。除了這些頭部APP,還有更多中資APP在印度政府的待定黑名單上。 不僅如此,印度方面還修改了《財務通則》,企圖將中國企業排除在印度政府外貿的名單內,並且暫停與中國之間的貿易往來,嚴加防範中國的國際快遞運營及投資。
  • 探秘印度網際網路:神奇的南亞歷史和神奇的 2016 年
    在這 4.47 億用戶當中,僅有 2100 萬戶是連接有線網絡的,其他都是 3G/4G 的手機用戶。印度同時也是世界上移動網際網路流量佔總流量比最高的國家之一。 這裡有個非常重要的結論,印度的 WiFi 普及率截至目前都並不高。這和中國很不一樣。 2015 年,成都有一個團隊在印度做了一個產品,想要複製中國的 WiFi 萬能鑰匙,後來……就沒有後來了。
  • 為什麼中國的網際網路公司要進入印度市場?讀懂這5點,你就明白了
    在印度的20家獨角獸公司,超過10家公司都有中國的投資方,其中阿里巴巴累計投資超過30億美元、騰訊的投資金額也超過了20億美元。可見,中國的網際網路公司在印度的影響力還是比較強大的。 那麼,為什麼這麼多中國網際網路公司都要進入印度市場呢?今天給大家分享一下印度網際網路行業的發展現狀,你就知道了中國網際網路公司要進入這個市場的原因。
  • 邊境之外:中國搶佔印度新經濟制高點,印度開始限制中國投資
    中國大陸在印度的外國直接投資排行榜上僅排名第18位,甚至位列香港地區,阿聯和賽普勒斯之後。但是在過去五年中,阿里巴巴和騰訊等中國公司加入了日本軟銀和美國紅杉等知名投資者的行列,已成為印度初創企業最大的資金來源之一。
  • 打壓中國企業一年 印度贏了嗎?拒絕RCEP錯失最後上車良機
    更令人擔憂的是,印度政府時至今日似乎沒有停止的跡象。11月,印度電子和信息技術部以日益加劇的數據安全擔憂為由封殺43款中國網際網路公司應用程式,這是新德裡在網際網路行業向中國施壓的最新舉措,試圖全面限制中國進入印度的網際網路市場。印度是全球最大和增長最快的在線市場之一。
  • 中國網際網路「黃金十年」或在印度重現 2019 中印網際網路大會 4 月重...
    大會在中國駐印度大使館、印度駐華大使館支持下,由泛網際網路出海服務平臺白鯨出海主辦,屆時,阿里雲、華為、Facebook、UC Ads、Google Admob、小米、遊族、中國工商銀行印度分行、啟明創投、印度電子商務和線上支付公司 Paytm、印度最大遊戲公司 Nazara 等多家中印企業將出席大會。
  • 印度禁用中國公司APP 網際網路巨頭何去何從
    日前,印度以威脅國家安全為由,突然禁止了抖音國際版TikTok、微信等59款中國手機APP。被禁名單中包括微博、快手國際版kwai、UC瀏覽器、掃描全能王Cam Scanner、百度翻譯、騰訊旗下QQ、QQ音樂、QQ郵箱等各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