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黃河九曲十八彎,最美要數第一彎!」黃河作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很多地方都稱自己境內的黃河灣為黃河第一彎,其實真正最接近黃河源頭的「天下黃河第一彎」,是在甘肅甘南州的瑪曲縣。瑪曲,為藏語「黃河」之音譯,它也是全國唯一以中華民族母親河命名的縣。
瑪曲縣之所以有「天下黃河第一彎」的美稱,是因為黃河自青海巴顏喀拉山發源,向東進入瑪曲縣境內後,沿著阿尼瑪卿山和西傾山之間的谷地向西北重新又回到了青海省,整個盤環路線長達433公裡,形成了久負盛名的「天下黃河第一彎」,由於這個彎實在太大,人們幾乎感覺不到它的存在。
瑪曲縣佔據了黃河九曲之首曲,水能資源十分豐富,境內的黃河河段水流也比較湍急。千百年來,人們要想渡河,唯一的方法就是揪著馬尾巴遊過去,因此沿河兩岸的民眾交流很少,甚至風俗也存在很大差異。1976年4月,瑪曲黃河公路大橋在距縣城4公裡處開工建設。
1979年,「瑪曲黃河大橋」竣工通車。該橋為鋼筋混凝土拱橋,全長280米,寬7.5米,主跨3孔,跨徑70米,最低橋下弦淨高11.5米。儘管這座橋看起來不如黃河下遊的一些大橋宏偉壯觀,卻是黃河上遊在瑪曲境內建的第一座橋,因此也被稱為「黃河首曲第一橋」。
值得一提的是,「瑪曲黃河大橋」還是修建在高寒缺氧的凍土層地帶,這在當時堪稱一件非凡壯舉。據了解,凍土在寒季凍結後體積會發生膨脹,建在上面的橋基會被「發胖」的凍土頂得凸起,到了夏季,融化的凍土體積縮小,橋基又會隨之凹下去,這種情況會隨著凍土的凍結和融化反覆交替出現。
據專家介紹,雖然俄羅斯、加拿大等國家也有凍土存在,但他們屬於比較穩定的高緯度凍土,我國的高原地區緯度低,海拔高,多年凍土具有地溫高、厚度薄等特點,再加上地質構造運動頻繁,其複雜性和獨特性舉世無雙。如今,瑪曲黃河大橋已巍然屹立41年,至今仍正常通車。
瑪曲黃河大橋的建成,不僅溝通了當地黃河兩岸,也為瑪曲打開了一扇通向外部世界的大門。作為甘肅省唯一不產顆粒糧食的純牧業縣,自漢代以來,瑪曲草原就以「羌中畜牧甲天下」而著稱。如今,擁有「亞洲第一天然牧場」的瑪曲縣已正式退出貧困縣行列。
站在瑪曲黃河橋上俯看母親河,黃濁的河水由東往西奔流而去,猶如一道流暢的飄帶在天地間滑過。沿河兩岸的瑪曲草原上,牛羊成群,雪山與湖泊相交錯,遠處的瑪曲縣城依稀可見。面對這宛若仙境般的景色,過路行人都會駐足觀望,欣賞這大自然的饋贈。
瑪曲黃河大橋還有兩大美輪美奐的景觀不可錯過:一是「拱橋託日」,清晨時分站在大橋左側,可見到東方一輪紅日冉冉升起,當紅日升至橋面時,恰似拱橋託起一輪紅日。二是「長河落日」,日落時分站在橋上遠望滾滾而去的黃河水,夕陽西沉,恰似落入長河之中,景象頗為壯觀。
相傳,瑪曲還是格薩爾王的故鄉,在大橋以西4公裡處的格薩爾發祥地——瑪麥哲木道,遊人能欣賞到大氣磅礴的黃河水從天而降的壯麗景觀。而在距縣城東北10餘公裡處,遊客還可觀賞到與首曲全貌頗為相似的小首曲全貌,令人賞心悅目、嘆為觀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