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學者認為,「清明」就是指清明時節,而清明時節也正是汴河最繁華的時候。北宋初至1078年,汴河是通過與黃河的相通引水灌渠。黃河水量大,為汴河漕運帶來便利,但也有泥沙淤積問題。另外每年初春黃河結冰融化,河面上會出現大小不一的冰凌,這些冰凌不僅會堵塞河道、衝垮堤岸,還對沿岸城鄉生活造成威脅。於是,政府採取辦法,每年入冬十月就在汴河接黃河的河口上築起冬壩,以保護沿河城鎮農村的安全。築起的冬壩要到第二年清明節第一天才能掘開,所以,北宋很長的一段時期內,清明第一天汴河恢復漕運,汴河之內百舸爭流而上,盛況空前。1079年,政府開啟引洛通汴工程後,由於洛水相對清澈且冬天不結冰,自此便也結束了冬閉春開和每冬疏浚泥沙的勞煩。從此,南方的糧食物資等一切產出都可以不再受季節氣候的影響一年四季源源不斷運輸到汴京。但是作為風俗,清明第一天人們紛紛「上河」的場景並沒有消失,所以選取清明節這一天來表現東京繁華的景象是具有代表性的。
圖中多處可以看出清明節的端倪。一是在進城的轎子上插有花,這與《東京夢華錄》中關於清明郊外歸來「轎子即以楊柳雜花裝簇頂上」的記載相符。
在"解"字鋪外,聽客滿門,都是前來算命的儒生,他們每人只要花上個100文錢就能預知前程。清明後的三月底便是三年一次的考進士之日,滿門的聽客都是求解科考仕途的。
方井旁邊是一家張傘賣紙馬的鋪子,或為清明時節臨時小攤,桌上擺滿了各種各樣的紙馬。
售賣花苗的花農在向顧客展示花苗,花鋪前的花籃裡插滿了紅色的花枝,買主似乎在詢問品種價格,身旁還站著一位似乎在拉客的小販。清明正是採買花苗,裝點門院的最好時節。
清明節街上的和尚也多起來了,按照佛教徒的規矩,在這個時節,他們可以到寺外化緣。
畫面上酒肆多處,酒旗上寫著「新酒"二字,而《京都夢華錄》載:「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市人爭飲。」
但有一些學者不同意「清明」一詞指清明時節。比如學者王繼宗認為,按照清明習俗,應家家插柳,而圖上未見。清明當祭掃墳墓,而圖上未畫一墳。清明時節紙馬鋪生意當興隆,而圖上「王家紙馬」鋪前門可羅雀。他認為,「清明」兩字若指清明時節或清明當天的話,作者在構圖時必然要有意通過畫作來展現清明時節的獨特風俗,然而畫上毫無這樣的跡象,由此可證其所題「清明」兩字不指「清明時節」或「清明節」當天。
既然「清明」二字不是指清明節,接下來又有人質疑圖中所繪的季節。有人說柳樹新綠,應是春天。明代的《味水軒日記》也記載,這幅畫不但有宋徽宗的瘦金體題籤、雙龍小印,並且還有宋徽宗的題詩,詩中有「水在上河春」一句,這無疑說明畫卷描繪的是春天景色。但有人認為圖中描繪的季節應該是夏秋之際,因為畫中河岸及橋上有好幾處小販的貨桌上都擺著切開的西瓜,宋時古都汴粱的早春乍暖還寒,不可能有西瓜一類鮮果。再如,草帽、竹笠在畫面上多處出現,而這些無疑是御暑或擋雨的東西,畫面中既然未下雨,就肯定是遮陽用的,根據當時汴粱初春的氣候,人們顯然沒必要戴鬥笠。此外,畫面中有一農家籬笆內長滿了像茄子一類的作物,幾個小孩竟然都未穿衣服而赤身追逐嬉戲。另外,畫裡面拿扇子的人很多,可見當時天氣很熱。但對此,周寶珠教授考證認為,扇子的作用不僅僅是用來拂暑驅蠅,在北宋時期,它除有題詩作畫、撲賣饋贈之用外,還有「便面」之用。
還不一部分研究者認為畫中所描繪為秋景。理由是畫卷右首有馱負10簍木炭的驢子,因為當時汴京城是以燒煤為主,臨近冬天才準備烤火用的木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