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隊長開會:「我不管你是上有老的還是下有小的,通通給我謹記安全生產,命是自己的。井底下的鋼梁,煤炭殼子,石頭蛋子,從來也不長眼睛,說把你小子做死就做死了;三塊炭殼子夾一塊肉,吃的是陽間的飯,幹的是陰間的活,這就是咱們煤礦工人!」
如果不是親自下過礦井,做旅遊開發的「健壯的二牛哥」寫不出這樣直白而又震撼的內容。
他們一起去越南領事館填寫資料,讓越方人員去核對真實身份,核對出真實身份後給予護照和辦理居留在中國所需的手續步驟,一行人又是體檢,又是登記結婚,又是前往出入境管理,忙活了好一陣子,花了不少錢,讓芳姐忍不住心疼。
如果不是對自己母親生活的細緻觀察,廣西的「晚霞中的燦爛少年」也寫不出這樣瑣碎而真實的故事。
芸芸眾生,各有悲歡,人們都有訴說的欲望。360行,行行不易,人們也希望從他人的經歷中得到啟發。而那些人們日常生活中親身經歷的事情,有時候比虛構的故事更能打動人,也更能給人啟發。
放眼整個文娛界,有許多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作品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比如《鐵達尼號》《美麗心靈》《貓鼠遊戲》《國王的演講》《薩利機長》《間諜橋》等等。
洞察到了「職業故事」的這些特點,知乎於11月26日開啟了第一屆職業故事大賽:「工作和生活中,有哪些讓你念念不忘的親身經歷?」
這一賽事,一個月的時間就吸引到了包括「健壯的二牛哥」「晚霞中的燦爛少年」在內的4000多名用戶的分享。這些分享內容也帶動了其他知乎用戶的活躍,「晚霞中的燦爛少年」的故事《芳姐》,被點讚上千次。
作為一個內容平臺,知乎在內容發掘上可謂獨闢蹊徑。一方面,它通過設置獎金(本次大賽共有50萬元獎金)的方式,鼓勵用戶參與創作;另一方面,知乎還邀請到了騰訊視頻、開心麻花、青春光線影業、作家出版社等11 家影視、出版機構,參與本次參賽作品的 IP 開發。
真實故事換來了高質量的用戶交互。通過對這些故事的商業開發,知乎也完善了自己商業模式。
知乎上的職業故事
這是一個人人都是創作者的時代。知乎、微博、抖音、快手、小紅書……眾多平臺都生長出了自己的明星「博主」。
不同於很多平臺上通過娛樂、扮醜等方式吸引眼球的流量網紅,知乎上成長起來的「博主」,風格迥異。
他們大部分都是深耕某一領域,結合自身的經歷,分享思考和見解,給別人幫助的同時,也在發現更大的世界,變成更好的自己。
Siyang,語言治療師。語言治療在國內起步比較晚,公眾對這個行業存在很多誤區。Siyang就在知乎上做了很多關於語言障礙的科普,告訴用戶為什麼孩子說話晚要先去看醫生再找語言治療師,為什麼口吃需要一對一的治療。
有一天,一位家長帶著孩子找到了他。原來,這位家長就是看了Siyang的科普,懷疑自己的孩子有語言障礙,帶著孩子去醫院做了檢查。而負責檢查的醫生也在知乎上看過Siyang的文章,所以確認病情後,就把Siyang推薦給了家長。
Siyang的分享,讓一些患者得到了幫助。文章獲得的反饋,也讓Siyang更了解用戶關心的問題,在工作中更加有的放矢。如今,語言治療師Siyang已經在知乎出版了《最重要的是和你在一起:兒童的性格與習慣養成》《跟孩子一起學說話》等多部電子書並多次舉辦Live講座。
如Siyang一般,很多普通人在知乎大放異彩,如專注職場領域的小紅拖拉機、心理學領域答主李松蔚、國家博物館講解員河森堡、硬派健身創始人斌卡等,他們通過在知乎的專業回答分別出版了電子書、得到了節目的合作邀約,在獲得大眾認可的同時,也明確了職業價值和方向。
這些帶有個人經歷的分享,因為真實而更具有吸引力和參考價值。
目前,知乎平臺上有2.2億的真實用戶,人們在上面積極的分享生活、職業經歷,沉澱下了海量的優質內容。許多職業故事,內容詳實、細節豐富。比如《法醫現場筆記》《逃離金三角:在緬甸當司機的397天》《在哥倫比亞叢林中:我與遊擊隊員的一周》等作品,因罕見的獨特場景,在知乎一直保有較高的點擊率。
有多年律師工作經歷的劉焱,經辦的卷宗能堆滿一個十幾平米的房間。他在知乎開了一個專欄《真實案件手記:一個律師的暗黑記事簿》,向人們展示離奇案件背後的各種人生軌跡。
在一次會談時,有人冷漠地問他:「說什麼狗屁專家,研究這個研究那個的,能研究出自己是怎麼個活法嗎?」劉焱說,這大概就是自己會在知乎上分享(自己所從事職業)故事的原因。
而正如知乎「職業故事大賽」的徵文啟事中所寫的那樣:這些知乎用戶們親身經歷的分享,讓經驗得以成形,讓更多人看到了職業背後的專業,找到了混亂人生中暗藏的真相,於細微中感受到溫暖和打動人心的力量。
而這些被分享出來的故事,也蘊含著巨大的商業價值。
為什麼是知乎的獨家生意?
知乎早期是一個相對封閉的小圈子,用戶以創業、財經、科技界的佼佼者為主。他們創作了非常專業、客觀、有價值的內容,帶動了平臺上用戶的增長,也奠定了知乎作為一個內容平臺的基調——真實、專業、高質量。2013年開放註冊後——知乎又逐漸成為一個普惠平臺,用戶規模快速增長。
溫伯格·戴維在《知識的邊界》一書中提到,致力於共性是人類認識世界最廣泛的戰略。網際網路時代,發展、保存以及交流知識的媒介發生了改變,知識也隨之發生了改變。網絡化打破了紙質媒體傳播知識的局限,知識走下書架,其過濾權更多地轉交給了讀者(用戶),連接無處不在,知識的邊界大到無法想像。
近兩年來,中國的網絡文學已和美國好萊塢電影、日本動漫和韓國電視劇一樣,被推送到文化行業的前沿主流。今年的熱播電視劇,譬如《陳情令》《慶餘年》,都是改編自網絡小說。而《精英律師》《翻譯官》等關於職業故事的作品也深受歡迎。
網絡文學是IP的重要源頭,是書籍、相聲、小品、影視作品的基礎。而知乎有著2.2億的用戶,用戶的增長,帶來的是更加包羅萬象的職業和百態的人生,也為文學創作提供了一個活水源頭。今年熱映的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靈感就是來自於馬伯庸在知乎上的一則回答。
實際上,知乎上的很多用戶分享的故事,都具備影視作品改編的潛質。比如《逃離金三角:在緬甸當司機的 397 天》記錄的沈星星在緬甸達邦期間的見聞:為毒販運送生活物資,好友被極端分子殺害,當地大佬將手下割喉,逃回國內自首,並協助警方打擊掉了該販毒鏈條。其故事的精彩程度不亞於好萊塢同題材的影片《騾子》。
知乎此次「職業故事大賽」聯合了騰訊視頻、光線影視、開心麻花等文娛機構,顯然就是想要挖掘出下一個《長安十二時辰》,或者中國版的《騾子》。
大賽的本質,也是知乎從內容運營入手,強化社區生態體系的一個戰略舉措。越是信息泛濫的時代,高價值的優質內容越是稀缺。知乎要做的,就是建立合理的機制和規則,打造出高效的設施和工具,建設和維護具有知乎特色的社區生態。
從用戶分享的真實經歷中,挖掘出好故事,進行商業化的開發。這顯然是一門好生意。
但是,僅僅是「真實經歷」四個字,就篩掉了國內的大部分內容平臺。起點、縱橫、紅袖添香都以虛構為主,微博是新聞和段子的集中地,而小紅書上人們主要在分享生活的方式。
得益於獨有的社區氛圍和價值觀以及開放、真實、專業的內容特性,知乎已經成為泛娛樂化網際網路時代的一股清流,給「真實職業故事」留下了生存空間。
知乎一直在努力嘗試,推出了電子書、鹽選專欄、知乎Live等,鼓勵用戶創作更優質的內容,並幫助其變現。
「我們希望可以做些什麼,激勵他們持續產出這種專業的好內容。從知乎的收入中,分出一部分來對他們的辛苦付出進行補貼,是非常有意義的事情。」在2019年烏鎮大會的論壇上,周源如是說。
而要把知識變成商品或者服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這個過程裡面有供給側的變化、生態的搭建。既包含了大量C端消費場景的產品,也有對提供內容、提供服務的人的把握。只有把供應端和消費端做良好匹配,才能發揮更大的價值。
知乎有著一個2.2億用戶的內容生產池,又與騰訊視頻、光線影業、作家出版社等機構建立了合作關係,構建起了一條涵蓋用戶、創作者、機構的內容生產鏈,讓每個故事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商業化模式。
可以說,職業故事,就是知乎的獨家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