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素已成為一種生活態度——
南京有20多家素食館,菜好吃店難開
中國江蘇網4月13日訊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一年吃素時。除了宗教信仰外,吃素多是出於健康原因,但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也開始認可這種新式生活方式。
那麼,素食文化在南京這座古都的推廣情況如何?記者近日走訪得知,目前南京的素食館正面臨著分化,集聚在寺廟周圍的素菜館和中檔店食客多是佛教徒和老顧客,而主打全有機新潮菜式風味和經營理念的高端素食館也在興起。
江南時報記者黃勇實習生吳昉
[探訪]
雞鳴寺附近的素菜館依舊很火
清明時分,上個月還「神氣活現」的櫻花已花落盡滿地殤了,但雞鳴寺的門前卻依然門庭若市,除了趁假期前來燒香拜佛的市民外,不少人都是衝著寺北的「古雞鳴寺素菜館」而來。
「從上個月中旬開始,我們店裡每天都爆滿,每到飯點顧客都需要排號等座。」古雞鳴寺素菜館的吳經理告訴記者,在南京,不少市民為了紀念先祖,會選擇在清明前後吃素。
前來吃飯的,多是寺廟內常年的香客和周邊的老主顧,也有部分是由於健康問題只能吃素的市民。
正在菜館吃飯的73歲老人王秀芬告訴記者,8年前她被查出患有嚴重高血壓、高血脂,自那以後她開始天天吃素,現在身體好了不少。「我經常會帶家裡的後輩來這裡吃素,松鼠桂魚、羊肉串這些仿葷菜他們也很喜歡。不過南京的素食館確實不多。」
吃頓素食花費幾何?店裡的服務人員告訴記者,古雞鳴寺素菜館人均消費在60至70元之間。對此,吳經理笑著說,如今,吃素已不僅僅是宗教人士的專屬,更是一種純粹乾淨的文化品位和生活態度。
仿葷菜撐起中檔店的日常運營
近日,家住秦淮區藍旗街的劉強先生煩惱不已——今年才33歲的他竟然患上了嚴重的高血壓。檢查發現,原來都是他長年「無肉不歡」的飲食方式惹的禍。現在醫生建議他長期吃素來調理身體。
幸好在御道街附近,就有一家在南京小有名氣的名叫「綠野香蹤」的素食館。
「綠野香蹤」老闆吳宗銘是一名50多歲的臺灣人,吃素多年的他向記者坦言,近兩年,前來飯店裡吃素的顧客呈上升趨勢。但總體來看,目前素食餐飲在南京的推廣情況一般,因為吃素的新式概念與絕大多數市民的生活方式相悖。「現在的食客許多都是50歲以上的群體,他們中不少人在30年前是吃不上肉的。而如今生活條件好了,可以享受生活了,再讓年輕人只吃素,他們會很不甘心。純吃素的新型生活方式,是不可能讓他們一下子調整過來的。」
「綠野香蹤」自助餐門市價為88元,記者注意到,紅燒魚、紅燒肉等常見的仿葷菜是他們的主打菜式。「這類菜式價格稍貴,能撐起菜館日常運營。」一位店員說。
高檔店主打新潮的素菜風格
就在大眾素食館勉強維持的時候,在德基商場二期6樓,一家主打有機、養生菜蔬的素食主題餐廳「大蔬無界」最近開始嶄露頭角,其雅致的中式家具裝修、鬧市中清幽的環境,更加新潮的菜式風味和經營理念,讓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偶爾去清清腸胃。記者了解到,這家素食餐廳也是南京素食館中最貴的一家,人均消費一般在150元以上。
在艾米1895電影院工作的朱靜玉就在這裡愛上了中式的家具和素食,她在微信朋友圈裡寫道:「中式家具和素食真是完美的搭配。人生浮沉,意靜心定,大蔬無界。」
「大蔬無界幾年前在上海就有了,這是南京首家,去年底才開。」店員告訴記者,跟許多傳統的素食不同,「大蔬無界」並不會刻意追求看起來吃起來都像葷菜的素菜,相反,他們更主張純粹的「素」。例如用猴頭菇做的牛排,就是製作時先滷製猴頭菇,滷好後把菇裡面的汁水壓出來,然後切碎,加入雞蛋,放進溫度高達130℃的強蒸器裡蒸製而成,最後運用西餐的烹飪方法,加以黑椒汁。「口感有彈性、韌性,加上黑椒特殊的香味,你會恍惚間感覺自己是在吃牛排。」
素食可提供人體均衡的營養
隨著現在人們過多高脂肪、高熱量食物的攝取,「青菜蘿蔔保平安」從笑話轉變成了「真理」。
一份不完全的統計數據顯示,在歐美,有不少國家推廣素食主義:英國有超過1/6的人吃素,美國約1/10以上。
「在國內,除了北上廣這些一線城市以及山東等地外,其他城市的素食文化推廣成效都較為緩慢。」江蘇省餐飲協會秘書長於學榮介紹,目前南京的素食館總數大概20多家,且位置相對較偏較分散,多在寺廟附近。
「在過去十多年,仿葷菜的確讓很多人開始接受素菜。但這只是素食的一個小類,加上潮流有其演變過程,現在更推崇的是更養生的素食概念。」於學榮稱,淨素是連雞蛋、生薑、蔥都不能放的。但與寺院齋菜等淨素不同的是,素食其實是一個大的概念。通過魔芋、菌菇、海洋生物如海藻等,素食提供人體的營養其實是可以得到均衡的。「絕大多數人存在一種誤解,認為全吃素,身體會跟不上。」
素食店難開
因製作人才不足
於學榮透露,接下來,南京還會有一些素食館會陸陸續續開張。但是,作為小眾餐飲,素食館肯定是難開的。因為消費者觀念、製作人才不足等是制約其發展的主要因素。此外,與其他餐飲企業一樣,這種特色餐飲企業也面臨人工、鋪租上漲等壓力。「不過素食作為一種特色餐飲,肯定會獲得越來越多消費者的認可。科學引導人們的飲食觀念很重要。」
有此一說>>>
僧人茹素源自南京梁武帝
漢族佛教徒吃素,這在世界佛教中是個很特殊的現象。那麼,我國漢族佛教徒吃素的傳統始於何時呢?
據記載,佛教本來並不主張絕對素食,佛戒只規定「不殺生」,並未規定「不食肉」。無論是居家的佛教信徒所受的「五戒」還是出家的「沙彌十戒」和「比丘二五五十戒」都未禁止食肉。所以,南北朝以前的佛教僧侶,一般都是吃葷的。
到了在南京稱帝48年的梁武帝時期,蕭衍貴為士庶萬民的「皇帝」,曾三次「捨身」出家,最終決心要改變這一習慣,勒令僧尼一律素食。源自梁朝武帝御令的這一僧人茹素傳統,也對後人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