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華夏時報
新鼎資本董事長張弛
華夏時報(www.chinatimes.net.cn)記者 孫斌 北京報導
近日,國內新造車企業的市值屢創新高,11月底,蔚來股價超越戴姆勒和比亞迪,成為全球市值第四的汽車製造商,小鵬市值超越本田,福特,排名中國車企市值前三,現象級的新能源中概股表現所引起的不僅是媒體的集體關注,更激發了無數投資者的場外熱情。作為小鵬汽車的主要投資者,威馬汽車的第五大股東,新鼎資本一直被新能源汽車賽道投資圈稱為ALL IN的那個賽手,而新鼎資本董事長張弛無疑收穫了那個「最幸運的人」的標籤。
本周,《華夏時報》記者實地採訪了張弛,就近期新能源汽車中概股的發展走勢,及投資機構在新能源汽車產業鏈賽道上的投資可持續性與其進行了深入探討。
讀「勢」才是真正的投資動能
作為從小鵬汽車A輪就開始看好的投資者,新鼎從何小鵬還在阿里時,就開始了對其汽車項目的投資,從小鵬汽車最早的50億估值進場,到如今的3500億市值,新鼎的投資收益翻了70多倍,而對於另一支新能源新造車車企威馬,新鼎更是通過多次重倉,7支基金的投資額達到了12億,目前新鼎是威馬汽車的第五大股東,據張弛介紹,在新鼎當下投出的近60億基金中,包含了小鵬汽車、威馬汽車,南孚電池、致力於氫燃料電池技術的億華通、晶片界的獨角獸寒武紀等各類企業。
是什麼原因驅動了新鼎從新能源汽車的「寒武紀」就開始投資,這是業界和投資者一致關心的話題。
對此,張弛的表述很直接——「我們讀大勢」。新能源汽車代替燃油車乃是「大勢所趨」,「這個趨勢不是我們自認為的,而是至少在3年前就反覆閱讀國家相關政策文件,並且多次請教了清華大學的歐陽明高教授和董揚會長,確定了在電動機取代內燃機的道路上,中國一定會全力以赴這個大前提,新鼎才大舉進入了這個市場。」張弛稱。
國家政策驅動,產業驅動,技術推動,是張弛認知下的主要投資動因。而之所以在投資小鵬威馬之後,新鼎繼續加碼億華通,寒武紀,地平線等趨勢性代表性企業,也是看重了背後的政策,產業和技術協同驅動力。
在分享新鼎的投資路線時,張弛分享了一個小故事——為什麼沒能投資蔚來?據他介紹,蔚來在融資時屬於境外投資架構,不接受人民幣投資。而新鼎資本在當時並沒有美元投資的業務,所以不得不與蔚來擦肩而過,而至於理想汽車,「在那個時候(新鼎在2016年前後入局了造車新勢力)主攻方向還沒有明確,因此我們要投就只能投最好的。」
張弛表示,在計劃投資新勢力企業的那段時間,他曾一家一家地拜訪了各大造車新勢力。包括此後倒下的長城華冠、拜騰、新特汽車等企業都曾有過他實地走訪的身影。但最終,他還是選擇了小鵬與威馬。
ALL IN時有沒有考慮高估值
「當時3個億進場小鵬時有沒有想到當下的收益?」當記者問及張弛時,他的回答很誠實,「真的沒有,因為A輪的風險和C輪後的進場風險真不能同日而語,對於頭部造車企業而言,雖然在後期進場的風險降低了,但同時也意味著進場成本的提高。」
作為市場上唯一一家投資兩家新造車企業的投資機構,新鼎其實不單沒有享受到特殊待遇,反而因此在投資進程中受到了分別來自兩家車企的限制,據張弛介紹,兩家企業投資進程中只有年報是分享的,而對於季報月報卻因為受到限制不能在第一時間獲取,因此新鼎只能從其他渠道獲取企業信息。
「但新鼎之所以最終獲取的收益能大於其他投資者,是因為別家為了規避投資風險都採取了組合基金的方式投資,而新鼎則是採取了專項基金的模式,這種投資者與企業的深度綁定對於後期的合作是有益的。」張弛認為,之所以現在新鼎能在新能源造車投資領域樹起招牌,很大一方面原因就在於新鼎和企業的這種合作方式獲得了行業的認可,任何一家投資機構在考慮新能源造車新項目時,都會願意聽取新鼎的意見並採用新鼎的方案用作參考。
對於目前美股中概股四強的估值,以及後期新造車企業的投資價值,張弛認為機會空間需要投資者擦亮眼睛把握,「黃金期其實正在流逝,一方面是頭部企業對於市場資金的聚合效應在不斷放大,另一方面留給後續者持倉成本提高了。」在他看來,當下中國的新能源造車行業的市場消費趨勢將從拼產品向拼服務的階段逐步過渡,「當然這是在頭部優勢逐步確立之後的市場動向,目前整個產業還需要進一步打磨產品,逐步走向類電子消費品的不斷迭代的發展方向。」
如何看待當下的地方產業發展基金
新造車,造新車,除了離不開社會資本的介入,另一個很重要的構成成分是各地的地方產業發展基金。「其實,地方政府才不傻。」張弛的觀點是,在一家新造車企業剛起步的階段,最重要的需求還是資金,而在這一階段地方政府拋出的關於所謂地塊等優厚條件是不是每家新造車企業的剛需,這點還有待商榷。
「至少在新鼎投的這兩家企業中,我的了解是給地他們都未必要,這是企業基因決定的。」張弛對此的看法是,針對前段時間發改委針對產能,生產運營,項目備案的考核機制,其實某種程度上是瞄定了部分地產企業的基因,「也許他們習慣了這樣的融資做法,因此當有機會送到眼前時,比較一邊倒的看法是他們不會錯過,但多數網際網路基因或者傳統造車行業置換血液後的車企,並沒有這樣的基因,而且也沒有這麼大的財力去維護政府拋出的橄欖枝。」
張弛打了個比方,目前地方產業基金與社會資本的融資比例在1:2之間,也就是說,如果造車企業想拿到政府的錢,首先要找來2倍的社會融資,這對多數新造車企業而言都是不小的壓力。
針對目前良莠不齊的新造車企業給相關地方產業基金和社會資本帶來的變數,他的觀點是「損傷必然有,而且市場只看到投資機構盈利光鮮的個案,卻容易忽略無數倒下的案例。」
儘管變數頗多,但對於未來的投資價值趨勢,張弛認為「目前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市場空間依然足夠大,目前新造車企業所涉獵的市場空間依然是燃油車市場極小的一部分,如果看增量,真正的購買,置換需求和有品質的市場供給之間,還存在著巨大的缺口。」而這,恰恰是新鼎在關注新造車企業同時,不斷加碼造車產業鏈,希望逐步收穫全價值鏈收益的道理所在。
編輯:於建平 主編:趙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