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金融業佔據全美70%以上GDP,造就和繁榮了華爾街。但是,最強力量,也是最弱軟肋,2008年金融危機就是最好例子。
每當危機發生時,總有人說這句話:沒有人是靠做空自己國家而成功的。這句高大上的名人名言,意味著做空就是不道德。
事實真是這樣麼?如果一個市場過度投機,泡沫膨脹,只能說明市場機制失靈,而空頭不過是順勢補一刀。這一刀猶如動手術,把壞掉的部位切割掉,重新讓市場恢復理性。
因此,這些空頭們不是躲在陰暗角落裡的陰謀家,而是善於利用時機的聰明投資者。
反映這些空頭做空美國並成功賺錢的電影,其中一部就是2015年上映的——
《大空頭》
電影由美國著名的喜劇導演亞當.麥凱根據麥可·劉易斯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了4路投資者做空房地產金融市場的故事,真實還原了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的來龍去脈。
影片拍攝手法新穎,採用大量晃動鏡頭,襯託危機帶來的緊張、恐慌和不安情緒。據說有些觀影者如同坐進過山車,邊看邊眩暈,險些把胃吐出來。敘事不拘一格,涉及必要的金融術語,就直接讓劇情與觀眾對話,如同電腦上打開一個百度窗口,使難懂的術語變成觀眾容易理解的幽默場景。解釋金融術語的人都是一些大伽,比如影星瑪歌特、歌星賽琳娜,以及金融學家理察。這套操作唬住了第88屆奧斯卡評委,獲得了(2016)最佳改編劇本獎。由於寓教於樂,很多高等學府奉為圭臬,把影片作為金融學堂的必看教材。
其實,我認為影片最大看點,就是沒有把大空頭塑造成反面角色,而把鞭笞的目光刺向更深的根源,那些唯利是圖的大金融機構,還有背後的美聯儲和美國政府。
電影從銀行業如何創新開始說起,就在70年代,美國金融業並不發達,銀行家為了獲得更大利益,把房地產貸款包裝成債券,就像買賣證券一樣方便,這樣就使長期等待回款,可快速變現,把死錢變成了活錢滾動。由於這時的房地產貸款違約很少,成為各方追捧的投資佳品。那些掙了大錢的銀行家過著紙醉金迷的生活,從鄉村小鎮遊樂到脫衣舞廳,。
30年後,時間來到2005年。第1位大空頭基金經理邁克發現了繁榮背後的假象,並把危機爆發時間預測到2007年2季度。此人有些怪異,小時候瞎掉的眼換成了玻璃球,不喜與人打交道,只善於和數字交流。他翻查房地產金融市場排名前20位的抵押債券數據,發現房貸隱患不是區域性的,而是全國性的。金融業為吸引購房者,起初幾年用低利率,但後幾年翻倍增長,一旦違約就會很集中。於是,他接連找到華爾街幾家大銀行做空對賭,共投入13億美元。銀行像遇到傻瓜,他們絲毫不懷疑房地產金融市場的穩定性。於是,就跟邁克籤訂了保險性質的對賭協議,就是說債券上漲,邁克支付給銀行的錢越多,若下跌,邁克就從銀行得到的賠付越多。正應了那句話,以為別人是傻瓜的自己才是傻瓜。最後,房地產市場崩潰,邁克的基金狂賺近5倍。
第2位大空頭是德意志銀行交易員瑞恩,他有狗一樣靈敏的嗅覺。作為內部人,他聞到了做空來錢的氣息,並把推薦做空工具CDS變成自己的生意。其中,他向小型基金經理人史蒂夫做推銷,表演了積木秀,很有說服力。他把房地產債券比喻成從低到高評級搭建起來的積木塔,如果最低的BBB級坍塌,必將傳導到塔頂的AAA級。最終,因此賺取佣金4700萬。
第3位大空頭是執掌15億美元的基金經理人史蒂夫,他並未輕信瑞恩的推銷,而是做了深入的實地調查。調查中,他和他的團隊發現房地產貸款市場腐爛程度超出想像。一大片被房貸者廢棄的房屋,購房者用一隻狗的名義貸款,房貸中介大談次級貸的高收益。當得知一個工作不穩定的脫衣舞娘竟有5套住房,竟還不清楚貸款利率越浮動越高時,他堅定做空,在最後一刻也是獲利離場。
第4位大空頭不是一個人,而是兩個小夥——傑米和查理。他們雖然只有3000 萬本金,對金錢的渴望讓他們奮力一搏。最後在退休資本家本的幫助下,做空獲利 8000 萬美元,回報也非常可觀。
我們都知道,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猶如金融海嘯席捲全球。而始作俑者就是2007年的美國房地產金融市場的泡沫破裂。雖然這部電影名字叫大空頭,但是這些空頭幾乎都處於華爾街的邊緣人物,而且資金量並不大。現實中,美國對衝基金界有位空頭之王名叫大衛,他創辦的綠光資本從最初90萬賺到2008年60億美元。這個成績對A股來說,也是神壇,國內沒有成熟的市場機制,在只有做多才能盈利的市場,多數投資者常年虧損。最讓大衛名聲大噪的是做空雷曼兄弟,他在公開場合就像一個檢察官在對殺人犯提起公訴,指出雷曼兄弟不僅捏造財務數字,還使整個金融系統陷於巨大的風險之中。事實也是如此,這個華爾街的百年老店瞬間倒閉,將金融危機帶到最高潮,原因就是持有價值超過65億美元的垃圾債券CDO,而大衛做空的戰果是盈利10億美元。
電影說的是這個原理:蒼蠅不叮無縫的蛋。我認為做空與做多都是一種技術手段,並沒有道德與不道德之分,如果沒有貪婪無度的市場合力製造的泡沫,做空就是找死。所以,影片大篇幅描述的是做空者承受的巨大風險和壓力。比如傑米和查理雖然只有區區幾千萬,而對他們來說是身家性命,贏了嫩模,輸了搬磚,如果沒有本的幫助,他們根本沒有資格去做空這個市場。比如邁克明知道市場崩潰的結果,但是基金投資者看到市場上漲,就大罵他是混蛋,巨大的支出壓力,讓他大把吃藥,孤獨敲擊樂器,才能緩解負面情緒。做空者的對手不僅是自己、投資者,還要面對大金融機構、美聯儲和美國政府。為了挽救危機,政府動用民眾的錢去拯救詐騙機構,對大眾來說這是轉嫁危機的不道德。最重要的是,如果整個市場都崩潰了,那麼就沒有金融機構支付做空者的本金,更別提超額收益,這是最致命的。但,他們最終成功了。
整體而言,這部電影像是金融教科書,不僅是教給觀眾金融知識,同樣也教育市場管理者。表面上繁榮昌盛的市場之所以倒塌,並不是大空頭的傑作,而是市場機制失靈的代價。而做空者只是戳穿了華麗謊言,加速市場出清,縮短危機時間。2008年危機之後,美國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強金融監管,讓美國房地產金融市場重新爬起來,換了一種方式又賣了幾十億美元債券,相應的美國股市又接二連三創出新高。
可以說,無論發生多大的危機,只要市場永恆,換一撥人照樣上演同樣的故事。市場下刀子的時候,你要求生存,要麼跑得快,要麼砸得狠。正如貪婪和恐懼都是人的本性一樣,做空與做多同時進行交易才能達成,從這個意義講,技術問題和道德問題不在平行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