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荊軻武功太差,被人三番五次羞辱,還被司馬遷寫進《史記》

2020-12-21 國史講官

導讀:荊軻因為刺殺秦始皇而聞名天下,兩千多年來,荊軻的名字都被當作是武功高強,俠義之心的代名詞。然而仔細閱讀《史記·刺客列傳》,在太史公司馬遷的筆下,描述的荊軻似乎與我們所知道的荊軻有很大的差別。

荊軻生活在戰國末期,從小在讀書的同時,荊軻最喜歡的就是學習劍術,夢想長大之後能夠憑藉高超的劍術建功立業。荊軻長大之後,第一次求職就碰了釘子,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心懷抱負的荊軻,信心滿滿的來找衛元君,向他展示自己的劍術,希望可以得到衛元君的重用。

衛元君見過荊軻的劍術以及學術之後,非常委婉的拒絕了荊軻,說明荊軻的劍術並不怎麼高明。「荊卿好讀書擊劍,以術說衛元君,衛元君不用。——《史記·刺客列傳》」

第一次碰壁之後,荊軻開始周遊列國,有一次路過榆次,荊軻遇到了另一位劍術高手蓋聶。兩人在一起探討劍術,荊軻有很多地方說的不對,蓋聶就怒目而視瞪著荊軻,結果荊軻落荒而逃。過了一會,蓋聶讓下人去把荊軻找回了,結果到了荊軻住的地方發現,他早就退房離開了。下人回來告訴蓋聶之後,蓋聶說:走就走吧,剛才我用眼睛瞪他的時候,從他的眼神中看出了恐懼。

荊軻嘗遊過榆次,與蓋聶論劍,蓋聶怒而目之。荊軻出,人或言復召荊卿。蓋聶曰:「曩者吾與論劍有不稱者,吾目之;試往,是以去,不敢留。」使使往之主人,荊卿則已駕而去榆次矣。使者還報,蓋聶曰:「固去也,吾曩者目攝之!」——《史記·刺客列傳》

有人會說衛元君、蓋聶兩人看不上荊軻的劍術,都是坐而論道,沒有真正的交手,也不能說明荊軻的劍術差。那下面我們再來看《史記》中記載的一件事,也許就能得出些結果:

荊軻有一年來到趙國的邯鄲,走在大街上遇到了魯句踐,兩人進行博弈,最後荊軻被魯句踐羞辱一番逃走,再也沒敢回來見魯句踐。「荊軻遊於邯鄲,魯句踐與荊軻博,爭道,魯句踐怒而叱之,荊軻嘿而逃去,遂不復會。——《史記·刺客列傳》」

後來魯句踐聽說荊軻前去刺殺秦王,失敗被殺後,感嘆的說道:「我與荊軻交過手,知道他不太講究劍術的水平,但他敢於前去刺殺秦王,我還是很佩服他的。」「魯句踐已聞荊軻之刺秦王,私曰:「嗟乎,惜哉其不講於刺劍之術也!——《史記·刺客列傳》」

通過《史記》中記載的這幾件事情,可以看出荊軻的武功其實並不高超,甚至連基本水平都沒有。這也導致其後來在刺秦王的時候,居然輕而易舉的被秦王嬴政砍斷大腿,身死名敗。

相關焦點

  • 歷史上真實的荊軻刺秦王 荊軻是個不會武功的菜鳥
    荊軻因為刺殺秦始皇而聞名天下,兩千多年來,荊軻的名字都被當作是武功高強,俠義之心的代名詞。但是仔細閱讀《史記》好像司馬遷筆下的荊軻和我們了解的不一樣。事實上,從來就沒有史料表明荊軻的武藝能夠和他的江湖地位相匹配,說句不好聽的話,他的搏擊能力,估計比一個普通的士兵還要差,未必幹得過香港的古惑仔。《史記·刺客列傳》裡面有記載,「荊軻嘗遊過榆次,與蓋聶論劍,蓋聶怒而目之。荊軻出,人或言復召荊卿。蓋聶曰:『曩者吾與論劍有不稱者,吾目之;試往,是宜去,不敢留。』
  • 司馬遷寫《史記》,他是怎麼知道幾千年以前的事情的?
    上古時期的史料,司馬遷主要是摘錄自《尚書》。《尚書》為戰國時人所作,當時三皇五帝的傳說已經深入人心了。我們知道,司馬遷寫了史記,「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被魯迅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 古代史:荊軻刺秦的糾結和《史記》的白璧微瑕
    這些顯然都說不通,因為荊軻的劍術並不怎麼高明。劍客魯句踐聽到荊軻刺秦王失敗的事情之後,就曾經嘆息說:「嗟乎,惜哉,其不精於刺劍之術也。」司馬遷將荊軻歸為刺客寫入《史記》,是從其行為上看的;劉向將其納入縱橫家一派編入《戰國策》,是以他的經歷為準的。雖然荊軻遊說衛元君沒有成功但他說服樊於期把頭交給自己卻達到了目的。從這一點來看,荊軻作為一名說客遠比刺客更成功。
  • 荊軻的武功,很像現在的武林?
    (怎麼像是給前兩天的沙塵暴寫的歌曲呢?)高漸離的演奏水平是天下一流的,所以大家往往在酒至酣處縱情歡歌。甚至心靈受到撞擊,旁若無人地相向而泣。(《史記》:荊軻既至燕,愛燕之狗屠及善擊築者高漸離。荊軻嗜酒,日與狗屠及高漸離飲於燕市,酒酣以往,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而歌於市中,相樂也,已而相泣,旁若無人者。)
  • 荊軻刺秦王失敗,真的是因為荊軻的劍術修煉的不到位嗎?
    很多的人都認為秦王身手好,劍術高超。從一些文學家對這件事的解讀,和一些影視導演拍出的電視劇中,這個觀點被很多人認同。從詩人陶淵明所寫的《詠荊軻》中,也可以看出來,陶淵明同樣覺得是荊軻的劍術修煉的不到位,所以沒有成功的刺殺秦王。
  • 司馬遷寫《史記》,不以成敗論英雄
    每位賓客的位置與他的禮金是相對的:禮金高,位置就尊;禮金低,位置就差。他謊稱自己禮金高,實際上一文不名。蕭何大概知道劉邦是一個能成大事的人,所以兩個人互相配合,欺騙了呂公。呂公也是慧眼,一下子就相中了劉邦,讓他做女婿。劉邦這個人又很狹隘。狹隘到什麼程度?他父親曾經批評他不如老二能幹活。當劉邦做了皇帝,曾大擺筵席招待群臣,聲勢浩大,一派皇家氣象。
  • 司馬遷與《史記》
    除《史記》外,司馬遷還存有《報任安書》、《悲士不遇賦》及《素王妙論》佚文。《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敘了自黃帝到漢武帝太初年間約三千年的歷史。全書共130篇,52萬6千餘字,由本紀、書、表、世家、列傳五體組成。
  • 惟一被司馬遷寫進《史記》的大俠是誰?
    司馬遷的遊俠列傳裡詳細描寫的只有郭解一人。不過,光是這個樣本也差不多了。郭解是河內軹縣人,相面者許負的外孫。他的個子矮小,精明強悍,不喝酒。少年時殘忍陰毒,心中憤慨不爽時,曾經殺了很多人。但他內心陰毒的性格並沒有改變,因為睚眥小事而報復的事還經常幹。少年人仰慕他的行為,經常為他報仇,也不讓他知道。(一部分人心目中的大俠是這樣的,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的粗豪漢子。見《天龍八部》中的蕭峰。)其實,寫到這裡,我們已經知道「不軌於正義」是什麼意思了。
  • 荊軻刺秦王,為何沒有成功?原因是荊軻劍術太差
    田光見到太子丹後,又向太子推薦了荊軻。因為田光年事已高,根本不能執行刺殺秦王政的重任。那麼荊軻是一個怎麼樣的人?為何受到田光的重視。根據司馬遷的《史記》記載,荊軻的劍術很差。隨行之人一聽,去荊軻所居住的驛站裡一看,果然發現他早就結帳逃跑了。而田光之所以推薦荊軻,那是因為他發現了荊軻的不同之處,他有膽有識,知道國家使命的重任。田光向太子丹推薦荊軻之後,便自殺身亡了,他知道荊軻的個性,需要刺激一下才能完成刺殺任務。
  • 荊軻血濺當場,秦舞陽在幹什麼?為啥《史記》沒有交代他的下場
    儘管《戰國策》及司馬遷的《史記·刺客列傳》皆對此一筆帶過,但筆者堅信,這一程,荊軻與秦舞陽一準兒嘰嘰呱呱,嘮得無比熱乎。而開場幾句,也定是這般:秦舞陽問:「荊哥,咱們這次行刺,能成事嗎?」荊軻則將嘴角一挑,道:「死定了!」「你說嬴政?」「咱倆!」
  • 司馬遷:誰動了我的《史記》?
    張晏還直接點名是褚先生補缺的,而且從補充的十篇內容質量看,遠遠趕不上司馬遷的水平。這個情況和《紅樓夢》後四十回為他人所續一樣,文風不同,水平有差距,讓今天的我們不得不懷疑這幾篇內容為後人所補寫。是歲太初四年也……其明年,漢使貳師將軍廣利以三萬騎出酒泉……又使騎都尉李陵將步騎五千人,出居延北千餘裡,與單于會,合戰,陵所殺傷萬餘人,兵及食盡,欲解歸,匈奴圍陵,陵降匈奴,其兵遂沒,得還者四百人。」大意是:漢朝誅殺大宛國王后,威震海內外。天子想乘機圍困匈奴,就頒布詔命說:高皇帝留給我平城的憂慮,高后時,單于來信所言極為背理叛逆。
  • 一生只寫一本書:司馬遷和《史記》
    司馬遷,天文學家,我國第一大歷史學家。他的著作《史記》,被認為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歷史作品。司馬遷的父親司馬淡曾在朝廷擔任太史令的職位。司馬遷後來就繼承了他父親的工作,開始編寫《史記》。後來司馬遷因為李陵事件,冒犯了皇帝,最終被判宮刑。
  • 司馬遷寫了一部題為《史記》的書,是以今斷古的錯誤
    一說到《史記》人們會認為是司馬遷所著的。司馬遷的《史記》這一說法也列入歷史教材。所以說司馬遷的《史記》也就成為認們認識中的固定常態。但從司馬遷的史書寫作淵源來看,司馬遷寫的題名為《史記》的書,是以今斷古的錯誤。這種錯誤主要表現為司馬遷所著史書題名上的錯誤。
  • 《史記》有10篇不是原創,司馬遷只寫了提綱,原因說得很含蓄
    小編以為其實史記中已經有說明其餘3篇依次是王子侯者建元以來的年表,和司馬遷總結的太初曆成就的曆書以及天官書。 作曆書第四」,結合司馬遷父子一直擔任太史令,除了文史外還兼顧天文星象曆法,而「維太初之元論」無疑便是討論太初曆的功績了。太初曆顧名思義完成於太初元年,而自傳中序言提到的成就討論肯定是在太初曆完成後也就是太初元年後。遺憾的是沒多久便遭遇李陵之禍,之後復做中書令,需要寫的重要篇數還有很多,而時間緊迫,故曆書只好擱淺。正應了班固那句「有錄無書」了。
  • 明知趙氏孤兒是摻水的故事,為什麼司馬遷還要寫進《史記》裡?
    《趙氏孤兒》歷經千百年的演繹,如今已經成為了影響全世界的著名戲劇,可是在史書中,趙氏孤兒的故事卻與傳說大相逕庭,不僅看不到太多的英雄,反而讓人覺得更加齷齪骯髒。縱觀整個《左傳》對趙氏孤兒的記載,看不到「屠岸賈」的名字,所以傳說中的趙氏孤兒的故事,更讓人懷疑。而且司馬遷在《史記·晉世家》中,也記錄了類似的內容。因此,有不少專家學者認為,趙氏孤兒的英雄故事,不過是在趙國後來成為諸侯之後,為了美化先祖,掩蓋家族的醜事,才編出來的這麼一個故事。
  • 司馬遷:血淚著《史記》,精神感千秋
    司馬遷流著淚,接受了父親的遺命,他說:「小子不敏,請悉論先人所次舊聞,弗敢闕。」這個職位使司馬遷可以大量閱讀國家藏書,這為他寫作《史記》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公元前104年,司馬遷主持的改歷工作已經完成,中國第一部曆書——《太初曆》頒布。此時的司馬遷,精力充沛,思想成熟,學術積累亦頗深厚,於是他正式開始創作《史記》。公元前99年,正當司馬遷專心著述之時,卻飛來橫禍,這就是李陵事件。
  • 史記是怎麼寫出來的?司馬遷蒙冤受宮刑,為名將李廣之子李陵鳴屈
    史記是怎麼寫出來的?司馬遷蒙冤受宮刑,為名將李廣之子李陵鳴屈 說到司馬遷和史記,華夏民族的人們幾乎是無人不知,沒人不曉。司馬遷(公元前145年-公元前86年),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有的史料上還說龍門(今山西河津)人。是中國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
  • 本是一場精心策劃的刺殺,但刺客荊軻,為何在刺秦中表現這麼差?
    荊軻刺秦在歷史上非常有名,也是因為這件事讓荊軻這個人能夠被歷史銘記,但是一提到荊軻刺秦,大家都知道最終失敗了,不僅沒能擋住秦國的腳步,反而加速了燕國的滅亡,這不禁讓人好奇,一場精心準備的刺殺行動,為什麼會這麼容易就失敗了?荊軻作為燕丹精挑細選的刺客,為何在刺殺秦王的過程中表現得這麼差?
  • 為何有人說司馬遷寫《史記》是為了抹黑漢武帝?他們給出2個理由
    有很多人說,司馬遷寫《史記》就是為了抹黑漢武帝劉徹,他們也有自己的理由。第一就是在李陵事件中,司馬遷為李陵說了幾句公允的話,得罪了漢武帝,漢武帝劉徹判了司馬遷死罪,司馬遷沒錢贖罪,選擇了宮刑活了下來。司馬遷有理由恨劉徹。
  • 司馬遷在《史記》裡寫的那些異域民族,原來很多和我們一個老祖宗
    文||醉長安通讀《史記》,我們會發現一件有趣的事情。司馬遷將一些周邊民族的歷史也寫進了中國史。在《史記》中,有《匈奴列傳》《大宛列傳》,有《南越列傳》《東越列傳》《朝鮮列傳》《西南夷列傳》。雖然後來南越、東越、西南夷都納入了中國,但是匈奴在司馬遷時代,則是作為一個獨立於漢朝的政權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