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說》上救貓還是救畫那一期的辯題,激起了大眾非常廣泛的討論,讓我們看到了導師和優秀選手思維的碰撞。但最讓我感動的那一個瞬間,發生在聽到詹青雲描述的故宮人護送文物,在十四年最大程度地保全那一萬三千多箱文物的那個場景。
《奇葩說》第六季2019年11月9日那一期
「當我站在這個火場中放眼望去,我的周圍是空無一人,我是孤身一人在救這幅畫;可是我站在這幅畫的面前,在時間歷史的這條軸上,我並不孤單。」
你說這樣的責任有什麼意義?大家知道在1930年代,日本侵華戰爭期間,我們國家的故宮,運出了最為珍貴的13,000多箱文物。在十四年的時間裡,這些文物輾轉2萬多裡,分三路南下,幾乎沒有一件損壞。這個偉大的奇蹟是怎麼發生的?就是那一代故宮人。他們表示,這些文物比人命更重要。
你說——值得嗎?一個正在面臨戰爭、喪亂,連民族的存亡都存在危機的國家,去保護那些沒有生命的文物。那些作者以死而且湮沒無聞的東西,那些厚重的石鼓,那些青銅器,那些已經褪色的絲帛和刺繡,那些我可能看不懂的宋畫和唐體。值得嗎?值得!越是在喪亂之中,越是在災難之中,我們越要記得,那是祖先遺留給我們的文化符號,是他們在歷史裡,在戰亂裡,在一個民族艱難的時候,凝聚著我們。
有點諷譏的是,前輩們用生命捍衛保全的民族符號、先輩們汗水與智慧的結晶,卻在後輩人眼裡失掉了那一份敬畏。「以前去故宮,看到地磚的殘破,仿佛看到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篳路藍縷、苦難行軍,深深感受到了歷史的厚重。現在才知道,原來是被周一的大奔碾壓的。」
教科書描述的上官僚資產階級的「紙醉金迷、物慾橫流、酒池肉林、腦滿腸肥」的場面……在今天並不需要有人來詮釋和還原。我們需要保留的是那一份對待歷史文化遺產的敬畏和尊重。而不是在規則面前撒歡,用特權碾壓紫禁城。
「藝術的價值不只存在於創造這個藝術的人,它屬於那些一代一代,仰望凝視過、保護過這個藝術的人……當藝術被拉下神壇,那些構建的意義都會消減」,而故宮的高貴和神聖,又何從言起呢?
據故宮博物院前院長單霽翔介紹,2013年以前,我國領導人、外國總統總理都可以開車,甚至讓警車帶隊進入故宮,隨著觀眾人數的增加,這種做法非常危險,「觀眾的情緒也會受到很大影響」,所以故宮當時堅決地發出公告:所有車輛不許穿行開放區 。
單院長還講過:英國的白金漢宮,法國的凡爾賽,日本的皇宮從來不給人禮遇,為什麼中國的紫禁城,我們的故宮博物院一定要劃出差別?
如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