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送教上門工作逐步煥發著生機和活力,在我國脫貧攻堅,義務教育"一個也不能少",全面奔小康的社會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送教路不容易,我們需要實踐探索,更需要理念思考。
【關鍵詞】送教上門 實踐 理念 思考
【正文】隨著國家一期、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計劃的頒布實施,送教上門、隨班就讀和特殊教育學校在校就讀已成為我國目前對特殊兒童教育的三大主要教育方式,送教上門逐步煥發著生機和活力,在我國脫貧攻堅,義務教育"一個也不能少",全面奔小康的社會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我們洪洞縣特殊教育學校創辦兩年多來,對送教上門工作進行了實踐探索,積累了點滴經驗,並引發了和正在進行著一些理念思考。
一、我校送教工作基本情況
洪洞縣特殊教育學校創辦於2017年,到今年我們已經收了3屆學生:2017年我們共招收36名學生,其中送教上門學生7人;2018年共有學生77名,其中送教上門學生33人;2019年共有學生98名,其中送教上門學生37人
二、送教工作的一些經驗和做法
1、全面評估,認真篩查,確定送教對象。
每個學年初招生入學時,我們都要對每一名適齡特殊兒童進行
考察評估,根據殘疾程度、生活自理能力等情況匯總分析,把學生分成兩類:輕度、中度生活能自理的兒童留在學校在校就讀;中度生活不能自理的和重度、極重度兒童確定為送教上門。在校新生試讀一個月後,生活自理能力太差的,基本不能生活自理的也變為送教學生。
2、科學謀劃,詳細分組,領導包片落實
送教學生確定後,我們把全縣17個鄉鎮的特殊兒童根據地理位置劃分為四個片區(今年是五個片區),學校的老師分成四個組(今年是五個組),學校領導每人包一個片區,分管一個組的送教工作,並定時不定時的隨同教師下去送教。
3、注重過程,積累材料,穩步推進
各個小組的教師和送教學生結對送教,對學生來說一名學生就
對應一名教師,對教師來說是一對一或一對二的關係。學年初,針對每一位送教生制定出詳細的個別教育計劃,建立送教工作手冊,內容包括每一次的送教內容、送教過程記錄,圖片文字說明等。兩年多來,我們積累了豐富的送教資料,送教工作正在穩步推進。
4、送政策,送溫暖,築好送教工作的最後一道屏障
萬事開頭難,送教工作的難點在於學校和送教家庭建立起和諧融洽的關係。每學年開始,我們學校領導都要帶隊下去,給家長講解國家對特殊兒童的政策,講解政府對特殊兒童的關心,讓他們知道每一名特殊兒童都有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一個也不能少,送政策。每年的12月份,我們還給每一位特殊兒童辦理"五類家庭助學金",每生每年1500元,第一年我們是通過嚴格的審批程序:先由家長提出申請報學校、村委、鄉鎮、殘聯、民政、教科局逐級審批,辦事程序較為複雜,繁瑣,有的特殊兒童家庭不願找人辦事,就會放棄。從第二年開始我們聯繫了教科局基教股,也得到了教科局基教股的大力支持,簡化了辦事程序,學校直接把名單報給基教股,把溫暖送給每一個特殊家庭,讓他們享受到特殊教育的實惠,築好送教工作的最後一道屏障。這點兒錢對一個普通家庭來說算不了什麼,但對一個特殊家庭來說,足以改變他們的生存狀態。因此,每一個送教家庭都歡迎我們的教師去送教,孩子們都期盼著、等待著、渴望著。
三、 送教工作的理念思考
1、懷著敬畏之心參與特殊兒童生命的成長
每一個特殊兒童作為一個生命的存在,都值得我們尊重,值得我們敬畏。作為一名送教上門工作者,我們更應該懷著敬畏之心,參與特殊兒童的成長。
敬畏每一個特殊兒童。患有先心病的小玉同學是一名智障兒童,爸爸多年前因車禍去世,狠心的媽媽撇下孩子改嫁走了,離開了這個支離破碎的家庭,留下了小玉和奶奶相依為命。十多年中,小玉大大小小的因病住院就有二十多次,但這個稚嫩殘缺的花朵沒有被生活的狂風暴雨而擊垮,她依然頑強地活了下來,呼吸不順暢,脖子下插著幫助呼吸的導管。每次我們送教老師教給的東西,都能很好的接受,寫的字也工工整整,畫的畫也美觀大方,布置的作業也能很好的完成。每次見到她,我們送教老師敬畏之心油然而生。他們身殘志堅,頑強的在這個世界上生存著。所有普通孩子的幸福都是相似的,而每個特殊兒童各有各的的不幸。我們很多人努力是為了生活的幸福,但這個世界還有很多人努力是為了活著!
敬畏每一個特殊兒童的家長。小翟是一名腦癱兒,爸爸媽媽撿的時候就發現是腦癱,但夫妻倆沒有嫌棄這個幼小無辜的生命,毅然決然地撫養著這個女孩。媽媽在孩子5歲時因病去世,爸爸仍然堅持撫養著孩子直到現在。為了生活,爸爸出外打短工、幹活、做小買賣時就把小翟反鎖在家中。下午回來,家中已經被小翟作弄的一片狼藉,屎尿遍地。但這個男人,一直沒想過放棄這個本不該來到這個世界的無辜的殘疾的孩子,這是一份責任,更是一份擔當,也是所有特殊家庭的脊梁。同樣,小玉的奶奶67歲了,為了撫養孩子,除了種地,還要開著農用三輪車去打零星短工,為的就是能掙幾十元錢補貼家用。每次送教,老人都能熱情、積極、樂觀的接待我們,目光中雖然有幾分對生活的憂慮,但更多的是堅韌和剛強。
參與、陪伴特殊兒童的成長。我們特教人參與著、陪伴著特殊兒童生命的成長,積極地參與、默默地陪伴,他們的點滴進步是我們每天的驚喜:送教老師每天回來都要說誰學會了什麼,誰開始發出聲音了,誰開始說話了,尤其是腦癱兒通過我們老師的康復訓練手、胳膊、腿動起來了,那就是老師們最大的成功!
2、改變能改變的,包容無法改變的
特教老師的職責就是改變特殊兒童自身的一些不好的行為習慣、改變他們當下的生活狀態,讓他們能夠生活自理。
改變能改變的。改變特殊兒童自身不良的行為習慣,首先要做的不是看不良行為習慣本身,而是要找到什麼是正確的取代行為。每一個不良行為都有其特殊的意義,是特殊兒童和人溝通交流的一種方式。孩子為什麼選擇這種行為和人溝通,是因為這種行為有效的幫助他們達成了目的。所以要改變孩子的不良行為習慣,就要找到正確的取代行為,比如在院子裡亂跑用慢慢走取代,大聲尖叫用輕聲說話取代等等。
包容無法改變的。特殊兒童身上的一些缺陷和障礙是我們無法改變的,至少上當下無法改變的,更多的需要我們去包容。他的有些行為在當下是無法改變的,只有我們老師和家長包容他。
3、送教工作要溫柔的堅持
送教工作要溫柔的堅持。溫柔是一種反彈性、包容性極強的韌性,一旦與堅持融合在一起,註定會有美妙的奇蹟誕生。我們的特殊兒童,只要引導得當照常能生機勃勃的生活。送教工作不是乏陳的簡單說教,而是人性化的巧導妙引;不是努力沒有收穫的放棄,而是溫柔的堅持換來的特殊兒童的健康成長和不斷發展。由於大部分家長長期不在身邊,導致了他們內心缺少愛,生活中缺少安全感,內心十分自卑,為了掩飾自卑為了獲得安全感,他們會有各種不良的行為習慣。他的這種行為在當下是無法改變的,只有我們老師包容他。用我們溫柔的堅持,做最後的改變。還有的學生會在班上大叫,做一些奇怪的舉動,學習跟不上同齡人的孩子,但在這裡沒有歧視,沒有指責,沒有告狀,有的只是理解和包容。人人在鼓勵中得到激勵,不是攀比、歧視之中的矛盾刺激,而是理解、包容之中的感化。正是由於特教人溫柔的堅持,每個人都在寬容中學會了寬容,在理解之中學會了理解,在包容之中學會了包容。這裡沒有自卑,這裡沒有懦弱,這裡只有成功贏得笑臉,成功樹立自信,成功塑造成功。在很多的教育著作中,都提到教育是慢的藝術,而我們的特殊教育是更慢的藝術,我們特教人稱之為"牽著蝸牛去散步",這個慢的藝術不僅要有耐心而且還要有恰當的方法,溫柔的堅持。我們對特殊兒童的教育堅持著,走著,總會迎來新的希望。即便到最後,仍舊無法獲得安定,其實,我們也已然贏盡了整個生命。 對特殊兒童的教育已不再僅僅是一份職業,一份義務,更多的是一份責任,一份擔當,更多的是為了那一份期盼,那一雙渴望的眼睛。我們不能改變特殊家庭、特殊兒童的命運,但我們在試圖通過我們的特殊教育改變孩子的行為習慣、生活自理能力,我們在試圖改變他們當下的生存狀態,改變能改變的,包容無法改變的。
我們只有懷著敬畏之心參與特殊兒童生命的成長,送教工作者才能富有愛心、耐心地融入特殊兒童的世界,去改變他們身上能改變的,包容無法改變的,送教工作充滿艱辛與坎坷,更多的是不理解,但只要我們懷有敬畏之心,我們就會溫柔的堅持,我們特教人永遠在路上!
參考文獻:
1、 國家《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計劃(2017-2020年)》
2、 桑俊傑《特殊教育"送教上門"實踐探索與思考》教育觀察2016年10月第5卷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