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自從印度東歸之後,就全身心地投入到佛經翻譯和弘揚佛法之中。對他來說時間緊迫,他迫切地想要在有生之年,多做一些事情。玄奘一共譯出了佛經73部1330卷,他因此也成為中國佛教史上的四大譯經師之一。
在佛經翻譯和弘揚佛法之餘,玄奘法師還撰寫成了《大唐西域記》共12卷。
在這部歷史上極負盛名的《大唐西域記》中,玄奘法師極為精準詳細地記錄了他遊歷西域、印度138國的所見所聞。書的內容涉及到了各個國家的疆域範圍、風土人情、城市情況、歷史傳說、名勝古蹟等等。
玄奘的記錄是非常詳細的,哪怕是一座塔的高度和一座寺院僧眾的人數,他都準確地記錄下來,現代的考古發掘也證實了玄奘在書中記載的可靠性。
在20世紀初,印度政府計劃考古發掘鹿野苑、菩提伽耶等宗教遺址的時候,由於缺乏文字歷史記錄,不好確定遺址的準確位置。
好在有《大唐西域記》,印度文物考古工作者就是依據《大唐西域記》上面的記錄,才找到鹿野苑遺址和中央佛寺的具體位置。
後來,考古人員根據《大唐西域記》內容,按照玄奘所記錄的路線,在菩提伽耶那裡找到了佛祖修行成道之時的菩提樹,還在拘屍那伽找到了佛祖涅檠之地。
印度學者辛哈說: 「玄奘幾乎訪問了印度的每一個省,對這個國家的紀念物、人民和宗教作了無數正確的觀察,並作了記載,這就使他有資格成為印度的波舍尼阿斯(希臘著名的學者)。」英國學者史密斯也說: 「玄奘對印度歷史的貢獻,是無論怎樣估計也不會過分的。」
在印度的國家博物館之中,有對玄奘赴印事跡的記載。在印度的那爛陀佛教學院裡面,至今還保存著這位法師曾經使用過的物品。
更多印度歷史文化,敬請關注:知史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