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運河系列:臨清和運河的興衰(鰲頭磯和運河鈔關)

2020-08-28 自然印象

★ 鰲頭磯

臨清鰲頭磯位於元代運河與明代運河的結合處,是一組結構精巧、古樸典雅的樓閣式建築。現有建築建於明代嘉靖年間(1522-1566年),是臨清市博物館所在地。

臨清是會通河和通惠河的連接處,鰲頭磯之名緣於特定的地理環境。當年的會通河在靠近衛河附近分為兩支,分別在南北兩處流入衛河,因此,在會通河與衛河之間形成了一塊周圍環水的狹長陸地,人稱「中洲」。鰲頭磯處中洲突出之地,明代正德年間在此疊石為壩,狀如鰲頭,兩支運河上的四處河閘象鰲的四隻足,廣濟橋在鰲頭磯後象其尾。

明代鰲頭磯上始建樓閣,名觀音閣,臨清知州馬綸為觀音閣題名曰「獨佔」,以賦予其「獨佔鰲頭」的意境。鰲磯凝秀是運河繁榮時期的臨清一景。但是當年的勝景已經蕩然無存了,運河的興衰決定了一座城市的興衰。

鰲頭磯還是一處重要的革命紀念地,親歷了大革命到抗日戰爭與解放戰爭的風風雨雨。這裡曾是黨的領導機關所在地和重要活動場所,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丁浩川等共產黨人在此創《力報》,此地便成為宣傳抗日、傳播馬列主義的場所。1939年1月,八路軍陳賡將軍曾在此召開重要軍事會議。

利奇馬好像餘威未盡,殺了個回馬槍,冒著小雨,滿懷期待地「蹦」到鰲頭磯門口,卻只見此景:

閉門維修的鰲頭磯(臨清市博物館)


鰲頭磯東南牆外一角

過其門而不得入,無法欣賞樓閣古建之美,不能參觀博物館,真心遺憾。不過,即使現在登臨觀音閣,也無法像明清時期運河漕運鼎盛之時,文人騷客登高眺望運河,觀景寄情、賦詩抒懷了。因為當年的古運河已經變成了如今下面的「排水渠」,正是「滄桑歷歷古運河,野草萋萋鰲頭磯」。

鰲頭磯東側一條河渠,根據歷史記錄,憑直覺這是古運河的一部分,上方朝向東南,應連通會通河


河渠的西北方向,不知能否通向衛運河(參考臨清前篇的地圖)

★ 運河鈔關

曾經赫赫有名的臨清運河鈔關,和鰲頭磯相距一站路左右,二者都緊靠現在的大眾公園。鰲頭磯在大眾公園的北端,運河鈔關在公園的西南方向。從鰲頭磯出發向西南方向,在細密的小雨中安步當車,沿著圍繞大眾公園的京杭運河(會通河,大眾路)走到公園的西南角,再沿青年路向西就來到了運河鈔關所在的小巷。

如果登上鰲頭磯的觀音閣,應該能看到現在的京杭運河就是這樣。

京杭運河,亦即會通河,大眾路通往大眾公園(右側)的橋


路邊的標誌,有會通河字樣,地圖上只標有京杭運河


大眾公園的西邊,京杭運河繞過公園的西邊和北邊,向東南流經張自忠紀念館,再向東向南通往聊城


青年路過京杭運河的橋,此橋向西(右)不遠就是運河鈔關


運河鈔關在一條不起眼的小巷內。想起了《雨巷》,一位丁香少女在雨巷中獨行,卻沒有哀怨和迷茫


運河鈔關,入口不大,內裡卻別有乾坤

在此,先帶大家了解臨清運河鈔關的歷史,再看實景,感觸會更加深刻。點讚景區內運河鈔關的展覽,展室不大卻條理清楚,內容豐富,圖文詳盡清晰且配合實物,非常長知識。

臨清運河鈔關,其實就是運河地稅局或者稅務所,具體的級別我是搞不清楚的,只知道直屬戶部(中央直屬?),下屬五個分關,更是目前僅存於世的唯一一處運河鈔關。臨清鈔關位於明代會通河邊,徵收過往船稅和貨稅,年收稅總額是運河八大鈔關之首,遠超十一萬兩之多,佔全國稅收的四分之一。難以想像這麼多堆積成山的雪花銀,可見當年運河經濟貿易的繁榮,不愧富庶甲齊郡。臨清鈔關設關最早(明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閉關(1930年)最晚,詳細歷史見下面圖片中的說明。

展覽入口


臨清鈔關簡介


崇文門、河西務、臨清、淮安、揚州、滸墅(蘇州城北)、北新(杭州),第八個?百度也只有七個



清朝鈔關官員給皇帝的奏摺報告匯總,裡面有當年的尊貴人士



明代鈔關歷任官員,幾乎全部進士出身,這一定是當年的肥差。這張表很有研究價值,陝西的進士有十人


官員給乾隆的奏摺,皇帝的硃批就是這個,應該是複製品嗎?


皇帝的聖旨,明黃金閃瞎眼


小說《金瓶梅》中多次提到鈔關


復原效果,現在的景區只是其中的兩進院落,未見正堂等較大的建築

臨清運河鈔關為一組建築群,沿運河自東而西依次為河口正關、閱貨廳、「國計民生」坊、關堞、儀門、正堂等,南北三進院落。原鈔關佔地東西長130米 ,南北寬96米,佔地四萬平方米 ,廳堂坊舍室四百餘間。

鈔關景區內現存兩進院落,大致只有原貌的十分之一,前院為公署辦公區,後院為倉儲區。此外南部尚有原鈔關官員住宅若干,保存較好,但大部分已是民居,即上圖中小巷中的建築。建築大都為硬山建築(一種古建的屋頂形式,較普通),青色灰瓦屋面。

南邊只有一座完整的巡堂,審理案件。有資料說臨清鈔關的現存建築是仿古重建,看情形是選擇性修復


巡堂西側一個小院落,沒有說明原來用途,現在裡面是一些與鈔關相關的碑刻


小院內景,四周迴廊下是碑刻,每塊碑刻旁有列印清楚的碑文,點讚


↓ 下面的碑刻是一個人物小傳,記錄了明末臨清鈔關發生的一件抗稅監事件。明末稅負盤剝,嚴重影響社會經濟的發展,運河沿線尤甚,半數以上的店鋪關門,工商交困。臨清鈔關在關前特建浮橋,以防逃稅越關。萬曆朝派宦官馬堂監管臨清鈔關,設立種種稅卡,僱傭流氓惡棍攔截船隻隨意抽稅,搶奪店鋪財產,稍有違抗就威脅加罪。萬曆二十年(1592),臨清市民忍無可忍,罷市反監稅,擊斃馬堂手下37人,震動朝廷。皇帝和大臣奏議,認為對此事一方面要軟,應安撫民心,撤換馬堂;一方面要硬,殺一儆百,以儆效尤。欽差大臣到臨清後,鎮壓並平定市面的同時,為抓捕首惡,株連甚眾。

王朝佐是一位編筐為業的手工藝人,挺身而出,聲稱「首難者我也,請獨當之,勿累無辜」。也就是說,由王烈士一人擔責,他臨刑無懼,慷慨就義,保全了當地民眾。後人為其建王烈士祠,道光三十年立碑紀念。

碑刻之一,下圖為碑文



巡堂東側的斷壁殘垣,繁華不再


鈔關一角,木槿寂寞盛開


左邊(北邊)一排建築是上文中鈔關展覽的展室,院內的樹木是歷史的見證者


院內中心的一座小屋,很有年代感,大概部分為古建,南北有門,可穿堂而過


小屋的另一個角度


正對景區大門內都是這樣的空地,左側是巡堂,地面上有一些殘磚,默然無語


地面上能看到殘存的房屋輪廓,對比兩座建築可以區分古建和重建,後面一排是展室,中間即上圖小屋

下一站聊城。運河之旅至此已經走完了三分之一,不過都是不能通航的部分。

相關焦點

  • 運河興衰話臨清(1)·遊臨清老城,看運河繁華
    清鹹豐五年(1855年)黃河於河南銅瓦廂決口改道,造成了北方運河全面斷航,後雖經疏浚部分貫通,但臨清卻失去了漕運要衝地位。如今臨清已褪縮為一座名不見經傳的縣級市,但它留下的運河遺產依然見證著往昔的興盛。
  • 京杭運河系列10:中國運河文化博物館(聊城)
    中國運河文化博物館,2009年開館,是國內第一座以運河文化為主題的博物館,外觀似一艘漕船。主展廳包括中國運河、世界運河、聊城運河等。展示運河沿線的歷史文化、運河文化、民俗風情。運河博物館中多為圖片文字說明,按年代分期,比較詳盡清楚。不同時期也有展出少許考古實物和複製模型。不少內容非常罕見,值得一覽。鎮館寶貝請參見官網照片。
  • 臨清運河老街項目啟動
    引入資本方,棚改區將「變身」經濟導報記者採訪獲悉,運河老街項目是臨清市招商引資項目,項目由臨清市萬人置業有限公司(下稱「萬人置業」)投資建設。該公司去年3月完成註冊,由安徽兩家公司出資成立。再現昔日繁盛帶熱全域遊「都知道臨清是運河老商埠,運河鈔關2014年就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而很多山東遊客還不知道,臨清仿佛缺少一張讓外界熟知的名片。」
  • 京杭古運河魯西北古城臨清段會通河北端至今保留著的那些遺蹟
    建於明朝萬曆年間,是古城臨清的地標,古運河上的四大名塔之一,古城臨清八大景觀之一。風吹塔簷上的銅鈴,就會發出清脆悅耳的鈴聲。站在舍利磚塔高處遠望,京杭古運河蜿蜒優美如帶,古城臨清無限風光盡收眼底,令人神往。
  • 臨清運河老街項目啟動!佔地234畝,總投資22.3億元
    引入資本方,棚改區將「變身」經濟導報記者採訪獲悉,運河老街項目是臨清市招商引資項目,項目由臨清市萬人置業有限公司(下稱「萬人置業」)投資建設。該公司去年3月完成註冊,由安徽兩家公司出資成立。樊華明介紹,「現已拆遷已基本結束,異地回遷房項目也已開始動工,臨清運河碼頭繁榮景象將再現,一條運河人文街區將重回市民生活。」據悉,拆遷之後的土地,將被運河老街項目盤活,屆時臨清會增添一個新的文旅地標。
  • 京杭大運河能不能復航,關鍵還在臨清段...
    京杭運河航線圖2018年11月23日,滿載電煤的船舶正通過京杭運河山東臺兒莊船閘。11年間,為促使大運河復航,山東120位委員聯名呼籲運河復航,省政府正式出臺《關於加快內河水運建設與發展的通知》(省政辦發〔2007〕15號)文件,濟寧等地多次舉辦京杭運河復航和恢復濟寧運河之都地位專題座談會……關於呼籲京杭運河復航的消息被頻頻發布。
  • 山東這座運河之城,有僅存的一處運河鈔關,曾佔全國稅收四分之一
    談及山東聊城,這個城市,似乎是離不開「運河」的,無論是曾經的歲月,還是今日的發展……而聊城與運河息息相關的便是,臨清。臨清,在西漢初年時才設縣制,到了明清時期達到頂峰,得益於京杭大運河漕運發達,經濟社會繁榮500餘年,是當時全國重要的流通樞紐城市和商業都會,曾被清乾隆皇帝譽為「富庶甲齊郡」。
  • 運河老街項目啟動!中州古城臨清將給你遞上全域遊"名片"
    引入資本方,棚改區將「變身」  經濟導報記者採訪獲悉,運河老街項目是臨清市招商引資項目,項目由臨清市萬人置業有限公司(下稱「萬人置業」)投資建設。該公司去年3月完成註冊,由安徽兩家公司出資成立。>  再現昔日繁盛帶熱全域遊  「都知道臨清是運河老商埠,運河鈔關2014年就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而很多山東遊客還不知道,臨清仿佛缺少一張讓外界熟知的名片。」
  • 臨清:打造好京杭大運河沿岸唯一一處鈔關文化旅遊景點
    會議指出,鈔關片區項目是我市歷史文化脈絡的重要節點,事關城市長遠發展和人民福祉。要增強保護意識,不搞大拆大建,妥善保護文物古蹟,留住歷史記憶。要統籌規劃布局,搞好建築設計,彰顯運河文化和商業文化特色。要完善設計方案,注重文化的延續和傳承,建設精品工程,真正讓群眾滿意,造福子孫後代。
  • 京杭運河系列:源起
    中國東西向或者南北向的旅行長線很多,例如長城和京杭運河,在地圖上恰好構成了一個「人」字,沿線的人文歷史地理景觀豐富非常。徵求孩子的愛好和高人的指點,考慮自己的體能和沿線交通等等因素,最終選定了京杭運河沿線。瀏覽大運河的簡介,就是中華文明綿延不絕的歷史長河啊! 中國開鑿運河的歷史已經遠超2000年,公元前214年修成的廣西靈渠,就是世界最古老的運河之一。
  • 古韻今景,見證運河新篇章——京杭運河和杭甬運河杭州段成功創建...
    京杭運河、杭甬運河均屬於大運河杭州段的一部分,是至今活著的,流動的重要人類文化遺產。   創建過程中,杭州航區在完善航道基礎設施建設和養護的基礎上,致力於高水平、現代化航區建設,京杭運河、杭甬運河作為杭州航區的骨幹航道,依託於全域覆蓋的智慧港航網絡,實現了管理體系優化,航區運行安全、效率進一步提升的目標。
  • 《尖冢碼頭》,帶你領略臨清近千年的運河文化!
    邢臺境內運河資源豐富,文化底蘊豐厚,歷史上隋唐大運河和元代大運河(今京杭大運河前身)都流經我市的臨西、清河兩縣。隋唐大運河因為歷史原因已經埋入地下。元代大運河自臨西尖冢入境,至清河渡口驛出境,在我市全長58.1公裡。這條河道是我省與山東省的分界線,目前已全線斷航,主要以行洪為主,兼具排澇和灌溉的功能。
  • 京杭運河系列:北京(1)
    《話說運河》提及京杭運河最北端的起點在昌平的白浮泉(又名龍泉)。忽必烈命郭守敬主持水利工程,引白浮泉水作為上遊水源,匯合沙河、清河水入翁山泊(今昆明湖),再入積水潭(今什剎海),接通北、西護城河,在城南成通惠河(忽必烈賜名),向東聯通通州的北運河。下圖是制定計劃時,研究北京地圖上十遍後,順便搞清楚了北京的運河水系,電腦手動畫圖以示說明。西北方是白浮泉,東南方是通州運河的起點。
  • 臨清老大橋成省級「寶貝」了
    (臨清)省級以上文保單位 1.臨清運河鈔關 臨清運河鈔關始設於明宣德四年(1429),十年(1435)升為「戶部榷稅分司」,下設德州、魏家灣、尖冢等五處分關,機構完備、稅則嚴密,榷稅豐盈。萬曆六年(1578)稅收居運河八大鈔關(崇文門、河西務、臨清、淮安、揚州、滸墅關、北新關(杭州)、九江)之首。
  • 避開人潮,探索北方被歷史遺忘的千年運河古城,景點與美食攻略
    旅遊季,如果你既想遊玩古鎮,又想避開擁擠的人群,那一定不能錯過千年運河古鎮—山東臨清。這個十八線都不到,曾在清代繁華一時,與運河相伴的城市,靜靜地坐落在山東西北部。清明上河圖上依然能找到它當年蓬勃的影子。時光在人來人往中川流不息。景點:1.大運河在這裡你能看到流淌千古的運河,聽說乾隆皇帝下江南還路過了這裡。
  • 線上看展 | 走讀運河文化系列之二 黃金水道——齊魯大地的文化長廊
    蘇祿國東王墓(中國京杭大運河博物館 供圖)沿運河繼續前行,到達臨清市。天津到臨清間的運河稱作「南運河」,這個名稱是相對於北運河而言的。大運河唯一完整保存下來的臨清元代運河(蔣福壽 攝影 中國京杭大運河博物館 供圖)
  • 探尋大運河山東段五市:臺兒莊段被稱「活著的運河」
    由於古街保存完好,而且生活氣息濃鬱,真有回到明清時代之感,世界旅遊組織稱為"京杭大運河僅存"的清代文化遺產,丹麥旅遊專家彼德森說:"我夢寐以求的中國大運河就該是這個樣子。"  從煙波浩淼的微山湖東口,一條蜿蜒曲折的河流迤邐向東,流經廣袤魯南大地進江蘇入中運河,這就是臺兒莊運河。全長42.5公裡的臺兒莊運河是整個京杭大運河中唯一完全東西流向的一段。
  • 一路風景一路情——「引爆十一黃金周」旅遊大巴車臨清線路見聞
    其中,臨清線路包含萬達歡樂小鎮、臨清運河鈔關、鰲頭磯、宛園等。」市文化和旅遊局局長劉光輝介紹。10月3日,早上8點半,記者跟隨旅遊大巴在聊城中國運河文化博物館準時發車,經過一個多小時的路程,到達臨清運河鈔關。遊客們在園內或閒庭信步,或拍照留念,或是走進一處古蹟凝神體味,像在尋覓其間的故事。
  • 世界上運量最大運河:京杭大運河
    北起北京(涿郡),南到杭州(餘杭),經北京、天津兩市及河北、山東、江蘇、浙江四省,貫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約1750公裡,開鑿到現在已有785年的歷史。京杭運河對中國南北地區之間的經濟、文化發展與交流,特別是對沿線地區工農業經濟的發展和城鎮的興起均起了巨大作用。 京杭大運河也是最古老的運河之一。它和萬裡長城並稱為我國古代的兩項偉大工程,聞名於全世界。
  • 【運河聯聲】38期 黃雲光聯韻賦臨清
    2、題臨清運河(2)越千秋,自隋肇啟,蕩九曲雲波,通北通南,萬楫爭流興古郡;攬四境,猶政以和,聚三河雅韻,述古述今,三春疊秀蔚臨清。19、臨清運河鈔關曾為八大鈔關,盈漕運稅收,波濤暢湧,地利人和昌國祚;自有諸多瑞象,便賈商經貿,貨物欣流,風調雨順蔚臨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