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大都定都南京,為何梁元帝卻定都江陵?

2020-12-12 地圖帝

南朝共有四個朝代:宋(420-479年)、齊(479-502年)、梁(502-557年)、陳(557-589年),皆定都於南京(當時稱為建-康)。但有那麼幾年,南京丟掉了南朝的「天然性國都」地位,取而代之的是江陵(荊州、南郡)。

哪個皇帝把國都從南京遷到江陵?他就是梁元帝蕭繹。此人名氣不大,他的老婆徐昭佩也沒什麼知名度。但是徐昭佩有個歷史典故傳遍古今:徐娘半老、風韻猶存……

蕭繹遷都江陵,這事要從蕭繹的傳奇老爹——梁武帝蕭衍說起。蕭衍是出了名的和尚皇帝,自稱冠達法師,沒事就跑到同泰寺裡「捨身為奴」。蕭衍稱帝時39歲(虛歲,以下皆指虛歲),誰都沒想到他特別能活,一路活到了八十多歲。但蕭衍晚年昏聵,不顧朝臣的極力反對,收容東魏叛將侯景。結果呢?侯景在東魏反不了高家的天下,就跑到江東,反了蕭家的天下。侯景之亂,南朝元氣大傷,86歲的蕭衍餓死於臺城。蕭衍死後,侯景立皇太子蕭綱為帝,就是簡文帝。蕭繹則是蕭衍的第七子。

對於二哥蕭綱當皇帝,蕭繹滿心不服。蕭綱是傀儡皇帝不假,但卻佔著梁朝正統的位置。蕭繹想要當皇帝,就必須除掉巨賊侯景。好在蕭繹手下有兩個大將:王僧辯、陳霸先。在各方的努力下,侯景被滅,簡文帝蕭綱也死了。皇位空出來後,最有實力和資格繼位的,無疑是湘東王蕭繹。自梁朝大亂後,蕭繹的大本營一直在江陵。江陵所在的荊州,扼長江上遊,對在長江下遊作亂的侯景,在戰略上有居高臨下的優勢。

但是南京是南朝「天然性國都」,國賊侯景被滅後,作為最有資格繼位的湘東王蕭繹,按理說,他應該回到南京即位。只有這樣,他的皇位才具有「天然性」與「合法性」。但是當這個問題擺在梁朝君臣面前時,卻引出一場地域集團的利益之爭。

蕭繹當然知道南京之於南朝的重要性,他本人曾考慮過南京。梁承聖二年(公元553年八月),蕭繹下詔還都南京。但是領軍將軍胡僧祐、太府卿黃羅漢、吏部尚書宗懍等人,卻站出來極力反對還都南京。胡僧祐等人的理由有兩點,一是唯心論的南京「王氣已盡」,二是北齊已盡佔淮南,南京與淮南只隔一條長江,萬一北齊軍過江,我們還能躲到哪裡去?

胡僧祐等人的理由,被後世很多史學家駁斥。比如宋末元初的胡三省,就駁道:「南京確實與北齊(控制的淮南)一江之隔,但是江陵往北不遠處就是蕭詧控制的襄陽。」蕭詧是蕭繹長兄蕭統(昭明太子)之子,時任雍州刺史,與蕭繹有不共戴天之仇。從襄陽在陸地上進攻長江北岸的江陵,要比從長江北岸水戰進攻長江南岸的南京容易的多。所以,胡僧祐等人的建議,在邏輯上是講不通的。真實的原因還是這些人的根本都在荊州,南京不是他們的地盤,自然希望國都放在江陵。

反對定都江陵的也大有人在,比如尚書右僕射王褒、黃門侍郎周弘正。蕭繹把遷都爭議放在朝堂上讓大家討論,王褒反對定都江陵的理由,還是定都南京,有天然的合法性。不定都南京,誰承認你是君臨四海的皇帝?

王褒話音剛落,就遭到胡僧祐等人的駁斥,他們說王褒之所以要還都南京,只因為王褒是東土士族(南齊宰相王儉的曾孫),是為自己私利著想。周弘正駁斥胡僧祐說:「王褒是東人,向東遷都不對?這等於你們自己打自己的臉,你們是西人,所以就應該把國都放在西邊?」

王褒、周弘正的反對意見,多是隔靴搔癢,都沒說到點子上。當時,除了蕭詧控制襄陽外,西魏宇文泰已出兵西川。江陵以北有蕭詧,江陵以西有宇文泰,無論是蕭詧走陸路攻江陵,還是宇文泰順江攻江陵,都不難。如果還都南京,固然江北就是北齊,但過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且南京以東、以南沒有強敵,以西又有千裡之外的江陵作為屏障,安全係數相對較高。南京憑江恃險,易守難攻,而江陵處在四戰之地,易攻難守。

不論從軍事地理、經濟、權力的角度,還都南京都比定都江陵更為合適,但是蕭繹與荊州的關係實在太深。梁普通七年(公元526年),19歲的蕭繹出任荊州刺史,後幾經調轉,又復任荊州刺史。蕭繹手下心腹重臣多是荊州人,即「楚人」,他們不想離開荊州故土。而蕭繹本人又對荊州有很深的感情,自己能滅侯景,也是倚仗荊州與荊州人。如果還都南京,自己在南京的「人情」也不太熟。去了一個自己「人情」不太熟的地方,又丟掉了荊州士族的支持,蕭繹兩頭不討好。

蕭繹最終否決了王褒、周弘正,以及武昌太守朱買臣(荊州人)還都南京的建議,定都於時稱「全盛」的江陵。只不過,為了安撫東人,蕭繹把江陵外城十二座城市都改成南京的名字,但這又有什麼用呢?

僅僅一年後,梁承聖三年(公元554年)九月,西魏宇文泰大舉出兵,在蕭詧的配合下,進攻江陵。很快,江陵失陷,蕭繹被蕭詧殺害。在魏兵進攻之前,梁散騎郎庾季才就勸過蕭繹趕緊還都南京,置重兵於江陵作為南京屏障。庾季才認為這樣一來,即使丟掉江陵,至少我們還能保住江東半壁,可惜蕭繹不聽。

相關焦點

  • 南朝大都定都南京,為何梁元帝卻定都江陵?
    南朝共有四個朝代:宋(420-479年)、齊(479-502年)、梁(502-557年)、陳(557-589年),皆定都於南京(當時稱為建-康)。但有那麼幾年,南京丟掉了南朝的「天然性國都」地位,取而代之的是江陵(荊州、南郡)。
  • 歷史故事:梁元帝魂斷白馬寺
    公元554年11月(梁承聖三年十月),西魏遣大將于謹、宇文護、楊忠率五萬大軍從長安出發,直指江陵。由於梁元帝蕭繹在軍事上一竅不通,戰略上犯了一系列的錯誤後,戰場上節節敗退,西魏大軍基本上沒有遇到有效地抵抗,便很快地兵臨江陵城下。在強大的軍事威脅下,梁元帝選擇投降。
  • 江陵焚書|梁元帝被俘後大言不慚:讀書萬卷,猶有今日,故焚之
    到南朝梁時,梁武帝恢復以儒治國的理念,每年國子學開學舉行的祭孔典禮中,都可以見到梁武帝虔誠的身影。552年,即位於江陵。當時,群臣建議返回舊都建康,但蕭繹沒有同意,並派手下在建康殺死侯景所廢皇帝蕭棟兄弟三人。
  • 「虎踞龍盤」的南京,王朝次次在此定都,卻也次次短命
    而後世的歷史走向,似乎證實了秦始皇的先見之明:因為後世很多王朝都在南京建都(所謂「六朝古都」),但是,這些王朝卻無一例外短命。於是有人認為:金陵這個地方出天子是沒錯的,不過,因為「王氣」被秦始皇給毀了,所以「金陵」存不住王氣,所以定都於此的王朝都是短命王朝。甚至十多年前,還有這樣的說法:定都洛陽的天下分,定都南京的命不長。
  • 原本嗜書如命的梁元帝,為何造就了世界歷史上最大的焚書浩劫?
    我們都知道歷史上著名的「侯景之亂」。當時,侯景將蕭繹的父親梁武帝困在南京,而梁元帝當時手握重兵卻堅持按兵不動,目的就是要等老爸去世後一舉奪權。等到梁武帝真的一命嗚呼後,梁元帝竟然進城對自己的親人進行了大屠殺,自己的兒子和兄弟都不放過,甚至將自己的親侄子活活餓死,其心歹毒由此可見一斑。
  • 歷史故事:梁元帝魂斷白馬寺
    公元554年11月(梁承聖三年十月),西魏遣大將于謹、宇文護、楊忠率五萬大軍從長安出發,直指江陵。由於梁元帝蕭繹在軍事上一竅不通,戰略上犯了一系列的錯誤後,戰場上節節敗退,西魏大軍基本上沒有遇到有效地抵抗,便很快地兵臨江陵城下。在強大的軍事威脅下,梁元帝選擇投降。
  • 死讀書的梁元帝:讀書萬卷卻國破家亡,臨死前將萬卷書籍付之一炬
    梁元帝的江陵焚書是中國文化史上最大的浩劫之一,多少珍籍孤本被付之一炬,再也無緣看到,後世讀書人每當念此,無不對梁元帝恨的咬牙切齒。 梁元帝蕭繹他的父親和哥哥都是著名文學之士,在中國文學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 而梁元帝自己也是個飽學之士,因此深受其父親梁武帝的喜愛,被其任命為荊州刺史。 駐守江陵,並且都督荊、雍、湘、司、郢、寧、梁、南北秦九州諸軍事,還有「使持節」「鎮西將軍」的官銜。
  • 南朝政權的更替,南朝共經歷了幾個朝代?
    南朝共經歷4個朝代,宋:420年,劉裕廢東晉恭帝,自立為帝,東晉自元帝至此,共11帝,109年而亡。劉裕出身破落的低級士族。幼時家貧,曾從事耕種,兼做樵夫、漁夫及賣鞋小販,又當過小軍官。他稱帝後多重用寒門,削弱士族勢力,實行中央集權。國內的統一遠非強藩割據的東晉可比。
  • 國民政府為何放棄武漢、北京,定都南京呢?
    南京就地理位置,並不處於全國的中心,那麼,國民黨為什麼要定都南京呢?從1927年4月18日國民黨政府定都南京,直到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二十二年間,國民黨政府曾兩次遷都。國民黨政府兩次遷都屬迫不得已,國民黨還是定都南京時間長。國民政府為什麼要定都南京呢?
  • 國民政府為何放棄武漢、北京,定都南京呢?
    南京就地理位置,並不處於全國的中心,那麼,國民黨為什麼要定都南京呢?從1927年4月18日國民黨政府定都南京,直到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二十二年間,國民黨政府曾兩次遷都。國民黨政府兩次遷都屬迫不得已,國民黨還是定都南京時間長。國民政府為什麼要定都南京呢?
  • 越南為何定都河內,而不是定都經濟實力強大的胡志明市
    越南為何定都河內,而不是定都經濟實力強大的胡志明市 說起越南可以分為南北越南,北越原本是我們的一部分,後來因歷史原因獨立的。而越南是北越從高棉手裡搶來的,高棉就是現在的柬埔寨。而在制度上,北越是越南共黨的大本營,而南越則重資本經濟。
  • 國民政府為何定都南京?
    地處江南的南京則是一個例外,其鍾靈毓秀的自然形勝,古時就被稱為「儲王氣,藏英靈」的「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在中國著名古都中佔有一席重要之地。 定都之爭孫中山和蔣介石選擇南京作為建都地,主要取決於當時的國際、國內形勢。辛亥革命以後,確定新的政治中心成為革命黨人之首要,一時就有武昌與上海之爭。
  • 我國古代定都北京的政權有哪些?為什麼?
    導讀:這個問題乍一看非常好回答,但是涉及到定都的成因和朝代當時的情況就比較複雜了。從古至今定都在北京的政權有:春秋戰國時期的薊國、燕國、五胡十六國時期鮮卑慕容慕容儁建立的前燕、遼國末年耶律純建立的北遼朝廷、金國、元朝、明朝、清朝。
  • 南京王朝短命真相
    若當真如此,為何還有這麼多王朝選擇在此建都?南京已是南方王朝的最好選擇其實,定都南京的十朝當中,除了明朝之外,其餘九朝都並未統一中國,包括國民政府也只是完成了名義上的統一,定都南方多半出於不得已。就南方而言,南京已經是不錯的選擇。從中國地形來看,北方華北平原連貫,少山陵阻隔,且通過洛陽盆地和山西西南部的河東地區,可以與關中平原相聯通。
  • 蔣介石為何定都南京而不是北京?理由堂而皇之但背後另有深意
    從中國曆朝歷代的情況來看,南京這個地方似乎並不適合作為國都。歷史上但凡是定都南京的,不是國運不長久就是偏安一隅,都不能成為大一統的封建王朝。可是讓人不解的是,深受傳統文化思想浸染的蔣介石為何也將國都定在南京呢?
  • 蘇州從古經濟比較強,為何南方王朝不定都於此?
    到了東晉立國於東南後,吳郡作為南京的經濟倉庫以及戰略門戶,受到東晉南朝統治者的高度重視。 齊兵圍攻南京的石頭城,有人就告訴南朝權臣陳霸先(其時尚未稱帝)說:「一旦齊兵渡江佔領吳郡,則南朝大事去矣,東南必為齊所有,我等還能往哪裡跑?」可見吳郡之於南朝的重要性。隋文帝滅陳朝,其中有一路軍隊出東海直蹈吳郡,斷掉陳朝的糧援,這是陳朝迅速為隋所滅的重要原因之一。不過有人會問了,蘇州既然這麼重要,除了面積狹小的春秋吳國外,南方王朝為何不在蘇州定都呢,反而定都於南京或杭州?
  • 南朝陵墓石刻訪古(二十二)——方旗廟失考墓
    1985年出版的《南朝陵墓石刻》和1998年出版的《南京的六朝石刻》,則認為墓主有可能是南齊豫章文獻王蕭嶷。無論是南朝帝陵的有角石獸還是王侯陵墓的無角石獸,從神道正面即由外向內看,劉宋、蕭齊的左右石獸都將外面的前肢伸出,而蕭梁的石獸則伸出裡面的前肢。由此可見,該墓葬的主人不可能是南齊豫章文獻王蕭嶷。
  • 西晉與南朝:宗室相殘的悲劇
    2   到底是誰的鍋如此慘烈的禍患為何持續上演?根子還得在制度上找。歸根結底,南朝給予宗室的權力太大了。出鎮地方的宗王,要地盤有地盤,要軍隊有軍隊。這意味著,宗室有了發動叛亂的基礎。終南朝一世,宗室叛亂屢有發生。
  • 自古以來,定都南京的王朝都短命,其中有什麼玄機?真相隱藏多年!
    明初定都於南京時擁有整個中國。自古以來所有統一天下的王朝幾乎全部定都於北方,這是因為在宋代之前,中國的精華在於中原地區,南方雖然已經發展,但還是比不上北方。況且在冷兵器時代,最有戰鬥力的莫過於騎兵,中國只在北方少數地方產戰馬,所以定都北方也有考慮便於獲得較好的兵源和戰馬的因素。
  • 南宋為何定都臨安(杭州),而不是有長江天險的南京?
    南京,商丘(3個月)。行都,南京(10年)。行都,紹興(6年)。行在,杭州(117年),南宋皇帝全部葬在行都紹興。杭州相比南京更安全,南京除了長江天險其餘沒有了。而杭州除了南京的長江天險,還有上面的淮河防線進可攻,退還有兩道防線加逃跑,加之離海比較近正如大家所說逃跑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