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寶奇旅 | 世界最大規模文物遷徙,19000多箱10年奔走大半個中國

2021-02-09 江蘇文脈

點擊視頻,三分鐘看懂「國寶奇旅」全過程

一萬九千多箱國寶文物

遷徙大半個中國

北京→南京→上海→南京

又分三路 轉移到巴縣 峨眉 樂山

前後10多年

幾乎沒有文物損毀

這是世界戰爭史上

規模最大的一次文物遷徙

由花箐擔任總導演,根據江蘇省文聯主席章劍華的長篇紀實文學《承載》改編的抗戰懸疑劇《國寶奇旅》,正在江蘇衛視熱播。

《國寶奇旅》首次聚焦了故宮文物南遷的歷史史實。開播後,就圈粉了歷史迷、故宮迷、國寶迷……劇中,劉燁飾演的軍官任弘毅與故宮文物工作者周若思,一路護送國寶南遷,歷經了生死劫難。

真實版的故宮文物南遷,是怎樣的?

2010年,南京博物院民俗研究所所長陸建芳,曾與兩岸故宮人員一同,重走文物南遷路。

通過採訪,以及查閱史料,現代快報記者還原了文物南遷路。


1

瓷器1058箱、玉器172箱、銅器57箱、書畫128箱、雜項410箱、文淵閣《四庫全書》(附圖書集成)568箱,明刻本清殿本官刻本34箱……電視劇《國寶奇旅》中,引起轟動和爭奪的《中秋帖》就在其中,出自乾隆的養心殿三希堂。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軍佔領我國東北,北京岌岌可危。為防止國寶流失,當時,國民政府決定選擇一處精要遷地進行儲存。遷哪?當時國民政府內部出現了分歧,有的提議陝西,有的提議南京,還有的提議上海。最終,故宮理事會決議:南遷上海。

1934年,國民政府行政院所發關於故宮博物院古物南遷費用的791號訓令

從北京到南京,再到上海,又到南京。這一段稱為文物南遷。」陸建芳說。

第一批古物南遷搬運

第三批古物南遷木箱裝運情況

選提、裝箱、編號、造冊……南遷文物分五批啟運,經過平漢、隴海、津浦、京滬等路抵達上海。南遷的文物以故宮的為主,為13427箱又64包;另外,還有北平古物陳列所5414箱,頤和園640箱又8包8件,國子監11箱。不同來源的文物,編號標識各不相同。

浦口火車站舊址

首批文物專車於1933年2月6日啟運。到了南京的浦口火車站,由於國民政府內部有人反對文物存入上海租界,於是,第一批文物暫停浦口火車站。」陸建芳說,這一 停,停了將近一個月,一直到3月5日才到達上海。

1936年4月15日,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建築南京分院保存庫奠基典禮

不過,文物避難遷滬,租庫儲存,畢竟不是長久之計。1936年秋,故宮博物院在南京朝天宮的庫房落成。同年12月8日起,在上海的南遷文物又分五批,由當時的京滬滬杭甬路局準備的遷運專車轉運到南京。


2

到了南京後,國寶遷徙並沒有停下。

1937年上海「八一三」事變,南京岌岌可危。於是,文物開始了西遷之路。西遷路線又分三路:南路、中路、北路。

上海預展會瓷器陳列

曾一路護送文物西遷的國寶守護人歐陽道達曾在《故宮文物避寇記》一書中,對文物西遷進行回憶與梳理。書中記錄,南路的文物一共80箱,都是國寶中的國寶,主要是宋元書畫,赫赫有名的毛公鼎也在其中。

這一路國寶,於1937年8月14日離開南京,溯江而上,兩日後抵達漢口。本來想走水運去湖南,但考慮再三,還是選擇了陸運。國寶18日裝車,從武昌開出,19日到達湖南長沙,21日運入湖南大學,藏在湖南大學圖書館最下層。

「南路押送國寶的是莊嚴。國寶在湖南大學圖書館儲存期間,他隱隱覺得不安,決定國寶繼續西遷。於是,把國寶一路押送到桂林,又從桂林抵達了貴陽,途經貴陽安順華嚴洞,最終到達重慶巴縣。」陸建芳說,最值得慶幸的是,國寶剛從湖南大學圖書館運走不久,圖書館就遭到了日軍的空襲,被轟炸得只剩下三根石柱子。

中路文物數量最多。1937年11月初,淞滬會戰前線形式不利,故宮南京分院的文物分路運離南京。中路水運兩批:首批4081箱,於同年11月19日出發,3天後抵達漢口; 第二批5250箱,於12月3日出發,5天後抵達漢口。兩批一共9331箱。「這一路乘坐輪船,從南京到武漢,又從武漢到三峽,最終抵達四川樂山。相對順利。」陸建芳對現代快報記者說。

北路7000餘箱文物最曲折。北路文物從浦口出發,沿京浦路北上,由徐州轉隴海線,運陝西,每批裝專車一列。最早設定的終點是西安,但後來轉道四川成都,最終抵達峨眉。

1938年,漢中至成都。途徑寶輪院,雨後小溪無法通過,臨時搭建浮橋

1938年,西北運輸,由漢中遷往成都之新綏公司汽車

「到陝西寶雞後,本來文物打算存在城外鑿的九座山洞裡,但由於山洞潮溼,加上也不是很堅固的工事。於是,文物由火車改汽車,遷往漢中。從寶雞到漢中途徑秦嶺,完全靠汽車接力,300多輛汽車,天天運。但到漢中後,漢中機場已經遭到日軍的轟炸,為了躲避空襲,安全起見,文物改遷成都。」陸建芳說,到了成都後,尋得成都市東門內大慈寺為文物儲藏所,但又怕遭空襲,通過各種地形篩選,最終定奪把北路文物轉運到峨眉,儲存在大佛寺。

用竹排載運裝有文物的卡車渡河,文物運輸史上從未有過的嘗試

3

「文物在後方的保存問題,最傷腦筋。當地氣候潮溼,老鼠、白蟻到處都是,常有箱櫃裡的東西被吃光,而且從外面看不出來。」當時,為了文物安全,故宮的工作人員會把文物拿出來晾曬,從不間斷。為了防止老鼠白蟻的啃咬,他們的辦法是勤檢查,每一庫每星期至少查兩次。

1945年春,文物計劃東歸:不求迅急,只計安全。為了方便管理和統計,當時要求,所有文物先用汽車運送,在重慶集中。然後,用登陸艇載運,沿著長江一路順流東歸南京。「文物東歸,水陸分運。陸運限用汽車十輛,分選裝載國字、安字、所字等號特殊笨重箱件,由國民政府交通部公路總局直轄第二運輸處訂約承運,取道四川、湖南、江西、安徽、江蘇的公路,直達南京。

從1946年5月31日起運,當時預估6月20日前可以運達,但因為公路經久沒修,不能暢通,車運中途不得不改道。最先是因為湖南境內路阻,繞道長沙才到了南昌;後來,皖南路斷,又不得不從南昌折入九江,改由江運。一直到7月26日,才到南京。

水運分3程進行,一路坎坷,抵達南京下關。由下關到朝天宮文物庫房,全部有汽車轉運。這些汽車由商辦新京汽車公司承包。從1947年6月3日到同年12月8日,接運江運輪艇10批,用車542輛,把歸來的文物載運入庫。

回到南京後,經過清點,工作人員發現,經過大半個中國的遷徙,文物損毀很少,堪稱奇蹟。

「國寶奇旅」路線圖~了解一下

4


真實的文物南遷故事,已經過去了70餘年。當年的場景我們難以想像,不過,電視劇《國寶奇旅》讓人看得熱血沸騰。如今的故宮博物院,已經是文化大IP,常年都是人人人……

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談起故宮文物,總是如數家珍。「北京故宮文物共有186萬件(套),包括繪畫5.3萬件、書法7.5萬件、碑帖2.8萬件、銅器16萬件、瓷器36.7萬件、文房用具8.6萬件……其中珍貴文物168萬件,佔全國的42%。」

文 | 現代快報+/ZAKER 南京記者 胡玉梅 劉靜妍 

江蘇文脈整理與研究工程辦公室和現代快報

聯合推出「江蘇文脈」微信公眾號

↓↓↓

長按即可關注

相關焦點

  • 專訪《國寶奇旅》作者章劍華 故宮國寶再現文物南遷
    原標題:專訪《國寶奇旅》作者章劍華 故宮國寶再現文物南遷   朝天宮地下庫房深藏的 2000箱故宮國寶「刺激」了他   記者專訪《國寶奇旅》作者章劍華,再現那場史詩般的文物南遷   隨著故宮熱、文物熱
  • 《國寶奇旅》:你知道故宮文物南遷是用的什麼交通方式嗎?
    《國寶奇旅》在浙江衛視和江蘇衛視播出,這部根據紀實文學《故宮三部曲》改編的電視劇,由金馬影帝劉燁和袁姍姍主演,與以往抗日電視劇不同的是,這部《國寶奇旅》講述的是,日軍在鯨吞東北後,又開始對華北虎視眈眈,愛國之士為了保衛故宮文物,而展開的故宮文物南遷行動,可是故宮文物南遷之行,並不順利,日寇搶奪
  • 當年故宮文物被迫南遷,如今還有2000多箱遺留在南京,可惜了
    北京故宮博物院,中國最大的古代文化藝術博物館,世界三大宮殿之一,目前故宮擁有文物總數達到1807558件,其中珍貴文物1684490件、一般文物115491件、標本7577件,涵蓋幾乎整個古代中國文明發展史和幾乎所有文物門類,堪稱「中國博物院之首」。
  • 《國寶奇旅》圓滿收官 90後小花秦杉實力走花路
    作為故宮IP的影視化打開方式,《國寶奇旅》無疑拓寬了抗戰題材劇的呈現方式,而豐富的文保知識與傳統文化,也讓劇集俘獲了老中青全年齡段觀眾群。新銳小花秦杉《國寶奇旅》出演女二 情系劉燁為愛香消玉殞《國寶奇旅》中兩條重要線索可謂相輔相成
  • 故宮文物的身影遍布世界,每一件都是國運興衰的歷史足跡
    事實上,清宮藏品的第一次大流失,是在此之前六十多年的1860 年。圓明園是清代帝王用150年時間陸續修建的一座大型皇家宮苑,也是皇家文物的重要收藏地。據不完全記載,圓明園中僅唐宋名人字畫就有兩百多幅,園內的文淵閣是當時中國最大的藏書樓,其中收藏的一部《四庫全書》就有3萬多冊,而《四庫全書》在全國只有七部。
  • 故宮文物的遷徙:傳世山水從北京到臺北
    然而,1931年日本人在東北發動的「九・一八事變」,卻開啟了故官文物流亡遷徙的命運。隨後又有四批文物南遷,順利完成 19557 箱國寶文物的搬遷。還好,日軍從未打到峨眉或樂山,國寶得以保存,故宮一行人也得以偏安。1945年8月,日本投降。兩年後,文物被送回南京的故宮博物院分院。△1938年,漢中至成都,無橋可通,只能用木船運載裝有文物的汽車當文物回到南京時,國共內戰已經開始,國民政府的勢力不及北方,自然不可能將文物運往北京。
  • 你所不知道的故宮文物南遷,是國寶顛沛25年的奇蹟
    這座承載了封建統治600多年歲月的紫禁城,在1925年的10月10號,成為了現在的故宮,也成為了向世人展示中華5000年文明的地方。同時在這一年,故宮有了它第一代的守護人,一代又一代的故宮人,他們在這裡走過無數個日夜和近100年的時間,守護著中華的文化,傳承著中國的精神。
  • 國寶為什麼愛藏山洞?一口木箱揭故宮文物遷臺之謎
    (圖:故宮提供)日前國民黨代表陳麗旭一句「故宮國寶是國民黨從中國大陸帶過來的」,再度引發大家對70年前故宮國寶南遷臺灣的好奇。故宮正緊鑼密鼓籌備的年度大展「北溝傳奇:故宮文物遷臺早期歲月」,通過展覽解密故宮文物南遷的過程,並首次展出當年運送國寶來臺的箱子。當初是誰拍板決定送國寶來臺?為什麼現今臺北故宮所藏會是兩岸故宮「精品中的精品」?都可以通過這段歷史找到答案。
  • 這些故宮國寶南遷細節絕大多數人不知道博物館傳奇第三季
    那是1931年九·一八事變和1937年七七事變之後,上百萬件文物經歷了16年的遷徙,在炮火之下,穿越大半個中國,沒有一件丟失,沒有太大損壞,堪稱世界文物史上的一個奇蹟。如此遙遠的路途,必定歷經艱難曲折,一批仁人志士的艱辛付出,被譽為另一種抗戰精神。文物遷徙,始於北平,首先是文物南遷,從北平遷往南京。文物乃國寶,也是文化之魂。
  • 《國寶奇旅》又迎高潮 劉燁孤身入險營救袁姍姍
    由霍爾果斯華視友邦影視傳媒有限公司、幸福藍海影視文化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霍爾果斯捷成華視網聚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出品的民族史詩傳奇巨製《國寶奇旅》,正在江蘇衛視和浙江衛視雙臺熱播中,愛奇藝、優酷、騰訊三大平臺同步更新。
  • 南部新城要建故宮南遷文物博物館?朝天宮南遷文物倉庫的國寶終於有機會看了!
    一列滿載古董南下的火車,一條危機四伏的運送之路,一次艱辛的文物遷徙之旅。
  • 頤和園建園270周年系列|國寶大遷徙中的頤和園文物
    為躲避日寇的劫掠和長期的戰亂,發生在1933年的故宮國寶大遷徙,是中國文物保護史上最富有傳奇性的著名事件。1933年3月21日,北平市市長及故宮博物院院長接到行政院急電:「本日本院第九二次會議議決:北平頤和園內尚存有西清古鑑銅器八百餘件,宋元名磁、歷代字畫等物,均系由故宮移出,歸市政府管轄,置之郊外,殊有未妥,應一併交由故宮博物院監運南來,妥為存放。」
  • 故宮南遷的13427箱文物,至今何在?精品都藏在臺北
    故宮文物南遷這批國寶最先存放在上海法租界內,1936年南京的朝天宮文物保存庫建成後,這批文物由遷入南京。本計劃將文物運回北京,但隨著徐蚌會戰結束,人民解放軍取得決定性勝利,國民黨政權已經搖搖欲墜了。1948年12月21日,經蔣介石批准,故宮南遷的文物開始運往臺灣,第一批文物由海軍部中鼎輪運送,共計320箱。
  • 抗戰時,這裡曾存放故宮南遷文物近4000箱
    如今,那4棟看起來不起眼的倉庫不僅經歷了百年風雨,在抗戰時還曾存放故宮文物3694箱,為保護故宮稀世珍寶盡到最大努力。現場相關負責人介紹,1933年1月31日山海關失陷後,故宮博物院理事會決定將故宮部分文物分批運往上海,從此,開始了世界文物保護史上的奇蹟——故宮文物南遷。
  • 這次講故宮文物南遷 5分鐘先導預告片先來...
    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1933年日寇佔領山海關,北平危在旦夕。13000多箱故宮文物,踏上了南遷的路途,開始了輾轉遷徙的歷程。南遷文物中有相當一部分是歷代的宮廷收藏,是國寶級存在。在這些文物南遷的15年中,行程上萬裡,穿越大半個中國,然而沒有一件丟失,也幾乎沒有毀壞,堪稱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蹟。作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故宮博物院「故宮文物南遷史料整理與史跡保護研究」的組成部分,《故宮文物南遷》大型紀錄片於2020年啟動。紀錄片從故宮博物院剛成立不久的1925年講起,「再現了一群故宮人於千鈞一髮之際奮力守護國寶南遷的經歷。
  • 玄色長篇小說《守藏》最新修訂出版,再現故宮文物南遷傳奇
    這是與故宮、與故宮文物南遷、與抗日戰爭密切相關的一部作品,也是玄色繼《啞舍》(精裝)系列之後與人民文學出版社的再度合作。《守藏》講述了「九·一八」事變之後,北平故宮博物院接到指令,將文物「南遷」,一群身份各異的「守藏吏」護送國寶專列的故事。
  • 從《北平無戰事》程小雲到《國寶奇旅》羅素,陳麗娜再現獨特魅力
    2019開年幾部新劇中,袁姍姍劉燁首次合作的電視劇《國寶奇旅》在題材選擇上獨樹一幟,該劇不僅改編自真實歷史故事,更少見的把焦點放在抗戰時期故宮文物保護上去。這讓對故宮文物以及這段歷史感興趣的觀眾眼前一亮,也讓他在新劇中有競爭力。
  • 兩千多箱「南遷文物」為何深藏南京博物院(圖)
    於是,1933年開始,當時的國民政府就開始將收藏在北京的大批文物精品遷移到南方,躲避戰亂。這批文物就是『南遷』文物,主要包括故宮博物院和古物陳列所兩處的文物。」說到故宮博物院,很多人都知道它的來歷。1924年,早已經退位13年的清朝末代皇帝溥儀出宮,離開紫禁城內廷。隨後,成立了「清室善後委員會」,清理宮內公私財產,清點出文物117萬件。1925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開院。
  • 故宮文物南遷背後:眾人反對,一專家力排眾議,救下13000箱國寶
    1931年,9.18事變後,華北危急。此時,珍藏著中華五千年國寶文物的故宮博物院,面臨被劫掠的危險。為了保護這些國寶免遭厄運,有人提出「國寶南遷」的計劃。他說:「若再不將這些寶物及時運走,故宮將成為第二個圓明園,我等也將成為千古罪人!」隨後,這位曾擔任北大校長的著名教育家,以自己在教育界的影響力,動員大家一起為保護國寶競相獻策,終於推動並最終促成了「國寶南遷」計劃的成行。
  • 中國追回流失日本國寶史記
    主得益於1989年和1997年加入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1970年通過《關於禁止和防止非法進出口文化財產和非法轉讓其所有權的方法的公約》和國際統一私法協會《關於被盜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約》;同時中國相繼與美國、瑞士、法國、澳大利亞、埃及等約20個國家籤訂了有關返還文物的雙邊協議。 憑藉公約及協議,中國此次已從海外追回了大量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