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視頻,三分鐘看懂「國寶奇旅」全過程
一萬九千多箱國寶文物
遷徙大半個中國
北京→南京→上海→南京
又分三路 轉移到巴縣 峨眉 樂山
前後10多年
幾乎沒有文物損毀
這是世界戰爭史上
規模最大的一次文物遷徙
由花箐擔任總導演,根據江蘇省文聯主席章劍華的長篇紀實文學《承載》改編的抗戰懸疑劇《國寶奇旅》,正在江蘇衛視熱播。
《國寶奇旅》首次聚焦了故宮文物南遷的歷史史實。開播後,就圈粉了歷史迷、故宮迷、國寶迷……劇中,劉燁飾演的軍官任弘毅與故宮文物工作者周若思,一路護送國寶南遷,歷經了生死劫難。
真實版的故宮文物南遷,是怎樣的?
2010年,南京博物院民俗研究所所長陸建芳,曾與兩岸故宮人員一同,重走文物南遷路。
通過採訪,以及查閱史料,現代快報記者還原了文物南遷路。
1
瓷器1058箱、玉器172箱、銅器57箱、書畫128箱、雜項410箱、文淵閣《四庫全書》(附圖書集成)568箱,明刻本清殿本官刻本34箱……電視劇《國寶奇旅》中,引起轟動和爭奪的《中秋帖》就在其中,出自乾隆的養心殿三希堂。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軍佔領我國東北,北京岌岌可危。為防止國寶流失,當時,國民政府決定選擇一處精要遷地進行儲存。遷哪?當時國民政府內部出現了分歧,有的提議陝西,有的提議南京,還有的提議上海。最終,故宮理事會決議:南遷上海。
1934年,國民政府行政院所發關於故宮博物院古物南遷費用的791號訓令
「從北京到南京,再到上海,又到南京。這一段稱為文物南遷。」陸建芳說。
第一批古物南遷搬運
第三批古物南遷木箱裝運情況
選提、裝箱、編號、造冊……南遷文物分五批啟運,經過平漢、隴海、津浦、京滬等路抵達上海。南遷的文物以故宮的為主,為13427箱又64包;另外,還有北平古物陳列所5414箱,頤和園640箱又8包8件,國子監11箱。不同來源的文物,編號標識各不相同。
浦口火車站舊址
「首批文物專車於1933年2月6日啟運。到了南京的浦口火車站,由於國民政府內部有人反對文物存入上海租界,於是,第一批文物暫停浦口火車站。」陸建芳說,這一 停,停了將近一個月,一直到3月5日才到達上海。
1936年4月15日,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建築南京分院保存庫奠基典禮
不過,文物避難遷滬,租庫儲存,畢竟不是長久之計。1936年秋,故宮博物院在南京朝天宮的庫房落成。同年12月8日起,在上海的南遷文物又分五批,由當時的京滬滬杭甬路局準備的遷運專車轉運到南京。
2
到了南京後,國寶遷徙並沒有停下。
1937年上海「八一三」事變,南京岌岌可危。於是,文物開始了西遷之路。西遷路線又分三路:南路、中路、北路。
上海預展會瓷器陳列
曾一路護送文物西遷的國寶守護人歐陽道達曾在《故宮文物避寇記》一書中,對文物西遷進行回憶與梳理。書中記錄,南路的文物一共80箱,都是國寶中的國寶,主要是宋元書畫,赫赫有名的毛公鼎也在其中。
這一路國寶,於1937年8月14日離開南京,溯江而上,兩日後抵達漢口。本來想走水運去湖南,但考慮再三,還是選擇了陸運。國寶18日裝車,從武昌開出,19日到達湖南長沙,21日運入湖南大學,藏在湖南大學圖書館最下層。
「南路押送國寶的是莊嚴。國寶在湖南大學圖書館儲存期間,他隱隱覺得不安,決定國寶繼續西遷。於是,把國寶一路押送到桂林,又從桂林抵達了貴陽,途經貴陽安順華嚴洞,最終到達重慶巴縣。」陸建芳說,最值得慶幸的是,國寶剛從湖南大學圖書館運走不久,圖書館就遭到了日軍的空襲,被轟炸得只剩下三根石柱子。
中路文物數量最多。1937年11月初,淞滬會戰前線形式不利,故宮南京分院的文物分路運離南京。中路水運兩批:首批4081箱,於同年11月19日出發,3天後抵達漢口; 第二批5250箱,於12月3日出發,5天後抵達漢口。兩批一共9331箱。「這一路乘坐輪船,從南京到武漢,又從武漢到三峽,最終抵達四川樂山。相對順利。」陸建芳對現代快報記者說。
北路7000餘箱文物最曲折。北路文物從浦口出發,沿京浦路北上,由徐州轉隴海線,運陝西,每批裝專車一列。最早設定的終點是西安,但後來轉道四川成都,最終抵達峨眉。
1938年,漢中至成都。途徑寶輪院,雨後小溪無法通過,臨時搭建浮橋
1938年,西北運輸,由漢中遷往成都之新綏公司汽車
「到陝西寶雞後,本來文物打算存在城外鑿的九座山洞裡,但由於山洞潮溼,加上也不是很堅固的工事。於是,文物由火車改汽車,遷往漢中。從寶雞到漢中途徑秦嶺,完全靠汽車接力,300多輛汽車,天天運。但到漢中後,漢中機場已經遭到日軍的轟炸,為了躲避空襲,安全起見,文物改遷成都。」陸建芳說,到了成都後,尋得成都市東門內大慈寺為文物儲藏所,但又怕遭空襲,通過各種地形篩選,最終定奪把北路文物轉運到峨眉,儲存在大佛寺。
用竹排載運裝有文物的卡車渡河,文物運輸史上從未有過的嘗試
3
「文物在後方的保存問題,最傷腦筋。當地氣候潮溼,老鼠、白蟻到處都是,常有箱櫃裡的東西被吃光,而且從外面看不出來。」當時,為了文物安全,故宮的工作人員會把文物拿出來晾曬,從不間斷。為了防止老鼠白蟻的啃咬,他們的辦法是勤檢查,每一庫每星期至少查兩次。
1945年春,文物計劃東歸:不求迅急,只計安全。為了方便管理和統計,當時要求,所有文物先用汽車運送,在重慶集中。然後,用登陸艇載運,沿著長江一路順流東歸南京。「文物東歸,水陸分運。陸運限用汽車十輛,分選裝載國字、安字、所字等號特殊笨重箱件,由國民政府交通部公路總局直轄第二運輸處訂約承運,取道四川、湖南、江西、安徽、江蘇的公路,直達南京。
從1946年5月31日起運,當時預估6月20日前可以運達,但因為公路經久沒修,不能暢通,車運中途不得不改道。最先是因為湖南境內路阻,繞道長沙才到了南昌;後來,皖南路斷,又不得不從南昌折入九江,改由江運。一直到7月26日,才到南京。
水運分3程進行,一路坎坷,抵達南京下關。由下關到朝天宮文物庫房,全部有汽車轉運。這些汽車由商辦新京汽車公司承包。從1947年6月3日到同年12月8日,接運江運輪艇10批,用車542輛,把歸來的文物載運入庫。
回到南京後,經過清點,工作人員發現,經過大半個中國的遷徙,文物損毀很少,堪稱奇蹟。
「國寶奇旅」路線圖~了解一下
4
真實的文物南遷故事,已經過去了70餘年。當年的場景我們難以想像,不過,電視劇《國寶奇旅》讓人看得熱血沸騰。如今的故宮博物院,已經是文化大IP,常年都是人人人……
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談起故宮文物,總是如數家珍。「北京故宮文物共有186萬件(套),包括繪畫5.3萬件、書法7.5萬件、碑帖2.8萬件、銅器16萬件、瓷器36.7萬件、文房用具8.6萬件……其中珍貴文物168萬件,佔全國的42%。」
文 | 現代快報+/ZAKER 南京記者 胡玉梅 劉靜妍
江蘇文脈整理與研究工程辦公室和現代快報
聯合推出「江蘇文脈」微信公眾號
↓↓↓
長按即可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