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撒哈拉的故事》:無知是一種罪

2020-12-25 LF藍澈夫人

文 | LF·藍澈夫人

圖 | 網絡

鄰居姑卡十歲,她快要出嫁得

這句話出自三毛《撒拉哈的故事·懸壺濟世篇》儘管只有12字,卻足以令人目瞪口呆。《懸壺濟世篇》中的故事,真是有趣又滑稽。三毛在文中講述了自己在撒哈拉大沙漠中,給撒哈拉威人治病、接生、補牙齒、甚至做起了獸醫。

三毛《懸壺濟世篇》我反覆拜讀了5次,每一次笑個不停,笑聲作罷後,又為三毛筆下的撒哈拉威人感到神傷;因為,撒哈拉威人既封建又無知。

封建是一種病

三毛提到了2種封建主義

①撒哈拉沙漠的婦女寧可病死,也不去醫院,因為醫院的醫生都是男人

②三毛替法蒂碼接生,被人用阿拉伯語痛罵,因為對於當地人而言,「看人生產不吉利」

我先談談第一個封建思想

如果你有留意到本文序言部分的「姑卡十歲,她快要出嫁了」那麼對「寧可病死」也不去醫院就診的封建思想,就見怪不怪了。

姑卡出嫁前半個月,患了一種病「腿上長癤子」看上去有核桃一般大,一犯病姑卡就疼了死去活來。

三毛為姑卡治療之前,曾請求過姑卡父母,試圖讓姑卡父母帶姑卡去醫院治療,奈何,姑卡父母死活不同意。最後是三毛在藥書上找了一個偏方,才把姑卡的癤子治好了。

說來也奇怪,姑卡的父母因醫院都是男醫生,而不肯送姑卡去治療,但面對三毛這位不懂醫術的人卻非常信任。

再看第二個封建思想

法蒂瑪希望自己生產的時候,三毛能幫幫她,三毛立馬問她「去醫院生好嗎?」法蒂碼一口就回絕了三毛。

原因可想而知!

法蒂碼生產當天,三毛急急忙忙準備剪刀、棉花、酒精……就在這時,三毛被丈夫荷西緊緊抱住,荷西不同意三毛去接生,因為三毛沒接生過,荷西怕法蒂瑪會丟掉性命。

最後荷西強制性,開著車把法蒂碼送去了醫院,法蒂碼生了一個小男孩,出院歸來後的法蒂碼非常驕傲,因為,她是當地第一個去醫院的婦女。

法蒂碼從此,對「醫生是男人」閉口不提

綜合上述言論,封建何嘗不是一種病態思想,姑卡父母寧可她活活疼死也要墨守成規、抱殘守缺,面對權威和科學產生質疑,面對不懂醫術的三毛卻格外信任,只因三毛是女人。

再觀法蒂碼,沒去醫院之前如何的堅決,可是去過醫院後,她反而很驕傲,對於男醫生也沒有什麼反感之處,還順利生下一個小男孩。其實,對於封建的東西也不是不可取,要取就取一些有益有價值的,而不是百害無一利的封建思想。

無知是一種罪

三毛在撒哈拉當地開辦了一個免費的女子學校,課程就是教當地女子數數目字和認錢幣,聰明一點的就學算數『比如一加一等於二』。

這個地方得有多落後,連最基本的算數都沒人教。

一天,三毛在講課時,有學生不專心聽課,跑去書架上抽出一本《一個嬰兒的誕生》書來,其中對一個生命形成到出生,有明確的解說。

頓時所有聽課的女子對這本書非常的感興趣,因為這些女子以前只知道「生」不知道生命孕育的過程,於是,三毛花了2個星期為這些女子講解此書。

三毛有這樣的感慨:『沒有生產過的老師,教已經生產過的媽媽們孩子是如何來的』

還有一次,一個叫哈蒂耶陀的人急急忙忙的找三毛「我的表妹從大沙漠裡來,住在我家,快要死了,你來看看」?

「生什麼病了?」三毛問

「不知道,她很弱,頭暈,眼睛看不見了,正在死去」哈蒂耶陀回答到

三毛準備去了解情況,被荷西阻止:「你少管閒事,萬一他表妹死了,還以為是你醫死的;不去看醫生,病死也是活該」。

但三毛認為哈蒂耶陀沒有知識很可憐,還是背著荷西去一探究竟。三毛見到哈蒂耶陀表妹後一番詢問後得出結論,哈蒂耶陀表妹只不過是長時間沒有吃東西,才會像哈蒂耶陀說的那樣「正在死去」。

最後三毛給哈蒂耶陀表妹輸送了維他命,並且宰了一頭羊燉湯給哈蒂耶陀表妹補身子,就這樣一個將死之人被三毛救活了。

誠然,哈蒂耶陀和三毛的學生們都是無知的人,他們的無知是一種無奈的表現,他們的無知也是那個地方落後所導致的。

其實無知也是一種罪

電視劇《仙劍奇俠傳1》中有這樣一個片段:

李逍遙穿越回到10年前的南詔國後,從拜月手中救下了年幼的靈兒。李逍遙為防止拜月找到靈兒,於是,帶著靈兒騎著金翅鳳凰圍繞大地飛了一圈,把靈兒安頓在了仙靈島。

儘管李逍遙圍繞大地飛了一圈,到頭來根本沒有離起點很遠,相反是回到了起點,因為李逍遙沒有看見太陽下山,更不知道大地是圓的。

拜月向他解釋到「大地是圓的」然而李逍遙根本不信,反而認為是拜月在作怪,可是李逍遙卻不能說出一個合理而又令人信服的原因。

這就是典型的「無知」,李逍遙和三毛書中的主人公不同,李逍遙的無知是真正的無知,而三毛書中的主人公是落後才會形成無知。

——EDN——

我是LF·藍澈夫人 | 每日影視解讀、好書品鑑、情感分享

相關焦點

  • 撒哈拉的故事,三毛的故事
    撒哈拉的故事很有趣。三毛記下了在撒哈拉的歲月生活。租來一間沒有頂的屋子,周圍是很驕傲的沙哈拉威鄰居們,有一輛車子,身邊是丈夫荷西,生活得不算差。故事從沙漠中的飯店展開。臺灣寄來的食材,經過三毛「大廚」的烹飪,菜品多樣。荷西很喜歡,其他人也喜歡。寄來的中國食材用得差不多了,西菜便出場,中國飯店一周開張一次。筍片炒冬菇?不存在的,小黃瓜角色扮演筍片。
  • 讀《撒哈拉的故事》有感:撒哈拉的故事,也是三毛的故事
    手捧作家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心中如黃色的書封一樣, 有一種蒼茫與寧靜,那是大地的顏色,遼遠空闊,又沉穩深邃。說實話,在這之前,我從未對沙漠有過任何幻想。也從未想過,有那樣一個女子,在最美的年紀,遠行撒哈拉,說這兒是自己前世的夢幻、第二個家。
  • 世間再也無三毛——三毛和她的《撒哈拉的故事》
    初識三毛,是在矇盹無知時總不放手的那本漫畫小人書《三毛流浪記》裡,頭長三根毛的三毛是我最最忠實的玩友。三毛的沙漠故事,三毛的行走故事,三毛的情感故事,似真似假,亦夢亦幻。三毛和荷西的唯美愛情更好似天上人間的牛郎織女,銀河暗渡七夕相會,愛恨編織揪心撕肺。
  • 可愛的三毛在撒哈拉沙漠的故事
    三毛《撒哈拉的故事》記錄了三毛與荷西在撒哈拉沙漠中美好的婚姻生活故事。同時也記錄了三毛在沙漠中與形形色色的撒哈拉威人相處的感人故事。三毛在沙漠中的生活雖然充滿了不盡人意的地方,但是在三毛的眼裡把這種殘缺的生活看成了一種完美。
  • 《撒哈拉的故事》:壞人三毛告訴你,有一種自私叫做善良
    「我每想你一次,天上便落下一粒沙,從此便有了撒哈拉」三毛,我知道是一個「流浪」作家,但我以前沒有完整地讀過她的任何作品,在我看來,朋友們在她和Jose之間傳遞了更多關於愛情故事的信息,因此在我的記憶中,除了一些作家的概念,其餘的都是關於她的愛情。
  • 從《撒哈拉沙漠的故事》中重新認識三毛
    每想你一次,天上飄落一粒沙,從此形成了撒哈拉。每想你一次,天上就掉下一滴水,於是形成了太平洋。---《撒哈拉的故事》三毛每個人一生下來被分到的苦難都是不一樣的,面對生活中的未知數和困難,我們該如何做?三毛通過她在《撒哈拉的故事》這本書告訴我們,生活總會有這樣那樣的不易,總是不斷上演著得到、失去、相聚、離別、開心、難過,這是生活的真實模樣,我們無需花費時間去糾結一些沒有意義的事情,只需要盡力讓自己輕鬆、自在地過好當下即可,這是三毛的大智慧。《撒哈拉的故事》是臺灣作家三毛第一部出版的作品集,於1976年5月正式出版。
  • 《撒哈拉的故事》:三毛獨特式的經典語錄
    三毛《撒哈拉的故事》讓我們看到了三毛與荷西在枯躁乏味的大漠中,令人感動的那種相濡以沫的愛。三毛與荷西在撒哈拉沙漠中,在衣食住行上雖然有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但根植於三毛心中對荒原上美好的嚮往,甩掉一切困難,用他們的雙手創造出一個溫馨可愛的家。
  • 三毛——「撒哈拉之夢」
    三毛旅行和讀書是她生命中的必不可少的部分,踏上廣袤的撒哈拉,追尋前世的鄉愁,和荷西結婚,在三毛的內心深處,撒哈拉沙漠是夢中情人,是不能解釋的。擱筆十年後,以「三毛」筆名,以「流浪者」的身份,寫下散文佳作,造就了流浪文學的經典。三毛的足跡遍及世界各地,平生著作、譯作十分豐富,其中《撒哈拉的故事》《雨季不再來》《哭泣的駱駝》《我的寶貝》《鬧學記》《滾滾紅塵》等散文、小說、劇本更是膾炙人口,在全球華人社會廣為流傳,在中國大陸風靡一時,影響了整整一代人。
  • 遇見撒哈拉的故事,與三毛一起感悟人生,淚流滿面也值得
    想要遇見一本書,觸碰心靈,在寂靜的心河裡種下一枚清喜,而後,遇見你,一個恰好的人。遇見一本好書,一筆暮色,於心田深處等待,觸碰。遇見《撒哈拉的故事》,與三毛一起浪跡天涯,漫步人生,感受希冀與感動,領悟人生的真諦:快樂,自由,美好……一次又一次,淚流滿面也值得。
  • 在撒哈拉尋訪三毛故址
    當我也來到三毛隨丈夫荷西居住的西屬撒哈拉那座城市拉阿雍,我對四十年前三毛選擇在這裡生活有點肅然起敬。講三毛生活過的這座城市之前,有必要先把很多人頭腦中關於撒哈拉的混亂概念先簡單清理一下。多數國人對撒哈拉的了解,來自於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但一般都以為撒哈拉沙漠就是三毛寫作生活之地,沙漠裡有住房、有工作、有生活,或者說,變相地以為撒哈拉沙漠是一個可以生活的地方。
  • 撒哈拉的故事:傳奇女子三毛和丈夫荷西的神仙愛情
    她看到一張撒哈拉沙漠的照片,感應到前世的鄉愁,於是決定搬去住,苦戀著女神的荷西也跟著她去了。每次想起這個神話般的女子,眼前不由得會浮現出在遙遠的沙哈拉大沙漠上,她那飄逸的長髮灑脫的背影,還有她身旁的大鬍子丈夫荷西。《撒哈拉的故事》中三毛介紹荷西:「我的先生是一個外國人」。
  • 在撒哈拉尋訪三毛(組圖)
    夢野(旅行家)  每次與朋友說起非洲的撒哈拉沙漠,大家都會想起《撒哈拉的故事》,自然又都會講起書作者三毛。當我也來到三毛隨丈夫荷西居住的西屬撒哈拉那座城市拉阿雍,我對四十年前三毛選擇在這裡生活有點肅然起敬。  講三毛生活過的這座城市之前,有必要先把很多人頭腦中關於撒哈拉的混亂概念先簡單清理一下。多數國人對撒哈拉的了解,來自於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但一般都以為撒哈拉沙漠就是三毛寫作生活之地,沙漠裡有住房、有工作、有生活,或者說,變相地以為撒哈拉沙漠是一個可以生活的地方。
  • 《撒哈拉的故事》,三毛告訴你生活可以詩與夢
    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我才敢拿起《撒哈拉的故事》,才敢去神交三毛,因為拿起來卻放不下,因為放不下,所以有那麼多的牽掛,內心有許多言語想說,說與三毛聽:三毛,你將生活過成了夢。「每想你一次,天上就掉下了一粒沙,然後就有了撒哈拉」——《撒哈拉的故事》因為一本《國家地理》,三毛被撒哈拉所吸引,就這樣她背起自己的行囊,告別西班牙,來到了撒哈拉,一個漫天黃沙,有一個文明極度不發達的地區。去過她的生活,去相會她的愛人荷西,也帶給了我們一本書。
  • 《撒哈拉的故事》:那個叫Echo的女子讓撒哈拉有了故事
    3.每想你一次,天上飄落一粒沙,從此形成了撒哈拉。4.生命的滋味,無論是陽春白雪,青菜豆腐,都要自己去嘗一嘗啊。記不清第一次聽說三毛是什麼時候,也不知道自己從什麼時候對她有了好奇心,只是某次逛書店,腦海中想到了這個人,想去看她的書,想了解她的故事,於是買了她的第一本書便是《撒哈拉的故事》。從那以後,這位隨性灑脫的女子成了我一生的敬仰。
  • 《撒哈拉的故事》——跟隨三毛感受那片遙遠沙漠裡的酸甜苦辣
    《撒哈拉的故事》是我讀三毛的第一本書,在此之前,我早已對三毛及這本書的大名有所耳聞,依據那些別人摘抄與品評的零零碎碎的文字,我覺得三毛應該是一個特立獨行又十分瀟灑有魄力的女子,然而在讀《撒哈拉的故事》的過程中,我更多感受到的是三毛的浪漫、可愛與純粹。
  • 指南丨瘋一把 跟隨三毛流浪西撒哈拉
    這裡就是三毛和留著大鬍子的荷西生活過的西撒哈拉。起初看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對這片「鳥不拉屎」的地方沒什麼好感,也無法想像他們在這片荒漠中生活過那麼久,但隨著翻過的一頁頁故事,好像也跟著三毛對這個地方有了些不一樣的情感。
  • 西撒哈拉人4年洗一次澡,三毛為何對撒哈拉沙漠情有獨鍾
    在非洲撒哈拉大沙漠西北角,有一塊28萬平方公裡的地方,被稱為「西撒哈拉」。那裡天高地厚,舉目望去,寂寞的大風包裹著無限的黃沙,嗚咽地吹著,有一種詩意的蒼涼。這是一本美國《地理雜誌》上的畫面,在某一個清晨,三毛窩在家裡無意間翻到了這一頁。她被深深吸引了,一個瘋狂的想法,悄悄萌芽了!
  • 三毛離開很久了,撒哈拉依舊活在許多人的青春
    如果你感到疲倦又茫然,那麼,是時候在一個灑滿陽光的午後,或者寧靜柔白的燈下,窩在沙發,或者靠在床邊,打開一本書,走進廣袤無垠蒼涼粗獷的大漠,感受世界另一端迥然不同的鮮活生命,品味一個個令人忍俊不禁或者悲喜交加的故事,如同欣賞一支支時而歡快,時而哀傷的旋律。
  • 讀三毛《撒哈拉沙漠的故事》有感
    因老師要求學生讀三毛寫的撒哈拉沙漠的故事,為兒子買了這本書,兒子讀完,順手放在床邊,被我隨手拿來閱讀。三毛似乎是一個與我久未有消息的老朋友,既熟悉又陌生,記得年輕時三毛給我留的印象並不好看,所以看到兒子在我身邊讀三毛寫的另一本書時不由說:「知道三毛長得什麼樣嗎?瘦瘦的,眼睛不大,長得不算漂亮。」為了證實我說的正確,在電腦中搜出三毛的照片,才發現三毛是這麼有韻味的女子。兒子湊到跟前看了說:「三毛長得這不很漂亮嗎?」
  • 《撒哈拉沙漠的故事》,三毛的沙漠情
    三毛,原名陳平,是自己改的名字,由於父母給起的名字太難寫,年少的時候叛逆,初中時經常逃課,高中畢業後,已經讀完了市面上流行的書籍。她是無數青年學生眼中的奇女子,足跡遍布世界各地,最鍾情與撒哈拉沙漠,本書是三毛最受歡迎的作品,徵服了無數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