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中醫人就應該老老實實地學習中醫,提高治病的醫術,不要讀什麼文史哲類的書。我卻認為,中醫人也要有享受,這種享受不一定非要遊歷天下,不一定是嗜好美食,不一定吃好穿好物質豐富……中醫人自有其享受。
於我而言,讀古人的文集,特別是關於詩詞的集子,即是一種極大的享受。詩詞的用字極美,沉迷其間,細細品味,想見作者其時其情,只覺心與作者相通貫,心神俱爽。孔子說:「不讀詩,無以言」,讀讀詩詞,不僅可以增進對中華文化的認識和理解,更加能夠陶冶情操,豐富知識,更重要的是「腹有詩書氣自華」,還能影響我們的談吐與氣質。更別說還可以立志,可以柔情,可以愛國,可以精進文字功夫。
近些年來,我購買了不少古人的集子,有文集,有詩集,有詞集。擺在書架上,感覺很有成功感。有空就隨手翻翻,目的並非做專門的研究,只求賞心悅目,在隨手翻翻的過程中去享受人生的快樂。
一、我的人生追求
唐伯虎在中國歷史上很有名。其才氣橫溢,博學多識。他是一個被統治階級所拋棄、從人生頂峰跌入人生谷底、眾叛親離的知識分子,但他以其堅韌、睿智、卓越的成就讓社會接受了他,並贏得了當世及後世的尊敬。
我很喜歡他的詩,近日閒讀《唐寅集》,唐伯虎病死前一個多月,曾「往訪王鏊山中,見壁間揭蘇軾書《滿庭芳》,下有『中呂』二字。驚而誦其詞,有『百年強半,來日苦無多』句,默然歸。」
讀罷,我心中亦是黯然。因為我生於1971年,進入2021年,我也已經50歲了,正符合「百年強半」的年齡,人生不過百年,卻已經過半,甚覺光陰催人,此生不長「來日苦無多」。
怎麼辦?我的觀點是:盡餘生的所有時間,不務虛榮繁華,不求富貴功名,只重修心養心正心,好好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扎紮實實地做好我臨床,勤勤懇懇寫作中醫文章,做一個有益於他人的中醫人。
我生平對物慾甚淡,亦不喜錢財,不事經營,不謀人情。學了中醫,就老老實實地讀書、臨床,享受自己的生活。雖然沒有多少財富,但勝在安逸恬淡。
二、唐伯虎的詩才與精神境界
近三年來開始吃素,近兩年來積極跑步,越發地感覺人生越平淡越舒服,何必去追求無謂的榮華富貴,無端地心累。這一點,卻是與唐伯虎的《桃花庵歌》趣味相近了。其詩云:
「桃花塢裡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賣酒錢。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還來花下眠;
半醒半醉日復日,花落花開年復年。
但願老死花酒間,不願鞠躬車馬前;
車塵馬足富者趨,酒盞花枝貧者緣。
若將富貴比貧者,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將貧賤比車馬,他得驅馳我得閒。
他人笑我忒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見五陵豪傑墓,無花無酒鋤作田。」
三、唐伯虎的自律
後人常認為唐伯虎為人放浪不羈,跳浪不自重。我卻認為,其實唐伯虎非常自律,其內心對生活的態度很嚴肅的。比如他有一首《焚香默坐歌》:
「焚香默坐自省己,口裡喃喃想心裡。
心中有甚害人謀?口中有甚欺心語?
為人能把口應心,孝悌忠信從此始。
其餘小德或出入,焉能磨涅吾行止?
……
食色性也古人言,今人乃以之為恥。
及至心中與口中,多少欺人沒天理。
陰為不善陽掩之,則何益矣徒勞耳。」
真實的唐伯虎為人甚正,且非常鄙薄假道學,他以正直的態度做人處世,還是非常了不起的。
再如唐伯虎有詩云:
「檢束斯身益最深,檢身還要檢諸心。
鞠躬暗室如神在,恭己虛齋儼帝臨。
視聽動言皆有法,杯盤幾席盡書箴。
遙知危坐焚香處,默把精微義理尋。」
江南第一風流才子唐伯虎的詩,竟象理學大師朱熹的作品。這說明什麼?我的理解是,唐伯虎表面風流,內心卻警醒,他的精神境界非常高,既自律,又自強。
唐伯虎的詩最好讀,其文頗簡,其意甚深,其境又極美。我讀他的集子,想見其為人,感覺他不但詩文書畫的功夫好,精神境界亦高。
如果唐伯虎科場順利,結果會怎麼樣呢?無非是飛黃騰達,榮登權貴,那麼,他的詩文還能有如此境界嗎?正如司馬遷所說的「文王拘而演周易,孔子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又如清代大醫黃元御,因為眼睛被庸醫治壞,科舉之路受阻,憤而學醫,終成一代大醫,著述等身。
我很榮幸,生在今天這個國家興旺,社會和諧的時代。人生不能不精進,我願意學習唐伯虎勇於自律,且淡泊名利,恬然自安的人生態度,做一個真正的中醫人,一個利他的中醫人。
作為中醫人,我勉強也算是一個文化人,雖然水平實在不怎麼樣。但至少,我認得古文,我可以徜徉在古人的文字之中,體會古人的心境,讀的多了,感覺自己的人生竟然變得豐富多彩起來了。(董洪濤)#中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