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我的遺願清單》劇照 官方圖
經過改編,昨晚(3月21日),由「上汽·上海文化廣場」由製作的音樂劇——《我的遺願清單》(以下簡稱《清單》)二度亮相。
一張「清單」,與其說寫滿了「遺願」,不如說是填滿了夢想。上海的原創音樂劇在通往爆款的路上,需要一張夢想的「清單」,更要有不斷修改的勇氣。
清單第一條:夢想一定要有的
這部作品,光看劇名,事關生死,男人會沉默女人會流淚,值得讓人思考上三天三夜。
故事中,兩個主人公,一個身患絕症卻心懷夢想,另一個身「堅」志「殘」。兩個人鼓足勇氣,根據一份「遺願清單」,不斷挑戰,完成夢想。儘管,註定結局是憂傷的,但過程還是歡騰的,畢竟完成夢想,爽快,像極了人生。
去年,《清單》在上海首演。導演馬達清楚地記得,有一晚演出,第三排坐著一位,裝扮叛逆的女孩,「她看完演出後,找我聊了聊,說是很感謝這部作品。當時,我的感覺是,我們的音樂劇,居然也能吸引到這樣看上去有些叛逆的少女走進劇場了,挺不錯。」後來,通過微博,馬達才知道這個女孩,也是絕症患者,這部劇讓她在最後的時光裡,保全了夢想。
圖說:《我的遺願清單》劇照 官方圖
女孩的經歷,讓整個團隊更加堅定了決心,要把這齣劇做好。「那些日子,我們除了吃喝,就是排戲,演員累了,導演就上去走一遍戲。」馬達說,「整天圍坐在一起討論,每個人都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不斷地嘗試,就是為了找到最好的點。」
無論是生活,還是做音樂劇這份工作,沒有夢想,努力也失去了方向。
清單第二條:要有修改的勇氣
十年前,電影《遺願清單》就已經口碑極佳,在豆瓣上獲得了8.5分的高分。後來,韓國在這部電影的啟發下,推出音樂劇《我的遺願清單》,公演後,創下了9.3分的超高評分,口碑極佳。
上海的《清單》,故事與音樂卻均源於韓國同名作品,融入更多中國元素。不過,在去年演後,豆瓣上只獲得了6.4分。「我們吸取了第一輪演出粉絲的建議。」該劇藝術總監、文化廣場副總經理費元洪說。
圖說:《我的遺願清單》在去年演後,豆瓣上獲得6.4分 網絡截圖
「開場原本有三首歌,但在聽取了觀眾意見之後,為了加快了節奏,我們還是忍痛刪了一首。」馬達說,「畢竟觀眾是我們的衣食父母。我們每次演出完,都會逐條去看觀眾的評論。」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本輪演出的觀演關係更好,讓演員與觀眾的距離更近,《清單》把演出場地移到了上海大劇院中劇場。從昨晚的演出效果來看,無論是歡樂的夢想,還是生命倒計時帶來的震撼,越來越逼近觀眾。當然,「幾乎每一場演出都會有觀眾哭,女觀眾哭的多一點。」馬達說,因為距離更近,觀眾的反饋也更直接刺激演員的發揮。
夢想,寫下來輕鬆,完成並不容易,不斷修改又不忘初心,既需要勇氣,也需要智慧。
清單第三條:學習別人找到自己
「去年的音樂劇市場在數量上確有爆發,但除了引進國際大戲、開拓公眾音樂劇審美視野之外,我們更關注的是五年十年後的沉澱,以及對音樂劇產業的幫助。」費元洪稱,「中國只有創作出自己的爆款原創作品才算真正迎來井噴。」
圖說:《我的遺願清單》劇照 官方圖
這條路,並不容易。譬如昨晚演出前,馬達說自己其實是歌劇院的導演,另一位導演何念出身是話劇舞臺,「張志(飾演「劉寶」)也不是專業演員,他是浙大新聞系畢業的。阿雲嘎(飾演「楊曉宇」)他是蒙古族,歌舞不錯,可是普通話是短板。」音樂劇人才捉襟見肘,縱觀全國,只有上海音樂學院是少有的在培養音樂劇作曲專業人才的高校。
此外,在音樂上,即使是改編,中文版音樂劇也不僅僅是將唱詞直接翻譯成中文那麼簡單,畢竟換一種語言唱,常常造成原作音韻感的丟失。好在,文化廣場每年春天的「原創華語音樂劇展演」都會為原創音樂劇搭臺,費元洪說:「爆款的出現建立在長期和大量的積累之上,不能著急。」
「現在有這麼多經典的音樂劇引進,對我們來說,給了我們參與學習的機會。」馬達說,「最終,還是要找到做出中國觀眾欣賞口味的作品。我們覺得上海的觀眾,看慣了經典大劇,也會喜歡靜靜地看我們這種抒情的作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