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縣,說起永德大米,吃過人都交口稱讚。幾年來,這裡的大米實現了華麗的轉身。5月27日,記者走進北崗鄉永德村,尋找永德大米成長的秘密。
一粒米,百滴汗,辛苦成就好米飯。一碗好吃的米飯,其原料水稻種植過程哪個環節也缺不了。來到水稻田邊,縣永德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的種植戶們正忙得不亦樂乎,湊近些看,種植戶們身上背的揚肥設備引起了我們的注意。一旁的合作社理事長為我們介紹起來,原來這是永德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與水稻種植科技人員經過近三年的實驗論證,他們共同探索出了一門獨一無二的水稻種植方法,先把榨過油的豆餅粉碎高溫烘熟,然後再撒入稻田。而撒入稻田的揚肥設備,大家則親切的稱之為「巧手」。
永德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張元平:咱們以前用的肥料是腐熟的羊糞,用了幾年,因為大家都追求品質,我們感覺這種方法品質提高的不算大,我們這些年便研究出這種「以糧換糧」的措施,把熟豆餅施到稻田中。這麼做的主要目的是減少用化肥殘留的重金屬鎘,把米質提上來,讓老百姓都吃上最優質的大米。
據了解,永德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每公頃稻田用豆餅2000斤,分4次施入,從插秧緩苗後開始,間隔期為10天,用這項技術可以有效增加土壤有機質,增強植物的抗病蟲害能力以及抗寒耐旱能力。張元平還告訴我們,他們還有自己的品牌,已經遠銷上海浙江等地,廣受好評,再過些日子,等村裡鴨雛培育好後,就可以放入水稻田中,形成鴨稻共作的生態農業模式,一水兩用,一地雙收,讓綠色米和生態鴨都能賣上個好價錢。
合作社走出了致富路,村民們也開始效仿,積極與合作社對接合作,合作社在給村民提供經驗借鑑的同時還連結了4戶困難群眾,用合作社農戶的話說,一家富不算富,一村富才算富,他們也要為鄉村振興作出自己的貢獻。
文:劉成林l 圖:索洪鵬l 責編:夏潔 於麗麗 l 監製:夏潔 白雪峰
來源:綏濱縣融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