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吃麵。風俗、食俗、老例。中國老百姓日常的麵條超過1200種。4000年前,中國就已經有麵條,2002年,被稱為東方龐貝古城的青海省喇家遺址發掘工作中,發現了一碗小米做的麵條。這種尋常可見的食物往往都和美好的喻意相合。中國很多地區講究過生日吃壽麵、結婚吃喜面,「初一餃子初二面」「入伏餃子出伏面」「長接短送吃麵」等各種風俗。於是,吃麵和「喜事」就漸漸牢不可分了,而且也暗含著對於養生的追求。
天津人一年之中各個時令節氣、大小年節假日、婚喪嫁娶接送,也少不了這頓面。而且自成「撈麵席」,匯集南北西東百家之長,又因地制宜根據本地產物,作出特色來。滷子是津味撈麵的魂,配菜同樣是天津人吃打滷面的必備要素。天津衛吃撈麵講究菜碼必須齊全,紅粉皮、綠豆芽、黃瓜絲、豆角絲,再炒點雞蛋……總之各種的顏色、各樣的菜碼。
食在天津,面,亦是如此。不管是乾麵、湯麵、冷麵、拌麵、澆面,還是鍋挑的、過水的,從過去到現在,都可以在天津尋到蹤跡。幾位天津食客,也推薦了在天津比較有名氣的「麵館」,東南西北匯集於此,「麵條大會」天津都有的選。
津味大姨撈麵
祖傳老手藝做出的兒時味道
1995年大姨開了這家撈麵小館,沿襲的是祖上的老手藝,「上世紀四十年代我姥爺在廣開就有個『李家老館』。」 東馬路新安花園後門的這家小店有點「任性」——只賣中午的倆仨小時,11點到下午1點差不多售空,做完衛生收工,晚上想吃?沒有。
從開店到現在,大姨做撈麵的味兒沒變過,也沒創過新,麵條就是鹽鹼和面,找人加工,「沒任何添加,這鹽鹼比例配好了,壓出來的麵條又筋道又好吃。」做撈麵調料是至關重要的一方面,大姨認為一直遵循老法子也是能留住食客的關鍵,因此醬油、甜麵醬始終都是挑天津老牌子。
好多老顧客愛吃這兒的打滷面、炸醬麵,因為「能吃出家裡的味道」「終於找到記憶中姥姥做的麵條的味道」。也有北京人開車專門過來吃,「不一樣的就是他們沒有糖醋麵筋絲兒,另外北京滷跟咱天津的也有差別,包括炸醬,北京是幹黃醬和黃豆醬的鹹口兒,天津炸醬發甜口兒,肉丁炸出來晶瑩剔透,配上甜醬吃到嘴裡回味無窮……」
百年面道
好醬拌出一碗麵的面魂
在津城有個叫做「百年面道」的麵館兒老字號,就在和平路與赤峰道交口,已有20多年歷史,老天津衛認,不少八方遊客也會慕名而來。
傳說中店內自主研發的108種面,有拌麵有湯麵。來這吃麵有講究——「拌麵不能拌」,於老闆解釋,這是因為很多面都是大廚已經拌好的,醬料非常均勻,食客拿到手並不需要再拌,「本來100分的味道,把沒味道的菜碼拌進去,醬的味道只剩80分了。」
店裡的招牌百年老面,用到的百年蔥油醬被於老闆稱為這款面的「面魂」,「精選香蔥、優質釀造醬油,用自己榨的花生油細細地製作出來的蔥油,往熱面上這麼一淋,香味立刻就出來了。」人氣勾魂面,是用百年蔥油醬加剁椒醬加豆豉醬拌出來的一款,層次豐富的香辣味,重口味星人最愛。當然還有4小時炸出來的炸醬做出的炸醬麵,有著經典咖喱湯底的私房牛肉麵……維持老味兒不變,也有新穎的創新口味,加盟店最遠的已經開到西北,於老闆最開心的是,傳統的天津面也能得到很多外地食客的認可和喜歡。
九河居
老師傅擀出的入味麵條
開了20年的老店——九河居,現在已經有多家分店了,店內古色古香的裝修風格,頗有著咱老天津衛的感覺,服務員拎著茶壺像店小二一樣跑來跑去,忙得不亦樂乎。
「麵條是九河居師傅手擀而成,口感非常的筋道,不同於平時,在菜市場買到的機器壓的麵條。」吃貨小息表示,三鮮滷很鮮美也非常的入味,小碗幹炸,油而不膩,非常好吃。喜歡吃素的可以選擇西紅柿雞蛋滷,酸而不是很甜的味道很清新。菜碼必須要配上酸甜的糖醋炸麵筋、韭菜炒香乾肉絲、鮮美的酥炸小河蝦,拿上一根大黃瓜,再來上幾瓣大蒜,嗖嗖地吃著撈麵,這才真是人間的極品美食。
老牌美玲拉麵
一口老湯打底的黃湯牛肉麵
提起黃湯牛肉麵,美玲拉麵是家不能錯過的麵館,雖已開了眾多分店,但在解放南路上的河西老店,依舊是幾家門店裡人氣最高的。
「牛肉麵是招牌」,料「足」,滿滿一大碗,「香香的」,「辣辣的」,「超好吃」,價格也「實惠」,「天天爆滿」,從食客給美玲貼上的標籤就可以看出,大家對美玲拉麵的評價。「通常都是一堆人排隊,一堆人找座位,一堆人在吃。有靦腆的張望四周找座的美女,也有喝著啤酒互相寒暄的老爺們,還有一部分上班族三五結伴吃完就走。」作為美玲拉麵的忠實吃客,小軋介紹:「現在還增添了炒菜和一些小菜,比如炸豆腐、涼菜,但吸引我的還是那碗老湯打底的黃湯麵。」
小軋提到的老湯正是美玲拉麵的精髓,據悉這碗湯底從1991年到今天一直沒有熄火,選用上等牛骨,小火慢慢熬,熬出了濃厚的老湯味道,也熬出了今天的美玲拉麵。
馬子祿牛肉麵
舌尖網紅成津城「老店」
馬子祿剛在氣象臺路與紫金山路交口開業時,排隊吃麵幾乎是用餐時段的必備景象。而之後,很多天津的拉麵店,也紛紛效仿馬子祿的做法,講究「一清二白三紅四綠五黃」的說法和明廚亮灶的「造型」來。
很多人也是從馬子祿開始,知道拉麵根據粗細寬窄還分為,大寬、二寬、韭葉、二細、三細、毛細來。其實,總想著下次要點一回韭葉或者毛細,可每次點完了才想起這事來。一般都是二細面。
至於口味,大多人選擇這裡還是因為比較適中,沒有過去大街小巷「蘭州料理」的濃厚味道,還保持了清湯麵的特色,從視覺和味覺上都能給予舒適的感覺。
從當年央視舌尖的「網紅」,到如今在天津也算得上老牌的麵館,一碗拉麵一個牛肉燒餅的標配,已經成為很多人的習慣選擇了。
順發麵館
咖喱油提香的黃湯老味
津城食客口中津津樂道的「中山門最火的一家老字號麵館」便是這了。有相當一部分老顧客就是衝著他家的黃湯拉麵——拉面上有小碎塊兒的清煮牛肉,湯是老味兒的黃湯,加了辣子和醋更提味兒。
老闆宋家明也是經歷過多少次嘗試,才最終「鼓搗」出屬於他自己的這個黃湯拉麵口味,「我以前去上海打工在拉麵館待過,感覺我的這個拉麵是有一些上海味道的——湯頭香而順口。」
一大鍋濃湯放4塊牛骨、2塊牛肉,「大骨熬濃湯,熬出的是不放其他佐料只放蔥姜的清湯。」加入蔥姜以及自家磨製的小料、調料,而除了咖喱粉,最後還要加入自己炸的咖喱油。肉都是親自挑選買當天的現宰鮮牛肉,「麵條筋道是根本,因此面也都是最好的面。」所有原材料不含糊是第一步,黃湯拉麵這「黃湯」主要提味秘訣便在於最後不可或缺的咖喱油。「最早的時候是用烤鴨油炸咖喱油,特別香,現在買不到好的鴨油了,只好選擇好的炒菜烹飪油,風味也不錯。」當然全部調料都要適當,咖喱味不可太重,不然咖喱味喧賓奪主,肉香突出不出來。
大千炒麵拉麵
去繁從簡炒出天津味道
和天津本土吃貨說嶽陽道的「大千炒麵拉麵」,十有八九都不陌生。老闆馬明說了,跟這兒吃了20多年的老顧客大有人在,尤其情有獨鐘的就是他家的傳統炒麵。
最初是馬老闆的父親親自「坐鎮」,「我父親1989年到天津,1997年開店做拉麵、炒麵,就這一個店一直幹到現在。」
炒麵是人氣招牌,事實上,最初三個月左右店裡只賣拉麵,馬老闆的父親是逐漸發現天津本地人對甜口兒情有獨鍾之後,自己慢慢琢磨,才研究出了獨家的「大千炒麵」。
這兒的炒麵最特別之處就是「甜口兒」,而秘制的醬油則是關鍵——買回成品醬油之後,要進行一定比例的二次加工。對比在甘肅老家的做法,馬明感覺在天津炒麵反而要「去繁從簡」。「我們家那邊炒麵,通常得放花椒、胡椒、草果等五六種調料,咱們這邊好像不太喜歡吃特殊口味的調料,相對簡單一點,就是白糖、醬油、味精,這種口味最符合天津大多數本地人的愛好。」至於「炒」,也有功夫。除了炒麵過程中白糖、味精的比例,還得掌握好火候——火候不夠炒出來的面軟、沒味,火太大則容易炒糊,只有火候恰當,炒出來的面才真的好吃。
爆款秦雲老太婆攤攤面
上過舌尖的一碗重慶小面
「一碗小面,攪動著生活的麻辣鮮香。」用這句話來形容秦雲老太婆攤攤面最為合適。
多年來,在幾十平米的店鋪裡,就做幾種地道的重慶面:小面、攤攤面、豌豆面、牛肉麵、肥腸面、雜醬面、豌雜麵,這樣的一家店在上了《舌尖》之後,迅速火遍全國,在天津也有著自己的粉絲。
「小面裡面,至少有10種調料吧,每次吃完後嘴裡都會保留三四個小時的香味。」吃貨落落這樣形容,「稜角清晰、厚實有勁的麵條首先奪得口感滿分,稍稍拌一下就沾滿了碗底的調料,辣椒油的香,花椒麵的麻,齊齊裹在一根麵條上。」相比紅油麻辣的爽勁兒,紅油雜醬就含蓄多了。「這家的雜醬是我吃過最有『醬』感的:整個雜醬居然以半透明狀臥在麵條上。」
呂紀蘇面 飄散著的江南情調
就是狹義地區理解,蘇面就是蘇州面也不算錯。各種澆頭配著講究的湯麵,最是愜意。
蘇面徹底打破了所謂南方吃米北方吃麵的「固定認知」,據說蘇州一地,就有2000多家麵館。現在在天津想吃蘇面,大多會選擇南京路世紀都會的「呂紀蘇面」。最大的特色就是大部分蘇面的款式都有,比如醃篤鮮煨面、爆魚面、蝦爆鱔等,一些小菜也極具江南風味,炸肉排也配著地道的辣醬油。
蘇面也有所謂「過橋」,其實就是澆頭另外放盤子盛飯,所以大家也不用糾結到底這些「菜」是直接放面裡還是單放。但也有人對面提出「不要下得太熟」,這可能是和天津煮麵的習慣有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