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建築的大觀園-蔡氏古民居

2021-01-14 小文哥的vlog

蔡氏古民居建築群位於南安市官橋鎮漳裡村,蔡啟昌和他的兒子蔡資深等人從清同治年間開始興建,歷時數十年建成。

現存15座宅地與1座宗祠,屋脊高翹,門牆廳壁都有晚清名流的書畫點綴。

這裡的建築一律是青石牆角,紅磚牆身,還有紅瓦頂。民居內共有五種雕刻藝術,包括石雕,木雕,磚雕,泥塑雕,還有一種十分奇特的雕刻,至今都沒有考證出屬於一類工藝。

正因為建築群集中表現了受佛教,伊斯蘭教,南洋文化和西方建築藝術影響的閩南雕塑藝術,所以被譽為「閩南建築的大觀園」。

從遠處看,蔡氏古民居就像一把琵琶,石板之間的縫隙仿佛是一根根琵琶弦。據傳,這裡原本是九天仙女掉落琵琶的地方,只要在「琵琶穴」附近建房,不停的發出敲打石頭的聲音,這家人就會財源滾滾。

事實上,蔡氏父子是菲律賓華僑,他們認為「久遠之業,商不如農」,於是將許多財富轉移到國內,於「漳州寮」建起了民居建築群,菲律賓式建築風格與閩南的建築風格融合在一起,別有一番韻味。

此外,他們還熱心於公益事業,捐資興學,賑災,朝廷誥封其為資政大夫。

相關焦點

  • 【南安:發展文化旅遊正當時】系列之 蔡氏古民居:深閨中的閩南小故宮
    蔡氏古民居建築群建於清朝同治年間,現較為完整的宅第共16座,總建築面積16000多平方米,其建築屋脊高翹,雕梁畫棟;門前牆磚浮雕,立體感強,窗稜鐫花刻鳥,裝飾巧妙華麗,門壁書畫點綴,別有一番情趣,集中表現了閩南成熟的雕塑藝術
  • 福建一處恢宏古建群,被譽為閩南建築的大觀園
    ,紅磚古建——蔡氏古民居建築群,作為清代古建築與永定土樓並稱為福建的兩朵民居奇葩! 先截個位置給你看(圖中藍點) 建築多為穿鬥式結構,硬山或卷棚屋頂。前後座之間鋪寬10多米的石埕,山牆之間有兩米寬的防火通道。單體建築多為三進或二進五開間的布局,軸線取南偏西5度,夏季南面日曬不到室內,冬季北風被後牆擋住,為閩南地區民居的最佳朝向。
  • 蔡氏古民居與古檗山莊
    考察清末民初的泉州書法,不能不將一些閩南傳統古建築以及華僑「番客厝」納入視野,因為建於這一時段的閩南傳統建築,其內部構造的門廊庭柱所配置的匾額題刻,內容和形式頗為豐富多彩,構成一種值得關注和玩味的書法現象。
  • 福建泉州十八景之一,被譽為閩南建築大觀園,紅磚古厝的傑出代表
    閩南建築的傑出代表,除了土樓,另一個就數那些獨具特色的紅磚古厝了。紅磚古厝又叫「皇宮起」,是福建四大民居形式之一,自五代以來,閩地的先民們將獨具閩南特色的建造技藝發揚光大,留下了眾多古厝遺蹟。泉州作為古厝的重要發源地之一,至今保留著眾多聞名全國的古厝群,而位於泉州南安的蔡氏古民居,更是其中傑出的代表。
  • 閩南建築大觀園,一對父子建造的23座恢宏宅邸
    在南安市官橋鎮漳裡村內,坐落著規模宏大的閩南古建築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下屬的成員迪安博士在考察之後,曾經如此讚譽道:「這是我第一次看到如此壯觀的古民居建築群,它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這一建築群結構合理嚴謹,代表了當時 經濟社會的融合發展,非常典型獨特。」這座佔地上萬平方米,高峰時期由23座各類建築組成的「豪宅」,正是聞名遐邇的——蔡氏古民居。
  • 【閩南歷史】福建的兩朵民居奇葩之一閩南「小故宮」
    蔡氏古民居,位於南安市官橋鎮漳裡村。泉州十八景之一,是第五批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悉,蔡氏古民居建築群是菲律賓華僑蔡啟昌及其子蔡資深於清同治六年(1867年)始建,清宣統三年(1911年)竣工,前後建造了40餘年時間。現存較完整的宅第共16座,總建築面積有40多畝,建築多為穿鬥式結構,硬山或卷棚屋頂。主體建築為硬山燕尾脊五開間大厝,左右為卷棚式廂屋,單體建築多為三進或二進五開間的布局。前後座之間鋪寬10多米的石埕,山牆之間有2米寬的防火通道。
  • 福建南安,這座城市處處充滿著神秘色彩和閩南建築的獨特魅力
    「石雕、木雕、磚雕、泥塑雕」,還有一種藝術至今沒有專家考證出來,而正是這四種精美的雕刻以及一種不知名的工藝,讓蔡氏古民居成就了閩南建築的獨特魅力,展現了獨一無二的建築特色。南安市官橋鎮 蔡氏古民居建築群當時南安有很多的建築材料是從菲律賓運過來的,在加上當時這麼一個閩南的建築風格,然後就形成了我們現在所見到的,這麼一個中西合璧的畫圖。
  • 蔡氏古厝,那麼遙遠那麼近
    那不就是我身邊的蔡氏古厝嗎?如此絢麗的一幕幕,令人驚喜,滿滿的自豪和驕傲!這段蔡氏古厝宣傳片走出國門,精彩綻放在「世界的十字路口」,格外引人注目。那麼遙遠那麼近!在大洋彼岸展露倩影的那一片紅房子,就是位於南安市官橋鎮漳裡村漳州寮自然村的蔡氏古民居建築群,她獨立於都市的喧譁之外、靜佇在萬仞的五峰山之麓,離我單位只有幾百米之遙。
  • 福建特色建築PK,建甌這個建築火了!
    建甌·伍石古民居   入選《中國古代建築史》一書的典範建築 》一書的古民居建築範例。   培田古民居有著迥異於永定土樓的建築風格,融和了北方四合院優點的九廳十八井典型建築,古典大氣,還散發著濃鬱的客家風情。
  • 徽派建築、閩南古厝、客家土樓…在古民居中追溯中國建築文化脈絡
    遼闊的疆域與眾多的民族,不同的地理氣候條件催生出多樣的生活方式,讓各地區的古民居呈現出獨有的色彩。,閩南古厝是指在閩南一帶的傳統民居,是一種結合了居住、家族教育、宗廟祠堂的居住形式。閩南古厝始於明清時期,不同於普遍的青磚灰瓦白牆,大量使用紅磚紅瓦,以泉州為核心,向周邊輻射。
  • 看厝去~廈門周邊這些地方居然藏了這麼多特色建築
    蟳埔蚵殼厝建築是古代泉州對外貿易的產物,見證著泉州「海絲之路」的輝煌歷史。蟳埔蠔殼厝始建於宋末元初,用蠔殼、磚石砌成牆,蠔殼如片片魚鱗,十分好看。它是宋元時期古商船從非洲東海岸運過來的,被當地人使用在建築材料上而變成這樣;住在這樣的蚵殼厝裡面通透舒適、冬暖夏涼,外牆美觀粗獷 。村子裡隨處可見蚵殼牆、紅磚牆的閩南古民居,具有保護價值的傳統建築60多棟。
  • 【探尋閩南文化】蔡加驕宅:「下南洋」文化的歷史縮影
    蔡加驕宅為典型的閩南古民居南安蔡氏古民居建築群早已聞名遐邇,其主人蔡淺(又名蔡家淺、蔡資深)是清末著名旅菲華僑。然而,鮮有人知的是,在晉江安海鎮西溪寮村舊時亦有數座幽雅的蔡氏古大厝(今僅遺其中最早的一座),其建築布局、設計風格據說與南安蔡氏古民居同出一師。不僅如此,西溪寮古大厝的主人蔡家嬌(又名蔡家驕、蔡加驕),與蔡家淺還是同胞兄弟。
  • 泉州地區華僑閩南傳統民居屋頂建築特色是什麼?
    三、華僑建築六脊三川殿屋頂(一)六脊三川殿屋頂形式六脊三川殿屋頂形式常見於1850-1950年期間的華僑回鄉所建民居,亦有華僑回國後擔任官職所建的官邸,比如蔡氏古民居建築群。而六脊三川殿屋頂形式用之最甚尤以南安蔡氏古民居建築群為代表。但是六脊三川殿在施工中也有不同的形式風格表現。
  • 「蚵殼厝」——閩南古民居奇葩
    根據不同類型民居的數量、分布範圍和形制特點,中國閩南古民居主要有官式大厝 (以形似殿宇,富麗堂皇)又名「皇宮起」、 街屋民居( 這種民居為傳統居民形式的變體,其平面布局上沒有前埕和護厝建築。其始於五代,據史載,五代時,為了發展海外貿易,留從效教民間「開通衢,構雲屋」,房屋用木頭或竹子建成,房屋與房屋緊密排在一起,街道變得很狹窄,形成縱橫交錯的商業街市。現多見於臨街的繁華的商業區以及交通便利的地段。
  • 閩南劉氏古民居,因靖難之變而遷徙,泉港唯一的「國保」建築
    村內坐落著一幢幢古色古香的閩南特色民居,紅磚白石、秀氣的燕尾脊,在空中彎起一道道美麗的弧線。這便是泉州十大古民居之一的——劉氏古民居建築群。恢弘的建築群鱗次櫛比,最高峰之時,這裡擁有明清古宅四十多座,然而有些老建築年久失修,無人照應下轟然倒塌。好在如今的古民居已然成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遺留下的二十七座古民居,終於可以得到完善的保護。
  • 最美蔡氏宗祠,廣東陸豐市夏灶蔡氏德馨堂
    >蔡氏家園」,再點擊「關注」,讓我們攜起手來,共同傳播蔡氏正能量。陸豐市夏灶蔡氏德馨堂夏灶蔡氏德馨堂,始建於清嘉慶九年,即公元一八零四年,原址在夏灶前厝堂村,距今已有210年,後於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遷建夏灶後坑村現址,為嶺南明清時期祠宇建築風格,硬山頂,燕尾脊,兩進三開張,天井兩邊迴廊。
  • 觀山李氏民居:閩南建築大觀園,回味百年歷史風潮
    在泉州南安市眉山鄉觀山村,站在層巒疊嶂的山崗上,一座座巨大的閩南古厝和現代小洋樓交相輝映,妙趣橫生。觀山村,歷史悠久,四面環山,險惡封閉的自然環境並未阻擋村民的腳步,在近代風起雲湧之下,村人不畏艱險,走出大山,湧現了一代又一代勇闖南洋的英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