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我經常在夜色掩護下,擠進四方路,直取苟不理包子和溫州大排面。每隔五米,要不從四方路大茅房蹣跚出一個鉗子把腿的老媽媽;要不從賣水果的攤位前,軲轆出幾個香水梨;要不從密密麻麻的停車位縫隙,溜達出一條滑稽的板凳大胖子狗;還有,估計剛擼完串,哈完散啤的老青年,倚在開不動的車身上釋放著微醺……四方路老街,遠比聲色斑斕的臺東更逼仄與繁複,驅車前行要頗有雪夜上梁山的俠膽。沒有辦法,四方路之於許多人,就像是一劑銘刻時光的猛藥,停不了、放不下。青春繚繞過四方路的上空,那些要命的記憶總在恍恍惚惚中呼嘯而來。
二三十年前,以四方路為中心的一帶是青島最無法辜負市井的歡喜與樂活的地方。這裡西邊是青島最有名的商業街中山路;北邊是即墨路小商品街和濰縣路、海泊路精品街;西北稍遠點是火極一時的劈柴院小吃街;南邊是黃島路菜市場、肥城路水產品市場和平度路果品市場。其實四方路的地緣代碼已經遠遠超越了一條街的生態場景,更多指向具有市井圖騰的街區概念。
當年露天的即墨路小商品市場如日中天,四方路的光環一點不比即墨路黯淡,反倒因為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海泊路上的出口商品展交會和上世紀九十年代的服飾精品屋,使得這裡醞釀的土產時尚更鄭重一些,也一度使四方路成為本土潮流發布的策源地。
1990年代初,大部分工薪階層的工資不過三百元左右,但精品屋的單件服裝動輒上千元,卻只是講究樣式和料制,絕沒有名牌這一說。尤其是品牌皮衣剛面世的時候,隨便拎起來一件就接近萬元。按照彼時的市價考量,穿著皮衣滿街走的潮人們,基本上相當於背著一間浮山所村的小平房。如果再八卦地延伸下,這間房子在十年後浮山所村的改造中,最少補償一套一室一廳的房子。以今時今日的房價計算,怎麼也得百萬元開外的價值。
這些有關「洋氣」與「洋相」的往事,不過是四方路時代插曲的邊邊角角。關於吃吃喝喝的七七八八才是這裡的正經事兒。苟不理的包子、十樂坊的鍋貼、四方路大茅房對過的糖炒慄子、博山路上的炸春卷、榨菜包子、溫州大排面和燒烤,幾乎串起了一代人的美食江湖。
資料圖
至於後來那個十年如一日頂著爆炸頭的胖姐,儘管成為四方路燒烤不二的符號人物,但她卻是在四方路走下坡路的時候,才涉足這個圈子。胖姐之所以是胖姐,絕非她招牌式的大頭型,也絕非她家有什麼一招鮮的食材。想來更多還是她的堅守,她對一條街和一個時代的守望。似乎再沒有比胖姐的氣質更標配四方路的人了,她與四方路既彼此成就。
還有讓很多人口口相念的溫熱香膩的馬家拉麵。大家對高密路與易州路交界的馬家拉麵耳熟能詳,很多人不知道馬家拉麵起家其實是在易州路與海泊路交叉口的一個簡易棚裡。那時,每到飯點兒,馬家拉麵門口就排起長隊,此起彼伏的是「普通、加細、加寬、加肉、不要香菜、多加點湯、打包帶走」……這些瑣碎的點餐聲音。後來,馬家拉麵去延安三路開了高大上的火鍋店和商務賓館,好多食客頗為唏噓。那真是一碗碗拉麵堆砌出的勵志故事。
四方路那時還有一張美食王牌,這就是青島的第一家川菜館。這家名字如老式國營飯店一樣素樸的「四川風味」,為不少青島人開啟了「辣協」人生。知道現在青島最火爆的飯店有多熱嗎?「四川風味」的上座率絕對比他們還火上十倍……水煮肉片和螞蟻上樹是「四川風味」的特色菜,無論店裡多忙,這兩道菜一定要完備當著客人的面,在成品菜上澆熱油的儀式。親歷沸油與辣椒親切融合,使得許多人對原本出身草根的川菜,油然多年了對川味美食無限仰慕的隆重感。
這家被稱作「老四川」的小店,隱藏在四方路的服裝攤位中,門頭又小又不醒目,每次去吃飯的時候,一定要放慢腳步細細巡查才能找到。幾年後,一些川菜店後來者居上,在青島遍地開花,「四川風味」依舊待在原地,所做的只是在四方路急轉直下的時候,稍微「冒險」地兼併了隔壁的店面。從重慶萬縣走出來的老闆娘,從老家帶出了一茬茬親戚當飯店的廚師和服務員。此後,她自己亦不知去向,把店轉給了遠房親戚。再以後,即使沒有什麼客人,水煮肉片和螞蟻上樹也不會再有什麼熱油過菜的儀式感。直到有一天,有人在點螞蟻上樹的時候,端上來的是只能稱為麻辣肉沫粉絲的爛糊菜時,從前的食客最終如雨打風吹去了。
在沒有泰山路烤肉一條街之前,人們吃烤肉最常去的地方就是四方路一帶。這裡是碳烤肉串抑或野餛飩的發祥地,荷爾蒙正旺的青年男女以及不肯向歲月妥協的中年大叔,是這條街上的標配。
夏天,肉串攤位通常把桌子擺在馬路牙子上,男青年多光著膀子趿著拖鞋,女青年多穿著剛蓋過屁股的超短裙,坐著小馬扎,圍坐在一個個簡易小桌前。那時候,肉串低廉得可笑,10元錢是100個肉串,更有甚者還賣過10元120串的價格。後來,一些攤主在經過原始資本積累後,盤下了博山路上的一些小店,開起了稍具規模的燒烤店。作為保留項目,這裡的肉串依舊便宜異常,只不過為了人工成本的問題,變成了10元錢50個肉串,這是後話。
散啤在那時剛剛興起,盛酒的容器是目前基本絕跡的老式罐頭瓶。好像自古以來,「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的情境下,最易滋生的就是種種無畏和不羈。於是,酒精給人以錯覺,醉意讓小青年們的智商呈現波動的態勢,對正常的事物產生誤判,大打出手也是尋常。後來,大家管這些愛折騰的大脾氣小青年叫做「青島小哥」。
由小哥上演的街頭情景劇,在1990年代中期跟隨四方路退路進室而落幕。尤其在東部新區華麗麗登場之後,這一帶作為城市流行前線的姿態變得不那麼理直氣壯。然而,已經走在時代之外的四方路,對蓬勃青春的磁力氣場,卻不曾弱化。喜歡打野食兒的90後小青春,像他們的70後與80後前輩一樣,閃亮地遊走在褪色老街,如識途老馬熟稔地穿梭在甚或為「蒼蠅館子」的小吃店裡。
青春似乎一直沒有從四方路走遠。
提示:支持← →箭頭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