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僑「水滴分」垃圾分類智能管理平臺獲獎了

2020-12-06 閩南網寧德

為了讓每一個居民都能加入垃圾分類新時尚,寧德市城市管理局東僑分局以「水滴分」垃圾分類智能化管理平臺攜手居民從生活中的一點一滴做起,持之以恆地創建文明城市,再次亮起「滴水穿石」精神力量。

近日,由中共福建省委省直機關工委、福建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福建省機關效能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聯合舉辦的第三屆「推進機制活、建設新福建」全省機關體制機制創新優秀案例徵集評選活動中,寧德市城市管理局東僑分局報送的《「水滴分」垃圾分類智能管理平臺》案例榮獲三等獎,這是福建省城管系統首次獲得機關效能獎,這也是我市(除市直有關單位外),縣、市一級第一個獲得該獎項。

那麼,這個案例有何獨到之處?今日,記者就此向寧德市城市管理局東僑分局辦公室主任左曉靜進行了採訪。

「秉承『滴水穿石』的水滴精神,創建政府垃圾分類智能化大數據管理平臺——『水滴分』平臺,整合二維碼、投遞記錄、積分排名、垃圾識別、積分商城等功能,採用『一戶一碼』實名制,居民用戶準確分類投放垃圾後獲得相應積分,可用於兌換日常生活用品、抵扣物業費、購買家政服務等。」左曉靜表示,「水滴分」創新在於,改變傳統由政府或垃圾分類公司出資獎勵的做法,動員當地知名商家企業公益參與,拿出自己的產品免費兌換,平常讓居民在「水滴分」商城線上兌換,幫助商家或企業引流,建立起商家企業與居民「點對點」新商業模式,「水滴分」與銀行積分兌換新機制,成為了福建省首個政府垃圾分類的智能化大數據管理平臺。

具體做法為:

研發智能管理平臺,確保管理可操作。由市城市管理局東僑分局自主研發垃圾分類智能化大數據管理平臺——「水滴分」平臺。該平臺實行一戶一碼實名制,居民投放垃圾時,只要在垃圾袋上粘貼二維碼卡片,或者出示手機上的二維碼,垃圾分類督導員就可進行掃碼,再由系統根據投放的準確度和重量為居民積分。同時,建立反饋、督導、公示、激勵、宣傳的五項機制,按照「用數據說話、用數據管理」的設計思路,全面監管用戶投放情況。

線上通用通兌模式,確保分類可持續。「水滴分」平臺整合第三方平臺,建立網上積分商城,吸引商家參與垃圾分類公益事業中,居民足不出戶即可自行兌換禮品。目前,除了當地品牌安發生物、華寧超市、艾檸檬、中國紅建材市場等商家加入這個積分兌換平臺,全國首個垃圾分類積分兌換建行物業費系統正式啟動,泉州銀行總行、中國電信等也正籌劃積分兌換試點,也正籌劃積分兌換試點,共有1300戶居民註冊,知曉率達98.2%,參與商家26家,居民兌換禮品達1500份。用積分兌換服務,兌換商品讓垃圾分類推廣的影響力大大增強。

廣泛開展宣傳培訓,確保平臺可推廣。組織垃圾分類管理員、物業、社區進行培訓,製作發放宣傳手冊10000餘冊。在華僑新村社區等舉辦以「滴水積分 湧泉相兌」為主題的「水滴分」垃圾分類積分兌換公益活動,吸引社區居民熱情參與。將垃圾分類的文明行為以宣傳欄、標語和動漫視頻等方式向區內居民進行宣傳,聯合商戶舉辦3次大型線下積分兌換活動,對當月「水滴分」平臺積分排名靠前的家庭用戶進行獎勵,獲得廣大居民的熱情響應。

融合低碳減排理念,確保減排可實現。「水滴分」作為融合了低碳減排理念的垃圾分類智能化大數據管理平臺,對居民垃圾分類減碳行為進行具體量化,讓全民參與減排行動。僅華僑新村小區垃圾比分類前日減少5桶,減量率達26.7%,廚餘垃圾實現生物科技轉化率75%,實現垃圾「零填埋」。同時,率先開展首個廚餘垃圾蚯蚓生物轉化試點,通過廚餘垃圾飼養出來的蚯蚓與藥企、閩東特色產業大黃魚養殖企業等合作,實現垃圾的資源化、減量化,推動循環經濟發展。另外,推出花卉廢品回收合作,在小區設置花卉廢品回收點,將居民家中的花卉廢品進行回收再利用。

據左曉靜介紹,「水滴分」模式重構了傳統的垃圾分類工作,探索形成了垃圾分類可積分、積分可兌換、兌換可獲益的「網際網路+垃圾分類」新途徑,有效破解垃圾分類難題,獲得各界普遍認可。同時,「水滴分」平臺實現了「商家公益參與,引流並提高知名度、美譽度;居民獲利;政府節省投入」的三贏模式,為未來實現產生垃圾付費,交由社區或物業公司運營夯實基礎,不斷得到推廣。(閩東日報社融媒體中心記者 吳寧寧)

相關焦點

  • 破解垃圾分類難題,智能分類如何實現最優解
    去年7月1日,上海市的《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施行之後,標誌著垃圾分類進入了全民「強制時代」;而今年5月1日,北京市新修訂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實施,並在十天後就開始新政實施後對一家超市開出9000元的第一張罰單,帶有懲戒性的處罰開始執行。
  • 智能技術加持,廣州垃圾分類來得更輕鬆更高效
    垃圾箱人臉識別監控、塑料瓶科技拆解分類、垃圾焚燒發電效用大......廣州市的垃圾分類起步較早,也是全國第一批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城市,不僅市民參與率高、垃圾分類氛圍好,而且通過智能科技加持,提高了分類效果,探索出一條具有廣州特色的垃圾分類新路子。
  • 垃圾分類新風|上海生活垃圾分幾類?如何分?
    垃圾分類新風|上海生活垃圾分幾類?如何分?正確答案是,本市日常生活垃圾分四類:有害垃圾、可回收物、溼垃圾、幹垃圾,該分類辦法自2014年5月1日就開始施行了哦!再來考考你們!衛生紙屬於什麼垃圾?這位美女,衛生紙不管有沒有溼度,都是幹垃圾哦。那油漆桶、殺蟲劑又屬於什麼垃圾呢?瓜皮果核、花卉綠植呢?廢舊衣物呢?豬大骨呢?
  • 生活垃圾分類驛站、智能語音提示設備 豐臺區多措並舉讓垃圾分類成...
    豐臺區通過黨建引領垃圾分類形成「新風尚」,太陽能智能語音提示設備、生活垃圾分類驛站、「一大一小」對話等舉措推動居民養成分類習慣,從源頭提高分類投放準確率,形成垃圾分類人人參與的良好氛圍。12月15日,記者來到豐臺區盧溝橋鄉周莊子村,看到工作人員正將「北京市生活垃圾分類示範村」的牌匾懸掛在村委會辦公樓前。
  • 自動識別實時監控 王江涇鎮試點垃圾分類實現智能化管理
    在王江涇鎮的幾個小區,智能垃圾分類箱的投入運用讓居民們稱讚不已。聞荷府、運河大公館、悅龍灣,這三個小區是今年王江涇鎮新創建的垃圾分類示範小區。在這些小區的垃圾收集點可以看到,智能垃圾分類箱、物品兌換機、洗手池、洗桶噴槍、垃圾分類宣教電視機、人臉識別、宣傳投影、宣傳條屏等設備一應俱全。
  • 朝陽黑莊戶:網際網路+智能垃圾分類 促進村民養成垃圾分類「老習慣」
    5月1日起,新修訂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施行,垃圾分類正式全面推行。而在朝陽區黑莊戶地區的麼鋪村,垃圾分類早就已經開始。麼鋪村從一年前開始試行「網際網路+智能垃圾分類」新模式,在村內採取「固定智能設備+流動上門回收」的形式。垃圾分類對麼鋪村村民而言,已從「新時尚」變為家喻戶曉、人人踐行的「老習慣」。
  • 像管理快遞一樣管理垃圾——走馬垃圾二次轉運站這樣實現高精準分類
    在主城,有160多萬戶居民參與垃圾分類。居民在前端把垃圾分好類後,垃圾被運到了哪裡?答案是垃圾二次轉運站。在這裡,垃圾將進行二次分揀,並被送往不同的分類處理設施繼續處理。市環衛集團在巴南區界石、九龍坡區走馬和渝北區夏家壩分別建設了大型跨區域垃圾分類物流基地。3個基地均裝備生活垃圾智能多級精分選系統,高精準識別各種垃圾,分類轉運總規模接近13000噸/日,佔主城區垃圾產生量的80%。智能化的垃圾分類物流基地有什麼神奇之處?
  • 智能垃圾分類回收機入駐綿陽市,開啟垃圾分類新時尚
    位於綿陽市遊仙區政務中心內,3臺全新的智能垃圾分類回收機正式投用,吸引了不少工作人員前來嘗試。 智能垃圾分類回收機   提及市民對於智能垃圾分類回收機設備的使用,大多數人表示,智能登錄設備對於這代人而言,接受性較高。只需要掃描屏幕小程序碼,註冊登錄,選擇分類投放,就能自動及時返現。
  • 青島老城區推進「智慧」垃圾分類
    只要我們把東仲社區的垃圾分類工作做好,老城區的垃圾分類工作就有了可複製的解決方法。」市北區城市管理局垃圾分類管理中心主任劉冉介紹,東仲社區的老舊樓院每個單元出入口都擺放了垃圾桶,由於沒有物業公司管理和清洗,垃圾桶常散發出難聞的氣味。
  • 啟用智能投放屋 獨山港垃圾分類「定時定點」進農村
    12月4日上午8時許,記者在平湖市獨山港鎮前進村山家宅基看到,垃圾分類督導員已上崗就位,村民上前丟垃圾他們都會檢查和指導。這個位於前進村山家宅基南側、形似小賣部的屋子,也是平湖首個在農村自然村落試運行的垃圾分類智能投放屋。據了解,這個垃圾分類智能投放屋在每天6∶30~9∶00、16∶00~19∶00準時開門「營業」。
  • 北京垃圾怎麼分類 北京垃圾分類攻略
    2012年,北京市出臺了《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明確了政府部門、物業等管理責任人、收運處置單位、垃圾產生單位的責任和罰則,但是物業等管理責任人對居民個人參與垃圾分類仍缺乏有效的管控手段。在今年5月29日召開的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三次會議上,北京市副市長張家明曾指出,目前北京相關法規對居民個人參與垃圾分類缺乏約束和強制,導致居民參與率增長緩慢。
  • 打造垃圾分類管理「姑蘇標準」
    蘇報記者管有明黨建引領、政府推動,各部門、街道、社區、物業共同發力,廣大黨員幹部積極參與、帶頭示範,姑蘇區「三定一督」正快速推動,並打造了具有姑蘇特色的垃圾分類管理工作品牌。目前,該區已有451個小區實行「三定一督」模式,推進進度96%,提前完成全年基本目標,有7個街道實現居民小區「三定一督」模式全覆蓋。全區垃圾分類逐步轉入常態化管理階段。
  • 世界地球日 分類在同行 玉環垃圾分類智能設施停運一小時
    4月22日上午9點,位於玉環市綜合行政執法局西門口的垃圾分類智能可回收箱的電源按鈕,被按下關閉鍵。為配合第51個世界地球日「珍愛地球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主題宣傳,玉環市垃圾分類辦策劃了一場「節約用電,設備下線」主題活動,協調垃圾分類第三方聯運公司對玉環全市20多個點位的智能回收設施開展「節能」行動,統一拔掉電源一小時。「考慮到早上9點居民在設備端的使用量較小,選擇9點至11點這個時間段開展各點位設備『斷電一小時』。」
  • 蒙自這些地點已安裝智能分類垃圾箱,不分類就扔不了垃圾!
    近日智能分類垃圾箱出現在蒙自街頭需要掃碼才能投放如果垃圾沒有分類>它將不會收納丟棄的垃圾6月23日,蒙自市市政管理中心主任陳建學介紹,蒙自市已在20個地點投放了智能分類垃圾箱,滿足創文的需求,為蒙自市實行垃圾分類投放做宣傳,也為以後實行嚴格的垃圾分類打下堅實的基礎。
  • 80後垃圾分類達人:8年踏遍百餘小區「定製」分類方案
    小南莊社區建立了全品類智能櫃機分類驛站,用「網際網路+」模式助力垃圾分類,居民只需要對著智能櫃機中央的屏幕「刷臉」,就能輕輕鬆鬆地投放各類生活垃圾,投放完成後還能獲得相應的積分獎勵。  同樣,在香山街道四王府村,一輛垃圾移動分類回收車穿梭於各條街巷。
  • 垃圾分類四分法,你們能分清楚了嗎?(一)
    垃圾分類四分法,你們能分清楚了嗎?垃圾分類看似是「小事」,實則是「大事」。它不是簡單的舉手之勞,而是一個科學體系,綜合體現了國家的文明程度、城市的管理水平以及人民群眾的素質高低。我們都要放眼長遠,關注「門前雪」之外的「大環保」,不糾結於垃圾分類的「小麻煩」,讓「麻煩事」變「分內事」,讓垃圾分類成為新習慣、新風俗、新規矩,通過時間的積累,文明的行為方式就能逐漸養成,日常生活環境就能得到改善,人們的生活質量就能更加舒適。
  • 80後垃圾分類達人8年踏遍百餘小區量身「定製」分類方案
    小南莊社區建立了全品類智能櫃機分類驛站,用「網際網路+」模式助力垃圾分類,居民只需要對著智能櫃機中央的屏幕「刷臉」,就能輕輕鬆鬆地投放各類生活垃圾,投放完成後還能獲得相應的積分獎勵。  同樣,在香山街道四王府村,一輛垃圾移動分類回收車穿梭於各條街巷。
  • 垃圾「刷卡」乘車 科技全程「護航」廣州黃埔智慧治理開創垃圾分類...
    在廣州市黃埔區,分類垃圾桶有了電子「身份證」;AI人臉識別即可無接觸打開垃圾箱;傳感裝置自動提醒人員清理滿溢垃圾……得益於北鬥定位、物聯網、區塊鏈和大數據等科技的加持,該區自主開發出垃圾分類「智慧管理」平臺。
  • 智能分類垃圾桶機器人展會受追捧,專治「這到底是什麼垃圾」
    「幹垃圾、溼垃圾,這到底是什麼垃圾,只要你說出來,經過語音識別,垃圾就會自動投入到相應的區域內……」「哇,這也太棒了吧!」11月22日,記者在現場看到一群小學生充滿好奇地圍在寶雞文理學院展臺前,認真聽取大學生韋文斌對智能語音分類垃圾桶的介紹,大家時不時發出讚嘆聲。
  • 聯合餐廚易志剛:有必要對垃圾分類溯源 實行智能監控
    這些溼垃圾分類不精準,無法溯源,即無法追責,不利於改善前端的乾濕垃圾分類工作。」6月12日,湖南聯合餐廚垃圾處理有限公司董事長易志剛在「嶽麓兩型智庫」研討會上說到。去年7月,長沙正式在數個社區進行垃圾分類試點工作。很多居民擔心乾濕垃圾分類後,在運輸過程中又混雜在一起,分了也是白分。還有的居民擔心溼垃圾分好後,不知去向,會不會仍舊對環境造成汙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