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讓每一個居民都能加入垃圾分類新時尚,寧德市城市管理局東僑分局以「水滴分」垃圾分類智能化管理平臺攜手居民從生活中的一點一滴做起,持之以恆地創建文明城市,再次亮起「滴水穿石」精神力量。
近日,由中共福建省委省直機關工委、福建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福建省機關效能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聯合舉辦的第三屆「推進機制活、建設新福建」全省機關體制機制創新優秀案例徵集評選活動中,寧德市城市管理局東僑分局報送的《「水滴分」垃圾分類智能管理平臺》案例榮獲三等獎,這是福建省城管系統首次獲得機關效能獎,這也是我市(除市直有關單位外),縣、市一級第一個獲得該獎項。
那麼,這個案例有何獨到之處?今日,記者就此向寧德市城市管理局東僑分局辦公室主任左曉靜進行了採訪。
「秉承『滴水穿石』的水滴精神,創建政府垃圾分類智能化大數據管理平臺——『水滴分』平臺,整合二維碼、投遞記錄、積分排名、垃圾識別、積分商城等功能,採用『一戶一碼』實名制,居民用戶準確分類投放垃圾後獲得相應積分,可用於兌換日常生活用品、抵扣物業費、購買家政服務等。」左曉靜表示,「水滴分」創新在於,改變傳統由政府或垃圾分類公司出資獎勵的做法,動員當地知名商家企業公益參與,拿出自己的產品免費兌換,平常讓居民在「水滴分」商城線上兌換,幫助商家或企業引流,建立起商家企業與居民「點對點」新商業模式,「水滴分」與銀行積分兌換新機制,成為了福建省首個政府垃圾分類的智能化大數據管理平臺。
具體做法為:
研發智能管理平臺,確保管理可操作。由市城市管理局東僑分局自主研發垃圾分類智能化大數據管理平臺——「水滴分」平臺。該平臺實行一戶一碼實名制,居民投放垃圾時,只要在垃圾袋上粘貼二維碼卡片,或者出示手機上的二維碼,垃圾分類督導員就可進行掃碼,再由系統根據投放的準確度和重量為居民積分。同時,建立反饋、督導、公示、激勵、宣傳的五項機制,按照「用數據說話、用數據管理」的設計思路,全面監管用戶投放情況。
線上通用通兌模式,確保分類可持續。「水滴分」平臺整合第三方平臺,建立網上積分商城,吸引商家參與垃圾分類公益事業中,居民足不出戶即可自行兌換禮品。目前,除了當地品牌安發生物、華寧超市、艾檸檬、中國紅建材市場等商家加入這個積分兌換平臺,全國首個垃圾分類積分兌換建行物業費系統正式啟動,泉州銀行總行、中國電信等也正籌劃積分兌換試點,也正籌劃積分兌換試點,共有1300戶居民註冊,知曉率達98.2%,參與商家26家,居民兌換禮品達1500份。用積分兌換服務,兌換商品讓垃圾分類推廣的影響力大大增強。
廣泛開展宣傳培訓,確保平臺可推廣。組織垃圾分類管理員、物業、社區進行培訓,製作發放宣傳手冊10000餘冊。在華僑新村社區等舉辦以「滴水積分 湧泉相兌」為主題的「水滴分」垃圾分類積分兌換公益活動,吸引社區居民熱情參與。將垃圾分類的文明行為以宣傳欄、標語和動漫視頻等方式向區內居民進行宣傳,聯合商戶舉辦3次大型線下積分兌換活動,對當月「水滴分」平臺積分排名靠前的家庭用戶進行獎勵,獲得廣大居民的熱情響應。
融合低碳減排理念,確保減排可實現。「水滴分」作為融合了低碳減排理念的垃圾分類智能化大數據管理平臺,對居民垃圾分類減碳行為進行具體量化,讓全民參與減排行動。僅華僑新村小區垃圾比分類前日減少5桶,減量率達26.7%,廚餘垃圾實現生物科技轉化率75%,實現垃圾「零填埋」。同時,率先開展首個廚餘垃圾蚯蚓生物轉化試點,通過廚餘垃圾飼養出來的蚯蚓與藥企、閩東特色產業大黃魚養殖企業等合作,實現垃圾的資源化、減量化,推動循環經濟發展。另外,推出花卉廢品回收合作,在小區設置花卉廢品回收點,將居民家中的花卉廢品進行回收再利用。
據左曉靜介紹,「水滴分」模式重構了傳統的垃圾分類工作,探索形成了垃圾分類可積分、積分可兌換、兌換可獲益的「網際網路+垃圾分類」新途徑,有效破解垃圾分類難題,獲得各界普遍認可。同時,「水滴分」平臺實現了「商家公益參與,引流並提高知名度、美譽度;居民獲利;政府節省投入」的三贏模式,為未來實現產生垃圾付費,交由社區或物業公司運營夯實基礎,不斷得到推廣。(閩東日報社融媒體中心記者 吳寧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