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一封《上海中環花苑小區致豐巢公司的公開信》在朋友圈刷屏,也讓熱度下降的豐巢快遞櫃收費事件變得再度熱起來。科技行業的眾多媒體老師紛紛稱讚這個業主委員會裡有高人,對豐巢的帳算得頭頭是道,魔都果然不一般啊。
4月30日,豐巢快遞櫃在全國啟動會員制服務,豐巢會員需要每月交5塊,可以7天長時間存放不限次數。而那些非會員,存放12個小時之後就需要每12小時交5毛錢。簡單說就是,豐巢快遞櫃增加超時費了。消息公布之後,包郵區群眾的反應最大。上海有近50個小區準備「對豐巢說不」,杭州市東新園小區直接斷掉了豐巢快遞櫃電源,而且東新園的業委會和物業公司還組織了小範圍的媒體溝通會,廣大包郵區人民準備跟豐巢來一場持久戰。
現在輿論對豐巢的諸多不滿,主要集中在調高收費的問題上。來自民間的聲音認為,用戶在包郵下單時,快遞費用包含在價格中,默認付過快遞費了,為什麼拿到快遞之前還要再付一次。同時快遞被小哥放進快遞櫃的時候,他也給豐巢付過一次費了,為什麼還要用戶買單。同時,一些競品快遞櫃的免費時限都是24小時,豐巢自己把免費時效縮短了一半,有點內味了。
可是這些說法總覺得哪裡怪怪的。在此之前,豐巢早很多年就展開了形式多樣的收費活動。有的地區快遞入櫃就收費,有的24小時收費1元,每超過24小時加收1元,有的地區48小時內免費。大家為什麼只對漲錢有意見,對之前的收費沒意見嗎?這就好像準備了巧克力味的便便,和香草味的便便,你問用戶更愛吃哪個口味的。問題是,它們都是便便啊。
首先作為用戶,我什麼時候同意過小哥把快遞放到快遞櫃裡了?2018年3月國務院發布《快遞暫行條例》,第二十五條明文規定,經營快遞業務的企業應當將快件投遞到約定的收件地址、收件人或者收件人指定的代收人。意思是說,用戶地址填到哪裡,快遞就要送到哪裡,必須經過用戶同意,才能放到快遞櫃。但在現實中,有多少人的快遞未經任何許可就被小哥豪爽的放到了快遞櫃裡,如果你也有這樣的經歷請回復我幣沒了。
所以這件事情根本上是快遞公司的鍋,而豐巢替四通一達默默扛下了所有。豐巢智能櫃的官方微信公眾號,在5月9日發布回應,核心意思是解釋了設置12小時收費的合理性,同時還推出親友代取和早取給紅包的措施,讓用戶養成按時取件的習慣。跟用戶商量的語氣還算誠懇,但邏輯不對。豐巢公關其實還沒明白,引起公憤的不是你收5毛還是1塊,而是快遞不上門和收費經過我同意了嗎?用戶要聽的不是你覺得,而是我覺得。
2019年,全國網上零售額超過10萬億人民幣,電商和快遞已經成為中國人不可缺少的日常基礎服務。在現實的生活中,確實存在用戶外出家裡沒人收快遞的痛點。那些代收快遞的小賣部也曾經生意興隆,每件收一點費用,更重要的是能增加門店的進店人數,搭著流量賣一點可樂香菸,一舉兩得。快遞代收是一項剛需,但不是所有用戶的剛需。而快遞櫃的經營者恐怕故意在忽略這種用戶差別,配合四通一達的一刀切方式,默許對全體用戶收費,整個行業都有無視監管、割韭菜的嫌疑。
快遞櫃是很好滿足市場需求的想法,把需要快遞櫃的用戶單拉出來向他們收費,不管運營商開出一個什麼天價,只要用戶是自願交易,那就合法合規,無可厚非。《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九條規定,消費者有權自主決定接受或者不接受任何一項服務。第十條規定,消費者有權拒絕經營者的強制交易行為。豐巢的做法,12小時不拿走就得交錢,顯然侵犯了消費者的自主選擇權和公平交易權,是違法行為。所以問快遞櫃收費合理嗎?如果是用戶自願的就合理。
在豐巢終端上加一個用戶許可的按鍵很難嗎?難點並不在技術,而在於豐巢是怎麼認知它自己商業模式的,豐巢以及它背後控股的順豐,把快遞櫃看做快遞在物理上的延伸。這種認知慣性會讓豐巢本能認為,送快遞就要做一單收一單的錢,哪怕只是微不足道的五毛。
豐巢在前期做了大量軟硬體投入,還要租小區場地、電費,而且不到5年總虧損超過20億,所以它覺得收你用戶五毛錢怎麼了,你還享受了我的保管服務呢!所以豐巢在受到輿論譴責後,他也覺得自己心裡苦。豐巢官方公眾號放出了這樣一條留言,「那些白嫖的人什麼心理」。這也象徵了豐巢內心的獨白,我給你提供了保管服務,你憑什麼白嫖不給錢呢?
如果豐巢能跟那些代收快遞的夫妻老婆店學學就好了,一方面要認識到你不可能被所有用戶需要,把你強行捆綁的手放下來,服務好那些真正需要你的人。另一方面,用網際網路的觀點看,快遞櫃的確是一個可以產生交易的高頻場景,那麼豐巢為什麼不用這些流量也搭著賣一點可樂香菸呢,畢竟它是無人值守24小時營業。如果把豐巢看做是唯一能開在社區大門裡的便利店,它還會在乎用戶的五毛錢嗎?端著金碗要飯,思路決定出路啊。
豐巢的初衷是讓快遞寄取件的最後一公裡便捷化、智能化、無人化,可是快遞櫃又造成了用戶最後100米的新痛點。既丟失了口碑,也造成經濟損失,豐巢到底圖什麼呢?
剛才說了,快遞櫃收費本質上是快遞公司的鍋。以前快遞小哥需要先打電話確認收件人是否在家,然後提著快遞送到家門口,有時一個小區需要幾個小時才能送完。如果直接放到快遞櫃可能只需半小時左右,小哥就有時間去攬更多的件,因為攬件增加的收入遠高於派件的收入。他們願意從每單1塊多的派送費中,自費3-6毛使用快遞櫃,最終就是為了增加收入。
而快遞公司也有好處,配送單位數量的件需要的總時間變少了,而攬件的運力在成本不變的情況下又增加了,也就意味著需要的總人員變少了,成本降低了。
但是,這種做法對於四通一達和快遞櫃來說都是飲鴆止渴,不能解決根本問題。打開幾家公司的財報就會發現,快遞行業的淨利潤實在低的可憐,在各種長短期壓力下層層壓縮成本,快遞櫃無差別收費就成了多米諾的必然結果。換句話說,中國的快遞運力供給相對於電商實際需求而言是過剩的,至少在結構上來說,低端運力是相對過剩的。供大於求,自然就賣不上價錢。
當然還有一種可能性,中國電商平臺的話語權太大,為了用戶體驗,我們不用花幾個錢就能包郵,造成快遞價格長期背離價值。也是在5月9日,申通、圓通、百世、韻達四家快遞公司同時發布公告,宣布快遞漲價。快遞漲價跟快遞櫃收費是一個硬幣的兩面,都反映了快遞行業的長期困境。也許又會有人站出來指責快遞企業黑心,可要馬兒跑得快,還不給馬吃草,世界上有這等好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