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蘇州9月23日電 (周建琳) 中國醫療器械未來的發展機會在哪裡?日前結束的2014中國醫療器械高峰論壇上,與會者把此問留在了蘇州美麗的獨墅湖畔。
趙毅新、汪建、施晨陽等業界知名人士也相信,在不久的未來,答案有望在這裡找到。因為中國醫療器械產業發展的指南針已指向了蘇州。
400餘家高科技研發企業,近8000名高層次研發人才,新藥創製、醫療器械(含體外診斷)、生物技術、納米技術等產業集群已形成。這是與會者眼中的蘇州工業園區生物納米園。
就在這裡公眾看到了,蘇州工業園區已成功轉型。並將成為整個中國經濟突破低附加值製造業的發展瓶頸、向高價值產業鏈轉型的一個示例範本。
作為中國和新加坡兩國政府間重要的合作項目, 早在2004年,蘇州工業園區就以「一天產出1億GDP、上繳1260萬元財政收入、引進400萬美元外資」的奇蹟,令世界矚目。
然而,蘇州工業園區的決策者並沒有自我陶醉,反而在快速發展中看到了種種危機:追兵的壓力,現實的壓力。
在日益開放的市場和日益激烈的競爭面前,決策者意識到,必須轉型升級。 2004年,蘇州工業園區制訂了「新十年目標」; 2005年,正式實施「產業升級」、「科技跨越」、「服務業倍增」三大行動計劃,2009年,又提出「生態優化行動計劃」……
在蘇州工業園區20年的成長路途中,蘇虹路、仁愛路兩條普普通通的道路卻被賦予特殊的含義。
2005年1月,一篇 《蘇虹路標——一條路劃下的園區IT足跡》把讀者的視線帶到了蘇虹路。彼時,世界500強企業雲集的蘇虹路已經成為蘇州工業園區製造業的代名詞,
此時,蘇虹路附近那個高炮廣告上「轉型升級,智造未來」的標語,卻清晰地表明了蘇州工業園區的發展新訴求。
鬥轉星移,現在蘇虹路的「風頭」越來越多被仁愛路給蓋過了。仁愛路就是今日蘇州工業園區創新型經濟的新標誌。
走在仁愛路上,周邊看不見密密麻麻的工廠,也看不到忙忙碌碌的工人,但這面積25平方公裡的獨墅湖科教創新區卻可稱為蘇州工業園區的「智庫」。
這裡,吸引了中科大、人大等25所中外知名高等教育機構入駐園區辦學。這裡還有國內首屈一指的蘇州納米城、生物醫藥產業園、創意產業園、大學科技園等創新創業載體。在這裡,政府牽頭,企業找到新技術,學校培養產業人才,科研人員找到施展技術的天地,實現產、學、研「門對門」的合作模式。
以領軍人才、智慧財產權為特徵的創新型經濟,正是眼下蘇州工業園區所努力追逐的。
數據顯示,在蘇州工業園區的外籍人才1.5萬名,海外歸國人才5000餘名。
人才投入是效益最好的投入,蘇州工業園區的案例成了最好的印證。這裡已累計引進和扶持科技領軍項目606個,註冊資金總額超40億元。
「現在雖然剛剛起步,但我相信未來會有大的發展。」「80後」的李超宏年輕頗具文藝範,身為蘇州微清醫療器械有限公司的創始人,當他介紹起公司產品的那一刻,這位光學博士沉靜內斂卻不乏權威。
蘇州微清醫療器械有限公司,是蘇州工業園區政府引進海外歸國人才合作創辦的高新技術企業,致力於研發國際領先的眼科光學成像儀器和生物醫學高解析度成像設備,在眼科高解析度成像領域,擁有多項核心技術發明專利,2013年8月公司榮獲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稱號。
放眼生物納米園內,像蘇州微清醫療器械這樣的企業比比皆是,同樣「個頭」雖小,能量卻很大。
不光生物納米科技園,在整個蘇州工業園區,中小型科技企業的順利成長,對園區轉型起到關鍵支撐作用。蘇州工業園區科技發展局局長張東馳介紹,去年園區專利申請量突破13000件,中小型科技企業功不可沒。
「技術是最好的效益」,在一場中小企業融資路演上,蘇州旭創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劉聖作了這樣的開場白。這家專注於高速光模塊研發與生產的高科技公司,目前成為國內第一家實現大批量交付40G光模塊的企業。
如今,蘇州工業園區產業從大而全到多而優、小而強,因注入了「科技」的分量,產品的附加值有了更大的含金量,產業的特色規模效應在呈幾何級數的放大,創新驅動、內生增長的經濟發展模式得以成形。
與此時同,另一臺引擎也在加快更新換代。西門子、三星、飛利浦……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在園區設立了研發中心。統計顯示,91家世界500強企業在區內投資了150多個項目,擁有經省認定的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和功能性機構27家。
正是在蘇虹路、仁愛路的風頭轉換中,蘇州工業園區產業發展方式悄然轉型。
「蘇州工業園區可以成為中國其他地區發展與轉型的實驗區」, 蘇州工業園區管委會主任楊知評接受媒體採訪時稱。但他強調,轉型升級是一項持續工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