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日本垃圾分類頂層設計與制度建設及其啟示

2020-12-13 中國發展觀察

王世汶 楊 亮

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物質消費水平的大幅提高,「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新一輪大量生產」逐步成為常態。我國生活垃圾產生量的迅速增長,環境隱患日益突出,已經成為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制約因素。

垃圾分類是實現各類垃圾分流處理,全面提升資源回收利用的重要舉措。日本在垃圾處理處置領域,貫徹3R(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理念,並深入踐行,形成了全球矚目的優秀治理範例。特別是日本的垃圾分類,隨著固廢管理政策的沿革以及處理處置技術與設施建設的發展,逐步形成了特有的發展模式,在頂層設計、制度建設等方面的經驗值得我們借鑑。

日本生活垃圾的產生與處理現狀

日本將「垃圾」分為「一般廢棄物」與「產業廢棄物」兩大類。「一般廢棄物」多指生活源廢棄物,「產業廢棄物」多指工業廢棄物。此外「一般廢棄物」中包括醫療廢棄物等「特別管理一般廢棄物」;「產業廢棄物」中包括廢酸廢鹼等「特別管理產業廢棄物」。 「特別管理一般廢棄物」與「特別管理產業廢棄物」的範疇大致等同於我國的危險廢棄物。

隨著循環經濟的推進以及人口結構的變化,2000年之後日本廢棄物的排放量總體呈現下降趨勢。日本環境省2019年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日本一般廢棄物總排放量為4289萬噸,人均日排放量為920 克。排放總量與人均排放量均實現連續7年下降。垃圾焚燒是日本生活垃圾減量化處理的最主要手段,2017 年該國日垃圾焚燒處理能力超過18萬噸。各類資源再生工作的開展使日本一般廢棄物的資源回收利用率維持在較高水平,2017年為20.2%。而垃圾分類工作的有效開展,為日本生活源垃圾的高效處理處置及回收利用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保障。

日本開展垃圾分類原因及分類模式解析

日本的垃圾分類工作,始於上世紀70年代,經過了長時期的逐步推進才形成了現在相對完善的體系。總結起來,日本政府在全社會開展垃圾分類主要基於四方面原因。

(1)垃圾產生量的激增與處理模式的變化

隨著日本經濟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高速發展,其垃圾產生量激增,全社會垃圾產生量在1960年不足900萬噸,至1980年已快速增長至接近4500萬噸,20年間增長了4倍。以填埋為主的垃圾處理模式難以適應垃圾產生量的快速增長,東京等超大城市出現「垃圾圍城」現象。隨著各地垃圾焚燒設施的迅速投運,「可燃」「不可燃」等簡單的垃圾分類體系逐步形成與普及。

(2)垃圾最終處置用地不足

至2000年,日本的垃圾產生量增速雖有所減緩,但逐年增加的勢頭並未改變。此外,隨著垃圾焚燒處理比例的逐年提升,經減量處理後的飛灰等最終處置設施(填埋場) 壓力增大。至1980年,現有填埋設施的剩餘庫容幾乎用盡,而新填埋設施的建設面臨可用地不足、周邊居民反對、運輸半徑過大等諸多問題。在推進減量處理的技術進步的同時,垃圾的源頭減量成為重要課題。

(3)循環型社會的建設

為了擺脫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發展怪圈,在1990 年之後日本加速推進垃圾源頭減量與各類資源的有效回收利用,1991 年修訂了《廢棄物處理法》,同年頒布了《資源有效利用促進法》, 明確了產品的綠色設計、綠色生產、生產者責任、回收利用體系建設等。2000年為更有效推進3R理念的落地實施,促進循環型社會的建設,日本政府頒布了《循環型社會形成推進基本法》,對廢棄物的處理提出了含明確優先順序的基本原則:①抑制產生;②再使用;③再生利用;④熱回收;⑤合理處置。垃圾的有效分類成為相關規劃目標實現的重要保障,同時法律體系的建設與完善對開展垃圾分類形成了明確指導與要求。上世紀90 年代一批以資源回收再利用為目的、配套《循環型社會形成推進基本法》落地的固廢處理設施相繼在日本各地建成,與垃圾源頭分類、配套收運體系建設形成了高效運轉的社會治理體系。

(4)設定更高效的中遠期治理目標

日本對於「循環型社會」的建設定了較為明確的發展方向、發展目標與發展路徑。以2018年6月頒布的《第四次循環型社會形成推進基本計劃》為例,該「規劃」提出了以建設可持續發展社會為目標的包括環境、經濟、社會各層面的全方位工作方針與任務。並以此為基礎,提出至2025年年度最終垃圾處置量較2000年削減77%,資源回收利用率較2000年提升30%等在具體數字目標。設定的新階段目標為高效的垃圾處理處置與資源循環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也為更加科學的垃圾分類提出了新的要求。

如上文所述,日本實施垃圾分類的基本目的是通過垃圾的源頭分類,有效提高可再生資源的回收利用率、提升垃圾減量化處理效率, 減少最終廢棄物產生量。

1.日本垃圾分類的政策依據與原則

與一般認識不同,日本並沒有全國統一的垃圾分類規則或要求。在實踐中,「可燃垃圾」「不可燃垃圾」「資源垃圾」「粗大垃圾」的「四分法」是主要分類模式。但從現狀而言各區域間差別較大,簡單分為兩類、三類以及以上述「四分法」基礎上細分為30類以上的區域同時存在。圖1為2017年日本統計口徑內1719個市町村級行政單位的垃圾分類類別數量的分布,可以看出分成11-15類的區域最多佔總量的37%,其次是6-10類及16-20類。2-5 類及26類以上的區域較少。

比如日本首都東京地區,其垃圾分類相對簡單,以新宿區為例, 居民投棄垃圾時,只分為「可燃垃圾、陶器/玻璃/金屬垃圾、資源垃圾、粗大垃圾「四大類,通過對照表的形式將日常生活中的廢棄物歸進上述四類(醫療廢棄物、大件家電等需要單獨處理的廢棄物歸為其他類單獨標註)。而德島縣上勝町則將垃圾細分為34類。

這種區域間的差距是在長期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其原因主要可以歸結為以下三方面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1)基於法律框架下垃圾分類的因地制宜

日本的垃圾分類的實施主要遵循的是國家固廢處理相關基本法《廢棄物的處理及清掃相關法律》(1970 年制定、2017年最新一次修訂)。該法律中明確,各市町村地方政府應結合本區域特徵制定「一般廢棄物處理計劃」,明確分類收集的一般廢棄物的種類及區分。即日本各區域的垃圾分類規則是由各地方政府尤其是「市町村」級基層地方政府根據中央政府政策指針,結合本區域實際情況進行動態制定的。

此外,在日本《循環性社會形成促進基本法》框架下,《家電回收利用法》《包裝容器回收利用法》《食品回收利用法》《建設回收利用法》《機動車回收利用法》《小型家電回收利用法》等針對特定廢棄物的回收利用相關法律也直接影響到家庭垃圾的分類。在「市町村」針對本區域政府可接收的垃圾分類的基礎上,對於相關法律所明確的特定物品的投棄按相關規定自行處理。

如《家電回收利用法》規定空調、電視、冰箱、冷櫃、洗衣機、烘乾(甩幹)機等6類產品的投棄需遵循「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由生產銷售商定點或上門回收,「市町村」級基層地方政府不負有相關回收處理責任。

(2)基於總體規劃下的科學路徑規劃

日本通過區域「一般廢棄物處理計劃」確定每個行政區域的垃圾分類的相關規定。「一般廢棄物處理計劃」是在一定時期(5-10年) 本區域生活垃圾處理的總體規劃, 主要包括以下內容:(1)本區域一般廢棄物的產生量與處理量預測; (2)本區域內一般廢棄物源頭減量相關策略;(3)本區域分類收集的一般廢棄物的分類方法;(4)本區域一般廢棄物處理處置相關單位狀況; (5)本區域一般廢棄物處理設施的建設與運轉狀況等。

垃圾分類的細分程度越高並不代表該區域回收利用率越高、處理處置效率越高。垃圾分類的細分程度是根據本區域的人口、垃圾排放特徵、減排目標、區域垃圾收運處理能力、廢棄物回收設施的配置與技術能力、綜合成本等多要素綜合確定。「一般廢棄物處理計劃」通過對一定時期內本區域垃圾處理實際情況的統計分析、今後產生量預測、國家政策方針規劃的落實、減排目標設定、區域處理能力處理設施的評估與建設規劃、明確公眾教育工作模式等,綜合制定本區域生活垃圾的處理目標,明確垃圾收集方式以及面向公眾的垃圾分類要求。

此外,結合「一般廢棄物處理計劃」中確定的垃圾分類的原則, 部分區域會配套制定更為細化的轉向垃圾分類收集計劃。如名古屋市結合2016年頒布的《名古屋市第五次一般廢棄物處理計劃(2016年— 2028年)》,先後頒布了《名古屋市第8次分類收集計劃》,重點針對廢棄包裝容器的分類、回收轉運方式、處理回收設施建設等做出了更為明確的規定。

(3)收運體系與配套保障

日本各行政區根據本區域的特點與實際配套能力,逐步建立起了符合區域廢棄物處理處置需求的垃圾收集體系與硬體保障體系。

以東京為例,東京是常駐人口超過1300萬人的國際化大都市。由於東京人口基數大密度大、廢棄物產生量較多,相應大型垃圾處理設施完備,僅針對可燃垃圾東京市內共建有20餘座大型垃圾焚燒設施,其中日處理能力超過500噸的設施達13座。

前文介紹的東京都新宿區, 由於該區域周邊建有品川清掃工廠(日處理能600噸)、港區清掃工廠(日處理能力900噸)、新東江清掃工廠(日處理能力1800噸)等綜合性大型垃圾焚燒發電設施,世田谷清掃工廠(日處理能力30噸)、多摩川清掃工廠(日處理能力30噸) 等灰渣熔融設施、中防粗大垃圾破碎處理設施等配套設施、具有綜合分選能力的京浜島不可燃垃圾處理中心以及聚集於「東京生態城」經脈產業聚集區的多家資源回收利用企業,使其垃圾收集、轉運、處理較為順暢,形成較明確的鏈條。受此影響其垃圾分類相對簡單,四大類垃圾在周邊區域內各有較明確的收集、處理路徑。

處於非中心城市群的區域,會根據本區域特點制定收集體系與處理模式。如熊本縣的水俁市,區域內沒有大型垃圾焚燒、分揀設施, 但設有垃圾堆肥設施、多家小型配套資源回收利用企業與設施。結合區域相關處理設施分布,居民產生的垃圾被要求分為22類。其中在可燃垃圾中佔比例較高的餐廚垃圾作為單獨一類,在區域內進行堆肥處理,其餘可燃垃圾外運臨近設施進行熔融減量。此外,結合區域排放特點與配套處理能力食用油、小型家電、螢光燈等被單獨分類。如食用油由專業企業通過BDF燃料化或肥皂加工、小型家電用於廢線路板有價部分的回收利用等。

2.日本垃圾分類有效貫徹的保障:細化明確的指導與日益提高的公眾意識

在明確的資源再生、廢棄物減量基礎方針下,日本各級政府為垃圾分類工作的開展構建了良好的頂層設計、技術路線與制度保障。與此同時,垃圾分類工作的貫徹與落實需要政府與居民雙方共同努力。日本通過長期的實踐與摸索形成了較好的模式。

(1)明確的要求與細緻的指導

在具體操作過程中,政府為居民能夠貫徹落實垃圾分類,在規則制定的細化與違規處罰的落實的基礎上,做了較為細緻的工作。在日本多數行政區,均結合本區域垃圾分類的要求編制了面向居民的對照表,發放給居民。對照表中將日常生活中所可能產生的垃圾與其所對應的垃圾類別,大到冰箱、洗衣機,小到紐扣、電池、牙刷,以列表形式一一標明。同時註明每種垃圾的回收時間、排放時的注意事項、本區域無法回收垃圾的處理路徑等。如前文介紹的東京新宿區, 其「對照表」涉及了639類家庭產生的日常廢棄物,一一標明了該廢棄物對應本區域垃圾四大類的哪一類。通過統一的指南,為居民的垃圾分類提供了明確的依據。

(2)公眾意識與公眾參與

深入有效的環境教育與公眾參與是日本垃圾分類得以有效貫徹的重要保障。日本國土狹小、人口眾多, 珍惜資源、保護環境已成為大多數國民的共識。日本重視對下一代的環境教育,在中小學均開設有學習垃圾分類的專門課程。同時在各類大型垃圾處理設施中多建有便於青少年及一般公眾參觀的專用通道與配套設施,便於參觀者通過參觀實際了解垃圾處理的過程與工藝,充分理解垃圾分類的作用和現實意義。

日本經驗對我國開展垃圾分類工作的啟示與借鑑

我國的垃圾分類工作起步並不晚,早在2000年6月就確定北京、上海、南京、杭州、桂林、廣州、深圳、廈門為全國首批8個垃圾分類收集試點城市。但由於種種原因,相關工作並未起到預期效果。2017年國務院頒布了《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更做出了「實行垃圾分類,關係廣大人民群眾生活環境,關係節約使用資源,也是社會文明水平的一個重要體現」的明確指示。目前全國已明確了首批46個垃圾分類試點城市,相關工作迅速鋪開。

日本的成功經驗,對我國相關工作的開展有以下借鑑意義。

(1)垃圾分類不是目的,需要有頂層設計

垃圾分類本身並不是目的, 而是為了更有效地開展有價資源回收、垃圾減量與高效處理處置。垃圾分類工作應結合垃圾產生特點、減排目標、處理處置能力等相關要素綜合研判、科學設計。建議以市、區縣為單位制定本地區固廢處理規劃,做好頂層設計。

(2)垃圾分類需要因地制宜, 不能照搬照套

我國地域廣闊,區域間差異明顯。垃圾分類工作與區域發展實際直接相關,各區域的垃圾分類的設計需要根據結合本區域的特點。應給區域地方政府適當的權限,不應對成功區域的經驗簡單照搬照套。

(3)垃圾分類工作需要循序漸進、長期推進,不能一刀切

日本的垃圾分類能夠取得今天的成果是經歷了長時間的發展與完善,絕非一蹴而就。現階段我國城市垃圾的前端收運、後端處理處置尚不能完全適應社會的發展需要, 仍處於發展期。部分尚不具備相關分類處理處置的區域「一刀切」式的推進垃圾分類,而後端處理又無法配套,會適得其反,得不到一般公眾的廣泛支持。

(4)餐廚垃圾是否需要單獨分類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目前日本對於居民餐廚垃圾的分類與否是基於各個區域的實際情況與設施配套狀況確定,並沒有統一的指針。但在《食品回收利用法》框架下,超過一定產生量的營業場所需要遵循法律開展相應處理處置與回收利用工作,不得隨意傾倒。落實到我國實際情況,同樣應基於區域特點,以利於處理和利用為原則開展分類,不應過分強求細分。

(5)垃圾分類應從細處著手, 工作落到實處

垃圾分類工作的開展,實際是影響到試點區域內各個家庭的切身生活的「大事」。從分類指南、現場指導、收運流程等各個環節細緻周到的前期準備工作是避免混亂與不滿的必要保障。同時應充分開展信息公開與公眾參與活動,通過垃圾處理設施的公眾開放日等多種形式,公開「後端」處理狀況與效果。讓公眾切實了解到「垃圾去哪裡了」,直觀看到、體會到垃圾分類的現實意義與作用,打消公眾疑慮,促進公眾理解、支持、配合相關工作的開展。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清華大學環境學院

文章來源:《中國發展觀察》2019年第20期

內容版權歸屬中國發展出版社及中國發展觀察雜誌社,轉載務請註明出處(刊物名或本公號名)及原作者。

=====中國發展觀察=====

感謝關注和傳播,我們會努力提供有價值的回報。

《中國發展觀察》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管、中國發展出版社主辦、中國發展觀察雜誌社編輯出版,是以發展為主線、以經濟為重點的綜合性半月刊,開設有戰略、宏觀、區域、世界、法治、社會、文化、前沿、產業、智庫論壇等欄目,具有較強的前瞻性、權威性、可讀性。《中國發展觀察》在學術理論界、各級黨政機關以及企業家階層擁有廣泛而穩固的讀者群,並被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重要機構和中國知網、維普資訊等權威資料庫列為核心期刊或來源期刊。

中國發展觀察雜誌社:

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榮華中路22號院亦城財富中心A座7層(郵編:100176)

網址:www.chinado.cn

公眾號:ichinado(中國發展觀察)

電話:010-68352880 68353229 88335431

相關焦點

  • 智庫|日本東京是如何進行垃圾分類的,對上海有哪些啟示
    然而,誠如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坦言:「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工作還存在著全程分類管理體系不健全、基礎設施建設和改造有待加快推進、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水平有待提高等問題,亟需學習和借鑑國際國內先進經驗。」在此背景下,將垃圾分類工作做到極致的鄰國日本的做法和經驗引起我們高度關注。
  • 李永剛:國外遺產稅制度比較及其啟示
    原標題:李永剛:國外遺產稅制度比較及其啟示 [摘要]遺產稅問題是稅收經濟學中的一個重要研究領域。王光宇(2003)[6]、王政和姜凌(2008)[7]研究分析了美國遺產稅制度。李慧(2012)[8]、王旭(2013)[9]研究分析了日本遺產稅稅制。 不少學者對發達國家遺產稅制度進行了研究,主張借鑑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來設計中國的遺產稅制度,但未見有研究發展中國家(地區)遺產稅制度的文獻,也未見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地區)遺產稅制度進行比較研究的文獻。
  • 日本垃圾分類為什麼做得好:實行嚴格的家庭垃圾分類制度
    出品:科普中國製作:郭菲 (日本大阪大學)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近日,將於2019年7月1日起實施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引起了廣泛熱議。有的網友戲稱垃圾分類難度太高,一想到50元-200元的罰款就奶茶不敢隨便喝,外賣也不敢隨便吃了。說到垃圾分類,就不得不提到鄰國日本。
  • 楊中藝:日本垃圾分類經驗
    楊中藝 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作為廣東-兵庫循環型城市建設技術委員會委員,筆者於2010年3月赴日本北海道帶廣市考察。該市是日本垃圾分類收集做得比較早和比較好的城市,至今已有16年以上的歷史。帶廣市的垃圾分類收集體系體現了政府與市民自治組織、市民之間的高度互動和配合。政府設計這一制度時十分仔細、認真,各種考量都非常科學、周到。例如,政府給市民不定期配發生活垃圾計劃簡報,只要計劃有變,無論是多麼小的變化,都會及時通知市民。在帶廣市,生活垃圾共分為四大類,即可焚燒垃圾、資源垃圾(可回收利用的垃圾)以及不可燃燒和有害垃圾(乾電池、水銀體溫計、日光燈等)。
  • 日本的垃圾分類煩惱
    中國媒體也評價稱:「日本是全世界垃圾分類最嚴格且效果最好的國家之一」(《新京報》電子版,7月3日)。 不過,日本的垃圾分類真的如此完美嗎?每個日本人都和我們想像一樣從不亂扔垃圾,毫無怨言的遵守分類規定嗎?回答是「恐怕也不見得」。日本垃圾分類的實施和普及本身並非一蹴而就,而且在其發展過程中也存在各種認識的差異和煩惱,哪怕如今也不斷有新的問題產生。
  • 日本的綠色觀光農業及其啟示
    日本綠色觀光農業發展的制度保障1992年,日本農林水產省開始實施綠色觀光計劃,1993年在全國挑選50個示範區,大力宣傳和推進綠色觀光農業開發。在此基礎上,1994年6月制定了「促進農山漁村滯留型餘暇活動的基礎建設的法律」,對全國農山漁村滯留型餘暇設施建設進行軟硬體支持。
  • 頂層設計 分類管理 紹興生活垃圾治理效果明顯
    央廣網紹興12月22日消息(記者 王海鵬 通訊員 杜芳)源頭上通過「限塑令」、減少商品過度包裝、倡導光碟行動等減少垃圾產生量,中間環節則加強垃圾分類管理,實現投放、收集、運輸三分開,末端按照科學化、無害化、資源化進行分類處理,或焚燒發電,或生物降解。紹興在生活垃圾治理方面,頂層設計,分類管理,走出了一條具有紹興特色的治理之路。
  • 垃圾分類,日本真的是榜樣嗎?
    儘管不少人(包括日本官方)都愛把日本的乾淨整潔,跟他們繁雜的垃圾分類制度扯上因果關係,但這並不經得起推敲。日本人背負著這樣的高成本,仍然善待了自己身邊的環境,但高成本絕不是他們做得好的原因。韓國近年來實施了與日本同樣嚴苛的垃圾分類制度,就並沒有改善目所能及的街道衛生。
  • 廣州垃圾分類將納入創文內容 實施垃圾分類約談制度
    筆者從會上獲悉,垃圾分類將納入創文內容,各區建立從區委書記到街道黨工委書記作為垃圾分類工作第一責任人的領導機制。還要實施垃圾分類約談制度。&nbsp&nbsp&nbsp&nbsp為加快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廣州要進一步完善垃圾分類管理體制機制。首先,要建立聯席會議制度。
  • 美麗中國先鋒榜(21)|浙江省杭州市推行生活垃圾分類制度的探索實踐
    杭州垃圾分類的探索歷程和實踐經驗啟示我們,要充分認識垃圾分類的廣泛性、艱巨性、整體性、複雜性、持久性特徵,必須注重強化黨建引領、制度設計、體系打造、機制構建、社會協同和氛圍營造,為擴大垃圾分類制度覆蓋範圍、改善城鄉居民生活環境、助力綠色發展和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 我國與日本垃圾分類的橫向比較研究
    北極星固廢網訊:日本垃圾分類自1980s開始實施,1990s資源化比例快速提升日本垃圾分類從1980s開始施行,在1990s快速發展,資源化比例由6.21%快速提升至15.20%,21世紀以來日本垃圾分類進入循環利用階段,資源化比例維持在19%左右。
  • 「四個制度」搭起生態文明體系總體框架 垃圾分類、江河治理、自然...
    近年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之後,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方面的建設明顯加快,其中包括排汙許可制度、垃圾分類、大江大河生態保護、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等一系列重大制度都在快速建立、完善。普遍實行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制度《決定》指出,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
  • 「四個體系」助力垃圾分類成深圳新風尚
    據悉,深圳作為一座超大型城市,生活垃圾處理壓力較大,但近年來,深圳市委市政府堅持全市動員、全民參與、全域覆蓋,以深圳先行示範區的標準全面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加快建設國家「無廢城市」,努力打造可持續發展先鋒。通過建立「四個體系」,讓垃圾分類與無害化、資源化利用成為城市新風尚。
  • 昱見|日本垃圾分類,有哪些優勢咱確實學不來?
    提到垃圾分類,不得不說日本,日本從1980年就開始實行垃圾分類回收,如今已經成為世界上垃圾分類回收做得最好的國家。目前,日本每年人均垃圾生產量只有410公斤,為世界最低。更重要的是,垃圾分類投放已經成為日本民眾的一種自覺行為,即使沒人監督也會嚴格執行。相信垃圾分類的日本式管理,已經成為很多國家爭相學習的標杆。
  • 日本如何玩轉垃圾分類?
    日本是世界上垃圾分類做得十分嚴格且相對成熟的國家。無論是公共場所還是公司家庭,都要進行嚴格的垃圾分類。日本居民扔垃圾時非常認真,他們會將廢舊報紙和書本捆得非常整齊,將有水分的垃圾控幹水分,鋒利的物品用紙包好,用過的噴霧罐扎一個孔以防出現爆炸。
  • 日本政府購買服務制度及啟示
    原標題:俞祖成:日本政府購買服務制度及啟示   [關鍵詞]政府購買服務;民間委託;PFI;指定管理者;市場檢驗   [中圖分類號]D7313.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314(2016)01-0073-05
  • 日本上勝町的垃圾分類
    3月14日,在日本德島縣上勝町,一位當地居民把自己家的垃圾進行分類。上勝町是日本四國島德島縣的一個小鎮,在日本國內以垃圾分類細緻而著稱,分類達到45類。2013年9月,上勝町通過了「零浪費宣言」,提出在2020年之前實現零垃圾排放,盡最大努力消除焚燒和填埋的垃圾,建設不會產生垃圾的社會。
  • 垃圾再生|日本垃圾分類緣何而起
    當垃圾分類成為一樁具體的日常行為後,公眾第一時間把目光轉向日本。雖然垃圾分類並不是日本獨有的專利,不過出於中國遊客對日本禮儀秩序的刻板印象,日本的垃圾分類自然成為首先拿來對比的對象。論及原因,糾葛甚多。一方面,是日本文化中固有的「分類」傳統,也就是對儀式、等級的天然重視。
  • 成都成立首支垃圾分類志願者服務隊 垃圾到底怎麼分類?
    據悉,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普遍推行垃圾分類制度」的重要指示精神及《國務院辦公廳關於轉發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城鄉建設部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的通知》、《中共成都市委成都市人民政府關於印發〈成都市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施方案〉的通知》要求,今年,成都市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成都市生活垃圾分類實施方案(2018—2020年)》(以下簡稱《方案》),並正式印發。
  • 日本垃圾分類處理經驗:資源化利用是趨勢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日本垃圾分類是世界公認的成功典範,日本基於本國資源特點在多年實踐中形成了以公民參與為中心,社會各界全方位參與的垃圾分類協同治理機制。這一機制的成功構建,是日本垃圾分類處理成功的最大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