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一鍋米飯是一日三餐的日常操作,看似沒有什麼技術含量,不過,卻有人將青春最好的15年奉獻給煮一碗好米飯。
9月20日,珠三角工匠精神大講堂活動第六場走進佛山市美倫國際教育,為400餘名師生帶來一場精彩紛呈的「工匠講堂」。南粵工匠、佛山首屆「大城工匠」、美的集團生活電器事業部副總經理黃兵分享了自己15年如何煮好一碗米飯的工匠成長經歷和匠心情懷。
這不是「珠三角工匠精神大講堂」活動第一次走進校園。「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和製造業向價值鏈高端邁進,工匠精神將發揮不可替代的引領作用。」南海區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說。從西樵山雙肩石器文化點亮珠江文明的燈塔,到南海人陳啟沅創辦近代中國第一家民族工業企業,再到改革開放南海民營企業的發展,參與建設全國重大項目,工匠和工匠精神是南海歷史長河中的一抹靚麗底色。希望通過工匠精神大講堂在南海營造尊重工匠、崇尚工匠精神的社會氛圍。
曾被父母誤會「工作只是煮飯」
「我有三個夢想,第一,能夠做一碗極致的好米飯;第二,通過銳意創新趕超行業,帶領行業可持續發展;第三,通過自己以及團隊的努力,推動我們國家小家電產業持續轉型升級。」
登上珠三角工匠精神大講堂的黃兵不僅是佛山首屆「大城工匠」,今年2月還獲得「南粵工匠」稱號,在電飯煲領域默默耕耘15年,是佛山乃至廣東製造業的傑出匠心代表。
黃兵的逐夢過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2004年,黃兵大學畢業後加入美的集團,一直從事電飯煲產品電控開發的工作。為了做好這份工作,他和研發團隊一年用了180噸米飯,出具11萬份測試報告。走過1.5萬公裡調研路線,為每種大米匹配出最佳的烹飪曲線。
為了研究如何煮出柴火飯香,團隊花費了兩年多的時間,消耗2噸多大米和7000多個電飯煲內膽。「剛畢業出來找工作的時候,覺得只要有企業給我飯吃,我就會拼命為它工作。」如今,黃兵的夢想得到很好的實現,並且一吃就是15年,人送外號「煮飯哥」。
但他的煮飯經歷最初遭到父母質疑。黃兵的父母聽說他在企業煮了兩年飯很是焦慮,一度非常擔心黃兵的前途。
「回到企業,我的領導告訴我,要把一碗米飯做得好吃不容易。首先,你要知道什麼樣的米飯是好米飯。吃到第三年,我在實驗室聞到米飯就想吐。但從那時候開始,我真正理解了米飯的等級種類,並知道如何用最合適的方法去做。」黃兵說。
正是源於對產品質量的堅持與堅守,15年來,黃兵主持研發重大創新技術10餘項,開發出中國第一臺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微壓力電熱電飯煲和美的集團第一款微壓力電磁加熱電飯煲,並從基層電控開發工程師做到美的生活電器事業部研發部負責人。
把平凡的事情做到不平凡甚至極致,這正是工匠精神本身的魅力。黃兵在用自己的奮鬥經歷演繹著工匠精神。「我對工匠精神的理解有三個層次:首先是堅守,專注於熱愛的行業,全力以赴把工作做好;其次是信念,持續創新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最後是有一種把事情做到極致的精神,不懈創新為產品創造價值。」黃兵說。
在學子心中埋下工匠精神種子
工匠精神和在校學生有何聯繫?事實上,無論是師者還是學子都需要把事情做到極致的堅守。在黃兵分享的過程中,師生多次被他的故事所折服,熱烈鼓掌。
「聽完分享後,對工匠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美倫國際十一年級學生張芷情說,聽完分享後才知道每一個創新產品背後都傾注工匠的大量心血,以後在學習上遇到難題也會鑽研到底。十一年級學生羅鵬也表示,黃兵15年鑽研一碗飯的工匠精神給自己留下深刻印象,學生應該把全部精力投入學習當中,為夢想而奮鬥。
「在許多人眼中,工匠精神像是學者的怪癖,事實上,正是這種精神影響了世界。」美倫國際校長梁瑞娟表示,工匠精神如同辰星,影響的人數不勝數,新時代年輕人應該繼承和弘揚。「樂學、創新、協同、成長是美倫的辦學理念,樂學和創新與工匠精神的內涵很相似。」梁瑞娟說,教育是一門終身事業,更需要教育工作者保持初心。她希望通過黃兵的分享,學生能夠學習其對事業的熱愛、對工作的認真、對知識的渴望和對技術的創新,在以後的學習生活中不斷追求完美,形成創新精神,為將來能成為行業領軍人物打好基礎,為國家未來發展貢獻力量。
美輪國際教育是一所與國際接軌的高中,學生大部分將去到海外各個高校。除了激勵每一位學子用心學習,不斷創新,工匠精神大講堂讓每一位學子進一步堅定民族自信,知道家鄉有一流的製造業,也有最極致的工匠精神。正是這種來自對事業的熱愛與對事物追求完美的精神,推動南海、廣東乃至中國製造業大步走向世界,在全球產業競爭格局中搶佔新高地。
工匠精神推動再造高質量發展新南海
工匠精神是南海最寶貴的財富,是南海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
「南海正不遺餘力地宣傳工匠精神,在全社會掀起學習工匠精神的氛圍很有必要。」南海區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說。
事實上,在佛山和南海並不缺少工匠精神。正是無數堅守工匠精神的工匠,推動著南海的高質量發展。與此同時,被評上「大城工匠」的工匠們發揮自己的能量為佛山製造培養生力軍,將工匠精神更好地傳承與發揚。
此前,「珠三角工匠精神大講堂」活動已經走進佛山市南海中南機械有限公司、南海九江職業技術學校等多地,中南機械副總經理、首屆南海「大城工匠」胡建武、廣東省九江酒廠有限公司質量管理部總經理、第二屆南海「大城工匠」餘劍霞等多名「大城工匠」都曾登上「珠三角工匠精神大講堂」,講述鮮活的工匠故事,讓工匠精神傳遞、影響更多南海人。
廣東保路威環保材料有限公司總經理、南海「大城工匠」譚宏偉自從在企業內成立南海「大城工匠」工作室後,已經將多名員工培養成為技術骨幹,這些骨幹員工經過一段時間的鍛鍊和成長,先後擔任總經理助理、營銷總監、項目總監等重要職位。
在廣東昭信智能裝備有限公司的南海「大城工匠」工作室,該企業總經理助理兼營銷總監、南海「大城工匠」李培濤帶頭形成規範文件,制定激勵機制,培育技術精湛、素質過硬的工匠隊伍。
改革開放以來,匠心助力南海成長為全國民營經濟高地,成為名震全國的「廣東四小虎」之一。現在,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廣佛極點重要組成部分的南海,正進一步厚植工匠精神,大力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構建「兩高四新」現代產業體系,以此重振虎威,再造高質量發展新南海。
「每一名『大城工匠』都是一個大講堂。」南海區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說,南海開展珠三角工匠精神大講堂活動,組織「大城工匠」進學校、進社區、進企業等,希望通過他們的言傳身教,讓工匠精神得到傳承與發揚,促使城市迸發創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