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徐霞客的遊記,他拋家舍業,跋山涉水,四海為家,在他那個時代 ,有人愛好花草鳥魚,有人愛好讀書考取功名,偏偏徐霞客喜歡行走在山水之間,探尋無人之地,尋找荒山野寺、名勝古蹟。他也曾經到訪過五臺山,借勁草之力,攀石登臺 ,踏遍五臺,看著書中的描述,不禁神往,看看佛教聖地——五臺山。
終於時機到了,利用三天假期,開啟了五臺山之旅,來去各佔一天,真正能夠遊玩的也就一天,說白了旅遊,其實大都遊在路上。
當天晚上抵達五臺山腳下,這裡地勢高,處在北京以北的位置,溫度下降了好幾度,幸好帶了厚衣服,才不至於凍的悽慘,賓館裡也擺出了使用空調單收費的價格牌。走出賓館 ,尋找餐館,這兒是一個鄉鎮,麻雀雖小,但五臟俱全,銀行、郵局、超市、派出所、鄉政府一應俱全,餐館有大有小,我們尋了一家小館子,要了包子和野菜 ,價格不菲,後來聽說,這裡除了盛產「寺廟」,不產莊稼 ,加之又是景區, 貴也是理所當然的。
五臺山有寺廟40多處,有一個不起眼的寺廟 ,相傳是順治皇帝出家的地方,遙想當時交通不便,從北京來到這裡 ,已經算是遠足出遊了。
第二天 ,在當地導遊的帶領下,來到了稍近的一座寺廟,裡面的出家人都穿著藏紅色的袈裟,有兩個人託著長長的大喇叭,足有五六米長,嘴對著管口運足勁吹著,傳出來低沉的迴響,在群山環繞的山谷裡, 久久迴蕩,將這清冷的空氣 ,一層層的蕩開去。導遊說「這個寺廟裡人少,香火最旺的是五爺廟 能求子、求財」。我們一聽心動了 ,跟著導遊 ,來到五爺廟 ,還沒到廟門口 ,人群就變得擁擠不堪,導遊說要先買香 ,於是老公進了旁邊的專門賣香的屋子,花了兩百元請香,到了廟門口放下一小把,據門口的出家人說, 是為了行善 ,留給沒有香的人用。
入了寺廟,人頭攢動,在院子裡燒香,排隊到屋裡磕頭,隊伍很長 ,各色人等懷揣著各自的心事 向供奉的神像磕頭,但由於等候時間太長, 有人索性就在院子裡的蒲團上磕頭 ,了結心願。
我們離了這裡到達附近的文殊殿,跟隨旋轉的人流 ,摩挲著轉動的經鍾,。另外,還有一個更大的轉動人流, 圍繞著大白塔迅速旋轉, 兩股同時旋轉的人流,散發著內心的力量,形成了有力的氣流漩渦 。
夕陽西下,我們又去了黛螺頂,共計1000多個臺階,辛苦不提,最讓人驚奇的是有人拿著經書,頭上扎著紅帶, 走一階,磕一下頭,執著向上, 如入無人之境,震撼了我的靈魂 ,這是怎樣根深蒂固的信仰啊!
在回去的路上 ,我們也看到有老者 ,匍匐地上 ,跪拜向前, 虔誠至極 ,路人被這種至真至誠所打動, 紛紛避讓。
這裡集傳統佛教文化與現代商業氣息為一體 , 佛教與政治經濟無法分開 ,相輔相成 , 在上千年的朝代更迭 ,社會演變中, 經歷了沉浮興衰 ,如今它仍然以它深厚的信仰哲學 , 普濟與世,也是它的生存之本。
(補記2017年元旦假期遊五臺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