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產、穩產、質優,長沙現代種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2020-12-21 長沙晚報掌上長沙

長沙晚報掌上長沙12月11日訊(全媒體記者 朱澤寰)上月初,「袁隆平團隊研發的雜交水稻早晚兩季實現畝產超1500公斤」的消息一出,立馬佔據了各大新聞網站的頭條,讓人感嘆現代農業高速發展的同時,也把人們的目光聚焦到袁隆平團隊所在地湖南長沙。

近年來,依託良好的農業基礎,長沙農業現代化進程不斷提速。種子,作為現代農業的「晶片」,是農業高精尖科技的聚合體。記者近日從長沙市現代種業產業鏈推進辦公室獲悉,今年以來,種業產業鏈通過狠抓項目建設、實施精準招商、強化科技創新、優化營商環境等舉措,前三季度產值增長10.98%。

以種業建設帶動現代農業發展

9月23日,長沙·中國隆平種業矽谷標誌性工程——隆平生物種業產業園正式啟動建設,項目總投資達120億元。項目全面投入運營後,將有望建立10個國家及省級創新平臺,引進和培育優質生物種業及智慧農業企業800餘家,實現年產值300億元。

長沙「種業矽谷」自建設起,就定位於打造種業重大原始創新策源地、種業發展最佳生態示範區和種業文化交流展示區的戰略,將構建「一園六鎮多基地」空間布局,建設立足長沙、輻射全國、面向全球的國際一流產學研基地和中國一流生物育種技術及產業聚集區,全力打造種業發展的「中國芯」。

今年以來,作為長沙新興優勢產業鏈之一的現代種業產業鏈,在深耕水稻糧食種子領域的同時,也在持續強鏈、精準補鏈和努力延鏈上下足了功夫。

據了解,在今年國家審定的水稻品種中,來自長沙的水稻品種達178個,佔據國內水稻市場的31%,其中5個品種榮獲「第二屆全國優質稻品種食味品質鑑評(秈稻)金獎」,將全國獎項的三分之一收入囊中。與此同時,從水稻種業延伸至林果花草種業與微生物種業等空白區域;聚焦種業產業鏈關鍵環節,在畜禽水產、智能化養殖等方面積極拓展。特別是「隆平智慧農業創新中心」的成立,為打造國內一流的智慧農業孵化推廣平臺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完善智能化現代育種產業鏈

從分子育種技術應用到商業化育種體系的搭建,再到關鍵共性技術平臺的完善,長沙現代種業產業鏈生態正不斷完善。

12月3日,隆平高科公告稱,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公告第360號》,隆平高科及下屬子公司自主培育或與他方共同培育的共計185個品種獲得國家審定通過,其中水稻新品種132個、玉米新品種52個、棉花新品種1個。

記者在隆平高科了解到,本次通過國審的水稻新品種中,高檔優質新組合悅兩優2646、悅兩優美香新佔等60多個品種,均達到農業農村部頒的一級、二級品質標準。「在2019年全國雜交稻主要品種推廣面積排名前十的品種中,隆平高科培育的晶兩優534、晶兩優華佔、隆兩優華佔、泰優390和隆兩優534包攬了前五名。」隆平高科相關負責人介紹。「商業化育種主要以適應市場需求的高產、高抗和優質為育種方向,同時適應輕簡化栽培的趨勢。」

過去,在進行雜交水稻育種研發的時候,需要研發人員在田地間不斷地觀察、記錄、取樣,每年進行上萬次配種,且最終結果還不一定有保障。而分子育種技術的應用,則讓常規育種技術脫胎換骨。

在華智生物國家分子育種中心的實驗室裡,記者看到工作人員正從一排排列整齊的基因盒中熟練地提取樣本,注入檢測儀器。據工作人員介紹,分子育種技術的應用,能讓育種周期從一般的8~10年縮短至3~5年,且能有效抵抗環境的影響與物種生育期的限制,對於不易鑑定的表型性狀具有更大優勢。

「通過分子標記輔助、基因編輯和單倍體誘導等技術與傳統育種手段相結合,創製特異性狀新種質並實現多形狀疊加,重點遴選綠色安全、優質高效、廣適高產、營養功能等雜交水稻新品種培育。」華智生物綜合管理部總經理劉志賢介紹說。

而在今年5月18日掛牌成立的嶽麓山種業創新中心,則聚焦現有成果的轉化以及「卡脖子」重大技術攻關以及重大基礎研究,著力提高種業自主創新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將圍繞水稻、油菜、蔬菜、畜禽、水產、茶樹、林果花草與中藥材八個關鍵領域打造共性技術平臺,以形成新一代智能化育種技術體系。

種業矽谷,正在長沙加速成長!

鏈長說

長沙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長沙市現代種業產業鏈鏈長黃佳惠:

今年,雖然受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影響,但現代種業產業鏈逆勢迎來發展新機遇。種業由追求高產向追求穩產、優質快速發展,現代種業也由常規育種向分子育種、智能育種轉型發展,育種周期大大縮短。現代種業產業鏈將緊密圍繞「十四五」規劃等重大戰略布局,進一步提升工作思路,明確發展方向,找準著力靶點,在推進種業基礎高級化、種業建設現代化等方面持續發力,進一步吸引種業及上下遊龍頭企業集聚,推動種業重大關鍵技術攻關,著力打造「長沙·中國種業矽谷」。

相關焦點

  • 高質量發展的長沙「逆襲點」到底在哪?
    通過這樣的「定力」,長沙實現了加快新舊動能的平穩轉換,這是長沙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點」,即堅持以智能製造為引領,以產業鏈建設為抓手,推動製造之變、工廠之變、智能蝶變,帶動產業結構的優化和產業效益的提升,實現「長沙製造」向「長沙智造」的升級。最關鍵是,實現了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促進了創新鏈和產業鏈、金融鏈、人才鏈、政策鏈等的完美融合,有效支撐長沙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 兩系雜交稻代表品種兩優培九,比汕優63高產,米質優適應性廣
    由袁隆平院士主持的超級稻計劃,提出了我國超級稻育種目標,兩系雜交稻代表品種兩優培九(原名65002)於2000年實現第1期超級雜交稻產量目標,即突破畝產700公斤。兩優培九由江蘇省農科院鄒江石及其團隊通過亞種間優良米質形狀的互補選育的雜交稻品種,於1999年4月通過江蘇審定,具有產量高、米質優、抗性強、適應性廣等特點,綜合性狀良好。
  • 長沙高質量發展:「兩山」崛起 「四谷」裂變
    湘江智谷,自動駕駛聞名遐邇;高新麓谷,創新魅力持續攀升;種業矽谷,雜交水稻享譽全球;中國V谷,「頭腦產業」方興未艾。  一月一個步伐,一年一改面貌。  「兩山四谷」正成長為長沙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
  • 五大連池農場大豆優質高產穩產探索與實踐
    土地肥沃,土壤有機質含量5—7%,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生態環境良好,並且有著名的火山礦泉資源。適宜種植大豆、玉米、水飛薊、蔬菜等糧經作物。五大連池農場現有耕地面積15.7萬畝,主栽作物大豆種植面積佔75%左右。
  • 楊凌:向著高質量發展破浪前行
    22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下,在省委、省政府和各共建部委的大力支持下,楊凌示範區牢記國家使命,立足陝西、面向旱區、服務全國,在科技創新、示範推廣、種業發展、國際合作、鄉村振興以及自身建設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成為支撐和引領我國乾旱半乾旱地區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力量。
  • 加快建設現代農業 推動實現高質量發展
    【省政協副主席牛立文】我發言的題目是《聚焦新產業新業態新主體推動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 今年年初,中共安徽省委常委會會議研究決定把「加快建設現代農業,推動實現高質量發展」列入省政協年度民主協商計劃,並明確曙光副省長和我共同牽頭負責。省農委、省政協人資環委、農工黨省委承辦,省發改委、省財政廳、省人社廳、省農科院協辦。
  • 晶兩優534品種銷售額突破2億元,只用了3年時間!
    目前,雜交優質稻晶兩優534品種的稻米產業鏈已經逐漸形成,實現種業和米業服務的合作雙贏,同時也為廣大農民種植戶增加收入。品種 品牌,讓優質雜交稻晶兩優534屢創奇蹟。「橫空出世鑽石稻、晶瑩剔透水晶米」之美稱的優質雜交稻晶兩優534品種,生來自帶高貴血統和優良品質,母本來自於晶4155S,父本是優質稻五山絲苗,雜交優勢明顯,具有廣適高產、優質高抗等特點,借力於湖南隆平晶隆品牌團隊的精心打造,其推廣面積和種子銷量逐年上升。
  • 海南自貿港種業發展論壇三亞開幕 共話種業發展大計
    在農業領域,種業被稱為農業的「晶片」,如何發揮這張「晶片」的作用,讓農業實現高質量發展?10月30日,海南自由貿易港種業發展論壇在三亞召開,戴景瑞、胡培松、鄒學校等多位中國工程院院士應邀參會,並與來自國內外的種業專家齊聚鹿城,圍繞「世界種業發展與創新」「海南自貿港建設助推南繁產業發展」等話題展開論劍交鋒。
  • 糧食「高產窮縣」困局如何解
    產糧大縣高質量發展之路該如何走?安徽阜南縣是產糧大縣,也曾是國家級貧困縣。近年來,該縣在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的大力支持下,以優質糧食工程為抓手,引進中糧貿易、中化農業、中裕食品等大型糧食企業,構建起了優質小麥「產購儲加銷」全產業鏈經營模式,促進優糧優產、優購、優儲、優加、優銷「五優聯動」,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三鏈協同」,推動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逐漸走出了「高產窮縣」困局,闊步邁向糧食產業強縣。
  • 手握水產關鍵"晶片" 廣東漁業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
    上世紀60年代,珠江水產研究所「池塘多級輪養技術」為養魚高產奠定了理論基礎,促進了我國水產養殖業的第一次產量飛躍;上世紀80年代,珠江水產研究所「萬畝連片池塘高產養殖綜合技術」使池塘養殖單產和大面積總產實現接近翻倍的增加,成就了我國水產養殖業的第二次產量飛躍。目前我國水產品養殖產量4991.06萬噸,其中廣東698.59萬噸,佔比14%,位居全國第一。
  • 讓芒果高產、穩產有什麼訣竅?這些養護管理、營養補充知識少不了
    芒果樹的管理,目的就是使其有充足的營養利於樹體健壯生長,高產、穩產、質優和提高經濟效益。除了保證有深厚、肥沃、疏鬆透氣的土壤環境因素,使得果樹根系的生長旺盛,從而促進樹體的健壯生長的土壤條件外。其所處溫度、光照、以及水分的管理也是重要的管理方向,以求豐產、穩產,質優和延長芒果樹的經濟壽命。
  • 銀生冬芒:無量山的晚熟芒果,3大特點:高產、穩產、耐儲運!
    因其高產、上市晚等優點,受到當地村民的關注,不少果農紛紛將象牙芒改接。那麼,這個品種又有什麼奧秘呢?一起來探索下。 、質優的特點,花期1-3 月份,與當地象牙芒花期一致;成熟期9-11 月份,比象牙芒晚熟約兩個月,時逢芒果斷檔期、中秋節、國慶節,市場空間大,有發展潛力。
  • 減災穩產:中國傳統農業思維模式
    通考古代農業文獻可以發現:傳統農業中既包含完整的體系化發展的農耕生產技術,同時也滋生了日趨體系化發展的農業減災技術,二者互為依存,共同作用,形成穩產優先、適度增產的中國傳統農業技術體系,表現出減災穩產的思維模式。
  • 推動長沙高質量發展,科技工作者獻出「金點子」
    長沙晚報掌上長沙11月11日訊(全媒體記者 徐運源 通訊員 董曉明)為更好服務長沙營商環境優化和產業項目建設,促推長沙高質量發展,市科協今年面向全社會,尤其是全市科技工作者、科協工作者群體,開展了「我為長沙高質量發展建一言」活動,大家圍繞營商環境、產業建設、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創新創業、科技成果轉化等,獻出10多萬字建言。
  • 廣東漁業由大到強 走高質量發展之路
    從「芯」出發漁業從「大」到「強」回顧我國漁業數十年發展歷程,每一次產業變革都離不開種業的突破,實踐證明,種業是推動漁業經濟進步、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晶片。中國水產養殖規模已連續31年位居世界第一,總量佔比超過全球60%,漁業由「大」向「強」轉變,種業是關鍵的密碼。
  • 長沙:產業新活力鑄就經濟向上力
    面對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大戰大考,長沙始終堅持高質量發展不動搖,大力實施「三高四新」戰略,堅決調結構、轉模式、換賽道、走新路,在高質量發展的新路上加速前行。為充分展現長沙經濟發展中湧現出的亮點和成就,即日起,長沙晚報推出2020年長沙經濟發展報告系列報導,敬請關注。
  • 聯創種業排兵布陣,玉米二代品種蓄勢待發
    2016年到2019年,我國玉米種業經歷了一系列深刻變化,行業大浪淘沙後逐漸恢復理性。玉米行業中,被業內專家評價為「未來不確定種子市場環境下最確定的那一抹亮色」的北京聯創種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聯創種業),大手筆謀劃產品矩陣,二代玉米新品種正蓄勢待發。
  • 高質量發展,星沙之策
    2020年,長沙縣以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及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湖南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引,緊緊圍繞「強園富縣、優二興三、轉型升級、融合發展」的總體要求,凝心聚力踐行「三高四新」發展戰略,走出了一條創新驅動、綠色引領、協調有序、開放包容、共建共享的高質量發展道路。這一年,長沙縣不斷加快大城崛起,拓展出高質量發展全新空間。
  • 黃土高原上的綠色希望——山西晉中旱作農業發展「變奏曲」
    張雲 攝中新網晉中1月10日電 (記者 楊傑英 張雲)初冬的山西,位於晉中市壽陽縣朝陽鎮勝利村的嘉禾有機旱作玉米高產示範園內,嘉禾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孫海賓正在和專家孫鳳寬討論著秸稈圈舍養殖的細節。嘉禾有機旱作玉米高產示範園以玉米高產技術為依託,依靠先進的技術、現代的機械、科學的管理,使旱作玉米告別廣種薄收,實現高產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