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2020-12-11 小派愛宗教

答|百度派 @邵飛躍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句話伴隨我度過了很多內心煩躁的夜晚。也撫平過我多少的內心傷痛。今天把它獻給你們,我最親愛的朋友們。

在這個紛繁複雜的世界裡,我們不免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事情,有的讓我們憂傷,有的讓我們憤怒,有的讓我們恐懼,有的讓我們彷徨,有的讓我們失落等等。這些負面情緒讓我們時不時的陷入它們之中,造成我們心靈上的困擾,從而擾亂我們的正常生活。

那麼怎麼樣能不讓自己限入負面情緒中呢?有句話叫:心靜自然涼。它說的就是當負面情緒襲來的時候,只要自己的內心是平靜,那麼不管外面狂風暴雨,你始終不動如山。

這個前提是需要你具有及時發現自己處於什麼情緒的能力,就是說當你處於負面情緒的時候,你能察覺到自己處於負面情緒,並且及時調整狀態,從而平息自己內心的負面情緒的能力,這種能力往往高情商的人具有。

那麼我這種低情商的人,怎麼辦呢?不可能眼看著自己被負面情緒衝昏頭腦吧!我是這樣做的,每當自己處於負面情緒的時候,我就會在心裡默念: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如此循環往復的配合押韻多重複幾次,往往負面情緒就會得到平息,消失無蹤。

在這個過程中要配合呼吸的節奏,讓自己的呼吸更加的深沉悠長。

呼吸是為你提供氧氣的,人沒有氧氣就會窒息而死,這點大家都知道,但是呼吸對我們的重要性卻很少人知道。呼吸是你的內部能量與外部能量相溝通的一個渠道。

我們時時刻刻與環境進行著能量交換,這使得我們的生命得以延續,深呼吸代表著你與環境的能量交換更加的徹底,這樣你的能量充足了,負能量被抵消之後你的能量還是處於一個平穩狀態,自然就不會受負面情緒控制了。

真有這麼神奇嗎?是的,反正對我有用。你也可以試試。那麼說真要有個前提的話,就是你還要能理解「無」這個字的真正含義。從生到死:生有、死無。生真的是有嗎?死真的是無嗎?簡單的講就是我們從自然中來歸於自然。這是一個我們並不了解的能量表現形式的循環過程。

所以我們本來就不知道,你就沒有必要為了不知道的東西而心生煩惱。其實我們的情緒都是外界給我們的刺激反饋罷了。你仔細想一想你的情緒,不是你自己生成的吧?都是外界的事物刺激造成的。

既然都是外界的事物了,又不是你本身的事物,你為了一個身外之物煩惱個什麼勁啊?就算是自己身上的問題,那麼也沒必要煩惱的,它其實是在提醒你,你的某些習慣是不對的,需要改改了。

中醫講怒傷肝,悲傷肺,恐傷腎,喜傷心,憂傷脾胃。這些情緒怎麼來的,可見你自身的問題還是外界的刺激反饋造成的。就算你不信中醫,但是你應該相信情緒是一個電信號,它可以刺激你身體產生某種化合物,作用到你的身體裡。

所以別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遇到問題解決問題就是了,沒必要產生額外的情緒。你要說這不是冷血嗎?錯,這是大智若愚,這樣的人往往才最具有人生智慧。

以上內容由百度派作者提供

相關焦點

  • 菩提本無樹,何處惹塵埃!
    菩提偈【唐】惠能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佛性常清淨,何處有塵埃!心是菩提樹,身為明鏡臺。明鏡本清淨,何處染塵埃!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眾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樹, 眾生的心靈就象一座明亮的臺鏡。明亮的鏡子本來就很乾淨,哪裡會染上什麼塵埃?菩提原本就沒有樹, 明亮的鏡子也並不是臺。本來就是虛無沒有一物, 哪裡會染上什麼塵埃?菩提只是向著內心尋找,何必勞累向外界求取玄妙的佛家思想?以此進行修行自身,極樂世界也就在眼前!
  •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 點擊收聽 ▾時長:3'16''        星級:9.4「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 菩提本無樹與身是菩提樹的孰是孰非
    北宗神秀大師講的是: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南宗慧能大師繼而講: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兩段話必須要對比起來才行,否則若沒有神秀那段,慧能也不會有回覆,這就是古代的論壇,你不說我不答,你說了我才答,所以要搞懂這兩段話的意思,不可以只看慧能的那四句話。
  • 禪語「菩提本無樹」是什麼意思?
    這句話出自《六祖壇經》。禪宗六祖慧能大師出家以前在禪宗五祖弘忍大師的寺廟打工。當時,五祖為了選拔繼承禪宗衣缽的人,讓門人弟子各做一首偈子來表達自己對於「禪宗根本見地」的悟境(請注意這裡!當時,弘忍座下的首席大弟子神秀法師,做了一首偈子:身是菩提樹,心為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和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哪一個更好?
    想必大家都對「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非常熟悉。這是禪宗六祖慧能大師所做的四句偈,其實在慧能說這話之前他的師兄神秀和尚說了另外四句,那就是「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 韶關南華寺商務行: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再往前走,是株巨大的菩提樹,我們認識六祖大多都是通過他那首「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開始的,禪意十足,更年輕的時候還無法懂得其禪,只隱隱覺得很牛掰,經歷過生活和社會的洗禮後才真正明白了,一切妄想執著皆是如夢泡影,只有明心見性才能自證菩提。
  • 禪語之:身是菩提樹 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 勿使惹塵埃
    神秀的畿子便是這首: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神秀的這首詩表達的意思是,要時刻自我約束,保持自己的純潔,不要讓自己的心靈和身體變髒了,達到修身。id=1667304410147739039&wfr=spider&for=pc而與之對應的六祖慧能的另一首則更通達佛理: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本意,萬物空向,哪裡來的菩提樹和明鏡臺,哪裡的塵埃。
  • 禪之境界:本來無一物
    神秀徹夜深思,觀諸星,賞月光,突然靈光一現,在東禪寺月夜斑駁下的牆壁上寫下了著名的偈。身是菩提樹,心是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它的大致意識是說,人的身體就像菩提樹,一個人的心性就像明鏡之臺; 心這塊明鏡要時時刻刻擦拭,才能鏡心釋放光明,一塵不染。
  • 心如明鏡,不惹塵埃.
    ,不惹塵埃。「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曾幾何時,也開始喜歡那些禪意悠悠的文字,開始鍾情禪房深深處那份如水的清幽與素靜,開始傾羨仰慕那些修得雲水禪心的隱者與高僧。          「身本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人世間,走一遭,名利權情,縱橫交錯,來來去去,是是非非,得得失失,來也空空,去亦空空,要修得怎樣的一顆菩提心,才能做到不染世俗塵埃呢?
  • 禪修:「菩提本無樹」無我的超然,「身似菩提樹」不踩雷區的自律
    禪修的境界又是什麼?六祖慧能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而他的師兄說「身是菩提樹,心是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這是兩種不同的禪修境界,更是面對生活時不同的兩種態度。他們之間是互相批判的,慧能單從名字的字面意思看,是擁有智慧的能力,可遇而不可求,擁有這種能力的人常被成為有「慧根」;神秀呢?是想擁有神的力量,在人間秀一把,總要做出點兒什麼才不枉此生,活的精彩,一生波瀾壯闊,生命因此而變得有意義。他們之間若論境界之高,慧能當屬第一。
  • 「本來無一物」,千年高妙佛偈,不過以訛傳訛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是一首佛教偈子,出自禪宗六祖慧能的《壇經》。因了一個非常有名的禪宗分裂故事,這首偈子廣為流傳。因為耳熟能詳,我們就先大致交代一下。唐太宗玄武門之變後,奪得天下。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師傅不大滿意,覺得神秀沒有開悟。大字不識一個的火頭僧慧能讓人讀了提在牆上的佛偈,也隨口吟得一首,讓別人幫忙題在了壁上: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 心如明鏡,不惹塵埃
    作者 | 桃園野菊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 五祖為何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亦未見性?
    《壇經》裡面講在華禪宗五祖弘忍讓門人提交作業,神秀大師做了「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落塵埃。」,六祖惠能觀後做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弘忍大師評價說也未見性。
  • 「看山還是山」和「菩提本無樹」說的是什麼,哪個境界更高?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和「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說的是什麼,哪個境界更高?此句話大意是說:(你用身體比喻成的)所謂「菩提樹」,只是個「悟空、成佛」的象徵、意境,並不是真實存在人世間的,此為「人空」;(你用內心比喻成的)所謂「明鏡臺」,也只是個「自性圓滿」的象徵、意境,也並不是真實存在心中的,此為「法空」。一切心中「空明」的觀照都只是一種虛幻的執念,放下執念,你才能求得究竟解脫,獲得「新生」。正所謂:舍不為得,人法皆空,揭諦殊勝,究竟解脫。
  • 「身似菩提樹」怎麼就敗給了「菩提本無樹」?
    了解禪宗文化的朋友,多半都知道這一段公案:六祖惠能,大字不識,先請人讀了神秀的偈語,「身似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然後又找會寫字的人把自己的偈語寫在牆上,「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 【魅力校園】心如明鏡臺
    無事溪邊的明鏡臺,是學院凝聚、濃縮文化極深的一景。
  • 菩提本無樹,而世本無「我」——從六祖慧能一首佛偈認識菩提樹
    菩提本無樹,而世本無「我」——從六祖慧能一首佛偈認識菩提樹文/舒放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首佛偈是當年六祖慧能最終從五祖手裡得衣缽的殺手鐧。和慧能大師一樣,神秀大師也是得道高僧,開創了北禪宗一脈。只是神秀大師提倡循序漸進的修行方法,和慧能大師的頓悟不同。慧能大師目不識丁,和傳衣缽頭號種子選手「學霸」神秀大師相比,原本是沒有什麼優勢的。
  • 抖音百轉千遍願最好是成全是什麼歌 百轉千遍願最好是成全是什麼意思
    抖音百轉千遍願最好是成全是什麼歌這首歌叫做《菩提偈》,是電視劇《獨孤天下》的片尾曲,由劉惜君演唱,這首歌現在在抖音上經常能聽到,很多人拍視頻的時候喜歡套用這首歌。菩提偈歌詞完整版:問世間轉過多少流年才會有一次擦肩明鏡水月菩提樹下又見緣刻眷指尖燎歲月惹塵埃動情念可會熬不過時間百轉千遍願最好是成全含笑一睹你容顏天地多遼遠而你在眼前怎拂去眷戀
  • 心如明鏡,時時拂拭(心想生)
    如鏡當臺,隨境映現。這個其實有兩首,一個是莊子的,一個是神秀大師的。神秀大師和惠能大師的故事,那首偈子非常棒,一個講的是體,一個講的是用。神秀大師說的什麼:「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你的心像鏡子一樣要時常擦這個鏡子,不讓它有灰塵落下。
  • 到底是「身是菩提樹」還是「菩提本無樹」使禪宗花開自然成?
    據《五燈會元》記載:釋迦牟尼在靈鷲山開大法會,他拿著一朵花,其他人都不明白是什麼意思,只有一個叫摩訶迦葉的弟子笑了。佛祖說了這麼一段話: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從此,禪宗就誕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