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9 08:26:18 來源:第1眼-重慶廣電
第1眼-重慶廣電消息,沙坪垻歌樂山的一棟普通民房裡,有一個小小的展示室,這裡掛著不少書法作品。有充滿禪意的偈語,也有生活的警言。
不管寫的是什麼,字裡行間無不透露出書法之美,濃淡相宜,蒼勁有力。
走近些看,更讓人稱奇的是,這些字竟然都不是寫出來的。
這便是根雕藝術,是發現自然之美,又極具創造性的造型藝術。
根雕工藝講究三分人工,七分天成,既要巧用樹根的天然形態,又需輔助性地進行人工修飾。
華夏兒女用樹根、竹根創造藝術形象和日常生活用具的實踐活動,在原始社會就開始了。1982年湖北荊州出土的根雕作品闢邪,來自戰國時期,距今2300年。
1989年,劉建麟大學畢業,從那時起他便接過了祖輩的手藝。劉氏根雕書法強調利用大自然的奇巧造型,用抽象美來進行創作。那些附著著悠長時光的樹根,在他們眼中,是大自然最珍貴的饋贈。
能夠作為根雕書法創作的材料有七八種,
須要質地堅硬,
表面造型要曲折多變,
肌理要非常凹凸滄桑古樸,
主要選擇50年以上枯死的根材,
枯死根材脫脂比較好,
有一定的風化,穩定性較好。
根雕書法的審美情趣在於近賞樹根,遠觀書法。根,是創作的根基,但在劉建麟看來,真正決定一幅作品成敗的,卻是創作者的書法基礎和雕琢技藝。
要想「書寫」一幅完美的根雕書法作品,得先為樹根去皮,這樣樹根的肌理和色澤才能顯現出來。
接著便是打磨,打磨宜先粗後細,先幹後溼,打磨時要順其凸凹不平的肌理均勻使勁,使根保持原有形態,而不至於被磨平。
打磨好的樹根還需要一次拋光,然後才能浸油。
最後一步,便是用鐵紅粉、溫水和熬好的木膠勾兌,製成染料,為作品補色,色調宜淡雅,只需稍做渲染。
當然,一幅完整的作品自然還需要一個貼合的裝裱。整個過程看似簡單,但要入行,劉建麟感嘆,那時間得以十年為單位。
2015年,劉氏根雕書法技藝被列入重慶市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作為傳承人,劉建麟帶著他的兩個徒弟一直過著山裡的生活,繁華鬧市一山之隔,他們卻鮮少離開藏身林中的工作室。
劉建麟和他的弟子有一個心願,將中國姓氏圖騰全部收集起來,用根雕書法給以淋漓的展現。
第1眼-重慶廣電記者 伏毅 高文舉
原標題:賞樹根,遠觀書法,這到底看的是啥?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