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社事件」與我

2020-12-16 中國臺灣網

  「霧社事件」與我

  人們如能認識並尊重不同的民族文化,相信可以大大降低甚至避免一些衝突。希望「霧社事件」與莫那魯道的事跡也可以感動大家,進而更深刻地認識臺灣原住民族——賽德克族的歷史與文化。

  發生於1930年代的臺灣原住民族抗暴「霧社事件」(日本人或寫成「霧社事變」;大陸則稱為「霧社起義」),對世人來說似有若無的存在,連在臺灣生活的人其實也不是很清楚。不過在2011年,因《海角七號》走紅的魏德聖導演耗資七億臺幣將這個「歷史」以「賽德克·巴萊(Sediq bale)」之名拍成電影,在臺灣掀起一陣「霧社事件」熱,也讓許多人重新認識了這場臺灣歷史中最悲壯的抗暴事件。賽德克族(Sediq)人也成了人人稱讚的勇士民族。而我個人則在偶然的因緣下了解了霧社事件並被莫那魯道及其事跡感動而參與有關霧社事件史實的發掘與追尋。二十多年來以漫畫、插畫繪本、紀錄片與動畫片等媒材來表達霧社事件及臺灣原住民族的故事。這次「賽德克·巴萊(Sediq bale)」電影也是緣於16年前魏導因看了我所畫的霧社事件漫畫書而決定將其改拍成電影,故我大概可以來談談由「霧社事件」漫畫書到「賽德克·巴萊(Sediq bale)」電影,及看待歷史的角度與方法。 

  廬山溫泉之旅

  臺灣中部溫泉名勝,因蔣介石發現其地形與江西廬山相似而改名,其實這個遊客泡湯與煮蛋之地原名為「馬赫坡」,正是霧社事件領導者莫那魯道的故社。1980年代臺灣政治「解嚴」前偶爾在報章上,官方以紀念「霧社抗日事件」為名的相關報導,每年至少會出現一次,讓臺灣民眾對於「霧社事件」這個名詞並不陌生,但倒底是什麼也沒有什麼人有興趣,我也是一樣。直到一次,無目的的摩託車之旅來到這個舊稱「馬赫坡」之地,認識了好客熱情的賽德克族朋友(當時泛稱泰雅族),賽德克人(Sediq)樸直善良的性格讓我感到一見如故,有了兄弟般的情感,但腦中浮現出不太清楚的「霧社事件」死傷嚴重的戰爭畫面,怎也無法與眼前的賽德克人(Sediq)聯繫在一塊。因而探討「霧社事件」成了我心中解謎的課題。幸而朋友弟弟的太太的姑媽(原住民對親屬關係的講法)就是「霧社事件」倖存者之一—花岡二郎之妻初子女士,其原名歐敏·達道(Obin.Tadaw)的高彩雲女士(在那個年代原住民都有三個名字,光由名字便可道盡其命運)。認識高老太太讓當時的我驚覺不已,原來這段「歷史」離我不遠,沒想到僅僅幾十年前而已,賽德克人與日本人竟在此大戰。

  可歌可泣的故事就在老人娓娓道來話語之中,一幕幕地呈現在我的腦海裡,剛從美術學校畢業不久的我,大感震撼!心想,如果有什麼可寫或可畫的題材,就是「霧社事件」了。從此,開展我連續5年邊問邊畫「霧社事件歷史漫畫」的歲月。 

  文獻史料,欠缺族人觀點

  投入「霧社事件」歷史搜尋後,我同大多數人一樣,從文獻著手,但看過一些資料後發現,官方檔案來源只有一個:日本政府及日本媒體報導,只是將立場互換罷了。雖然大致上也得到了「霧社事件」的來龍去脈,日本人眼中視為兇神惡煞者轉為英雄豪傑,幫助日本人的成了「漢奸」走狗。雖說從大環境角度來看是如此,但較長時間與賽德克人相處發現,賽德克人相較於官方大力讚揚霧社的抗日精神,本族人似乎並不熱衷,處於被動狀態;且部落觀點並不一致。由此,我了解到光從文獻資料是難以窺得全貌,相較於日方說法,原住民因傳統上無文字,使得學者們只能從史料來了解,並且在戒嚴時期部落也少有看法,就這樣「霧社事件」仍被官方所歌頌,而族人則是形式上配合而已。

  許多故事就在少數老人心中

  在部落田野調查中發現,賽德克老人並不稱「霧社事件」,那是日本人的講法,老人稱之為「從前發生在巴蘭部落(alang paran:賽德克人稱霧社的說法)的事」,原來賽德克人認為那是屬於不祥之事,不知為何政府要每年「慶祝」呢?缺少本民族看法的「霧社事件」不至於不對,但又總覺得少了什麼?文字歷史的搜尋遇到了瓶頸,民族學或文化人類學的方法,也許能補足這個發生於古老民族身上的歷史。

  於是展開探訪餘生者居住的清流部落(alang qluban)逃過死劫的遺老們,或者從當年與日本人合作的部落者的觀點。走訪賽德克各個部落,做口述歷史的記錄工作。我才知道,原住民內部對民族分類上與政府之認定有極大的落差,甚至從服飾、文面與配刀等物質文化都有其不同的分野,這對於以圖像表現這段歷史的我來說,可是重大的「重新」認識。最後,甚至於從其古老的信仰角度來發現過去少被提起的因素。

  過去曾有日本人形容「霧社事件」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件。那是因為他們沒有真正地去認識賽德克族的文化,只用自己的價值觀強加於他們的身上。自然不能明白賽德克何以用那麼大的代價反抗他們?我以漫畫表現的「霧社事件」及拍攝的紀錄片(《Gaya:1930年的霧社事件與賽德克族:以16釐米拍攝,片長100分鐘左右,由三個軸線串連,包括現代賽德克生活剪影、各群族老口述gaya及其神話,以及霧社事件當事人親身經歷的口述。》)的目的,就是想讓非賽德克族人也能從認識賽德克族文化角度來理解賽德克族人的「霧社事件」。電影《賽德克·巴萊(Sediq bale)》也是朝這個方向來拍攝的。日本人視為「兇番」的莫那魯道及所有犧牲的賽德克人成了所謂的「抗日英雄」與「烈士」,年輕的賽德克人也認同了。但傳統上的賽德克文化卻無「烈士」的概念,這些「兇死」的族人,被老人所懼怕,再者,如果從成敗來論,「霧社事件」的反抗是失敗的,視死如歸是動人的,「霧社事件」中大多數的人是自殺,更多婦女在事件發生沒多久就上吊了。為尊嚴而戰,講得通,但在賽德克文化脈絡裡,又是什麼呢?這就要從「賽德克·巴萊」講起了。

   「賽德克·巴萊」,「真正的人」

  「賽德克·巴萊」在賽德克語是「真正的人」。「賽德克」,人也;「巴萊」,真正的。住在臺灣中部高山區的賽德克人過去被日本民族學及官方劃歸為泰雅族(文化、體質相近,但語言不同),沿用至2008年,是以狩獵及山田燒墾維生的民族,採男女分工、無階級的社會組織,以小部落及部落聯盟組成「支群」的政治組織。從發源地「都魯灣(Truwan)」起,發展成3個語群——霧社群(Tgdaya)、道澤群(Toda)及德魯固群(Truku),各群又分為若干小社。嚴格講,平地人(有人習慣用「漢人」)所稱的「頭目」,並不存在於賽德克社會,族人稱之「alang qbsuran」(部落兄長),是主持傳統社會公道的見證者,並不是裁判者。賽德克人傳統上認為人是沒有能力裁判是非的,只有交給看不到的「utux」(鬼神/祖靈)才有資格,也就是「神判」。平權社會的「alang qbsuran」有義務而無權力,他只是個公正人。有爭議的雙方,個別「出草(獵首)」或一方「出草」,有無獵獲頭顱是祖靈的判決。賽德克人稱獵首為「mgaya」,也就是「執行祖訓」。

  因此,執行祖訓不是隨便的事,是何等神聖的行為,是賽德克社會穩定的力量。獵頭不是萬無一失的,心術不正的人或理虧的人,「utux」不但不會福佑他獵到首級,還有可能會被敵人所獵呢!所以賽德克人是用生命在為自己的清白證明。透過「出草」「獵首」等儀式取得社會平衡,是自古賽德克社會生存的法則。其規範賽德克族語稱之為「gaya」,凡是人,「賽德克(sediq)」都要遵守「gaya」。

  「gaya」一詞,中文很難找到可以直接對應的名詞,舉例說:如果一個人沒有規矩、無禮、作壞事,這個人就是沒有gaya的人,賽德克語稱之為「uka gaya」(沒規矩的人)。簡單地說,就是賽德克人所遵循的祖訓、法律、習慣,亦是該族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它告訴賽德克人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人從哪裡來?人死後又會到那裡去?什樣的人才是好人,什麼又是歹人,猶如宗教信仰般,深深印入賽德克人的腦海裡,它既是思想的,也存在於現實中;它也左右賽德克人的一切行為,從出生到死亡。因而做到不偷不盜、人人平等、分享資源的社會。賽德克人相信:「人是由pusu qhuni(巨石巨木:賽德克族起源地傳說)所生。德魯固群廬山部落(alang Truku)的Away-Pijeh耆老吟唱道出: 我自幽暗的谷地, 誕生在此時。我們的祖先! 我們的祖先啊! 以前呀, 我們往何處去? 我們往何處去啊?或為人類爬上樹枝樹梢,我們從此樹身誕生,我們從此誕生成為人類……一個民族有一個明確的來源,而又在離家不遠處的高山雲霧間…是幸福的。死後將走過Hakaw utux(彩虹橋/祖靈橋),走向祖先所住的世界。」而人在世時,必先通過考驗才能成為真正的人。 

  女孩要能織布;男孩則是能殺敵獵首,才有資格在額頭與臉頰上文上印記,有文面才有結婚的資格,也是死後與祖靈相認的標記。文面是每個賽德克人所追求的目標,有文面的人才能結婚,更重要的是有文面的人當他過世後,才有資格走過Hakaw utux進入靈界,與祖先見面,這樣才是賽德克巴萊(真正的人)的一生。

  這樣的文化信仰以現代觀點來看,固然被視為「迷信」,但要了解過去的賽德克人,卻不可缺漏對該民族信仰本質「世界觀」的認識。  「gaya」世界的賽德克人在日本統治時期,被嚴格禁止,對主流社會來說,嚴禁文面、獵首是安定的,但對賽德克人來說,卻是阻礙了與其祖先之間的連繫,影響巨大,如果日本政府以平等對待,使其風俗漸進式轉換,或許不致到這樣的境地。

  「國家式」的和平雖然帶來安穩的生活,但賽德克的心靈卻失去了依歸。眾所皆知的「霧社事件」「世俗上的壓迫」之下,賽德克人對於活著不再有希望與意義,而「回歸祖靈世界」成為其重大動機之一!「霧社事件」發生的原因除了反抗暴政之外,族人捍衛信仰層面也是存在的。Away-Pijeh是事件現場身歷其境的老人家,我們也擷取她在《Gaya》紀錄片中吟唱的經歷與感受:他們開戰了!他們開戰了!戰鬥哦!戰鬥唷!你是真Mona-Rudaw呀!你是真Mona-Rudaw呀!孩子要穿越痛苦的幽谷啊!孩子要穿越沉重的殺戮戰場唷!他們分散 又分散呀! 在山的頂端 在頂端唷!令人憐惜的年輕鬥士們可惜的年輕鬥士們 tanah tunux(日本人)唷!tanah tunux(日本人)唷!分散又分散,凝聚一堆的屍骨呀!你們將之殺戮!殺戮!  「在我幼小的心靈,我曾經看到此一悲慘呀,當時只是個15歲的小孩子…」真是可憐啊!請指引我們回去的路 我的族人…唷!迎接新生命的感覺 我真正的父親呀!非常欣喜唷!「這是霧社事件混戰中我所見所感的想法,我年紀雖小,但我很勇敢,見到日本人的血濺滿自己的身體,也不怕…這是以前的事了,在這裡向你們訴說……」

  賽德克人像風一般的意志,強烈的感情與堅實的信仰,就像石頭一樣。曾經在霧社地區炸了開來!如今賽德克人安靜地生活在21世紀,這些後代們都因其祖先的事跡而驕傲。田野調查過程裡,發現有些賽德克人在戰鬥過程中匆匆跑進山林文面,而後無悔地上吊自殺,讓我們不得不深信賽德克人從心靈上相信可與祖先在Hakaw utux彼端見面了。如此,他們的生命也許看來縮短了,但卻是完整的。

  「霧社事件」的歷史研究,前人的成果豐碩,但我和魏德聖希望能加入賽德克族古老信仰角度,補足長期以來文獻所沒有提到的觀點。2008年賽德克族終於經多年爭取正名(泰雅族正名為賽德克族)運動,正式成為臺灣原住民族第14族。《賽德克·巴萊(Sediq bale)》電影上映,也讓賽德克族成為原住民族最具知名度的民族。臺灣的觀眾與讀者也認識到不同文化內涵的價值。人們如能認識並尊重不同的民族文化,相信可以大大降低甚至避免一些衝突。希望「霧社事件」與莫那魯道的事跡也可以感動大家,進而更深刻地認識臺灣原住民族——賽德克族的歷史與文化。

  《看歷史》文/邱若龍(漫畫家)

相關焦點

  • 霧社事件
    資料圖  霧社事件是臺灣受日本統治時期發生在臺灣臺中州能高郡霧社(今屬臺灣南投縣仁愛鄉)的抗日行動。事件是由於當地賽德克族(馬赫坡社),因為不滿臺灣總督府與地方政府的壓迫而發起,犧牲人數近千人,僅次於西來庵事件。事件領導人莫那魯道自殺,參與行動的部落幾遭滅族,霧社事件是日據期間最後一次激烈的臺灣抗日行動。  事件簡介  1930年10月27日,在日本佔領下的臺灣島,發生了血腥的霧社事件。
  • 「霧社事件」折射臺灣少數民族困境
    臺灣歷史的想像在「霧社事件」上折射從1997年起,魏德聖就開始籌拍關於「霧社事件」的電影《賽德克·巴萊》。對於大陸觀眾來講,無論是「賽德克·巴萊」還是「霧社事件」都是非常陌生的名詞。「霧社事件」是日本在臺殖民史上最大的少數民族抗爭事件,而此次抗暴的主體就是魏德聖電影名字中的「賽德克」人。
  • 「霧社事件」
    1930年霧社事件的爆發,正是殖民當局對原住民的殘酷統治所造成的。  霧社位於臺灣島中部,屬於臺中州的能高郡(今南投縣),它東有海拔3300多米的能高山,西南離風景秀麗的日月潭僅幾十公裡,是個資源豐富、交通便利、形勢險要的地方。  霧社一帶世代居住著高山族中泰雅族謝塔喀的分支,共有馬赫坡、勃阿倫、荷戈、羅得夫、太羅萬、束庫等12社共有500多戶,2000多人口。
  • 發現日軍戰壕 見證霧社事件慘烈
    霧社事件八十周年前夕,仁愛鄉賽德克族長老昨日回到古戰場踏查,在獵人指引下至馬赫坡古戰場尋根,找到當年日軍構築的安達山戰壕,並發現刻印日本麥酒礦泉株式會社的空酒瓶。霧社事件後,日軍清理戰場,強迫遺族遷至平地,戰壕遺蹟很可能是當年霧社事件唯一完整保留的軍事遺蹟。
  • 臺灣學生扮納粹事件續:學生還重演霧社事件 高喊「打倒日本鬼子」
    【觀察者網綜合】臺灣新竹光復高中16日舉辦歷史事件變裝秀活動,有班級學生穿上納粹軍服,舉出納粹手勢進場,引起社會撻伐,校方道歉後仍止不住批評聲浪,校長引咎辭職。據臺灣聯合新聞網報導,26日,網友又再度爆料,活動當日另一個班級詮釋「霧社事件」,學生模仿日本警察、賽德克族人,在操場上廝殺,司儀還大喊:「打倒日本鬼子,光復我中華民族!」
  • 臺灣「霧社」事件 男人被抓壯丁 女人上吊自殺
    核心內容:霧社起義的六個社當中,能作戰的壯丁共1236人,最後有644人死亡,其中290人自殺。泰雅族人是以上吊的方法自殺的,從當時日本人所拍攝的照片可以看到,一棵吊了很多人,以至於樹枝都彎曲下垂。
  • 臺灣令人淚奔的抗日電影《賽德克巴萊》,解謎歷史上的霧社事件!
    臺灣令人淚奔的抗日電影《賽德克巴萊》,解謎歷史上的霧社事件!   霧社事件發生在1930年,是日據臺灣時期原住民抗暴事件,地點位於今南投縣仁愛鄉霧社。事件起因是由賽德克馬赫坡頭目莫那·魯道率領德克達亞群各部落因不滿日本當局長期以來苛虐暴政而聯合起事,於霧社公學校運動會上襲殺日本人。
  • 日據臺灣時代日本的一次打臉事件,臺灣霧社事件
    居中者為莫那魯道在今天台灣省南投縣一個因多霧而被稱為霧社的山鄉,這裡是一片海拔一千米以上的高山地帶,分布著的十餘個賽德克人的部落。日本人佔據臺灣後,這裡的山林資源不斷被砍伐,嚴重影響了以打獵為生並視森林為聖地的賽德克人的生活,賽德克人被強迫從事危險的木材搬運工作。馬赫坡社是霧社中一個大社,他們的首領莫那魯道身材高大魁梧,在霧社的族群中有著很高的威望,深得族人的擁戴。
  • 不知道系列——75年發生在雲南沙甸的「霧社事件」
    魏德聖的《賽德克.巴萊》改編自臺灣高山族反抗日本管制的(霧社事件)。甲午戰爭戰敗之後,中日籤訂《馬關條約》,割讓遼東、臺灣、澎湖等各島,日本人本著殖民臺灣的長久侵略計劃,修鐵路,開郵局,辦學堂,建巷鎮,把臺灣少有的環島平地治理的井井有條。但是對於大山深處尚未開化的番民土著的行政管理倒是不如大清國的劃界管理。
  • 霧社事件,日據臺灣時期最大規模的原住民抗日起義
    自從1874年日本借「牡丹社事件」為由提出「番地無主」的強盜主張,公然發兵侵略臺灣,清王朝在抵抗之後同日本人籤訂條約賠款使日本人退軍,日本這次侵略雖然以失敗而告終,可他們對臺灣的覬覦卻一日未曾消逝,公元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中國戰敗,被迫籤訂《馬關條約》,舉國大譁,而臺灣更是全島悲慟,因為在《馬關條約》中臺灣被割讓了,整島居民成了「棄民」,萬裡神州皆泣淚,肯為日寇做馬牛
  • 霧社事件:見日本人就砍 臺高山族殺4000日寇
    在20世紀的反日鬥爭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高山族人發起的霧社大起義。  日本對臺灣高山族人民實行殘酷統治  霧社(「社」是高山族的基層組織,相當於部落)位於臺中地區海拔1200多米的埔裡山區(今屬南投縣),南臨日月潭,風景秀麗。霧社因當地霧大而得名。
  • 彩虹橋——臺灣霧社原住民部落抗日大起義紀實
    這一事件發生後,霧社一帶的原住民把仇恨牢牢記在心中。 1920年,霧社地區的警察奉命討伐一個叫做薩拉貌的原住民部落,各警察所只留一個看守警察。霧社地區各部落的賽德族頭人,包括莫那·魯道在內聚集在一起,計劃與薩拉貌的原住民部落內外夾擊,全殲日本警察。
  • 驚天地泣鬼神的霧社起義(下)
    霧社的小學每年這一天都要舉行運動會,周圍的日本人都要來參觀和集會,正可利用日本人不備進行突襲。莫那道等人商定起義行動分為兩步:先襲擊霧社周圍的警察駐地,再聚集到霧社,攻擊小學運動會會場。凌晨3時開始,起義民眾分數路開始襲擊馬赫坡、勃阿倫、荷戈等處的警察駐在所,殺死平時作威作福的警察,切斷電話線,破壞橋梁,一切都進行的非常順利。
  • 一杯清飲,行走霧社莊心妍正式籤約為霧社茶町形象代言人
    2018年8月16日,霧社茶町品牌官方正式宣布,籤約莊心妍作為霧社茶町的形象代言人,籤約儀式在上海虹橋新華聯索菲特大酒店舉行,著名歌手、人氣女神莊心妍亮相籤約現場,攜手霧社茶町打造古早味十足的時尚輕奢奶茶品牌。
  • 《賽德克》導演魏德聖:留不下的霧社街場景最美
    中新網2月28日電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賽德克•巴萊》電影中,交織櫻花繽紛及血光飛濺的霧社街場景,囿於法令現實將於3月20日閉園拆除,雖引來不少婉惜感傷,但就如同導演魏德聖重遊時所說「留不下的,最美。」
  • 臺灣最後一個政治死刑犯:我經歷的「二二八」事件
    謝雪紅想要把部隊帶到霧社去,山裡面可以打遊擊。她去霧社聯絡,霧社的鄉長高聰義說:「我們這裡的人,經過『霧社事件』,死了十之七八;活下來的小孩子長大了,參加高砂義勇隊,又死了三分之二;如果再參加這個,我們就滅族了,所以我們不希望你們來霧社。如果個別人要參加,我不反對。」 只有十幾個人跟著謝雪紅下山。
  • 華語電影史詩級巨作:真實事件改編《賽德克·巴萊》背後的故事
    其中讓我非常有感覺的就是花岡一郎以及花崗二郎這兩個人物的身上,也正是因為他們並非捏造出來的角色,而是活生生的曾經。兩個賽德克族選擇進入日本的巡查所擔任小學老師與警手,卻因為發生了霧社事件不知道自己究竟該歸屬何處。對這部電影的批評,大多來自出草場面,認為太過殘忍血腥的有之,甚至認為將這些拍出來是醜化原住民的也有。
  • 臺灣霧社櫻王在哪裡?一起來苗慄縣觀霧賞櫻吧!
    霧社櫻王來到觀霧就是為了朝聖山莊前的這株高人氣的"霧社櫻王",霧社櫻是臺灣特有原生種,是臺灣最小也最珍貴的櫻花,白色花瓣相當典雅,造訪當日花況已近滿開、雪白一片相當壯觀,吸引遊客們爭相拍照,而且這株櫻王已有80歲高齡更顯稀有,站在15公尺高的樹下顯得我渺小無比!
  • 導演魏德聖:「我已準備好再次一文不名」
    「重現『霧社事件』的真實場面及思想來喚醒原住民的驕傲」    魏德聖講述的這段歷史,源於16年前他看的漫畫書《漫畫·巴萊》中提到的「霧社事件」。    1895年《馬關條約》籤訂後,日本侵略者在臺灣大肆殺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