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一部詩集——《詩經》

2020-12-12 高聳的完美追求

《詩經》是我國最高的詩歌總集,它原本叫《詩》,因為它共包含了三百零五首詩歌,所以也叫「詩三百」。從漢朝起,《詩經》便被尊為儒家的經典,所以得名《詩經》。《詩經》這個名字正式啟用的時間,史料記載是起於南宋初年,當時的漢朝毛亨、毛萇曾注釋《詩經》,因此《詩經》還有個小名叫《毛詩》。因為《詩經》中的作品都可以用樂器伴奏演唱,所以《詩經》也被稱為我國古代第一部樂歌總集。

自西漢以來,經書就被確立為國家的經典,宋代時又被定為科舉用書,每個讀書人都會熟讀經書,就像今天要參加高考的學生必須學好語數外一樣。《詩經》作為古代的教科書之一,它其中所包含的大多數詩的作者已經無法考證,但是據《史記》記載,其最早的作品大約形成於西周初年,是周公旦所作的《風·鴟鶚》;另據鄭玄的《詩譜序》記載,《詩經》中最晚的作品大約成於春秋時期中葉,是《陳風·株林》,跨越了五百多年。而從其所包含的作品看,《詩經》所涉及的地域,主要是西起陝西和甘肅,北到河北西南,東至山東,南至江漢流域的黃河流域。

關於《詩經》的收集和選編成書,歷史上的說法眾多,其中有三種說法比較權威,這就是:「王官採詩說」、「公卿獻詩說」和「孔子刪詩說」。「王官採詩說」最早出自《左傳》,《孔叢子·巡狩篇》載:『古者天子命史採歌謠,以觀民風。」也就是說,《詩經》的形成是當時的天子為了了解民情,命令百官收集整理的這些詩歌民謠。

《漢書·食貨志》中記載:「孟春之月,群居者將散,行人振木鋒,徇於路以採詩,獻之太師,比其音律,以聞於天子。故日王者不出牖戶而知天下。」也就是說,周朝朝廷派出專門的使者在三四月分農忙時到全國各地採集民謠,後由史官整理後獻給皇帝,目的是讓皇帝不出宮門就可以了解民情。這裡所說的「行人」跟我們現在所說的行人不同,翻看《左傳》就知道,這裡的行人指的是當時皇帝派出的採詩官。西漢後期的著名學者劉歆也在《與揚雄書》中寫道:「語問三代,周、泰軒車使者、道人使者,以歲八月巡路,求代語、童謠、歌戲。」

「公卿獻詩說」是說當時的天子為了「考其俗尚之美惡」,下令諸侯獻詩。關於這種說法的可靠記載見於《國語。周語》:「天子聽政,使公卿至於列士獻詩,瞽獻曲。師箴,眼賦,朦誦。」也就是說,《詩經》的形成是當時的諸侯百官為了應對上司的考核,紛紛施展自己的本領茶路「獻」出來的經典。

還有一種說法是「孔子刪詩說」。這種說法見於《史記·孔子世家》:「古者詩三千餘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於禮義三百五篇。」也就是說,之所以有經典的《詩經》總集的出現,是孔子根據禮義標準,從原來的三千篇古詩裡面篩選出三百零五篇形成的。但是關於這種說法,質疑與很多,唐代著名大經學家孔順達、南宋著名儒學大師朱熹、明代朱鮮尊、清代魏源等均對此說持懷疑態度。因為據(左傳》記載,公元前544年,魯樂工為魯公子季機所奏的風詩次序與今本《詩經》基本相同,而孔子是公元前551年生人,也就是說,在孔子不到十歲時,就有了定型的《詩經》,怎麼可能是孔子「刪詩」而成《詩經》的呢?現在通常認為《詩經》是各諸侯國協助周朝朝廷採集,之後由史官和樂師編纂整理而成的,而孔子參與了這個整理的過程。

《詩經》中詩的分類,有「四始六義」之說,「四始」是指(風)、(大雅)、《小難》、《頌》的四商列首位的詩。「六義」則指「風、雅、頌、賦、比、興」,「風、雅、頌」是《詩經》的文體分類,而「賦、比、興」是指《詩經》的表現手法。

《風》又稱《國風》,一共有十五組,共一百六十篇,是十幾個地區的樂曲,包括周南、召南、部、都、衛、王、鄭、檜、齊、魏、唐、秦、病、陳、曹的樂歌。《風》是當地當時的流行歌曲,非常帶有地方色彩。從內容上來看,(風)大多數是民間詩歌,而作者大多數是接近百姓生活的民間歌手。當然,也有個別的貴族樂歌。

對於《雅》的認識和理解,歷史上有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是認為「雅」即「正」的意思,是周朝統治地區的音樂。這種觀點認為「雅」是「正聲」,它和其他地方的音樂有很大的區別,相當於今天的「古典音樂」和「流行音樂」的區別。《雅》包括(大雅》和《小雅》,共一百零五篇,《大雅)三十一篇,(小雅》七十四篇。同為周朝統治地區的音樂,《大雅》和(小雅)在各自的功能上還做了細分。《大雅》一般是國君接受臣下朝拜的音樂,大多是朝廷的王族公卿們的作品,只有一小部分是民間詩歌,其內容幾乎都是跟政治相關的,有讚頌勤政的,也有諷刺弊政的,很少有表達個人感情的。《小雅》大多為宮廷宴請賓客的音樂,但它的一部分關於戰爭和勞役的詩歌與《國風》類似,如《採薇》、《何草不黃》,《病風》中的《破斧》、《東山》,《邶風》中的《擊鼓·衛風》中的《伯兮》等。

《頌》包括《周頌》(三十一篇)、《魯頌》(四篇)、《商頌》〈五篇),合稱「三頌」。(頌》是專門用於宗廟祭祀的音樂,大部分是西周初年周王朝的祭祀樂章,其內容多為宣揚天命、讚頌祖先的功德。例如,《周頌》中的大武舞由就是頌揚周文王、周武王等君主的功業的舞曲;《魯頌》中的《泮水》是讚頌祖先功德的詩歌;《商頌》中的五篇也都是宗廟祭祀音樂,充滿了祝頌之辭。

《頌》較少運用比、興手法,缺乏形象性和韻律美。例如《周頌》產生的時代較早,語言非常典雅莊重,很少有清新活潑之氣,押韻也不規則。《魯頌》產生的時間比《周頌》晚,在創作上受到了《風》和《雅》的影響,有些詩的風格跟《風》和《雅》類似。

「賦、比、興」是詩經的三種表現手法,是根據《詩經》的創作經驗總結出來的。「貼賦」的表現手法是平鋪直敘,作者把思想感情及其有關的事物平鋪直敘地表達出來,句子表達常常用鋪陳和排比,相當於我們現在說的排比的修辭手法,可以渲染某種環境、氣氛和情緒。賦是最基本的表現手法,賦中比興,或者起興後再用賦。在賦體中,尤其是富麗華美的漢賦中,賦法被廣泛地採用。如《七月》敘述農夫在一年十二個月中的生活,就是用賦。

「比」相當於現在的比喻的修辭手法,往往以一個事物比喻另一個事物。一般來說,用來作比喻的事物往往比本體事物更加生動具體、形象生動,便於人們理解。比的表現手法在《詩經》中用得非常廣泛,例如《魏風。碩鼠》的整首詩都是以擬物的手法來表達感情的;而《衛風·碩人》中則在一部分中用比的手法。在描繪莊姜之美時,詩中說到她「手如柔黃,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比的手法用得非常出色。

「興」就是將情寓於象中,先說他物一一種意象,然後藉以聯想,從他物引到詩人真正想要表達的事物、思想,感情上來。興往往能激發讀者的想像,能增強意蘊,產生詩意盎然的藝術效果。《孔雀東南飛》就用了興的表達手法,今人能對這首詩口口相傳,跟興的表達手法所起到的表達效果有很大的關係。

《詩經》是我國古代文學史上的一座高峰。幾千字只能對詩經做個概覽,要想了解《詩經》的更多知識,讀者應當近距離地接觸《詩經》的名作名篇,在閱讀具體作品時更深刻地理解《詩經》的精髓。

相關焦點

  • 右腳敲出的詩集:東營腦癱詩人左岸第二部詩集出版
    東營網訊 2018年3月,當黃河口準備迎來又一個春天,東營「右腳詩人」左岸的第二部詩集出版了。  三千多冊詩集從出版社發到東營區史口鎮範家村,左岸簡陋的臥室瞬間變得擁擠了起來。三年前,他的第一本詩集《左岸之貝》就是在這裡寫出,被全國各地的讀者所認識、喜歡。兩年來,他仍然每天伏在鍵盤上,用右腳敲出一行行詩句。
  • 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其形式與功能有哪些?
    中國詩歌史的源頭雖然可以追溯到原始歌謠,但真正具有文學價值的成文的詩歌史則是從《詩經》開始的。《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收人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約500年間的詩歌305篇,因此,《詩經》又有「詩三百」之稱。大家知道,《詩經》分為風、雅、頌三部分。其中,風包括十五國風,雅分大雅、小雅;頌分周頌、魯頌、商頌。
  • 人文課堂|唱出《詩經》之美(二):唱《詩經·豐年》,祝華夏豐收
    《詩經》305篇都是配樂的唱詞,這已經在中國文化史上形成了定論。這本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部詩集,同時也是歌詞集。《詩經》記錄下來的這些歌,曾被列為當時上層社會教育的主要科目,是「六經」之一。正因為《詩經》是禮樂的最佳載體,我們的祖先探索出一整套通過學詩、唱詩、寫詩來進行青少年啟蒙教育和成年人修養身心的卓有成效的方法,這就是「詩教」。「詩教」一詞,出自儒家經典《禮記·經解》,是聖人孔子說的:孔子曰:「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
  • 集齊NO.1 10 板 《詩經》第24部 大雅 生民之什
    《詩經》是漢族文學史上第一部詩歌總集。對後代詩歌發展有深遠的影響,成為中國古典文學現實主義傳統的源頭。 NO.1~10 集齊 國風·鄘風《詩經》第四部 |《觸摸古典的中國》系列 | 觸摸古典的中國
  • 《詩經》:中國古詩「季語」書寫的開端
    論及中國古詩季節書寫傳統,前人多以楚辭為其開端,同為先秦詩歌藝術高峰的《詩經》則被研究者重視不足。實際上,《詩經》中大量出現的自然現象、具體動植物常帶有或顯或隱的季節性,為中國詩史貢獻了最早的一批「季語」。
  • 二十世紀《詩經》學「價值」的瓦解與重建
    河南 洛陽 471023   經學是中國二千多年政治、文化的根基,它層累式地建構並完整、綿延性地體現了中國傳統社會的價值取向,其中的《詩經》因具備了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溫柔敦厚、主文譎諫及美刺等價值功能,而歷代傳頌不衰。
  •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詩經》不只是詩集,古人的愛情其實很美麗
    中國詩詞經典《詩經。周南。關雎》,「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可以看出人對於異性的之愛,從懵懂的初始,就帶著一種美的嚮往。在我們的一生中,每個人不缺乏愛情,而對於愛必然帶有唯美的憧憬。現代人如此,古人亦如此。翻開許多的古藉文學經典,也可以從中發現,愛情的美,無處不在存在於人們的生活中。
  • 諾貝爾文學獎值得一讀的5部詩集,每一部都有著超高的藝術水平
    那麼下面就來為大家盤點一下,諾貝爾文學獎5部值得一讀的詩集,看看你都讀過了沒有?1、《孤獨與深思》這是第一屆諾貝爾文學獎蘇利普呂多姆作品,作者為法國詩人。他的獲獎理由是:「是高尚的理想、完美的藝術和罕有的心靈與智慧的實證。」這一部詩集可以說藝術水平高超,不愧為大師。
  • 誦古典,讀《詩經》
    中華經典  中國是詩的古國,詩的大國。作為現在所知中國第一部詩總集,《詩經》成書已有兩千餘年,其中篇目更可上溯到三千年前的上古三代時期。千百年來,人們歌風雅,誦春秋,《詩經》恐怕也是流傳最廣的中國詩集了。  黃鐘大呂,君子樂哉  在這部中國古代最早的詩歌總集中,五百年風物流轉,天光雲影,我們在其中看到了一種誦讀有韻、賡續至今仍富活力的詩體形式。有時我只是隨意閒讀,即有一種興感,好比悠然見南山,或南風知我意,吹夢到西洲。  閱讀它,帶給我一種恢弘悠遠的莊嚴典重感。
  • 《詩經》中的「風」是什麼意思?古人一直都曲解了孔夫子的話?
    在我國的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風》不僅被孔夫子排在了全書最靠前的部分,還佔據了整部書一半多的篇幅,這160篇詩歌,歷來都被評為「《詩經》最精華的部分」,所以對「風」的解讀,也會影響對整部《詩經》的理解。不過,從古到今人們對「風」有很多種解讀,它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 《詩經》基本面貌解讀
    作為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的《詩經》,不僅是我國詩歌文化的起點,更是我國純文學的奠基之作。因此,它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基礎性地位,絕非其他著作可比擬。《詩樂舞》 該詩集是按《風》、《雅》、《頌》三個大類編撰的,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五百多年間的詩歌作品,涉及地域主要是今天的陝西、山西、河南、河北、山東及湖北北部一帶
  • NO.2 《詩經》第17部 小雅·南有嘉魚之什
    《詩經》是文學史上第一部詩歌總集。對後代詩歌發展有深遠的影響,成為古典文學現實主義傳統的源頭。 《國風》是周初至春秋間各諸侯國華夏族民間詩歌。國風中的周代民歌以絢麗多彩的畫面,反映了華夏勞動人民真實的生活,表達了他們對受剝削、受壓迫的處境的不平和爭取美好生活的信念,是中國現實主義詩歌的源頭。國風是《詩經》中的精華,是華夏民族文藝寶庫中璀璨的明珠。
  • 【詩經之美】《詩經·小雅·鹿鳴》
    《詩經·小雅·鹿鳴》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將。人之好我,示我周行。呦呦鹿鳴,食野之蒿。 《小雅·鹿鳴》是《詩經·小雅》的首篇,是一首宴飲詩。此詩主題,歷來有爭論,大致有美詩和刺詩兩種意見。全詩三章,每章八句,開頭皆以鹿鳴起興,自始至終洋溢著歡快的氣氛,體現了殿堂上嘉賓的琴瑟歌詠以及賓主之間的互敬互融之情狀。 這是周王宴會群臣賓客時所作的一首樂歌。《毛詩序》云:「《鹿鳴》,燕群臣嘉賓也。既飲食之,又實幣帛筐篚,以將其厚意,然後忠臣嘉賓,得盡其心矣。」
  • 詩經——《谷風》
    《國風·邶風·谷風》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一首詩,描寫棄婦訴苦,反映婦女悲慘遭遇,是中國古代棄婦詩名篇。詩分六章,每章八句。此詩構思新穎獨到,表現的不是崇高壯烈之美,而是悽楚哀婉之美,因而具有更廣泛的現實性。
  • 裴多菲在中國最早的譯詩集
    在尚未發現新的材料之前,1940年6月由「詩時代社」在浙江金華出版的覃子豪譯《裴多菲詩》,當是這位匈牙利詩人在中國翻譯出版的第一部詩集。當時正是炮火連天的歲月,抗日戰爭進入最艱苦的時期,物資匱乏,民不聊生。
  •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詩經》第一篇究竟寫的是一種什麼鳥
    本期話題《詩經》不但是一部韻味悠遠的詩集,也同時是舊時代的人們認識草木蟲魚的一種趣味讀物。《詩經》的開篇第一句「關關雎鳩」,寫了一種名為雎鳩的鳥。可是千百年來,人們一直都在為此爭論不休:雎鳩到底是一種什麼鳥呢?
  • 柏舟——詩經
    詩詞文本從《詩經譯註》 自東漢鄭玄箋《毛詩》以後,學者多信從《毛詩》說,及至南宋,朱熹大反《詩序》,作《詩序辯說》,又作《詩集傳》,力主《柏舟》為婦人之詩,形成漢、宋學之爭論。元、明以降,朱熹《詩集傳》列為科舉功名,影響頗大,學者又多信朱說,但持懷疑態度的亦復不少,明何楷、清陳啟源、姚際恆、方玉潤等皆有駁議,爭論不休。
  • 從詩經裡走出來的小鎮 坐落在《詩經》發源地 被譽為西安的小京都
    說到《詩經》,這部中國古代詩歌開端,也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我們都能詠誦出其中經典的詩篇來。《詩經》上下跨度約五六百年,由風、雅、頌三部分組成,共收錄311篇經典詩歌,最早的記錄是西周初年,最晚產生的作品為春秋時期。雖然我們能夠詠誦出《詩經》的經典詩歌,但是說到《詩經》的發源地,知道答案的人卻不多。據《詩經·大雅》中記載:「灃水東注,維禹之績。」
  • 文化學者任羿舟父女合作詩集《野渡無人舟自橫》出版
    近日,文化學者任羿舟和女兒任曼熙合作的詩集《野渡無人舟自橫》由國際文化出版公司出版。  該詩集收錄了他們近年來創作的古體詩、詞121首,現代詩17首。主體內容由古風、閒語、雜記三個篇章組成,古風篇五十首,閒語篇二十四首,雜記篇二十三首。
  • 《詩經》這首雲雨詩,聽完讓人不好意思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裡面詳細記錄了古代人民的生活情調。分為「風雅頌」三大類,其中風收錄了周代各地的民歌,也就是膾炙人口的民間小調,講述男女之間的愛情故事。你以為《詩經》中的愛情都是含蓄又哀傷的?那可就錯了,古人開起車來,常人都無法駕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