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唐朝最強「外國人」,官拜三品,連李白王維都為他寫詩

2021-01-07 解憂詩詞

在1000多年前的唐朝,有一個日本人以太學生的身份,考中了進士,官至御史中丞(三品),甚至被封為北海郡開國公。

他在唐朝上流社會混得風生水起,連詩仙李白、詩佛王維都曾和他往來交遊。

他的中文名字叫晁衡,本名阿倍仲麻呂。

公元717,20歲的阿倍仲麻呂作為遣唐留學生來到唐朝洛陽,受到唐玄宗的接見,而後便進入了國子監和眾多王公貴族一起學習,並為自己取了個中文名「晁衡」。

幾年後,晁衡以優異的成績從太學畢業,並參加了當時的科舉考試,一舉中第。

唐朝當時多少讀書人,十年寒窗苦讀,依然名落孫山,而晁衡一介外國人卻能一舉考中進士,足見他的才學,還有這幾年的努力。

在大唐呆了30多年後,晁衡十分想念家鄉,公元753年他向唐玄宗辭行,欲返回日本。

在他歸國前夕,他的好友,唐朝詩壇大佬王維,為他寫了一首詩,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兩人的深厚友誼。

這首詩就是《送秘書晁監還日本國》。

詩歌開頭便是一句反問,劈空而來:那遼闊的大海無邊無際,滄海以東的地方到底是怎樣的呢?

詩歌開頭不說送別地點,也不渲染離別氛圍,而是以一句反問表達了詩人對友人離去的不舍,以及擔憂。

接著兩句一問一答,繼續突出他對友人前途的擔憂。

九州之外哪裡最遠?他不知道,只知道友人要回的地方在萬裡之外,像登天一樣困難。

現在我們覺得日本很近,但是在交通並不發達的古代,是真的道阻且長,所以詩人才會反覆強調「安知滄海東」、「九州何處遠」。

接下來的幾句中,詩人開始想像友人歸途中的情景。

「向國唯看日」這裡的「日」不單指太陽,更是指友人的故國,根據《新唐書東夷傳》記載:「日本使自言國近日所出,以為名。」

而最為後世所稱道的是「鰲身映天黑,魚眼射波紅」這兩句。

王維最擅長的就是景物描寫,但是這裡他沒有實寫海上的景象,而是通過能把天空映黑的巨鰲、眼裡紅光迸射的大魚這兩個意象,勾勒出了一幅詭譎奇幻的畫面。

「黑」、「紅」這兩個凸顯顏色的詞語,使整個畫面變得鮮活,令人有身臨其境之感,詩人的筆力由此可見。

最後四句,畫面又轉到了友人的故鄉,萬裡之外的扶桑。

雖然有感慨兩人此後天各一方,難以通信之意,但是更多的應該是表達了詩人對友人的美好祝福,他希望友人能夠平安回歸故裡。

在這首詩中,詩人不直寫他對友人的不舍和擔憂,而是通過感嘆路途的遙遠、艱辛,委婉地流露出他對友人的一片真情,後來司空圖在《詩品》中評價道:「不著一字,盡得風流。語不涉難,已不堪憂」。

而王維的擔憂也不是沒有道理的,晁衡的船果然在海上遇到了風浪,他的另一個友人李白以為他就此遇難了,還寫了一首《哭晁卿衡》,「日本晁卿辭帝都,徵帆一片繞蓬壺。明月不歸沉碧海,白雲愁色滿蒼梧」。

但其實晁衡躲過了一劫,他漂流到了越南一帶,後來又輾轉回到了長安。

此後他便長留大唐,並且官運亨通,歷經玄宗、肅宗三朝,官至御史中丞。

他應該算是唐朝最強「外國人」,官拜三品,連李白王維都為他寫詩。

註: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的朋友,就點個關注哦。

相關焦點

  • 孟浩然的最後一天:想起李白王維老死不相往來,不由潸然淚下
    歌詠復何為,同心恨別離。世途皆自媚,流俗寡相知。常恐填溝壑,無由振羽儀。窮通若有命,欲向論中推。張子容開元二年(714年)高中進士,當了縣尉,八年後依然是一個沉淪下潦的縣尉,不得升遷。孟浩然安慰他,一個人窮困或者通達,這都是命。大家都是命,半點不由人。如果實在不想幹,就回家種地吧。
  • 唐朝最受重視的詩人,用金錢袋換美酒,他對李白有知遇之恩
    唐朝最受重視的詩人,用金錢袋換美酒,他對李白有知遇之恩從古至今,詩人是文學領域研究最為深刻的人物,因為他們的一生坎坷造就著名詩篇,而現如今學生想要提高文學素養,從小的時候就背誦領悟這些著名詩篇,這些也都成為考察學生語文水平的一大要素。
  • 唐朝的宰相只是三品官員,那一品二品都是什麼官?
    唐朝的宰相只是三品官員,那一品二品都是什麼官?在古代的時候,那些沒有背景靠自己實力當上官的,那簡直就是整個家族的榮耀,如果他足夠幸運的話,能夠當個大官,比如丞相,那這個家族也跟著飛黃騰達了。宰相可以算是朝廷除了皇上最大的官了。
  • 唐朝是個開放的朝代,有許多的外國人在中國當官,你知道有哪幾個
    唐朝是個開放的朝代,有許多的外國人在中國當官。這些外國人經由陸上絲綢之路或海上絲綢之路來到中國,或經商,或留學,或從軍,有的甚至通過參加科舉考試,當上了中國的官。下面,我們來介紹下在唐朝這些有名的外國人。
  • 秦叔寶三品,程咬金從二品,李靖二品,徐茂公為何能官拜一品?
    《新唐書》記載,李世民即位之初,徐茂公就「拜并州都督,治并州十六年,以威肅聞」。如果沒有李治被立為太子的機遇,徐茂公的人生,就可能像秦叔寶一樣,當個正三品官階的十二衛大將軍,在并州了卻一生。李治剛剛被冊封為太子,徐茂公就被召回京城,擔任兵部尚書職務。
  • 詩仙李白 詩佛王維 詩傑王勃 還有詩鬼 詩魔 詩聖 詩骨 詩壇先聖
    詩佛(唐代詩人王維綽號)一般指王維(唐朝詩人、畫家)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著名詩人、畫家,字摩詰,號摩詰居士。王維出身河東王氏,於開元十九年(731年)狀元及第。歷官右拾遺、監察御史、河西節度使判官。唐玄宗天寶年間,王維拜吏部郎中、給事中。安祿山攻陷長安時,王維被迫受偽職。
  • 李白連個正式工作都沒有,卻整天遊山玩水,他哪來的那麼多閒錢?
    可是,唐朝大詩人李白,一輩子只上了兩年班,此後大半生連個正式工作都沒有,可是他卻整天遊山玩水,哪來那麼多閒錢呢?他從十八歲開始遊歷蜀中,二十四歲離開故鄉前往成都、峨眉山,然後沿江順舟東下至渝州。在二十五歲那一年,李白離開蜀地,「仗劍去國,辭親遠遊」,他的一生中遊遍了大江南北,在全國各地都留下了壯麗的詩篇。那麼,李白這一路上的旅途花費又是從哪裡來的呢?畢竟他在唐玄宗那滿打滿算也就幹了兩年的時間,況且唐朝時期寫詩作賦也沒有稿酬收入。
  • 唐朝有多開放?幾千外國人在首都做官 有的還被封王
    阿倍仲麻呂來了,他是日本人,不遠萬裡來到中國,為唐玄宗做秘書,官至左散騎常侍、安南都護。當他晚年回國時,唐玄宗任命他為唐朝駐日本使節;藤原清河來了,他也是日本人,來到中國後樂不思歸,娶了中國女子為妻,終生未回日本,藤原清河在唐朝官拜秘書監,至三品;崔致遠來了,他是新羅人,年輕時來到長安讀書,並參加高考。
  • 最幸福的唐朝詩人,皇帝愛他勝過李白,一生順遂無憂
    對於那些最出名的詩人,都有響亮的稱號。比如李白是「詩仙」、杜甫是「詩聖」、王維是「詩佛」、白居易是「詩王」「詩魔」、李賀是「詩鬼」。 這些稱號,極好地概括了頂尖詩人們的文學特點,辨識度很高。然而,唯有一個人的稱號,卻顯得名不副實,那就是本文要提及的「詩狂」賀知章。
  • 李白寫詩孟浩然,表達什麼意思?結尾兩句含義深刻
    而且孟浩然品行高潔,不只是一個隱士,還有顯赫的詩名,他的山水田園詩和王維已經齊名了。而這時李白還剛出茅廬,沒有名氣,孟浩然的這些成就正是他李白在孜孜以求的。李白寫給孟浩然的詩,最著名的就是那首《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這首詩被選入小學語文課本,恐怕也是歷來贈詩中寫景抒情寫得最好的。
  • 賀知章是他舅舅,王維是他好友,他卻與農人為伍,為漁夫樵父寫詩
    唐朝有一位詩人,非常擅於寫作田園詩,他寫的田園詩作數量在唐朝詩人最多,這位詩人就是儲光羲。《四庫全書》裡稱讚儲光羲的詩歌質樸、古雅,有陶淵明遺風。並說他完全可以和王維、孟浩然並列。在王維的詩裡,詩人始終都像是一個局外人,王詩中對田園生活的豔羨就像是一個貴族看待農民生活,充滿了旁觀者的距離感。
  • 李白與王維的平行宇宙,一生有許多相同的節點,卻從未有交集
    王維利用自己工作之便,沒事兒就到自己的莊園閒住,寄情於山水,寫詩作畫。我們後來學過的很多古詩都來自他的莊園,比如,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 唐朝一宰相被亂刀剁死,天下人拍手叫好,李白為何寫詩讚美他
    唐玄宗在位早期,任用姚崇、宋璟、盧懷慎、蘇頲、韓休、宇文融、張九齡等人品高潔、才能傑出的宰相,唐朝國力蒸蒸日上,內政外交井井有條,創造出「開元之治」這樣的太平盛世。而這些賢才退居二線後,李林甫、楊國忠等一批奸邪之輩先後榮登相位,獨攬大權,在任期間為非作歹,導致唐朝江河日下,國事傾頹,最終出現了「安史之亂」的驚天大禍。
  • 最崇拜李白的唐朝詩人,把自己的名字都改了,還為廬山瀑布寫詩
    至於說到最偉大的詩人李白,擁躉就更多了。他是全民偶像,上至九五至尊,下至販夫走卒,幾乎都為之傾倒著迷。一直到了唐朝末年,還有一位詩人,更是做出了驚人之舉。這位詩人原名叫做什麼,已經無據可考,但他留在史冊中的名字叫做張碧,字太碧。是不是感覺有些熟悉,又有些陌生?
  • 摩詰居士王維,寒門再難出貴子?不妨來看看貴門如何出寒子
    王維在大唐詩歌圈裡算是出身非常好的同學。就像郭德綱說于謙一樣"官宦世家"。祖先為官記錄可以追溯到漢朝,大家可能對古代的門閥制度並不陌生,王維就出身於赫赫有名的太原王氏。王維同學從小就是傳說中"鄰居家的孩子"。曾經機緣巧合有人獲得過破舊的圖,他一眼就看出這是霓裳羽衣曲的第三節,偏偏有人不信,經過驗證果然王維是正確的。
  • 唐朝著名的詩人——王維
    本文章由不開心也許擁抱你原創獨家發布,歡迎眾多讀者前來領略~大家都知道唐朝的詩句是在中國歷史上是比較著名的,大家都說唐詩宋詞,那麼說起唐朝的詩人,大家第一個會想到的李白了,那麼今天我們不是講的李白,而且同樣在唐朝也是比較出名的詩人,那就是王維了。
  • 唐代七言絕句,他排第一,李白只能第二
    是一種唐朝流行起來的中國詩歌體裁,屬於近體詩,有著嚴格的格律要求。唐代詩人王昌齡便以精湛的七言絕句贏得了「七絕聖手」的美譽。終其原因,主要是王昌齡一生唯愛七言絕句,並將他做到了極致。他一生共流傳下來74首七言絕句,而整個盛唐,根據施子愉先生的統計,一共才留下來472首七絕,王昌齡一人獨佔六分之一。同時,王昌齡在盛唐詩人中創作七絕時間最長,詩名早著。
  • 狄仁傑官銜僅是三品——唐朝一品官是虛職,二品官沒人敢當!
    狄仁傑是唐朝時期最具傳奇色彩的政治家,他公正嚴明、斷案如神,同時也是清廉不阿、整肅朝綱的一朝宰相。宰相的職位相當於現代的總理,輔佐皇帝處理國家大事,可身為宰相的狄仁傑官銜卻只是正三品,比起清朝動不動一、二品大員來說,顯得有點小氣。
  • 唐朝詩人王維的真身墓被毀,唯一的衣冠冢在河南方城維麼寺被發現
    唐朝初期,李世民尊崇佛教,號令全國各地興建寺廟、僧院等,唐朝開國功臣尉遲敬德當時被欽定為監修寺廟的欽差大臣,擔負起對全國寺廟重建的事宜,由於「泥茅寺」在當時非常有名,當然也在翻修重建之列,從那時起被御賜為「維摩院」,此後聲名遠播,享譽四野。至於「維摩院」為何又改名為「維摩寺」,這不但是一百多年之後的事了,還不得不提到中國古代文壇上一個非常有名的人物,他就是唐朝的著名詩人王維。
  • 他二十多歲開始寫詩,一首《滁州西澗》我們現在都在學
    唐朝是一個繁榮的,開放的,包容的鼎盛時期。同時詩歌——唐詩這個時候也達到了一個頂峰。唐詩按照時間的跨度可以分為四個時期,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初唐有四傑,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盛唐有王維,孟浩然,李白,杜甫。還有邊塞詩人高適,岑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