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000多年前的唐朝,有一個日本人以太學生的身份,考中了進士,官至御史中丞(三品),甚至被封為北海郡開國公。
他在唐朝上流社會混得風生水起,連詩仙李白、詩佛王維都曾和他往來交遊。
他的中文名字叫晁衡,本名阿倍仲麻呂。
公元717,20歲的阿倍仲麻呂作為遣唐留學生來到唐朝洛陽,受到唐玄宗的接見,而後便進入了國子監和眾多王公貴族一起學習,並為自己取了個中文名「晁衡」。
幾年後,晁衡以優異的成績從太學畢業,並參加了當時的科舉考試,一舉中第。
唐朝當時多少讀書人,十年寒窗苦讀,依然名落孫山,而晁衡一介外國人卻能一舉考中進士,足見他的才學,還有這幾年的努力。
在大唐呆了30多年後,晁衡十分想念家鄉,公元753年他向唐玄宗辭行,欲返回日本。
在他歸國前夕,他的好友,唐朝詩壇大佬王維,為他寫了一首詩,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兩人的深厚友誼。
這首詩就是《送秘書晁監還日本國》。
詩歌開頭便是一句反問,劈空而來:那遼闊的大海無邊無際,滄海以東的地方到底是怎樣的呢?
詩歌開頭不說送別地點,也不渲染離別氛圍,而是以一句反問表達了詩人對友人離去的不舍,以及擔憂。
接著兩句一問一答,繼續突出他對友人前途的擔憂。
九州之外哪裡最遠?他不知道,只知道友人要回的地方在萬裡之外,像登天一樣困難。
現在我們覺得日本很近,但是在交通並不發達的古代,是真的道阻且長,所以詩人才會反覆強調「安知滄海東」、「九州何處遠」。
接下來的幾句中,詩人開始想像友人歸途中的情景。
「向國唯看日」這裡的「日」不單指太陽,更是指友人的故國,根據《新唐書東夷傳》記載:「日本使自言國近日所出,以為名。」
而最為後世所稱道的是「鰲身映天黑,魚眼射波紅」這兩句。
王維最擅長的就是景物描寫,但是這裡他沒有實寫海上的景象,而是通過能把天空映黑的巨鰲、眼裡紅光迸射的大魚這兩個意象,勾勒出了一幅詭譎奇幻的畫面。
「黑」、「紅」這兩個凸顯顏色的詞語,使整個畫面變得鮮活,令人有身臨其境之感,詩人的筆力由此可見。
最後四句,畫面又轉到了友人的故鄉,萬裡之外的扶桑。
雖然有感慨兩人此後天各一方,難以通信之意,但是更多的應該是表達了詩人對友人的美好祝福,他希望友人能夠平安回歸故裡。
在這首詩中,詩人不直寫他對友人的不舍和擔憂,而是通過感嘆路途的遙遠、艱辛,委婉地流露出他對友人的一片真情,後來司空圖在《詩品》中評價道:「不著一字,盡得風流。語不涉難,已不堪憂」。
而王維的擔憂也不是沒有道理的,晁衡的船果然在海上遇到了風浪,他的另一個友人李白以為他就此遇難了,還寫了一首《哭晁卿衡》,「日本晁卿辭帝都,徵帆一片繞蓬壺。明月不歸沉碧海,白雲愁色滿蒼梧」。
但其實晁衡躲過了一劫,他漂流到了越南一帶,後來又輾轉回到了長安。
此後他便長留大唐,並且官運亨通,歷經玄宗、肅宗三朝,官至御史中丞。
他應該算是唐朝最強「外國人」,官拜三品,連李白王維都為他寫詩。
註: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的朋友,就點個關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