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川劇團學員黃筱雅獲得「小梅花」稱號

2020-12-15 瀟湘晨報

中國劇協2020年11月12日公布第二十四屆「中國少兒戲曲小梅花薈萃」地方戲終審結果,全國113名少兒獲得地方戲組「小梅花」稱號。其中,由四川藝術職業學院為內江市川劇團定向委培的2018級學員黃筱雅(13歲)獲此殊榮,在全國排名第四,被評為「小梅花」中的「金花」。此次四川僅四名學員獲「小梅花」稱號,其中兩名「金花」,兩名「銀花」。 黃筱雅平時學習刻苦認真,是一個品學兼優的學員。她此次的參賽劇目為川劇高腔《歸舟》,是大幕川劇《杜十娘》中的高潮戲「怒沉百寶箱」的片段,也是傳統川劇經典劇目中的經典片段,是旦角的唱功戲,在行腔審韻方面具有較大的難度。黃筱雅能夠獲「小梅花」稱號,除了本人在老師的指導下刻苦訓練之外,也反映出我團招收的川劇學員整體素質較高,今後加強培訓學習,在學員中還有可能培養出更多的人才。

【來源: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中國戲曲「小梅花」迎來四川造 劉德華小師弟上演川劇變臉
    而在今天,當這具有厚重歷史的詩句,用川劇緩緩唱出,又會是怎樣一番景象呢?也許今年在「中國少兒戲曲小梅花薈萃」中,就能知道答案。王懿梵喜愛戲曲的人都知道,「梅花獎」是中國戲曲表演藝術最高獎。那麼戲曲界「小梅花」——中國少兒戲曲小梅花薈萃,則是中國少兒戲曲最高舞臺,該活動自1997年起每年舉辦一屆,對象為14周歲以下的少年兒童。
  • 兩百餘年流淌的鄉音 川劇「川北河」生生不息
    川劇「川北河」經典劇目《雙青天》劇照。小檔案川劇「川北河」流派川劇是中國戲曲寶庫中一顆光彩照人的明珠,由於各種聲腔流行地區和藝人師承關係,川劇逐漸形成了一些流派。說起川劇,市川劇團副團長趙謙侃侃而談,「川劇從明朝末年到清朝中葉,先後由外省的戲班傳入四川,並形成了高腔、崑腔、胡琴、燈戲、彈戲等5種聲腔。」「而『川北河』和川劇其它3條『河道』相比,以演唱彈戲見長,並呈現出了藝人多、班社多、劇目多的特點。」
  • 傳承川劇創新成果 第四屆川劇節將在成都舉辦
    菊壇秋色濃——新創劇目匯演藝術節遴選了14臺近年來新創川劇劇目進行匯演,其中四川10臺、重慶2臺、院校2臺。既有獲得國家藝術基金資助的大型項目,也有文化部藝術司2017年度劇本扶持工程「整理改編劇目」項目,也不乏登陸北京梅蘭芳大劇院等戲曲殿堂的基層院團佳作。川劇節臨近,幾乎全國的川劇藝術大家們都忙碌起來,共襄盛世。
  • 挑戰經典川劇!《金子》「別樣版」在重慶川劇院上演
    重慶網絡廣播電視臺記者 陳堯為傳承經典,培養新人,「川劇《金子》青年表演人才培養」成功獲得了國家藝術基金2017年度藝術人才培養資助項目。20名學員們經過120天的集中培訓後,挑戰經典,7月29日、30日下午,在重慶市川劇院進行匯報演出。
  • 「老戲骨」搭檔「小戲精」 江津百餘名川劇愛好者共享戲曲盛宴
    《放學路上》。見習記者 許京夢 攝據了解,2018年,江津區川劇愛好者協會圍繞「川劇美品之鄉」的文化品牌,開展送戲進校園、鎮街、鄉村、社區樓院和志願者教學工作,豐富了群眾文化生活。協會每周風雨無阻到東城小學、麻柳小學義務教授川劇,全年教學時長共計216學時。並且為兩所學校排演的川劇《梨園薈萃春滿園》、《川劇聯唱》,分別獲得重慶市首屆「小梅花獎」比賽「最佳展演節目獎」和小學組集體一等獎、二等獎。
  • 八旬老人聯袂川劇「梅花」致敬抗疫一線人
    原標題:八旬老人聯袂川劇「梅花」致敬抗疫一線人 「我不知道你是誰,卻知道你為了誰,我知道你現在很累,我只盼你早唱凱歌把家回!」前段時間,由82歲著名川劇作曲家李天鑫老人創作的川腔歌曲《我知道你為了誰》,感動了不少網友和川劇人。
  • 「牛皮癬」配電箱變身網紅 白市驛鎮的川劇塗鴉火啦
    原來是配電箱上彩繪了精緻的川劇元素,吸引了不少路人,成網紅打卡地。兩位女孩專門來打卡配電箱上的川劇彩繪有梅花、彩旗、臉譜、旦角、丑角等元素,色彩濃烈明豔,讓整條街都增添了美感和歷史厚重感。黃金社區志願者李發瓊長期在這周邊清理垃圾、引導行人過馬路,十分熟悉周邊的環境。
  • 酷暑下的重慶川劇院 《金子》傳承大戲正上演
    雲散雨收驕陽依舊,雖有紅牆綠瓦翠竹掩映,午後一點的重慶市川劇院裡,記者依然感到悶熱無比。這個炎夏,卻有一群人每天冒高溫趕來川劇院劇場排練,他們正是川劇《金子》青年表演人才培養班的老師和學員。26日,培養項目開放了首次探班。沈鐵梅(右一)給「金子」們說戲。
  • 輝煌·滄桑·燦爛——紀念四川省川劇院成立六十周年
    使得這個在黨的領導和關懷下,在川劇前輩的辛勤培養下成長起來的新型劇院得到了迅速發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川劇事業再度迎來陽光明媚的春天。尤其是1978年1月31日,鄧小平同志出訪緬甸、尼泊爾前,在成都金牛壩小禮堂觀看三場川劇演出,並作了重要指示,禁錮十年的傳統戲曲得到第二次解放。在這期間,川劇率先恢復上演了大批傳統劇目,全國的其他劇種也隨後上演了傳統戲。
  • 唱了上百年,重慶白市驛川劇院今日正式開館,迎來首場演出
    上世紀60年代的白市驛也時常有外地的大劇團前來演出,場場爆滿,直到文革期間,這一藝術形式才漸漸枯萎。改革開放後,川劇發展迎來了復甦。劉永正說,1979年,當時鎮上的川劇老藝人集資83元買了一套打擊樂器,開始組建「玩友組織」,在紅白喜事上表演川劇。不久後就開始招收學員,隨後成立「白市驛青年農民川劇團」。
  • 「川劇進校園」界市中心校學生近距離感受川劇魅力
    3月30日,隆昌市川劇團走進界市鎮中心小學開展「川劇進校園」巡演活動。活動中,川劇演員們向同學們展示了折子戲、戲曲聯唱、變臉等川劇節目精粹,不僅讓同學們領略到了川劇裝扮的絢麗、唱腔的優美,也讓他們感受到川劇在唱、念、做、打上的獨特風格。
  • 川劇少年班畢業匯報 經典折子戲輪番上演收穫掌聲
    《桂英打雁》、《東窗修本》、《殺惜》、《夜奔》、《雙下山》、《摘紅梅》、《白鱔觀景》、《八大錘》、《貴妃醉酒》等經典折子戲片段,在小演員們的認真演繹下,獲得了全場觀眾們的陣陣掌聲。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演出,由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王玉梅,和國家二級演員熊劍主持,成都市川劇研究院黨總支書記、副院長蔡少波致辭。
  • 「楊玉環」摘得重慶戲曲「小梅花」 七歲的她有個中戲夢
    在剛剛揭曉的首屆重慶市中小學戲曲小梅花展演評選中,何丹璐與另外四名小朋友被授予小梅花「金花獎」,她是本次展演活動年紀最小的一位。何丹璐。「海島冰輪初轉騰,見玉免,玉兔又早東升。」何丹璐獲獎的劇目正是京劇梅派經典《貴妃醉酒》。
  • 四川省第五屆青年川劇演員比賽落幕 劇評人樊明君:收穫一場歡喜 種...
    2020年9月20日至22日,三天六場比賽,十一個參賽院團,五十二名青年演員激烈競技,秋分時節,四川省第五屆青年川劇演員比賽在樂山大佛劇院收穫滿場歡喜。 樂山文化發展研究中心川劇藝術研究院、四川省川劇院、成都市川劇藝術研究院、自貢市川劇藝術中心、南充市川劇團、巴中市巴州區川劇藝術保護傳承中心、瀘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習所、廣元市文化藝術研究院、宜賓市酒都藝術研究院、遂寧市川劇團、內江市川劇團,十一個院團,五十個傳統經典折戲及片段輪番上場,競技炫藝。
  • 第四屆川劇節11月1日在蓉開幕 九大活動掀川劇熱潮
    據悉,本屆川劇節開、閉幕式將由四川省川劇院、重慶市川劇院分別呈現革命題材川劇《金沙江畔》和《江姐》。《江姐》劇照(四川省文化廳供圖)  川劇《江姐》中,勇於藝術創新,著名川劇藝術家、「三度梅」沈鐵梅和她的團隊從劇中人物唱腔、劇情、舞美、燈光,全方面進行了川劇的藝術革新。
  • 演出場地四處輾轉 重慶主城唯一民間川劇團何去何從
    二十多年來,這家川劇團雖然歷經坎坷,仍然一直在磁器口周邊堅持演出,傳承和發揚著川劇藝術。可最近因為演出場地的問題,這家民間川劇團,再次走到了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 因為緊鄰嘉陵江,川劇團在前段時間遭遇洪水,演出大廳裡只剩下了空蕩蕩的一片。團長龍女士說,他們川劇團成立於1995年,當時叫磁器口川劇團,最早在磁器口正街寶善宮演出,後來搬到聚森茂、橋頭觀音附近演出過。
  • 《王者榮耀》50強100強稱號怎麼獲得 榮耀戰區稱號獲得方法一覽
    王者榮耀手遊中,玩家在排位賽以及巔峰賽中將英雄的榮耀戰力分數打到當前定位的榮耀戰區排行榜前50名即可獲得50強榮耀稱號。在排位賽以及巔峰賽中將英雄的榮耀戰力分數打到當前... 王者50強100強怎麼獲得?
  • 民營川劇院團之痛:老戲迷打電話:「你們為啥不演了?」
    而民營川劇院團,肩負著基層文化陣地守望者、群眾文化播種者、川劇傳承創新者等角色,目前成渝兩地分布著近百個民營川劇院團,四川佔其中一半多,不少活躍在如今川劇舞臺上的「腕兒」也與民營院團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先生存,再發展。」「情懷歸情懷,回家也還要吃飯、吃麵包。」
  • 00後演川劇:有板有眼的萌樣
    近幾年,隨著川劇進校園,成都不少中小學也培育出不少小「戲骨」——雛鷹戲劇社六一展演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吳夢琳)不久前,一部平均年齡10歲的小演員們演出的短劇《紅樓夢之劉姥姥進大觀園》在網上播出,引發網友關注,小「戲骨」們精湛的演技,讓觀眾們倍感欣喜。
  • 大力推動川劇和曲藝振興發展
    本報訊(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林凌 鍾振宇)近日,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甘霖在省川劇院和南充市調研川劇振興和文藝院團發展工作時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和省委十一屆八次全會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