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朱元璋輕易收復燕雲十六州,兩宋三百年卻不行?難度有多大

2020-12-24 大國文社

燕雲16州易守難攻,遊牧民族佔有他,就會保持對中原戰略優勢。只要內部不是很衰敗幾乎就打不下來,佔有他的政權強盛時根本打不下來,只有等他衰敗才有機會,奈何遼滅亡,大金強盛,大金衰敗了,蒙古強盛起來了,所以,只能等蒙古衰敗了才有機會收復,幸好蒙古之後佔時沒有其他遊牧民族取代蒙古的位置,所以蒙古跑了,這塊地自然沒人跟漢人掙了

明朝和宋朝的治國理念不一樣。

宋朝是以文治武,所以文化燦爛,商業盛行。但明朝是從元朝手裡奪取的政權,蒙古騎兵是能打到土耳其,能徵服歐亞大陸的軍隊。所以明朝直到滅亡,它的關寧鐵騎、戚家軍、秦軍……許多部隊都是當時戰力最強的。同時我也認為明朝是最有民族氣節的朝代之一。

宋朝有很多次機會能夠收回燕雲十六州,比如嶽家軍的北伐,都打到朱仙鎮了,離燕雲十六州近在眼前,偏偏趙構卻想著如果把金人打敗迎回二帝以後他的皇位問題,從這一點就能看出宋朝皇帝對待燕雲十六州在態度上就不行,反觀朱元璋建立明朝就是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這八個字作為建國之本的,在態度上就比宋朝強,另外同樣是不是皇帝被俘,明朝怎麼做的?另立皇帝,繼續跟也先死磕,態度上就決定了明和宋的區別。

同是開國皇帝,趙匡胤早死,朱元璋高壽,趙匡胤剛收拾完亂局,哪有精力北上收復山河。再者,收復北境雖於社稷有功,卻與享樂無益。當年趙普也是為趙匡胤定下先北後南和先南後北兩條計策,可惜趙匡胤慫了,打了南方就貪圖享樂去了,還搞個杯酒釋兵權,自己安居享樂去了。

明朝就是國運不佳,不然可以打破三百年定律,內憂外患無人援助。天災人禍,一片苦心,卻被後世詆毀。每每想到,不免心中悲涼。還有那麼多忠臣,還有不願放棄的皇帝,可惜後世被幾本馬列教導封建制度不好就罵一遍,被幾本滿人修的官史誤導又罵一遍,拿今天的各種後見之明再罵一遍。作為一個十七世紀的剛處於思想萌芽階段的王朝,接連遇上,夏有旱災冬有冰災北有滿金南有倭寇紅毛,內有農民起義,這就是鐵打的國庫也扛不住幾年啊。

至少明朝沒有說攘外先安內,至少沒有末代皇帝沉迷酒色。明已經撐到了極限,崇禎已經盡力了,你不能指望東林黨立馬捐錢抗滿,你不能指望袁崇煥毛文龍直搗黃龍。因為那是在十七世紀,三百年和平帶來人口暴漲。而糧產跟不上,天災無法對抗,鼠疫順勢爆發。人是有極限的,有時候並不是優勝劣汰,有時候只是命運作弄。而我欣賞的,正是在這種時刻,仍然堅持和命運抗爭的崇禎和那些為末代王朝拼死沙場的忠臣們。不許你們污衊中華民族的骨氣!

有人說南宋厲害,抵抗了幾百年,我只想說,你還是去打開當時的地圖,北宋時期北方契丹,東北女真,西南大理。西北西夏,蒙古當時還是個部落。北宋初,沒有南下把大理統一,北邊沒有把燕雲奪回。西北沒有打,沒有一個戰略緩衝,西夏只要動一動就到你邊境,北邊一樣。這就是宋的皇帝沒有軍事戰略。當時宋國力強缺沒有滅掉任何一個敵人。南,北,東北,西北任何一個只要發動戰爭,宋就求和或者談判。

隨著期間過去,敵人不停的擴大強大宋國防還是老樣子。蒙古統一北方西徵北討,越來越強大,傻子都看的出來野心大,宋確不在意,結果,被金先滅了,皇家被侮辱。貧民被掠殺,南宋,蒙古給金稱臣。蒙古一時服軟。宋繼續過著內鬥,送錢買和平,收國內稅給外族送。有人還自豪經濟第一,拿自己的錢把別人養肥了,能苟活幾百年那是因為北邊有金擋著,西邊有西夏,雖然金可恨,參考諸葛亮的戰略,金西夏不可滅,才能抱住南宋小朝廷。

可惜趙家沒有懂軍事的皇帝,與虎謀皮。和蒙古聯手滅了金,這樣好蒙古更厲害了。自己把自己的屏障捅破了。最後什麼結果不用說了,蒙古南下軍民君臣跳海,漢人被屠殺。這就是那些沒遠見的人嚮往的宋。吹宋,寧可做一個讓敵人畏懼的猛虎,不做待殺之肥羊。古人最講血氣尊嚴。漢人血氣就是被趙家磨滅了。為了自己,皇帝夢,安於現狀不思進取。只會忍讓送錢。柴榮估計恨死趙家了。

和平尊嚴是打出來的,不是花錢買出來的。宋能讓人回味的就是那些文人藝術。還不如清朝末年,最起碼清朝最後時候還知道把新疆收回來。宋跑跑,跑到南邊了,再次被滅沒地方跑了吧,軟骨頭。

而且趙匡胤和柴榮沒法比,柴榮有帝王戰略只是天妒英才。趙匡胤只是將才,他沒有帝王的心胸遠見與戰略,全國沒有平定就杯酒釋兵權太小人啦。國策定為重文輕武,並對武將進行打壓,太沒有心胸容不下人,又如何心懷天下呢?宋三百年國土最小兵力最差被外敵壓住打一直到亡,太悲催。柴榮可以輕鬆收回燕雲,可惜那麼年輕就死了。趙匡胤雖杯酒釋兵權,但其統帥能力也能完成北伐,結果來了個斧光燭影。

最後來了個名不正言不順的趙光義,廢物一個,兩次北伐敗光了所有家底,可恨啊如果柴榮不死,可能就收回來了。柴榮已經收回了10個,可惜得病死了,趙匡胤為了爭帝又耽誤了幾年,使得契丹恢復元氣又拿回了那10個州,並吸取前期敗給柴榮的教訓,以後再想奪回就困難了。到了南宋,嶽飛如果不被宋高宗調回被殺的話,也可能收回來了。所以宋朝收不回來的最大原因就是不窩裡鬥。

相關焦點

  • 同樣是開國之初,為何明朝一年收復燕雲十六州,兩宋三百年都不行
    燕雲十六州也就是現在北京、天津全境和河北北部與山西北部,一直是中原王朝的戰略要地,它是南方的屏障,如果沒有它,北方少數民族的鐵蹄將輕而易舉踏入中原,影響到中原政權的穩定與安全。自從公元938年,後晉的石敬瑭把它割給了契丹之後,很多中原的王朝費盡周折想把它收回來,但都無功而返。直到1368年,朱元璋手下大將徐達、常遇春佔領了大都,重新把丟失400多年的燕雲十六州收回來了。
  • 燕雲十六州在哪?有多重要?以至於北宋一直想要收復這個地方
    燕雲十六州自古以來中原政權與草原民族戰爭的場地,也是漢民族北方包括長城左內的邊塞地區。北方草原民族佔領這個區域等於打開了中原王朝的北大門,他們的騎兵鐵騎一路無阻到達黃河北岸,所以失去燕雲十六州北宋一直視為隱患才不悔餘力的奪回要回燕雲十六州。
  • 同樣是開國精銳之師,為何明朝能收復燕雲十六州,宋朝不能
    不過,進行這樣的歷史比較是沒有意義的,有一句俗話叫做「張飛打嶽飛,打得滿天飛」,這句俗話就是在批評這種歷史比較。開國初期,宋朝沒能收復燕雲十六州,而明朝收復了,歷史原因是很複雜的,是由各種因素構成的。就是說,明朝初年的時候,燕雲十六州,是在蒙古人手裡。蒙古元朝已經被元末的農民起義者打得沒脾氣了,一股腦兒往北跑。朱元璋是乘勝追擊,是「宜將剩勇追窮寇」,元朝統治者根本就抵擋不住,更別說守住燕雲十六州了。宋朝初年,宋太祖、宋太宗統一中國的時候,還只敢把五代、十國的地盤作為統一的對象,還沒敢想要把契丹遼國也一併給滅了。
  • 燕雲十六州是誰收復的 燕雲十六州具體是指哪十六州?
    燕雲十六州是誰收復的 燕雲十六州具體是指哪十六州?時間:2017-05-16 12:58   來源:川北在線整理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燕雲十六州是誰收復的 燕雲十六州具體是指哪十六州?
  • 燕雲十六州
    中國後晉的開國皇帝石敬瑭(原為後唐河東節度使)於936年反唐自立,向契丹求援。契丹扶植其建立後晉,契丹首領-耶律德光與石敬瑭結為父子。天福三年(938年),石敬瑭按照契丹的要求把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往後中原數個朝代都沒能將燕雲十六州完全收復,割讓燕雲十六州,致使中原政權感受強大的威嚇,持續長達近二百年。
  • 北宋統治者為何念念不忘收復燕雲十六州?
    燕雲十六州又稱「幽薊十六州」, 包括燕(幽)、薊、瀛、莫、涿、檀、順、雲、儒、媯、武、新、蔚、應、寰、朔,共十六州。幽、薊、瀛、莫、涿、檀、順七州位於太行山北支的東南方,其餘的雲、儒、媯、武、新、蔚、應、寰、朔九州在太行山的西北。
  • 宋朝錯失四次收復燕雲十六州的機會
    燕雲十六州又稱幽雲十六州是宋朝時期所有漢人心中的痛,一直有收復燕雲十六州的能人異士,民間也多為之莞爾,可以說誰要是收復了燕雲十六州誰就是當時的民族英雄。其實宋朝有四次絕佳的機會收復燕雲十六州,但都一一錯過,沒錯就是錯過了。
  • 北宋為何一直要收回燕雲十六州?
    本來燕雲十六州一直是中原王朝的統治區域,但是在唐亡後天下大亂,後晉開國皇帝石敬瑭以燕雲十六州為代價求助契丹幫其稱帝,從此燕雲十六州脫離中原王朝的統治,直到明太祖朱元璋統一天下後才重新回歸漢人的江山。也正是因為燕雲十六州戰略意義重大,才讓北宋受威脅一百多年,北宋也一直想收回這十六州,也在北宋末年聯合金國滅亡遼國後獲得了這夢寐以求的土地,可惜沒多久自己也被金國滅了。
  • 什麼是「燕雲十六州」?
    燕雲十六州,古代地理名詞,指中國北方以幽州(今北京)和雲州(今山西大同)為中心的十六個州,即今北京、天津北部(海河以北),以及河北北部(張家口、承德、唐山、秦皇島)、山西北部地區(雁北地區,大同及朔州)。
  • 燕雲十六州分別對應現在的哪些地方?中原王朝為何因此糾結數百年
    那麼燕雲十六州究竟是哪十六個州?又分別對應現在的哪些地方呢?那麼燕雲十六州對中原王朝究竟有多重要呢?首先,他是抵禦北方遊牧民族南下的重要軍事屏障。燕雲十六州的北部是燕山山脈和太行山山脈,這兩座山脈猶如相連的兩座城牆,形成了一道天然的軍事防線;燕雲十六州的中部,是奔流不息的桑乾河和拒馬河,這兩條河流均屬大型水系。險峻的山川、奔騰的大河加上綿延不絕的長城,遊牧民族的騎兵要想由此南下進攻中原王朝,其難度可想而知。
  • 燕雲十六州:北宋王朝的遺憾之地,何以看盡華夏千年興亡?
    燕雲十六州一直以來是我國一個重要的軍事地區。自五代十國以後,有四百餘年落入北方少數民族之手。成了兩宋朝整個的遺憾。很多人說北宋武力不振,積貧積弱。經常被少數民族吊打。那這全部都是宋朝自己的責任嗎?只是因為它重文抑武的國策嗎?不惟如此,燕雲十六州的丟失也是一個繞不過去的因素。
  • 「燕雲十六州」無法收復,宋太祖和宋太宗誰的責任更大
    公元939年,為了換取遼國對自己的支持,後晉皇帝石敬瑭割讓幽雲十六州(即 燕雲十六州)給契丹。石敬瑭此舉讓自己背上了千古罵名,也給後面的中原王朝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為了從遼軍手中收復幽雲十六州,柴榮、趙匡胤和趙光義三代帝王做出了很多的努力。
  • 古代燕雲十六州指的哪裡你知道嗎?
    在古代燕雲十六州是兵家必爭之地,也是一個國家必須重兵把守的地段。在影視劇裡面,燕雲十六州也是反覆強調,那麼燕雲十六州是指哪些地方呢?
  • 燕雲十六州有多重要?宋為什麼一定要收復它此地與今天的關係是?
    燕雲十六周到底是何所在?位置在哪裡?一、燕雲十六周位置:通過看目前正熱播的電視劇《燕雲臺》不少人可能對幽雲十六州就有所了解了,該劇裡在時間與人物上有許多正是講的五代、北宋與遼的故事。燕雲十六周自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就屬於華夏民族。
  • 宋朝發動三次戰爭想要收復的燕雲十六州,實際意義上從未屬於宋朝
    燕雲十六州,又叫幽雲十六州,指中國北方,以幽州和雲州為中心的十六個州。我們都知道,五代十國之後,幽雲十六州便掌握在契丹人手裡為了收復燕雲十六州,宋朝一共發動了三次戰爭,但始終未能如願北宋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大宋朝廷發起了第一次收復燕雲十六州的戰爭。
  • 失去燕雲十六州,於北宋而言意味著什麼?
    但看明年二三月,滿城不見主人翁……"宋徽宗宣和初年,這首女真曲調的"新番嘌唱",在燕地傳唱開來。而這曲子唱的,正是燕山一帶的百姓們對契丹殘暴統治的詛咒和對收復燕雲十六州的期盼。而對於北宋而言,失去燕雲十六州,"得到"的不僅是當地的百姓怨聲連天,還有不少其他的損失。
  • 《燕雲十六州》宋遼爭奪的始末,遼國需要,大宋更加需要
    宋太祖趙匡胤在建立宋朝之後,無論是為了自身安全的考慮,還是必須維護中原王朝的尊嚴,都會採取措施收復燕雲十六州,遼國佔據了燕雲十六州之後,燕雲十六州就成為遼國的保護屏障,有效地阻礙了宋王朝對遼的進攻,而且燕雲地區經濟發達,物產豐富,成為遼國物資的要產地,這也就是遼國能興盛200餘年的原因。
  • 從燕雲十六州到三八線、上甘嶺
    這一切,還得從燕雲十六州說起。燕雲十六州,又稱幽雲十六州。在哪個地方呢?古書記載, 燕雲十六州指的是「幽州、薊州、瀛州、莫州、涿州、檀州、順州、新州、媯州、儒州、武州、雲州、應州、寰州、朔州、蔚州」。這十六州在今天大概就是指北京、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內蒙古南部一帶。
  • 誰是收回燕雲十六州的第一位王者?你恐怕想不到
    燕雲十六州,指的是今天河北北部,山西北部,以及京津地區這一大片地方。這裡和長城結為一體,自古是中原王朝抵禦蠻族入侵的關鑰之地。契丹武士石敬瑭出賣中原利益也沒能維持他的王朝多久,十幾年後後晉被契丹滅亡。後續的中原王朝,對燕雲十六州的喪失,痛心疾首,無論誰成了中原之主,都一心要收復燕雲。
  • 看懂「燕雲十六州」,就會明白為何失去它是漢人的400年之痛
    契丹在獲得這一地區後,隨之而來的是大量居住在燕雲十六州的漢人給契丹王朝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帶來了改變,農業經濟遂取代遊牧經濟一躍成為契丹的主要經濟方式。而後,燕雲地區成為了契丹的農業經濟中心,也是主要的賦稅來源地。僅燕京析津府一地「兵戎冠天下之雄,與賦當城中之半」《遼代石刻文編》這段引文表明了燕雲十六州在契丹王朝的財政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