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總共建造了上百艘航空母艦,不過其中大部分都是護航航母,真正的艦隊航母或大型航母數量其實不多。在當時,美國為了解決本國運輸船隻在海上遭到對手襲擊這一問題,組建了大量護航艦隊,這些艦隊活躍在包括太平洋戰場在內的多個海上戰區,減少了美國及其盟友的運輸艦隊傷亡。畢竟在大部分時候,一兩艘潛艇的襲擊對於擁有護航艦艇的船隊其實並不危險,在發現潛艇後,驅逐艦隻需要對其進行騷擾便能讓貨船逃出生天,攜帶了魚雷或者大當量航空炸彈的戰機對運輸船的威脅反而更加嚴重。正是因此,一般的護航航母大多全部攜帶戰鬥機,用於驅逐轟炸機,一艘滿載戰鬥機的護航航母可以驅逐數十架來犯敵機,而在裝備雷達系統後,軸心國的戰機基本上很難接近護航艦隊了。
此外,也有不少護航航母和驅逐艦被單獨編制為火力支援艦隊,用於支持陸戰隊在太平洋地區的登陸作戰行動,畢竟在執行支援行動的時候,戰鬥機搭載的小當量炸彈也能輕鬆的摧毀對手岸上目標,至於混凝土掩體,那麼一般是交給戰列艦或者重巡洋艦上搭載的主炮來解決。在大名鼎鼎的雷伊泰灣海戰中,六艘卡薩布蘭卡級護航航母組成的支援艦隊甚至直接與日本海軍的機動艦隊相遇,在付出不少損失後,逼迫機動艦隊撤退,成功的保護了自己身後的登陸場。如果放任日本海軍的機動艦隊轟炸登陸場,那麼岸上的陸戰隊可能會在一個小時內被對手全部殲滅。
整場二戰中,美國通過各種方式改裝或建造了上百艘護航航母,這使得不少人認為護航航母其實就是簡單的貨船加上直通甲板。但實際上,直接把貨船改裝成護航航母是不太可能的。其實,與艦隊航母相比,這些護航航母的防禦能力其實也並不算太差,只是相應的降低了噸位,同時閹割了航母使用的動力系統,以美國卡薩布蘭卡級為例,如果是按照主力航母建造,那麼至少要安裝重巡洋艦級別的動力系統,這才能在海戰中飆出30節左右的高速,而卡薩布蘭卡級只裝備了民用級別的動力系統,在海戰中拼了老命也跑不出20節,更別說在大戰中跟上海軍艦隊了,在二戰期間,各國航母在遭受襲擊後都會全速航行,以避免被對手擊中。此外,這些戰艦在適航性方面也遠超一般的貨船,基本上和一般戰艦沒有多大差別。
大部分護航航母其實就是按照軍用戰艦的規格建造,但是因為航速問題而被劃分成為輔助艦艇至於所謂大型貨船鏟掉上層建築再鋪設甲板便等於護航航母,這點完全是無稽之談。畢竟到了戰爭後期,美國海軍甚至計劃讓護航航母參與到艦隊決戰中,或者幫助航母艦隊引誘對手,但是最後因為日本海軍手中已經沒有多少大型戰艦敢於出海作戰,最終這一計劃才作罷。
不得不說,如果沒有數量龐大的護航航母,那麼美國海軍陸戰隊在太平洋的奪島作戰中將會面對更多的困難,畢竟特混艦隊不可能為了一場登島作戰就要在某一片海域巡航幾個月時間,如果真這樣做了那麼便是對資源的一種浪費,財大氣粗的美國海軍也不可能把自己的艦隊浪費在登陸作戰中,更何況在執行對地支援的時候,艦隊是無比脆弱的,可能會被對手偷襲。(航空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