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閩菜,大家腦子裡
會蹦出怎樣的關鍵詞?
蝦油味、佛跳牆、荔枝肉、魚丸、肉燕
……
8日上午
福州市人大常委會舉行
《福州市閩菜技藝文化保護規定》
頒布實施新聞發布會
為保護某一菜系技藝文化而專門立法
這在全國尚屬首例!
8日上午,市人大常委會舉行《福州市閩菜技藝文化保護規定》(以下簡稱《規定》)頒布實施新聞發布會,《規定》將於明年2月1日起施行。《規定》對閩菜技藝文化概念作了開創性的界定,並就技藝文化調查工作、技藝保護名錄製度、代表性傳承人和工作室、技藝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等作了明確規定,做到保護與發展並重,傳承與創新相結合,將為提升閩菜技藝文化,滿足人民群眾幸福生活提供有力保障。
閩菜是中國八大菜系之一,在中原漢族文化和本土閩越族文化的交流融合中逐漸形成,同時在與海外長期交流中博採眾長,廣泛吸納異域的飲食文化元素,從而成為具有開放特徵的獨特菜系。代表閩菜風味的福州菜,不僅在閩臺地區流行,在世界各地唐人街也隨處可見,「佛跳牆」「雞湯氽海蚌」等招牌菜曾作為閩菜代表入選國宴。
▲位於地鐵1號線東街口站4號出入口的閩菜博物館
然而近年來,因缺少對閩菜的有效保護,一些福州餐飲老字號因拆遷等原因銷聲匿跡;傳統閩菜企業在就餐環境、服務水準、運營模式等方面與新興餐飲企業存在一定差距,閩菜技藝發展不盡如人意等問題日益凸顯。此次,市人大常委會頒布實施《福州市閩菜技藝文化保護規定》,可以說是正當其時。
市政府表示,接下來要進一步講好「閩菜故事」,編好「閩菜菜譜」。
要把祖祖輩輩傳下來的閩菜烹飪配方等技藝保存下來,把閩菜故事歷史傳承記錄下來,積極通過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等措施加強對福州傳統飲食智慧財產權的保護;要高度重視閩菜人才的挖掘和閩菜技藝的保護,設立「閩菜大師」工作室,培養閩菜技藝傳承人;要實施傳統特色餐飲業品牌戰略,重點打造若干福州特色餐飲品牌,發揮示範引領作用,培育福州美食新名片;要打造特色文化美食街、美食城,推動更多福州名小吃發展壯大,並推動本土特色餐飲融入文化旅遊產業,提升閩菜宣傳影響力,使其成為閩都旅遊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共同推動古老的閩菜煥發全新生機與活力。佛跳牆為啥總是小壇裝?
荔枝肉為啥要叫荔枝肉?
就讓烏山君來告訴你答案吧~
鬱達夫的《飲食男女在福州》一文中,開頭便是:「福州的食品,向來就很為外省人所賞識;前十餘年在北平,說起私家的廚子,我們總同聲一致的贊成劉崧生先生和林宗孟先生家裡的蔬菜的可口。當時宣武門外的忠信堂正在流行,而這忠信堂的主人,就系舊日劉家的廚子,曾經做過清室的御廚房的。」可見,民國時期,閩菜可謂譽滿京都。
清鮮淡雅,醇和雋永
傳統佛跳牆的主料達二十餘種,而且原料高檔,有鮑魚、刺參、乾貝、蹄筋等,所用輔料也有十幾種,製作時間需要幾十小時之久,堪稱閩菜之王。所以提起閩菜,必須得有佛跳牆啊!
這種昂貴的菜,用的食材越好,味道就越好,曾經,在國宴中,「極品佛跳牆」堪稱頭牌名菜,很多國家領導人都喜歡。當國家領導人宴請外國領導人時,若按照傳統做法,整壇上席,從禮儀、格調上來說都與國宴招侍不符,所以20世紀80年代中,將佛跳牆分成小壇上席,由此,現在很多酒樓製售的小壇佛跳牆,就是從那時開始的。
酥香細嫩,滑潤酸甜
▲ 不像荔枝但很好吃的荔枝肉
荔枝肉是閩菜中一道極其古老傳統的菜餚,源於五代末宋初,採用豬瘦肉製成,形似荔枝,色豔荔枝,味勝荔枝。
傳統的荔枝肉做法是將精瘦肉內切成小塊,再剞十字花刀,將紅曲碾碎加少量水,再濾成紅曲水,用溼澱粉抓勻,置碗中加蓋片刻時間,入油鍋中,炸成荔枝狀瀝起,再旺鍋下少許油加蔥煸香,用荔枝汁、醬油、糖、醋、番茄醬、香油調成汁倒入鍋中炒沸後,投入炸熟的肉塊翻炒即成。
閩菜中的「荔枝肉」其味與「十八娘紅」(一種荔枝)的荔枝蘸上醬油或鹽巴同吃,應是味道相似的,即烹出的菜餚中甜中微酸,酸而有鹹,荔香盈腮,肉韻雋舌。
如此特別的荔枝肉,正是因為有這些特色,所以在烹製時有一定難度,比如用紅曲調色,用荔枝肉榨汁後蜜漬保存,這些都沒有幾家酒樓能做到。現在已經很難吃到那麼精緻的荔枝肉了,大多都是加菠蘿來提升酸甜味,所以經常會有人疑問,荔枝肉和菠蘿咕嚕肉、鍋包肉,有什麼區別……
▲ 資料中長很像荔枝的荔枝肉,看起來更好吃!
除此之外
福州還有一個閩菜博物館!
作為一名吃貨千萬不能錯過
閩菜博物館設在聚春園大酒店二期內,地面一層有兩個出入口與地鐵1號線東街口站4號出入口相通,市民乘坐地鐵就可以前往參觀。
閩菜博物館展品突出了閩菜招牌菜「佛跳牆」文化,裝飾採用馬鞍牆、花格、掛落、徽塑、彩繪等裝飾手法,融入福州明清建築文化元素,富有福州韻味。
源自:福州日報
(遇見福州綜合整理,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