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人問我,什麼是年味,在我看來,年味就像人的大腦中的一個程序,每到臨近年關時就會自動運行,它不僅會調到人們回家的衝動,更會讓味蕾,充完對美好味道的期待,秦巴大山間,小小的一塊饃,也能成為最受歡迎的年味,很酥、很脆。溫暖的陽光下,看似普通的掛麵,卻讓一家人廢寢忘食,用智慧打造的刨湯宴,好山好水中尋找鄉土佳餚,什麼才是漢中的經典年味呢?
在陝西無論是秦嶺以北,還是秦嶺以南,麵食都是非常重要的一種食材,過年的時候更是這樣,很多食物擺在面前的時候,你就知道該過年了,這就是我們記憶中深處的年味。
在漢中,如果你想要找到這樣的食物,其實非常的簡單,你只要走在這樣的小巷子裡,答案就在眼前,陝西人愛吃麵食我們都知道,但漢中洋縣的棗糕饃店裡,非常的火爆,因為這是當地人年飯餐桌上,必須要有的一樣食品。
甚至有時候在外地上班的漢中人,回到家鄉想吃的第一口就是它。這就讓我充滿了好奇,到底貌不驚人的棗糕饃,會是怎樣的味道呢,鬆軟中帶著一種樸實的香味,這樣的口感讓人印象深刻 ,也不僅讓我對它的製作方法,產生了興趣。
洋縣棗糕饃最大的特點就是那甜絲絲的味道,這種香甜的味道,就來自於黃酒釀,用黃酒來給麵團發酵,不僅營造出棗糕饃香甜鬆軟的口感,還將這種主食不易變質,可以長時間存放,所以每到過年,當地人們都喜歡備上很多棗糕饃。
一道簡單的麵食,能成為家喻戶曉的年味佳餚,不變的味道和品質,是最重要的保障,而保障品質的最關鍵因素,就是對時間的把控,每一道工序之間都是無縫連接,麵團塑好形就要立刻上鍋蒸製,當騰騰的熱氣從蒸籠裡冒出來,也就隨之飄散在老街上,成為當地人最熟悉最親切的味道。這種味道歷經千百年經久不衰,據說洋縣棗糕饃,早在唐宋時期就是漢中的地方風味特產,到了明代,已成為馳名全國的陝西特色美食。
聽當地人說,除了棗糕饃,在洋縣的還有一道年夜飯上的經典麵食,製作這種麵食對時間的要求更高,甚至已經到了要追著太陽跑的程度,這就是著名的洋縣掛麵
在這裡全年都可以製作手工掛麵,但在每年春節前的氣候,和光照條件下,做出來的掛麵口感最好,於是掛麵也就成為當地人,在新春佳節必吃的主食,因此在這段時間,村裡每家作坊的生意都會更好,這也不失為一種獨特的年味。
殺年豬的習慣中國南北都有,北方叫做殺年豬,而到了南方可能叫做吃刨豬,或者吃刨湯宴。
雖然叫法不同,但是豐富程度和熱鬧程度,其實都是一樣的,對於我來說,來到漢中,如果能趕上哪家,正好在殺豬喝刨湯,是最幸福不過的事了。
如果想要在中華美食寶庫中,找到最鄉土風俗的年味,那麼殺年豬肯定算是其中之一,縱觀大江南北,雖然叫法不同,但將一隻豬的各個部位,用五花八門烹飪手法,做成一桌宴席,在很多地方,都是人們辭舊迎新的重要方式,做刨湯宴最講究的,其實不是廚藝技法,而是對時間的合理把握,因為所有菜都要爭取同時上桌,所以製作順序的安排就很重要。
做刨湯宴首先要烹製的就是酥肉,不過這酥肉的切法有點奇怪,在我的印象裡,酥肉都應該是將裡脊肉,或者五花肉切成小條炸制出來的,外酥裡嫩香脆可口,要用又粗又長的裡脊肉,炸出酥肉且不論好不好入味,做好以後又應該怎麼吃呢,肉條只是炸到七分熟,然後還要改刀切成小塊進行烹製,這也就是酥肉要提前炸好的原因。
因為刨湯宴中的菜式很多,要想同時上桌,就要採用一鍋同蒸的方法,所以大部分的肉菜,就要根據蒸的的這最後一道工序,來進行預處理,不僅是被做成酥肉的豬裡脊,製作經典的粉蒸排骨,農家扣肉都要提前根據食材的特性,進行不同的調味和烹製,為的就是在最後能在一鍋裡蒸熟,小酥肉其實也是一道涼菜,屬於刨湯宴上乾果碟裡的一道,在這裡一般講究涼菜九道,蒸菜六道,而且這還不是全部,當地人似乎把所有關於美食的創意,都投入到這一隻豬的烹飪之中。
看看這真的是太壯觀了,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鄉村人家的宴席佳餚,大多簡單粗獷追求原味,吃肉就要痛痛快快的大塊朵頤,不過在今天的刨宴中,我確發現一種,製作精細調味考究的美食,這是一道甜口的豬肉佳餚,紅糖夾沙肉。
這道菜很見刀工,兩片五花肉不能切開,僅僅剩下肉皮相連,切得越好,裡面能添加的餡料就越多,南鄭縣地理位置接近四川,這夾沙肉本是一道巴蜀美食,不過漢中版本的夾沙肉餡料卻有所不同,其實夾沙肉並不是當地所以刨湯宴上都會有的美食,這道口味甜蜜的佳餚,有著重要的意義。
刨湯宴的製作也進入了最後階段,既然是叫刨湯宴,那麼刨湯肯定是必不可少的,漢中刨湯的做法,和東北的殺豬菜有所不同,採用先炒後燉的方法,但主料同樣是新鮮的豬血,隨著熱氣騰騰的刨湯出鍋。
這場賀歲大餐就要開始了,這一桌形形色色的豬肉佳餚,也許會遭到養生專家的吐槽,但是看到沉浸在歡樂幸福的一家人,你就能體會到,這些美食所代表的意義,偶爾的不健康又怎樣,吃的就是一個痛快,會長胖又如何,要的就是這個感覺。在我看來,刨湯宴就像是一種滲透年味的包裝方式,不僅將一頭代表著富足的豬,包裝成誘人的佳餚,更是將美滿幸福包裝成豐盛至極的家宴,成為人們難以割捨的年味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