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記憶中的年味,漢中人的不一樣的味道!

2020-12-15 阿澤521

曾經有人問我,什麼是年味,在我看來,年味就像人的大腦中的一個程序,每到臨近年關時就會自動運行,它不僅會調到人們回家的衝動,更會讓味蕾,充完對美好味道的期待,秦巴大山間,小小的一塊饃,也能成為最受歡迎的年味,很酥、很脆。溫暖的陽光下,看似普通的掛麵,卻讓一家人廢寢忘食,用智慧打造的刨湯宴,好山好水中尋找鄉土佳餚,什麼才是漢中的經典年味呢?

在陝西無論是秦嶺以北,還是秦嶺以南,麵食都是非常重要的一種食材,過年的時候更是這樣,很多食物擺在面前的時候,你就知道該過年了,這就是我們記憶中深處的年味。

在漢中,如果你想要找到這樣的食物,其實非常的簡單,你只要走在這樣的小巷子裡,答案就在眼前,陝西人愛吃麵食我們都知道,但漢中洋縣的棗糕饃店裡,非常的火爆,因為這是當地人年飯餐桌上,必須要有的一樣食品。

甚至有時候在外地上班的漢中人,回到家鄉想吃的第一口就是它。這就讓我充滿了好奇,到底貌不驚人的棗糕饃,會是怎樣的味道呢,鬆軟中帶著一種樸實的香味,這樣的口感讓人印象深刻 ,也不僅讓我對它的製作方法,產生了興趣。

洋縣棗糕饃最大的特點就是那甜絲絲的味道,這種香甜的味道,就來自於黃酒釀,用黃酒來給麵團發酵,不僅營造出棗糕饃香甜鬆軟的口感,還將這種主食不易變質,可以長時間存放,所以每到過年,當地人們都喜歡備上很多棗糕饃。

一道簡單的麵食,能成為家喻戶曉的年味佳餚,不變的味道和品質,是最重要的保障,而保障品質的最關鍵因素,就是對時間的把控,每一道工序之間都是無縫連接,麵團塑好形就要立刻上鍋蒸製,當騰騰的熱氣從蒸籠裡冒出來,也就隨之飄散在老街上,成為當地人最熟悉最親切的味道。這種味道歷經千百年經久不衰,據說洋縣棗糕饃,早在唐宋時期就是漢中的地方風味特產,到了明代,已成為馳名全國的陝西特色美食。

聽當地人說,除了棗糕饃,在洋縣的還有一道年夜飯上的經典麵食,製作這種麵食對時間的要求更高,甚至已經到了要追著太陽跑的程度,這就是著名的洋縣掛麵

在這裡全年都可以製作手工掛麵,但在每年春節前的氣候,和光照條件下,做出來的掛麵口感最好,於是掛麵也就成為當地人,在新春佳節必吃的主食,因此在這段時間,村裡每家作坊的生意都會更好,這也不失為一種獨特的年味。

殺年豬的習慣中國南北都有,北方叫做殺年豬,而到了南方可能叫做吃刨豬,或者吃刨湯宴。

雖然叫法不同,但是豐富程度和熱鬧程度,其實都是一樣的,對於我來說,來到漢中,如果能趕上哪家,正好在殺豬喝刨湯,是最幸福不過的事了。

如果想要在中華美食寶庫中,找到最鄉土風俗的年味,那麼殺年豬肯定算是其中之一,縱觀大江南北,雖然叫法不同,但將一隻豬的各個部位,用五花八門烹飪手法,做成一桌宴席,在很多地方,都是人們辭舊迎新的重要方式,做刨湯宴最講究的,其實不是廚藝技法,而是對時間的合理把握,因為所有菜都要爭取同時上桌,所以製作順序的安排就很重要。

做刨湯宴首先要烹製的就是酥肉,不過這酥肉的切法有點奇怪,在我的印象裡,酥肉都應該是將裡脊肉,或者五花肉切成小條炸制出來的,外酥裡嫩香脆可口,要用又粗又長的裡脊肉,炸出酥肉且不論好不好入味,做好以後又應該怎麼吃呢,肉條只是炸到七分熟,然後還要改刀切成小塊進行烹製,這也就是酥肉要提前炸好的原因。

因為刨湯宴中的菜式很多,要想同時上桌,就要採用一鍋同蒸的方法,所以大部分的肉菜,就要根據蒸的的這最後一道工序,來進行預處理,不僅是被做成酥肉的豬裡脊,製作經典的粉蒸排骨,農家扣肉都要提前根據食材的特性,進行不同的調味和烹製,為的就是在最後能在一鍋裡蒸熟,小酥肉其實也是一道涼菜,屬於刨湯宴上乾果碟裡的一道,在這裡一般講究涼菜九道,蒸菜六道,而且這還不是全部,當地人似乎把所有關於美食的創意,都投入到這一隻豬的烹飪之中。

看看這真的是太壯觀了,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鄉村人家的宴席佳餚,大多簡單粗獷追求原味,吃肉就要痛痛快快的大塊朵頤,不過在今天的刨宴中,我確發現一種,製作精細調味考究的美食,這是一道甜口的豬肉佳餚,紅糖夾沙肉。

這道菜很見刀工,兩片五花肉不能切開,僅僅剩下肉皮相連,切得越好,裡面能添加的餡料就越多,南鄭縣地理位置接近四川,這夾沙肉本是一道巴蜀美食,不過漢中版本的夾沙肉餡料卻有所不同,其實夾沙肉並不是當地所以刨湯宴上都會有的美食,這道口味甜蜜的佳餚,有著重要的意義。

刨湯宴的製作也進入了最後階段,既然是叫刨湯宴,那麼刨湯肯定是必不可少的,漢中刨湯的做法,和東北的殺豬菜有所不同,採用先炒後燉的方法,但主料同樣是新鮮的豬血,隨著熱氣騰騰的刨湯出鍋。

這場賀歲大餐就要開始了,這一桌形形色色的豬肉佳餚,也許會遭到養生專家的吐槽,但是看到沉浸在歡樂幸福的一家人,你就能體會到,這些美食所代表的意義,偶爾的不健康又怎樣,吃的就是一個痛快,會長胖又如何,要的就是這個感覺。在我看來,刨湯宴就像是一種滲透年味的包裝方式,不僅將一頭代表著富足的豬,包裝成誘人的佳餚,更是將美滿幸福包裝成豐盛至極的家宴,成為人們難以割捨的年味記憶。

相關焦點

  • 舌尖上的年味|尋味八閩 尋找記憶中的味道
    舌尖上的年味則是凝結在舌尖上的回憶是寄託牽掛、凝聚鄉愁的溫暖味它是老舍心心念念的雜拌兒是王蒙過年才能吃得上的一頓肉是莫言記憶中帶錢的餃子是冰心筆下噴香的裹滿「紅糟」的糟肉勾著你去回味、去尋找、去想念跟著藥學學子們尋味八閩不僅僅是短暫地一飽口福
  • 《尋找記憶中的年味•新化篇》央視科教頻道濃情上映
    紅網新化站2月23日訊(記者 黎明明)在大年初五晚八點多,CCTV-10科教頻道《味道》欄目《尋找記憶中的年味•新化篇》濃情上映。新化:尋找記憶中的年味央視濃情上映  《尋找記憶中的年味•新化篇》共50分鐘,全片以「什麼產新化人過年的第一口」為主線,貫穿著「什麼是新化人過年的第一口肉、什麼是新化人過年的第一口米
  • 農村過年年味淡?來尋找記憶中的年味
    還有十一天就是大年三十了,小時候在農村的我是很期待過年的,因為那時候農村是很有過年的氛圍的,但現在農村裡過年的年味越來越少了,最近幾年,農村過年都靜悄悄的,每家每戶也沒有動作,一點都看不出來是春節。今天,小編就帶你們來一起尋找記憶中的年味。以前過年,農村每家都會貼對聯,掛高高的紅燈籠,還會貼窗花,貼福字,有些手藝好的長輩會自己剪很多有春節寓意的剪紙,剪出來栩栩如生,像極了。大年三十那天,村裡能響一天的鞭炮聲,望過去,一個村都是紅的,因為地面上有很多鞭炮屑。晚上,肯定要放煙花的,村裡的老人們還會敲鑼打鼓,每個人都出來看,聚在一起,那時候多熱鬧啊。
  • 用童年的方式,尋找記憶中的年味
    年年過年,年味越來越淡,記憶中的年味只在童年,留在童年的夢中,留在童年的鄉村,留在童年的歡笑,留在童年的煙花炮竹中。童年的記憶中,顯示出自己的優勢,還在於和小夥伴們比誰的爆竹多,於是早起的我們總能在鄰居家的門口相遇,雖然聽從大人的話,正月初一不能爭搶,但是總會有個眼疾手快,同時間發現有未點的爆竹,總是會平分,在平分完之後又迅速去尋找自己的目標,因為新年第一天,誰也不想輸給自己的同伴,總是積極的搜尋著,直到吃飯的時間。
  • 「年味」銀川——帶你尋找記憶中的年味兒
    「年味」銀川——帶你尋找記憶中的年味兒 2019-01-18 18胡耀榮 攝   中新網銀川1月18日電 (於翔 胡耀榮)老照片、老物件、老場景,勾起了不少市民兒時過年的記憶……1月18日,新年來臨之際,一場以「年味」為主題的光影圖集特展在銀川市文化館拉開帷幕。
  • 尋找記憶中的童年味道
    尋找記憶中的童年味道 15個「毛根朋友」一起開麻辣燙 那時,成都人李科和小夥伴們,常跟著載著一口小鍋的自行車,圍坐著吃麻辣燙。他的記憶裡,這是他和小夥伴們最喜歡做的一件事。  那時候的友情很單純,麻辣燙的味道也很簡單,但在很多人的心中,麻辣燙代表著童年的樂趣。  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家讀書、工作,有的組成了家庭,天南海北,可這群「毛根朋友」的友情卻沒有因此淡去,常在聊天時回憶起童真年代的趣事,也忘不了那口麻辣燙帶來的快樂。
  • 記憶中的年味,是清潔水的味道,是電視機的味道,是……
    為什麼年味越來越淡了?身邊很多人都說現在過年越來越沒意思,到底年味是什麼?你記憶中的年味是什麼?年味可能就是清潔水的味道,放假之後,我媽會把我們一家人安排得明明白白,擦玻璃的,擦家具的,掃地的,收拾家的。
  • 愛攝家︱尋找記憶中的金華年味
    2018-02-16 10:30 | 浙江新聞攝友團 成員 楊梅清 攝 | 浙江新聞客戶端 編輯 郎擎宇都說「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其實,當攝影師把鏡頭對準自己的家鄉時,都會發現那就是別人眼中的詩和遠方。
  • 尋找記憶中的味道:四川廣漢連山人記憶中的回鍋肉片大如手掌
    火爆,熱辣,香麻,一提起四川,人們腦袋裡總會蹦出,這些帶著「滾燙火星兒」的標籤來,蜀地山奇野沃,好食材向來不缺,再經過四川人的精心烹飪調味,自帶一份厚重霸道的香,那麼在這蜀山蜀水之間,藏著什麼四川人記憶中的味道。
  • 記憶中的年味——炒米糖
    記憶中的年味——炒米糖 在新崗小區巷子裡的一家炒糖店,名叫:無為小姜特色炒糖。每逢年關將近,「炒糖」就成了必備的「年貨」。它的香味,瀰漫在大街小巷的角角落落,熟悉又親切。我記憶中的年味兒,就是從「炒糖」開始的。
  • 尋找記憶中的味道,原來缺少的還是那一瓶「濃香」
    記憶中的味道,長大後總是很難吃到,尋尋覓覓,走街串巷的尋找也難尋那記憶美味。有時偶然飄來的飯香,像極了那滋味,奈何只是錯覺一場,悵然若空。飯香,是記憶裡有味道的風景。廚房裡一陣陣的飯香,多少年後還是很回味。魚香茄子當屬回憶中的美味擔當。
  • 「氣味圖書館」:尋找記憶的味道
    圖書館,大家去過不少,但是在瀋陽卻有這麼一個「圖書館」,裡面沒有一本書,陳列的都是氣味,甜甜的蛋糕味、溼溼的雨水味、只要你閉上眼睛,就會忘記自己身在何處。
  • 廣德市楊灘鎮的「百家宴」:尋找記憶中的年味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飄香的土豬肉、鮮香無比的桐花河蝦、暖融融的燉鍋……1月17日,廣德市楊灘鎮燎琳村「百家人一家親、和諧鄰裡情」百家宴在鑼鼓聲中熱鬧開席。百家宴當天共準備了16道富有當地特色的菜餚,食材全部取自楊灘本地,一道道充滿楊灘鄉土味道的美味讓食客們大飽口福。「農家菜就是需要土灶炒才入味,我吃到了小時候的味道。」來自廣德市區的陳諾為百家宴點讚,他說:「今年是我第二年來了,相比去年,今年的百家宴活動更加豐富了,我們不僅吃得好,感受記憶裡的年味,而且還能選購葛粉、菊花茶等楊灘農特產品,真是來值了!」
  • 吳昕尋找記憶中的味道,點了很多菜卻光看不吃,保持身材很辛苦
    最新一期的《我家那閨女》中,吳昕回到母校,這裡其實就是她夢開始的地方。吳昕和很多人一樣,記憶中的味道就是大學的食堂和學校周圍的小吃攤。吳昕為了尋找記憶中的味道,特意來到了一家上學時候經常會光顧的餐廳。有趣的是,吳昕點了很多菜卻光看不吃,為了保持身材很辛苦,確實是個很敬業的女生。吳昕一看見大學的室友,就讓她帶自己去吃「大春餅」。吳昕也直言道:以前電視臺發工資了,我就會來這裡吃一頓。很明顯,這道菜一定是她記憶中的味道。十多年過去了,這家餐廳發生了很多變化,但是,當年的「春餅」卻依然是吳昕記憶中的老味道。
  • 銅陵:「尋找記憶中的年味」燈會點亮元宵佳節
    原來,以「尋找記憶中的年味」為主題的2019首屆中國·犁橋大型燈會在這裡舉辦。千餘名遊客在當天齊聚於此,提前感受用燈光「點亮元宵節」的獨特魅力。  燈組在彩燈創意設計上,中國結、紅燈籠、生肖、祥雲、花瓶、大象、鼓、福字等10餘種傳統年文化符號,不由得讓人看得眼花繚亂。「早聽說這裡有燈會,過年期間沒時間過來,今天正好趁著元宵,感受燈會的氛圍。」市民吳德寶特地趕在元宵節前前來觀燈。他說,在觀燈的同時,自己也抓住「年味兒」的尾巴,感受傳統文化的韻味和喜樂的節慶氛圍。
  • 【民聲】記憶中的湯圓 尋找兒時客家味
    元宵節就要到了,過元宵節,肯定就少不了吃湯圓,現場市場上湯圓的口味五花八門、各種口味,應有盡有。但,您還記得咱們客家湯圓是什麼味道的嗎?它又是怎麼做出來的呢?今天,就讓我們跟隨記者的步伐來梅城一家老字號湯圓店尋找我們客家人元宵最熟悉的味道。
  • 記憶中的年味 丨 東西南北中,最濃中國年!
    說起年味,一般都是兒時記憶中的味道!年味淡了,主要是心情變了。尋找記憶中的年味或者讓年味再成為記憶東西南北中,這幾個地方你不能不知道!三、純正中國城——山西平遙中部的山西省,除了山西平遙古城的中國年活動外,還有大同古城、太原古城的年俗活動,尤其太原打造的盛世燈光秀,絕對震撼!
  • 尋找記憶中的味道——柴火雞
    「九九」是指一年中從較冷到最冷又回暖的時間。它是從冬至這天作為一九的開始。民間自古就有「逢九一隻雞,來年好身體」的諺語,意思是說冬季人體對能量與營養的需求較多,要經常吃雞進行滋補,這樣不僅可以更好地抵禦寒冷,而且可以為來年的健康打下堅實的基礎。
  • 尋找記憶中東莞年味 從炸油角和蛋散開始
    炸蛋散 在東莞人的年味記憶裡,總有油角和蛋散。 如今過年還堅持在家手工制這些傳統小吃的人已經不多了。在望牛墩的望聯社區,有「四朵金花」,她們十幾年來每到年尾,都會在巷口前搓粉炒餡兒、做油角炸蛋散,四人有說有笑,把手制傳統年味小吃變成了一種「改不掉」的習慣。在她們眼裡,年味在於分享,更在於傳承。
  • 穿街走巷:尋找記憶中的東莞味道
    今時今日,我們穿街走巷,不正是想找回那記憶深處的熟悉味道嗎?糯米餈、雲吞麵、牛肉丸、瘦肉粥、雞蛋仔……童年一過不復返,唯有這味道歷久彌新。美食的故事從不曾停歇,下面請跟隨小編的腳步,回味屬於東莞的老味道。恆香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