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7 10:11 |浙江新聞客戶端 |通訊員 王光遠 丁風雅 記者 應磊
東門村遺址航拍照
17日,記者從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了解到,寧波慈城東門村發現一處延續五千年的聚落。專家表示,本次發掘的東門村遺址出土廣富林文化遺存較為豐富,填補了寧紹地區文化序列上這一時段的空白。
據悉,廣富林文化為新石器時代末期的的一支考古學文化,主要分布在環太湖地區,目前江、浙、滬已發掘的廣富林文化遺址不到十處。
東門村遺址出土春秋戰國木器和原始瓷器
東門村遺址位於寧波市江北區慈城鎮東門村舊址,遺址北部和東部原本臨近小山丘,大體處於C形山岙內,海拔約2.6米,分布面積約18000平方米。
遺址堆積北高南低,呈緩坡狀,深度約2.5-3米,年代可劃分為河姆渡文化四期、良渚文化、廣富林文化、馬橋文化、商周、春秋戰國、漢晉、唐宋和明清9個時段,主體遺存年代為新石器時代晚期至青銅時代。
發掘過程中共清理各時期房址、灰坑、灰溝、灶、燒土堆、水井、柵欄、柱坑、木樁群等遺蹟現象179處。出土陶、瓷、石、玉、銅、木、骨器等完整或可修復文物標本近600件。
東門村遺址漢晉水井
專家表示,以往寧紹地區新石器時代末期和青銅時代較早階段遺存發現甚少,而東門村遺址出土了豐富且典型的廣富林文化和馬橋文化遺存,大大填補了這兩個階段的材料,可以完善寧波地區考古學文化序列。同時,也說明寧紹平原和環太湖區域從文化分野逐漸走向文化融合。
東門村遺址自河姆渡文化四期至明清,幾無間斷,延續五千餘年,為探究聚落空間形態變遷等提供了很好的案例。歷史時期,作為句章故城和慈城古城鄰近聚落,為了解城市和周邊聚落布局情況提供了新的研究視角。
該遺址所揭露漢晉水井群保存完好,類型豐富,較為罕見,為了解寧波先民造井技術和用水歷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此外,該遺址發現的馬橋文化二次搬運形成的燒土堆、銅渣、表面有銅綠的石棒及銅器足等疑似與鑄銅相關遺存,為探究該時期手工業遺存提供了線索。
遺址公園效果圖
未來,遺址已發掘的核心區域將進行原址回填保護,建設小型遺址公園,並將保存較好的六朝磚井作原址展示。結合復原模型、圖文介紹標誌等宣傳展示重要遺存,合理利用考古資源,讓公眾共享考古成果。
160817111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