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珊珊三丫頭愛生活、愛攝影、愛旅行、愛美食的駐足點。
廣東潮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擁有1600多年歷史。潮州在東晉時設郡,在隋朝撤郡設州,始稱潮州。潮州,是海上絲綢之路上的文化重鎮,是潮文化的發祥地。潮州古城,是潮州歷代縣、郡、州、路、府的治所,是天下潮州人的精神家園。經歷千年,如今的潮州古城依然是潮州最具代表性的一個旅遊景區。當遊客來到潮州古城時,珊珊三丫頭建議你一定要逛一逛潮州古城的中軸線:太平路。
中軸線,往往是旅遊者認識一個新地方的開始。因為「中軸線」把一座城市重要的經濟、歷史、文化、精神、生活等等串聯在一起,是一座城市的脊梁和驕傲,是許多人旅遊到一座城市必到的打卡地點。所以,要認識古邑潮州,就要從潮州古城的中軸線開始。珊珊三丫頭這次來到潮州旅行,雖然住在中軸線太平路周邊的民宿,卻因白天一直在其他地方遊玩,一直沒能好好地逛一逛古城的中軸線太平路。在潮州的最後一天晚上,珊珊三丫頭決定把時間留給這座古城的中軸線。
太平路,基本格局形成於北宋,定型於元明,也就是說太平路在宋代就是府城的中軸線,一直是潮州古城的交通要道和商貿中心。在民國之前叫「大街」,現在地道的潮州人還是習慣把叫這條路為大街。
珊珊三丫頭「十相留聲」坊開始漫步約2公裡長的太平路,一眼望過去,整條街道古牌坊連綿、騎樓燈光璀璨,亭樓交輝,夜幕下的太平路景色迷人。漫步在這裡,恍惚走進了歷史的長廊,一幢生動的潮州歷史民俗風情畫卷就這樣生動地在眼前展開。在這裡,可以看到有許多珍貴的歷史遺蹟:有遮風擋雨的風雨騎樓、有頗具規模的古民居、有古韻尚存的府第、有雄偉氣勢的城門、還有遍布街巷的古井……而最引人注目的,是這條街上鱗次櫛比的牌坊群,這裡牌坊數量之多,密度之大,可以說是全國「罕見」,所以太平路又被稱為「牌坊街」。
太平路上林立的牌坊,潮州老百姓稱為「石亭」。牌坊在我國在周朝時已存在,作為華夏文化的重要象徵。唐代,我國城市都採用裡坊制,城內被縱橫交錯的棋盤式道路劃分成若干塊方形居民區,這些居民區,唐代稱為「坊」。坊是居民居住區的基本單位,「坊」與「坊」之間有牆相隔,坊牆中央設有門,以便通行,稱為坊門。後來因為門沒有太大的作用,所以就剩下現在這種形式,於是老百姓逐漸稱這種坊門為牌坊。
古時,立牌坊是一件極隆重、極不容易的事。根據當時的規定,凡是進入國子監讀書和獲得舉人以上功名的人,方可經地方官府審核批准後,由官方出資建功名坊。至於立貞節牌坊、仁義慈善牌坊、功德牌坊者,要求就更嚴格,須經當地官府查核實後逐級呈報,最後由皇帝審查恩準,或由皇帝直接封贈,方能建造。在明清時代,能獲得皇帝降旨建造牌坊,不僅是對個人,甚至對整個家族及地方,都是很高的榮耀。
潮州歷史上是粵東經濟政治文化中心,唐代韓愈治潮,興學育才,後世人才輩出,宋明兩朝時到達了鼎盛時期,據統計,在宋代,潮州中進士的有172人,明代中進士160人,因此,明清時期,潮州城中建立眾多牌坊,以紀念有功名、功績的先賢。據史籍記載,歷史上潮州城存在過103座牌坊,而繁華的太平路上有39座牌坊依次排列,有名臣牌坊、科舉牌坊、貞節牌坊、名勝牌坊等,在只有約2公裡長的牌坊街,幾乎是每巷一亭、百步一坊,密集程度,讓每一個人來看到,都忍不住感嘆:罕見啊!這樣了牌坊街可以說是是全國絕無僅有。
此時,珊珊三丫頭站在牌坊街,在燈光下,走近每一座牌坊,細心的觀賞。這些牌坊多數是橫跨路面的四柱三門,規模較大,一座又一座的牌坊排列一起,形成氣勢非凡的牌坊街。牌坊上都有寫明牌坊是為誰而建築,為何而建,由誰所建,何時而建,而這些刻上的文字同時蘊含著中國傳統的人生理念和道德觀。
牌坊街上現存的牌坊,並非從始建築一直保存至今的。除了經歷自然風化外和一些人為因素,到清末民初已倒塌了一些。1923年拓寬太平路,拆除了有安全隱患的16座牌坊。1951年,由於特殊歷史原因,全城集中拆除古牌坊,太平路所剩牌坊被盡數拆卸、無一倖免。眼前的這些牌坊,是修復後的結果,在海內外鄉賢的熱心支持下,重建的23座古牌坊(包括東門街2座),以原址、原貌、原工藝為基礎原則,恢復古牌坊的歷史面貌和藝術特色。
此時,夜色中的牌坊街,燈火通明,屹立於街道中的牌坊群,顯得特別的耀眼,特別的有特色,羅列的古牌坊,更是「海濱鄒魯」崇文重學、人文薈萃的歷史見證。如今,作為潮州古城中軸線的太平路,成為潮州最具代表性的旅遊景區,既承載著潮州人的美好回憶,又煥發出新時期的獨特魅力。
那麼,你有來過潮州旅行嗎?你有來過廣東潮州古城遊玩嗎?在潮州古城遊玩的時候,你有到「中軸線」的牌坊街看看嗎?2公裡道路密布著牌坊,你覺得罕見嗎?如果有機會來潮州,你是否會來潮州古城中軸線的牌坊街看看?歡迎大家留言評論哦!本文是版權作品,未經珊珊三丫頭書面授權,嚴禁搬運、轉載、洗稿。如需轉載,請與作者珊珊三丫頭聯繫,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