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式馬步槍的非凡「履歷」:抗戰烈火中鍛造的稱手利器

2020-12-12 中國網文化

八一式馬步槍是抗戰時期我軍大量生產自製武器的一種,代表了當時我軍武器生產的最高水平,在抗日戰爭中發揮了巨大作用。那麼,我軍自製武器在抗日戰爭時期的發展有什麼特點呢?從八一式馬步槍的非凡「履歷」中我們可以管窺一二。

抗戰烈火中鍛造出的馬步槍

■魏國勝 孫成智

文獻中的八一式馬步槍設計線圖。

自力更生翻開我軍自製槍械新篇章

抗戰時期,我軍武器來源主要有三個:一是繳獲;二是友軍提供;三是我軍自製。

「沒有槍,沒有炮,敵人給我們造……」抗戰初期,著名音樂家賀綠汀創作的《遊擊隊之歌》中這段歌詞,就是對我軍繳獲武器的真實寫照。

全面抗戰爆發後,國共合作抗日,八路軍作為國民政府正式編制部隊,得到了一部分武器彈藥補充。比如,閻錫山曾一次性補給八路軍100萬發子彈、200挺機槍等。

然而,從友軍手中得到武器終究要看別人的臉色,繳獲日軍武器數量也不夠多,只有自己製造才是真正的辦法和出路。

抗日戰爭初期,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對於建立兵工廠生產武器就有清晰的認識和明確指示。1937年10月22日,黨中央、毛主席更是就增設兵工廠在給周恩來、朱德、彭德懷、任弼時的電報中寫道:「甲、我們必須在一年內增加步槍一萬支;乙、主要方法自己製造;丙、請你們立即開始用一切方法在山西弄到一部造槍機器及若干造槍工人,準備在延長設立兵工廠造槍,即造土槍亦好」。

在黨中央高瞻遠矚之下,我軍後勤部門發揮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創造性製造出了大量武器彈藥,有力地支援了抗日前線。就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八一式馬步槍應運誕生。

劉貴福同志肖像和毛主席題詞。

劉貴福與「無名氏馬步槍」

說到八一式馬步槍,就不能不提到劉貴福。

劉貴福,又名劉錫珍,1907年出生於山東省寧津縣一個貧農家庭。16歲,他跟隨堂伯父在京城衛戍部隊做勤務兵,1924年10月第二次直奉戰爭結束後,17歲的劉貴福跟隨工匠李金昌在馮玉祥的練兵基地修械所開始了他的兵工生涯。勤奮好學的劉貴福,不到1年時間,就從三等學徒升為一等學徒。

1926年,19歲的劉貴福經堂叔介紹進入閻錫山的炮廠,後來又趕往鄭州,再次投在李金昌所在的修械處做匠目。修械處遷往山東後,他被提升為匠長。

之後,劉貴福經人介紹成為孫殿英第41軍修械所工匠。在之後的射擊比賽中,劉貴福修造的機槍取得壓倒性勝利,他也因此被升為裝配領工。1934年3月隨著孫殿英的潰敗和部隊被改編,劉貴福再次失業,後來輾轉來到十五路軍修械所和閻錫山的西北汽車修理廠。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為共產黨人的抗日行為所感動,劉貴福、孫雲龍、吳奎龍等一批軍工人毅然決然奔赴延安,走上革命道路。

到達延安後,他們受到了朱德總司令、彭德懷副總司令、楊立三部長等領導的歡迎和接見。劉貴福最先到中央軍委報到,蕭勁光參謀長將他分配到柳樹店兵工廠。

1938年初,根據毛主席要求的八路軍「在一年內增加步槍一萬支」「主要方法自己製造」的指示精神,劉貴福被任命為槍炮科科長,負責生產技術工作,開始籌備自製步槍。

同年11月,劉貴福帶領技術人員利用馬克沁重機槍改造高射機槍實驗成功。同年底,軍工局決定開始自製步槍,責成劉貴福組織實施。他帶領技術人員克服了沒有優質鋼材、缺少設備、沒有足夠技術人員等困難,終於在1939年4月研製成功了適合我軍急行軍、遊擊戰、肉搏戰特點的「無名氏馬步槍」,並在1939年延安舉行的「陝甘寧邊區工業展覽會」上被評為甲等獎。劉貴福同志被授予「勞動英雄」稱號,獲得獎狀和獎章,獎狀題詞:「劉貴福同志:你是生產戰線上的英雄」。

軍博館藏的八一式馬步槍側視圖。

站在「無名氏」肩上的八一式馬步槍

八一式馬步槍是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總部軍工部第一所首先製造的。該兵工廠位於當年晉冀魯豫邊區的太行區黃崖洞附近的水窯山,所以人們習慣性地稱其為黃崖洞兵工廠,也稱水窯一所。

八一式馬步槍的前身是「無名氏馬步槍」。1938年11月,黨的六屆六中全會決定把「提高軍事技術,建立必要的軍火工廠,準備反擊實力」確定為緊急任務。八路軍總部根據會議「建立必要的軍火工廠」的決定,於1939年5月成立了軍工部,大力發展自主軍事工業,有效支援抗戰。劉貴福等人就是遵照總部命令,攜帶著在延安研製成功的「無名氏馬步槍」趕赴太行,最後選定了黃崖洞水窯一所為新式步槍的研發基地。

劉貴福等人接到新式步槍研製任務後,夜以繼日地開動腦筋,結合三八式、漢陽造、捷克式等步槍的優缺點,加緊設計工作,很快做出了方案和圖紙,並上報給軍工部審查。經過多次修改,軍工部正式批准,交由一所試製。

全所動員,通力合作。當時已是副所長的劉貴福親自在一線指揮,關鍵工序都安排最有經驗的老技工操作把關,專門抽調了劉先惠製作樣槍的版樣、模具,並負責檢驗零部件,直至總裝。

研製步槍的過程困難很多。設備不配套,靠手工操作;動力缺乏,靠人力搖大輪帶動機器;沒有材料,靠繳獲的鐵路道軌。八一式馬步槍的金屬部件大部分取材於敵佔區的鐵路道軌。

為了解決材料不達標、技術不足、設備簡陋等問題,劉貴福等老一輩兵工人想了很多土辦法:利用磨盤打造槍管孔洞,用紡車式土鏇床拉出合格膛線,改進淬火工藝,解決了槍機撞針和刺刀硬度等問題。每一支步槍,都是兵工戰士用血汗換來的,他們為中華民族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立下了不朽功勳。

八一式馬步槍制式化生產的工具雖然簡陋,但全工序管理過程很正規,從設計製作圖紙,制定公差,製作版樣、模具,到零件生產固定到人,零部件和整槍檢驗等,都體現了正規兵工廠制式化生產的特點,推動我軍軍工生產進入一個新階段。

八一式馬步槍刺刀側視圖。

比繳獲的步槍還要好的稱手利器

八一式馬步槍研製成功後,受到彭德懷副總司令、左權副參謀長以及劉伯承、徐向前等首長的肯定,並獲八路軍總部的嘉獎。當天正好是8月1日,故它被正式命名為「八一式馬步槍」。至此,一種由我軍自行設計的制式化新式步槍誕生了。

八一式馬步槍比一般步槍短、輕便、靈活、壽命長。在結構上,它採用簡化零件的方法,以適合於簡陋的設備條件,也易於加工。如護手化整為零,護手擋機和準星是重新設計的,準星可以調節射擊偏差。彭德懷副總司令將該準星譽為「天下第一準星」。

八一式馬步槍的長度,比一般步槍短15至20釐米,重量也輕,只有3.36千克,很適合遊擊戰和運動戰,深受八路軍官兵的喜愛。1949年太原解放時,彭德懷副總司令看了從閻錫山部隊繳獲的步槍說:「這,不如我們水窯(黃崖洞兵工廠)的槍好。」

八一式馬步槍配備有刺刀,閉合狀態槍身尺寸是1120毫米,刺刀座前端套在槍管口,通過一個銷釘固定在槍管上,槍託前護木箍上的螺絲頂在刺刀座的後方,槍託下面有鎖扣固定刀尖,戰場上肉搏時,戰士不用收槍變化姿勢安裝刺刀,只要左手按下槍託下的刺刀扣便可以迅速甩出刺刀,實戰效果優於日軍的三八式馬槍。

八一式馬步槍最大的特點是它裝有可自動展開又能固定的三稜刺刀。刺刀的三稜形內側平滑,中間帶有血槽,類似燕翅形狀。這種凹進樣式易使血外流,刺殺後容易拔出。經過淬火後它增加了硬度,不用時反貼在槍管上,肉搏戰前按動鎖扣就可甩出迅速自行固定。這對爭取時間、爭取白刃戰的勝利至關重要,而且在行軍時,不會有明顯的刃面反光,有利於隱蔽。刺刀座一側裝有架槍鉤,便於士兵臨時休息時架槍所用。八一式馬步槍展開刺刀全長1510毫米,較之日軍使用的三八式馬槍要長,但短於裝有三零式刺刀的三八式步槍。

開啟了我軍制式化生產武器的先河

該款步槍研製並測試成功後,軍工部迅速組織按照圖紙批量生產,分發各根據地。軍工部督促各兵工廠加大馬力製造八一式馬步槍。除黃崖洞兵工廠(一所)外,還擴大到高峪兵工廠(三所)同時生產,而後興建的梁溝兵工廠(四所)也生產這種槍。八一式馬步槍成為太行軍工生產的主要產品。僅1941年就生產了1972支。此後的4年中,在日軍對敵後根據地掃蕩的情況下,它的生產也從未中斷。整個抗日戰爭時期,軍工部共組織生產八一式馬步槍7918支。

雖然在抗戰期間,八一式馬步槍生產的數量不算太多,但它極大增強了軍工人員生產高質量武器的信心。

作為我黨領導的革命軍隊第一種自製制式步槍,它改變了人民軍隊沒有自製制式武器的歷史,在抗擊日寇的戰爭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八一式馬步槍開啟了我軍制式化生產武器的先河,提高了效率和質量,增強了軍工人員的協作意識,將軍工生產管理提高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制式化生產過程中培養出的工業化生產人才,在不同時期的軍工生產和重工業組織建設中發揮了中流砥柱作用。八一式馬步槍的生產,開創了「克服一切困難都要上」的軍工精神。此後,這種精神一直在傳承和發揚光大,從八一式馬步槍到「兩彈一星」無處不體現著這種偉大精神。供圖:軍博

來源:中國軍網

相關焦點

  • 八一槓的老祖宗,我軍第一種列裝步槍,也叫八一式,產自一山洞
    八一槓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我軍第一支正式列裝部隊的步槍,恰巧也叫八一式,更讓人稱奇的是,這支步槍的設計製造,全在一個山洞中完成,而這個山洞,就是我軍的「黃崖洞兵工廠」。大家都知道,抗戰時期,不用說八路軍,就是整個中國的軍工水平是多麼薄弱,那個時期所生產的主要槍械。
  • 抗戰時期,他帶領八路軍建立了第一家兵工廠
    他們放棄原本優越的生活,匯聚在這個山洞裡,目的只有一個,為了前方的抗戰,為了民族的自由。與此同時一批八路軍隊伍中的能工巧匠也被選派過來,大家集思廣益,想出了不少實用的土辦法。比如用一韭菜葉寬或一紮長來比劃產品的加工尺寸。當時在黃崖洞兵工廠的工人們中間流傳著許多順口溜,我給大家念一段,全拼一把土銼刀,太行山上出英豪,多了邊區狀元印,新華日報天天飄。
  • 軍網刊文盤點:抗戰時期八路軍、新四軍的那些知名老槍
    抗戰時漢陽兵工廠遷到重慶與第21兵工廠合併,1939年復工生產,改名為「漢式七九步槍」(中國舊稱7.92毫米口徑為七九口徑)。當時正值朱德總司令55周歲,為表達對總司令的敬意,故定名為「五五」式步槍,也有稱「朱德式」步槍的。陳錫聯上將在回憶錄中就提到:在攻打公司窯的戰鬥中,繳獲了敵人高德林兵工廠造槍的車床、零件。後來,八路軍黃崖洞兵工廠用從公司窯繳獲的這些機器,造出了第一批「朱德式」步槍。
  • 烈火中鍛造赤誠之心
    他們中有企業家、個體店老闆、司機、農民,熱心公益驅使他們走到了一起。在群眾眼裡,36名「草根消防員」是守護一方安寧的「草根英雄」,他們不計報酬,有災必救。他們在烈火中鍛造赤誠之心。面對熊熊烈火,隊員們頂著炙熱的高溫有序地進行著,找水源、接管道、鋪水帶、架水槍……隨著一股股水流「撲」向火場,火勢逐漸變小。  28日凌晨1時,福安消防大隊趕到現場時,火勢已得到有效控制。
  • 中國「八一槓」步槍,通過無數實戰檢驗的「佼佼者」
    「八一槓」步槍就是81式自動步槍,因為大家叫「八一槓」更多些,畢竟使用摺疊託的81-1式(讀作八一槓),比使用木託的81式更常見。八一槓步槍好用不好用,只要是用過的士兵都能給它一個高度的評價的,一把耐操又靠譜的槍在武器史上還真的是不多的。
  • 國軍自製「中正式」步槍,威力遠超日軍三八大蓋,卻未成抗戰主力
    據說,當年抗美援朝志願軍進入朝鮮之前,為了統一武器制式,要求上繳三八式步槍,士兵普遍有牴觸情緒。而上繳其它型號的步槍雖然也有不滿,但只是個別現象。 然而好景不長,抗戰全面爆發以後,出於安全考慮,鞏縣兵工廠開始南遷,並開啟了其坎坷歷程。11月15日,該廠將全部機器拆卸運往漢陽,9天後日軍即對其原廠進行轟炸。
  • 永遠的「八一槓」!我軍最出色的步槍,也是士兵心中的「白月光」
    在我軍制式步槍的研發裝備歷史上,上世紀80年代問世的81-1式自動步槍不僅具有劃時代意義,也是中國史上最出色的步槍代表。俗稱「八一槓」的81-1式自動步槍是解放軍首款班用制式槍族系列,相對於此前的56式半自動步槍有了全面的性能提升。
  • 莫辛-納甘M1944型步槍 志願軍大規模狙擊的稱手利器
    在志願軍開展的冷槍冷炮狙擊作戰中,張桃芳用這支槍在狙擊點位上戰鬥32天,用436發子彈擊斃敵人214名,創下志願軍冷槍狙擊殺敵的最高紀錄。那麼,以張桃芳為代表的志願軍戰士們,是怎樣用莫辛-納甘M1944型步槍創造出一個個狙擊傳奇的?這又是一枝什麼樣的槍?
  • 永遠的八一槓,本是過渡型號,卻成為我國史上最出色的步槍之一
    八一槓不僅結合了這兩款槍械的優點,還做了很多明顯的改良,事實上已經是一款全新設計的自動步槍,因此性能更加優異。很多使用過八一槓的士兵均對其讚嘆有加,這也成為了老兵心中永遠的八一槓,享有很高的讚譽。
  • 抗戰時期國軍中正式步槍與日軍三八式步槍的性能對比
    中正式步槍是仿自德國1924年標準的毛瑟98步槍,使用標準7.92毫米毛瑟彈,性能十分優秀。國民黨兵工廠1932年以後生產的中正式鋼材、做工、裝配都十分精緻,與德國毛瑟廠的槍相比,一點都不遜色。國民黨第一軍,前身是稅警總團,是國民黨最早全盤德式的軍隊,用毛瑟、中正式、FN公司產的毛瑟,創造了不可超越的步槍作戰神話。
  • 永遠的「八一槓」:中國最出色的步槍之一,空倉掛機讓士兵太滿意
    永遠的「八一槓」:中國史上最出色的步槍之一,空倉掛機讓士兵太滿意81槓,事實上成了所有使用過此槍,老兵心中的一種情節,即老兵心中永遠的81槓。81槓的研發,是用來取代不適合叢林戰的56式半自動步槍,以及連發射擊時精度極差的56式衝鋒鎗(事實上的自動步槍),由於要消耗大量庫存的7.62毫米步槍彈,因此,研發時就是一把過渡型的槍械,但卻成了一把非常經典的步槍,是中國武器史上最出色的步槍之一。
  • 抗戰親歷者回憶講述如何用步槍打下日本飛機
    從最開始的重機槍、輕機槍擊落日本飛機,到如今的狙擊手一槍擊斃飛行員,甚至用木柄手榴彈乾坤一擲,日本飛機在爆炸中隨之墜地,國產影視劇的情節越來越向著「神話」的方向發展。那麼,步兵到底是不是有可能憑藉手中武器擊落敵人的飛機,中國抗戰戰場上又湧現過哪些值得記住的防空作戰戰例呢?在二戰戰場上,步兵最頭疼的一般是敵軍的坦克,而比坦克更讓人束手無策的,是敵軍高來高去的飛機。
  • 「三八大蓋」步槍在抗日戰爭時期有多厲害?
    如今許多抗日題材的影視作品中,都少不了「三八大蓋」的身影。那麼,「三八大蓋」在抗日戰爭時期有著怎樣的傳奇歷史呢?「三八大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陸軍最主要、最基本的武器。該槍定型生產是在1905年,也就是日本的明治三十八年,因此被命名為「明治三十八年式步槍」,俗稱三八式步槍。
  • 「三八大蓋」抗戰時才來中國?日本人來之前中國就已經有60萬支
    例如,一些反應紅軍長徵或早期抗戰的電影作品中,常會有解放戰爭時期才出現在中國軍隊中的武器現身。 在如今的一些與長徵相關的影視作品中,如果你看到有紅軍戰士在使用抗戰時期八路軍裝備過的「三八大蓋」,你會認為這是一部神劇嗎?
  • 國軍抗戰中的主力反坦克武器之一:英制博斯反坦克槍
    薩沙的抗戰輕武器系列叢書,還有一些遺漏,我都來補充補充。早在一戰坦克剛剛誕生之時,反坦克槍就誕生了。當年缺乏專業反坦克武器,士兵們遇到坦克往往就只能用步槍射擊。在德軍中,主要將K子彈交給狙擊手或者槍法最優秀的人。抗戰之前,中國進口新式毛瑟步槍的時候,也一樣進口了一批反裝甲子彈。只是,時代不同了。
  • 濟寧鄒城市開展「八一」走訪慰問抗戰老兵活動
    齊魯網·閃電新聞7月27日訊 7月26日,濟寧鄒城市退役軍人事務局、濟寧市擁軍優屬協會,聯合鄒城市愛心企業鑫琦集團和鄒城市鋼山街道後八裡溝村黨員志願者服務隊,開展了慶祝「八一」建軍節走訪慰問抗戰老兵活動,為老人們送去了慰問金和慰問品。
  • 「八一」懷想:走進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
    革命大旗撐在手,終歸勝利屬人民」。南昌被譽為英雄城,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誕生地。多年前,我曾和同事去南昌旅遊,前往八一起義紀念館參觀,重溫崢嶸歲月,緬懷革命先烈。舊址東邊是另一座大型銅雕《南昌起義》,充分展示了南昌起義的歷史意義:戰士高舉駁殼槍昭示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手舉馬燈象徵起義點燃了武裝革命的星星之火
  • 95突擊步槍都是哪裡造的?新制式步槍這一神秘符號揭開真相|輕武專欄
    ▲一二八事變中,四名手持國產漢陽造步槍  的第十九路軍士兵在保衛中國上海  抗戰時期,漢陽兵工廠也是國內最主要的槍械製造廠,生產的步槍、機槍、衝鋒鎗和炸藥是中國軍隊抗戰主要武器來源之一,也成了日軍的眼中釘,日軍轟炸機頻頻光顧漢陽兵工廠。
  • 堪稱經典的81式步槍,國民心中的一代名槍,不愧是八一大槓
    在我國步槍領域長期的發展中,有一款步槍具有優良的性能至今任然被大家津津樂道,這款步槍精度好、動作可靠、操作維護簡便,在前線的戰鬥中表現非常的出色,這款槍就是81式半自動步槍,前期版本採用木質槍託後期改進版本採用了可以摺疊的金屬槍託,使用可摺疊金屬槍託的版本被稱為81-1式半自動步槍,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八一槓
  • 荒野行動:新晉步槍AR18使用評測,臥倒射擊高樓狙擊利器!
    荒野行動步槍新成員AR18突擊步槍,單發傷害為43點,射速11.5,射程500,彈容量30,後坐力10.5。單從紙面數據看,AR-18步槍的各項性能都比較均衡,沒有特別突出的地方,但也沒有明顯的短板。AR-18步槍可選擇的配件較多,包括彈夾配件、倍鏡、步槍補償器、步槍消焰器和步槍消聲器,都可以供我們進行搭配。這裡推薦大家搭配快速擴容彈夾、高倍鏡和消聲器。快速擴容彈夾不僅提高了換彈速度,也使得AR-18的彈夾容量提升到了40。而高倍鏡搭配消聲器,使我們能更好地應對遠戰並提高自身隱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