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石峰村的產業扶貧之路

2020-12-21 湘潭在線

湘潭在線1月1日訊(湘潭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張振宇 通訊員 陳超)湘潭縣烏石鎮烏石峰村 63 歲的趙曉山是一名聾啞人、建檔立卡貧困戶。由於沒有經濟來源,孤身一人的他日子一直過得很難。

可 2018 年情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趙曉山如今也成了「萬元戶」。趙曉山無法外出打工掙錢,但他卻有一門技術,他做出來的靠背椅在當地很有名氣。在扶貧幹部和村供銷社的幫助下,過去賣不出去的椅子銷了一百多把,僅此一項趙曉山就獲得了8000多元的收入;通過村上主辦的技能培訓班,趙曉山學會了編制花籃和棕掃帚,通過村供銷社賣出去不少,這些加在一起,2018年收入達1.2萬元以上。

50多歲的黃友根也是該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兩個女兒出嫁後家裡剩下夫妻倆和 80 多歲的老母親。為了幫助黃友根脫貧,村幹部想了很多的辦法,如今黃家生產的紅薯片、酸棗皮也通過村供銷社打開了銷路,僅這些平常無法變錢的土特產2018年就賣了兩萬多元。

烏石峰村是一個典型的山區村,同時也是省定貧困村,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68戶169人。

隨著扶貧攻堅戰的打響和幫扶工作隊的進駐,在各級政府和後盾單位的支持下,支村兩委以補齊產業發展短板、增強貧困戶「造血」功能為抓手,開啟了精準扶貧模式。

支村兩委牽頭成立了「湘潭縣大帥種養合作社,流轉土地400多畝並結合種植結構調整,大面積種植大豆和油菜等經濟作物,通過土地流轉、安排就業、專項扶貧資金入股等方式增加貧困戶收入,使這些平時無法外出打工掙錢的貧困戶在家門口一年就能掙到幾千塊錢。

村上還請來一批民間手工藝人當師傅,教授貧困戶製作絹花、風車,編制花籃等技術,如今絹花、風車和花籃不僅佔領了烏石本地市場,還銷到了市區各大公園和劉少奇同志故居等景點,每年為貧困戶增收20萬元左右。

2017年成立的烏石峰村供銷社還把貧困戶製作的靠背椅、掃帚以及各種土特產推向了市場,使得像趙曉山這樣原來根本沒有掙錢門路的貧困戶有了穩定的收入。

「其實我們現在做的這一切均是『小打小鬧』,無法從根本上解決村上產業不發達、村民增收難的問題。」該村90後黨總支書記賀師對我們說。

通過與湘潭康輝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多次洽談,雙方達成了將烏石峰村建成中小學生「研學」基地的合作意向。雙方將共同組建「彭大將軍家愛農合作社」,充分利用該村緊鄰彭德懷同志故居的地理優勢,山清水秀、民風淳樸、環境優美的自然條件以及國家關於中小學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的政策,將烏石峰村打造成中小學生社會實踐和研學旅遊基地,吸引市內甚至全國的中小學生來這裡欣賞大自然的美景、體驗農耕和農家生活。

根據雙方合作願景,這裡將建成2000平方米的野炊營地、6000平方米的野營和拓展基地和15萬平方米的學農活動區及相關設施,形成每年5萬人以上的接待能力,每年為村集體增收100萬元,為村民增收150萬元以上,通過發展鄉村旅遊帶動更多的貧困戶脫貧致富。該項目目前仍處在洽談階段,就已經迎來了新疆吐魯番高昌區和湘潭市三中近千名學生前來參觀體驗。

>>返回湘潭在線首頁

相關焦點

  • 湘潭縣:烏石峰下國慶樂
    來自湘鄉市的趙女士今天特意和閨蜜們一起自駕來烏石峰村體驗。她表示,從湘鄉自駕過來只需要三十分鐘車程,到這裡遊玩不僅很近很方便,而且還可以品嘗烏石的特色美食桃子皮、酸棗粒等,這個國慶真是美哉美哉。和趙女士一樣,家住烏石峰村的李女士近年來一直在外地打工,這次利用國慶的休息時間特意回家看看,沒想到剛進村,就被乾淨整潔的環境以及漂亮的三十六坊所「迷住」,她表示,和父母、孩子一起漫步在三十六坊,感受到的不僅是家鄉的變化,更是一種對鄉村振興的美好願景。
  • 湘潭縣:烏石峰下國慶樂(圖)
    來自湘鄉市的趙女士今天特意和閨蜜們一起自駕來烏石峰村體驗。她表示,從湘鄉自駕過來只需要三十分鐘車程,到這裡遊玩不僅很近很方便,而且還可以品嘗烏石的特色美食桃子皮、酸棗粒等,這個國慶真是美哉美哉。和趙女士一樣,家住烏石峰村的李女士近年來一直在外地打工,這次利用國慶的休息時間特意回家看看,沒想到剛進村,就被乾淨整潔的環境以及漂亮的三十六坊所「迷住」,她表示,和父母、孩子一起漫步在三十六坊,感受到的不僅是家鄉的變化,更是一種對鄉村振興的美好願景。
  • 湘潭縣:烏石峰下國慶樂(圖)
    和趙女士一樣,家住烏石峰村的李女士近年來一直在外地打工,這次利用國慶的休息時間特意回家看看,沒想到剛進村,就被乾淨整潔的環境以及漂亮的三十六坊所「迷住」,她表示,和父母、孩子一起漫步在三十六坊,感受到的不僅是家鄉的變化,更是一種對鄉村振興的美好願景。
  • 浦發銀行長沙分行:金融「造血」,走好產業扶貧特色之路
    近年來,浦發銀行長沙分行以村鎮銀行和駐村扶貧隊為依託,聚焦貧困地區和產業發展,在精準識別的基礎上,創新金融服務、推出特色扶貧產品、發展當地特色產業,先後開發了「金牛通」「銀農通」等扶貧信貸產品20多個,採用「分貸統還」的模式精準幫扶農戶,用金融活水撬動農村產業發展,助力貧困地區脫貧摘帽。
  • 秦嶺深處的「網紅村」——佛坪縣銀廠溝村的多元產業脫貧致富之路
    主辦方供圖「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多元特色產業有效帶動脫貧同很多山區一樣,林地面積6319.5畝,耕地面積360.39畝的銀廠溝村也處於「林多地少」的局面,發展傳統農業、產業的路子在這裡根本行不通。村裡共有113戶,其中建檔立卡戶有24戶,比例高達1/6。
  • 東方板橋鎮新園村蘭花產業扶貧基地:扶貧蘭花朵朵開
    原標題:扶貧蘭花朵朵開   近日,東方市板橋鎮新園村蘭花產業扶貧基地,工作人員在護理蘭花。這些石斛蘭花將銷往廣州、昆明等地。   新園村曾是深度貧困村,為了壯大集體經濟,助力貧困戶脫貧,新園村投入扶貧資金建設蘭花大棚,發展蘭花產業,成立蘭花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提供就業崗位、產業扶貧分紅等方式,帶動貧困戶增收脫貧。   如今,新園村集體經濟收入每年穩定在80萬元以上,蘭花產業每年實現穩定分紅達40萬元以上,整村實現脫貧摘帽。
  • 恩平大槐良洞村:發展特色產業 鋪就扶貧之路
    其中列入「雙到」扶貧的貧困戶25戶,該村黨支部有黨員26人,2011年被評為恩平市先進基層黨組織。  自實施「雙到」扶貧以來,大槐鎮委鎮政府高度重視幫扶工作,成立專門機構,加強領導鎮「雙到」扶貧辦公室專門負責扶貧工作。恩平市幫扶部門和幹部經常到村委會和貧困戶家中了解情況,研究幫扶對策和落實幫扶措施,幫扶工作取得了實效。  一村一策,夯實村經濟基礎。
  • 浙江省麗水市縉雲財政:做好三篇文章 描繪產業扶貧之路
    發展產業是扶貧攻堅的根本之策。縉雲縣搶抓加快發展機遇,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作用,推動鄉愁產業高質量發展,走出一條因地制宜、彰顯特色的產業富民之路,決戰決勝低收入農戶高水平全面小康攻堅,得到省委袁家軍書記的批示肯定。
  • 科技扶貧專家團進村開講助力產業扶貧
    原來,區科技扶貧專家團養殖組組織的精準扶貧養殖技術培訓要進村開講了,大家都不想錯過。 「以前經常在鄉政府裡組織培訓,路程太遠,很多貧困戶都沒有時間參加。現在區裡的科技扶貧專家團都進村了,這麼貼心,村民們都很歡迎。」村主任劉錦程笑著說。 「你們要注意啦,魚也是會感冒的,一旦感冒,死亡率還很高。」
  • 信義街道:因地制宜謀出路 產業扶貧促增收
    脫貧攻堅戰打響後,信義街道黨工委、辦事處結合轄區實際,因地制宜謀出路 ,產業扶貧促增收,走出了具有信義特色的脫貧攻堅之路。今天的「鄉村振興這一年」特別節目,我們就來看看信義街道的脫貧攻堅之路。渭南經開區信義街道下轄11個行政村,92個村民小組43個自然村,共有6659戶279950口人,耕地面積5.12萬畝,屬於典型的城鄉結合鎮辦。
  • 因村施策、因戶思策、因人施策 加快產業扶貧
    因村施策、因戶思策、因人施策 加快產業扶貧發布時間:2017-06-23   作者:吳朝廷   來源: 本站原創   瀏覽次數: 內容提要: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省、州、縣2017扶貧工作規劃,羊場鎮黨委政府把脫貧攻堅作為最重要的中心工作,樹立以「產業化扶貧」為主導,重點發展種養殖產業的思路,制定出因村施策、因戶思策、因人施策的扶貧方案 。
  •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特刊㉓ | 象窩禪茶拓寬產業扶貧之路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特刊㉓ | 象窩禪茶拓寬產業扶貧之路 2020-11-05 11: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廣東興寧:永和鎮新寨村,產業扶貧與文化扶貧融合發展
    近年來,興寧市永和鎮新寨村在黨政各級的關心支持下,特別在天河區商務金融工作局的對口幫扶下,多措並舉推動產業扶貧與文化扶貧融合發展,點亮鄉村振興藍圖。藍天下的新寨村,群山環抱,樹木蒼翠,道路整潔,廣場靚麗,村舍民居錯落有致……這裡,既有世外桃源的幽靜,又有一絲都市的氣息。漫步其中,令人流連忘返。
  • 「東西部扶貧協作」白果樹村,產業路上「黃金果」
    「今年椪柑+柚產量2.5萬斤,林下養殖總收入10萬元,有把握,如今景陽椪柑能賣好價錢,得益於這條扶貧產業路結出『黃金果』……」12月23日,景陽鎮白果樹村二組柑橘大戶黃大明指著穿過椪柑林間水泥路,說起了悄皮話。景陽鎮物產資源豐富,是遠近聞名特色水果小鎮。
  • 「小水果」成就扶貧大產業
    湖北意享農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江燕峰告訴記者,為了規範種植,公司在全鎮多個村都有水果種植基地,每個村都派有駐點技術指導員,每周都會到村定點指導,規範標準。鎮宣傳委員向學坤介紹,為了提高果農的種植水平,實施科學種植,景陽鎮加大了產業技術培訓。2019年以來,組織農民到外地學習參訓4次340人次。組織鎮內培訓45場5000人次。
  • 麗水:產業扶貧之路 農家樂來料加工電子商務顯神通
    浙江日報訊麗水新近入選全國首批扶貧改革試驗區。過去數年間,麗水通過多方探索實踐,逐漸摸索出「搬遷扶貧、產業扶貧、社會扶貧」三大體制創新扶貧方式,並取得明顯成效。尤其在產業扶貧中,農家樂、來料加工、農村電子商務三駕馬車脫穎而出,成為當地農戶持續增收的動力引擎,幫助了一大批困難群體實現就業。
  • 穩主導產業 興特色產業———吉安縣推進產業扶貧工作掠影
    筆者從吉安縣縣城一路向北來到大衝鄉百香果產業基地,只見一排排整齊的白色塑料大棚矗立在田間,一個個碩大的紫色百香果掛滿在藤蔓枝頭。  借著產業扶貧的東風,大衝鄉成功實現了產業結構調整,600多畝規劃平整的田地上如今都種上了百香果,把小小的果子培育成了一個調整產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的基礎產業。  產業是長效扶貧的重心,也是可持續脫貧的基礎。
  • 承德市隆化縣福島七道溝村全村:「產業+就業」推進優質扶貧
    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幹部為村莊發展點讚。七道溝村位於隆化縣太平莊鄉東南部,距鄉政府5公裡。全村土地面積27平方公裡,其中耕地2080畝,林地32458畝,退耕還林925畝。下轄8個自然村民組,共315戶839人。七道溝村地處偏遠,居住分散,土地貧瘠,產業規模小,年輕人多以外出打工為主,村民自主創業能力不強。
  • 醫療扶貧、產業助力……「倒數村」的小康嬗變
    蘇蘇村便民服務中心2017年,駐村扶貧工作隊到蘇蘇村開展精準扶貧。吳醫生直言,近幾年來,特別是自從駐村扶貧工作隊和縣醫療隊到來後,村裡的醫療服務質量有了顯著的變化。「駐村扶貧工作隊和縣醫療隊來後,我最大的感覺就是村裡的醫療服務更細了,更方便了,更能給到每個村民實惠,一句話,基層的力量更強大了。特別是對貧困戶來說,改善很大。我是見過因病致貧的人的,知道那種慘狀,很多在疾病到來前能預先採取一些措施,這對並不富裕的家庭幫助良多。」
  • 農行大連分行:「精準扶貧貸款」鋪就致富之路|農業銀行|泉水村|馬...
    「近兩年來,農行發放基準利率的精準扶貧貸款,為我們村農戶減輕了融資負擔,為我們今年年底實現低收入村脫貧摘帽做出很大的貢獻。」泉水村黨支部書記王小東說。瓦房店有「中國設施大櫻桃之鄉」的之稱,通過推動相關產業發展,大櫻桃逐漸成為駝山鄉村民致富的一大主導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