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廖昌永唱《嚮往》致敬偉大時代
「點燃希望的星火,把夢想照亮,嶄新中國,閃耀東方。執著明天的追求,為了祖國的富強,你帶領我們,迎來幸福小康的陽光……」這首由知名作曲家印青和詞作家田地等創作、廖昌永演唱的歌曲《嚮往》,生動反映了黨的十八大以來祖國大地發生的巨變,獲得了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併入選第五批「中國夢」主題新創作歌曲。作為從成都走向國際舞臺的「華人第一男中音」、上海音樂學院副院長,廖昌永近年來致力於創作推廣更多展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音樂作品,《嚮往》推出後,獲得許多聽眾的喜愛,廖昌永渾厚圓潤的嗓音,激情澎湃的抒發,引發聽者強烈共鳴。廖昌永告訴記者:「演唱《嚮往》這首歌,我重在把握自豪、自信的基調,希望我們的文藝工作者能繼續以飽滿熱情創作出更多反映人民心聲、致敬偉大時代的優秀作品,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添磚加瓦,不斷創造中華文化新輝煌,這是我作為華夏兒女的最好嚮往。」
半句歌詞花了幾天創作
《嚮往》的旋律大氣優美,歌詞真摯動人。歌曲一經推出,立即受到聽眾喜愛。不少觀眾認為,這首歌的旋律和歌詞都十分接地氣,讓人心生溫暖。《嚮往》的詞作者田地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我們試圖用一首歌,對黨的十八大以來的改革歷程,進行真實、形象的表達。」這是田地與創作團隊最初的心願。
據了解,田地發表過《我屬於中國》《又見西柏坡》《西部春暖》等多首優秀歌曲,但是他卻用「極其艱難」總結了《嚮往》的創作過程。「近年來,全國湧現出眾多優秀主旋律歌曲作品,很多歌曲廣為傳唱,想要翻越這一座座『高山』,同時還要寫出自己的風格,非常不容易。」田地說,他和創作團隊歷經半年創作,經過16稿大改,以及不計其數的小改,一字一詞地細細雕琢,才有了今天的《嚮往》, 「我們有時會為一個字、一個詞展開激烈討論,最後的成品不僅保持了宏大敘事,還真實表達了人民的心聲。」談及《嚮往》的創作,田地稱他只是一個執筆者,這首歌曲包含了主創團隊的共同努力。讓田地印象最深的歌詞,就是副歌部分——「不忘初心,滿懷人民的嚮往。百鍊成鋼,腳步從容在路上。」當初寫到「百鍊成鋼」時,後面的半句怎麼寫都不太讓田地滿意,於是田地寫了幾十種方案,讓大家在微信群裡一一討論,不料這些方案全部被否決了。突然,田地靈光一現,「腳步從容」四字跑進腦海,他趕緊發在微信群裡,大家一致叫好,最後在大家探討許久後,才定了最後這半句「腳步從容在路上」。田地說,光是創作這半句歌詞,就花了他幾天時間。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走過近百年曆程的中國共產黨,宣誓她的初心和使命,激勵全黨,鼓舞人心。值得一提的是,「初心」也是《嚮往》這首歌的關鍵詞——「不忘初心,滿懷人民的嚮往。百鍊成鋼,腳步從容在路上。」
歌名從幾十個方案裡選出
「什麼樣的土地,就會誕生什麼樣的創作。」《嚮往》的曲作者印青表示,文藝創作者的前瞻性、對改革開放認識的深刻性,以及對國家大勢發展的關注,都要在創作中顯現出來。為了吸引更多年輕人的目光,《嚮往》採用了青春型寫法。青春的旋律、用心雕琢的歌詞和配器,以及廖昌永從容雄健的藝術處理,自然無痕的技巧運用……凡此種種,使歌曲《嚮往》的大氣、蓬勃、奮進的藝術風採得到充分渲染。
據了解,歌曲《嚮往》的名稱是在幾十個方案中選定的。「這首歌曲副歌中寫到『不忘初心,滿懷人民的嚮往』,因此,《嚮往》既寫給未來,也寫給現在,『嚮往』這個詞可以更加突出體現我們黨為了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而繼續奮鬥的初心和使命。」
一首歌的時間很短,或許唱不盡創作者心中對祖國的崇敬與愛戀;一首歌的時間也很長,它流傳在百姓的口中、心裡,構成了一個時代最真實的傾訴。廖昌永懷揣著對祖國和人民的赤誠之情,唱出了時代強音與民族心聲,「一個時代總要有具有這個時代符號感的文藝作品。我們新時代的文藝工作者應該有這種擔當,要為一個時代歌唱。」廖昌永動情地說,我們正處在一個需要偉大作品的時代,更處於一個能夠產生偉大作品的時代,文藝工作者要確立崇高的文化理想和藝術追求,創作出更多無愧於時代、無愧於人民的精品力作。本報記者 陳蕙茹
(責編:袁菡苓、高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