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發展謀跨越 常山傳統石產業「玩」出「高大上」

2021-01-10 浙江環保新聞網

  編者按:作為國內經濟較為發達的省份之一,浙江率先感受到環境汙染帶來的發展壓力。2013年,浙江主動調整進入新常態,打出了一套以「五水共治」為突破口的轉型升級組合拳。

  全省各地紛紛響應,繪製「治水」藍圖,定下治理目標。並且從2014年年初起,全省11地市90多個縣(市、區)連續半年時間,在浙江日報上以「五水共治百城擂臺」為題,刊發各地「五水共治」作戰指揮圖和治水承諾書。如今,近三年時間過去了,當年的承諾有沒有從「紙上」落到「地上」?

  即日起由浙江日報、浙江在線、浙江新聞App、浙江手機報組成的新聞報導組將前往各地回訪三年治水承諾,匯集各地治水經驗,尋找因「五水共治」而發生美麗蝶變的浙江樣板。

  浙江在線11月21日訊(記者 季建榮)常山,又稱「石城」,地如其名,從上個世紀開始,常山人依靠豐富的石頭資源,走出了一條富有當地特色的發展致富之路。

  幾十年的高速發展,常山石頭產業的瓶頸也越來越明顯:常年開採對生態造成的威脅、粗放式加工對環境的汙染、石頭「不可再生」特性等因素橫亙在常山縣「石頭經濟」的道路之上,極大制約了產業的發展壯大。

  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就得在生產方式上找出路,為此,常山縣以「五水共治」為契機,倒逼產業石頭產業轉型,重構一條「藍天三衢+生態富民」的發展新途徑。

  常山的母親河——常山港

  從「賣石頭」到「賣風景」 環境、經濟雙豐收

  輝埠鎮路裡坑村,位於國家4A級景區「三衢石林」山腳下。曾經,這裡是一個典型的「採礦」村。輝埠鎮黨委書記陳東介紹:「早幾年,這個村裡幾乎每家每戶都從事石灰鈣開採、加工,全村僅石灰鈣立窯就有40多座。」

  「一般從事這個行業的年收入最少也有5、6萬,多的甚至達到上百萬。」路裡坑村村主任陳志崗告訴記者。

  經濟利益的驅使,引發了路裡坑村石灰鈣產業「掠奪式」的發展,幾年下來,路裡坑村的環境也隨之一落千丈:房前屋後積滿灰塵,天空被揚塵籠罩,村莊道路坑坑窪窪,曾經鬱鬱蔥蔥的山體被挖得滿目瘡痍……

  生態修復的石灰鈣礦區

  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產業註定換不來長遠的發展,為了徹底改變當地石灰鈣產業「粗放式」的發展模式,在「五水共治」開展之初,常山縣就痛下決心,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將整治的「大刀」砍向石灰鈣產業,強力實施「藍天三衢生態治理」工程。

  「在政策的推動下,我們當時一口氣對路裡坑村的所有立窯實施關停,並對礦山進行封停,同時,花了500多萬對礦山進行回填、山體加固、覆土植綠等修復。」陳東說道。

  石灰鈣產業的退出,讓久違的藍天再次呈現在路裡坑村人的眼前,村莊環境、交通條件等基礎設施也發生了實質性的變化,昔日光禿禿的礦山也漸漸恢復了往日的綠意蔥蘢。

  「關閉了礦山,並不意味著我們的發展就離開了石頭,我們的出路依然還在石頭上。」常山縣「五水共治」辦公室專職副主任鄭兵說道。

  確實,現在的路裡坑村,石頭依然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生產方式卻有了質的變化。

  依託當地獨特的喀斯特地貌,2014年開始,常山縣通過招商引資,對三衢石林景區進行重新規劃、整合,大力發展旅遊經濟。同年,三衢石林景區正式通過「國家級4A景區」評定。

  三衢石林景區

  曾經的「老礦工」、路裡坑村村民邱師傅親身經歷了當地石灰鈣產業的崛起、淘汰和景區的發展,現在在景區上班的他,每每看到絡繹不絕的遊客,總感慨萬端:「這在3年前我們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以前我們自己開礦,一心是想著多賺點錢,很少去考慮環境、健康、安全等方面的隱患,這次幾年時間,完全大變樣了。」

  現在的三衢石林,風景秀麗,奇石林立,峽谷險勝,全國各地諸多遊客慕名而來,一睹「石林奇觀」。

  據統計,從正式通過4A級景區評定到2014年年底,僅半年時間,山衢石林景區接待遊客量就超過20萬人次,真正從「賣石頭」到「賣風景」的實質性轉變。

  「在這裡上班,收入雖然沒有自己開礦時候高,但踏實,日子也過得舒心許多。」邱師傅說道。

  堅守生態底線 跳出老路再謀發展

  作為曾經的傳統產業,路裡坑村的轉型更像是常山縣石灰鈣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從「五水共治」行動開展至今,常山縣堅守生態底線,致力跳出「炸山賣資源礦石、採石燒石灰水泥」的老路。

  截止目前,常山縣共關停170個小礦山,189個小石灰窯,264個石灰鈣棚,75個石灰石破碎廠和5條水泥機立窯;整合7家石灰石礦山企業,關停淘汰83孔石灰立窯和201條石灰鈣生產線,完成18家輕鈣企業環境整治。

  在汙染物和能耗降低上,共削減排放二氧化硫11062噸、氮氧化物2447噸、煙粉塵11645噸,騰出能耗空間37萬噸標煤,減少汙水排放1.1萬噸左右,騰空利用土地300畝左右,開發閒置土地2000畝左右。

  「一方面,我們支持和鼓勵有特色的鄉鎮、村莊發展鄉村旅遊、民宿經濟等生態項目;另一方面,我們將整合的礦產資源,通過兼併重組,以『國有制』的形式,引進先進的生產設備和生產方式,在最大限度上保護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做大做強傳統產業。」鄭兵說。

  從「低小散」到「高大上」 賞石小鎮雛形已現

  常山另一個石產業重鎮,青石鎮憑藉當地豐富的硯瓦石、青石等資源,做大做強石材、石板生意,並成立了華東地區最大的青石、花石專業市場,到目前為止,當地從業石材開採、加工、交易的人員已達4000餘人,石產業年產值突破6億元,是全國著名的「觀賞石之鄉」。雖然發展前景良好,但青石鎮石產業也存在附加值低、資源枯竭、生態環境壓力大等諸多問題,產業轉型升級勢在必行。

  賞石小鎮主體建築落成

  在「五水共治」的推動下,2014年開始,青石鎮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抓手,一方面,重點對轄區內低、小、散、汙染嚴重的的石材開採、加工企業進行整治、關停。同時,為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做強、做精石產業,一個集交易、觀光、休閒為一體的賞識小鎮規劃應運而生。

  根據規劃,賞石小鎮主要由「一園二帶三區」構成:一園,是指佔地面積逾千畝的中國觀賞石博覽園;二帶,是指320國道、48省道沿線(青石段)觀賞石文化景觀帶;三區,是指原石開採區、石產業配套功能區和石文化自然景觀區。計劃總投資為69億元,規劃佔地面積3平方公裡,其中佔用建設用地約1平方公裡。

  賞石園區管委會工作人員謝劍利告訴記者:「預計到2017年底,賞石小鎮將帶動當地80%的農民創業增收,爭取實現產值20億元以上,接待旅遊人數超100萬人次,並將觀賞石博覽園成功創建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

  過去,常山人靠著石頭致富,如今,石頭在常山縣的發展中依然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同的是,現在的常山將更多生態建設、環境保護的元素融入當地傳統產業發展中。

  三年治水,換來常山「綠水青山」:數據顯示,2015年,常山港流域地表水質100%符合水功能區要求,出境水質達標率100%,飲用水源地水質100%符合要求;2016年1-6月,環境空氣優良率為87.2%,同比增加5.4%。PM2.5均值為4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4.3%。

  三年治水,更推動了常山經濟發展的方式的根本改變,指引傳統石產業在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上走得更遠。

相關焦點

  • 特色小鎮看「浙」裡:常山「點石成金」築輝煌
    賞石小鎮主入口 常山宣傳部提供 攝  青石、花石、硯瓦石、石筍石、千層石、三衢石、常山卵石,各種販賣原石的產業呈現著井噴式的發展態勢,包山挖礦、包溪採石成為一種石產業運作的常態模式,常山縣由此建成了華東地區最大的青石花石市場,常山石產業也迎來了新的輝煌。  60歲的青石鎮硯瓦山村村民徐舍林,從高中畢業後就開始從事石頭行業。
  • 榮膺「全球綠色城市」國際大獎,衢州常山靠的是什麼?
    記者 邱丹晨 通訊員 劉科雅10月16日晚上,在深圳舉行的2020可持續城市與人居環境獎頒獎盛典上,常山被授予了「全球綠色城市」榮譽稱號,成為本屆唯一一個獲此殊榮的中國城市。常山將以此為新的起點,再接再厲,深入貫徹『環境、空間規劃與開發、經濟、基礎服務、社會和文化』等六個維度的可持續城市發展理念,提升城市可持續發展水平,讓常山未來更加綠色,更加美好。」常山縣委副書記、縣長張少華代表常山縣現場領獎並作主旨演講。常山首次亮相全球人居環境論壇年會,便驚豔了全球。常山榮膺「全球綠色城市」國際大獎的秘訣又是什麼?
  • 景觀石行業春風將至——2017第一屆中國石商大會在常山隆重召開
    設計、使用者近兩百人齊聚一堂,以「把握園林景觀石產業轉型升級的發展機遇」為主題,共議景觀石產業發展大計。開幕式上,主持人宣讀了浙江農林大學暨陽學院、寧波城市職業技術學院景觀生態學院的賀信。浙江農林大學暨陽學院的賀信中寫道:「本次大會的召開,將更好的傳承、挖掘和發展景觀石在園林綠地中的重要作用和意義,將給中國園林景觀特別是賞石景觀帶來重大的發展機遇和美好的發展前景。」本次大會於中國賞石之鄉——浙江常山舉行,常山礦石資源豐富,賞石文化由來已久。
  • 福建莆田借力臺灣謀文化產業快速發展
    中新網莆田1月7日電 (曾潔瓊 陳丹妮) 作為全球三大油畫產業基地之一,福建莆田文化底蘊深厚,工藝美術產業發展迅速。近年來,莆田發揮對臺優勢,重點在借藝、借市、借智上做文章,推動文化產業不斷站上新臺階。記者7日從莆田獲悉,2012年莆田市文化產業增加值超過100億大關,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繼續高居福建省首位。
  • 泉州南安:高質發展謀跨越
    近年,負重奮進的南安,大力推動經濟、社會和城市發展轉型升級,開啟跨越發展新格局。南安市古稱「武榮」,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也是國內知名僑鄉。堅持創新賦能 積蓄高質量發展「新動能」「自主創新是推動高質量發展、動能轉換的迫切要求和重要支撐。」南安市藉由創新賦能,推動石材、水暖、機械等傳統產業積極打造產業升級版,加快培育壯大新興產業,新舊動能轉換提速,積蓄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 傳統產業綠色轉型任重道遠 綠色企業標準讓綠色發展有據可依
    ,推動實體經濟的提質增效,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UNIDO)-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綠色產業平臺中國辦公室、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新華社中國財富傳媒集團、北京基金小鎮等多家機構,於7月6日在北京共同舉辦了主題為「金融助力綠色轉型」的2017中國綠色發展論壇。
  • 數字賦能產業發展 2020中國·常山鄉村振興大會舉行
    中共常山縣委書記潘曉輝表示,以內循環為主的新發展格局,將為常山發展帶來新機遇。   「鄉村振興要堅持產業為基、特色發展。」衢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徐利水在會上表示,胡柚、油茶、猴頭菇是常山幾百年傳承下來的『寶貝』,要把它與現代的科技、資本、人才等結合起來,發揚光大。
  • 浙江常山:特色產業賦能鄉村振興
    浙江常山:特色產業賦能鄉村振興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劉青)「常山胡柚碩果滿枝,常山油茶香飄四溢。」浙江常山縣緊盯特色農產品,致力產業培育,拉長的產業鏈不僅富了常山百姓,也成為該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抓手。
  • 用品牌和科技扮靚傳統農產品 常山「三寶」煥發新活力
    浙江在線09月14日訊 (浙江日報記者 王慶麗 縣委報導組 胡江平 汪峻)編者按:推進現代農業發展,是促進農民增收的基本途徑,浙江農業必須向高效生態、特色精品農業轉型。本報記者近日走訪我省26個已摘帽的欠發達縣(市、區)時發現,常山、景寧、永嘉等地結合自身特點,走出了一條綠色發展、生態富民的路子。
  • 2019·海峽兩岸(常山)賞石文化交流展 籌備工作對接會在北京舉行
    目前,中石協與活動的舉辦地常山縣和漳州市及華安縣已經就前期工作進行了具體的考察和布置,各地政府領導及相關單位高度重視,為舉辦好本屆活動做到有計劃、有安排、有落實。兩岸交流無小事,各方要充分認識兩岸交流展會的重要性,要把本次交流展會辦成一個高質量、高水準、高影響力的賞石盛會,通過活動加強兩岸文化交流,增強賞石文化的影響力,推動兩岸賞石文化事業和產業的發展。
  • 山間野果變「金果」 浙江常山計劃借胡柚打造百億產業
    經過近幾年的轉型發展,胡柚正在從單純的鮮果銷售,向以深加工為主、鮮果銷售為輔轉變;並與文化、旅遊產業結合發展,成為帶動常山一、二、三產業的槓桿,2014年總產值達4億元,是常山縣名符其實的「金果」。  《常山三寶振興發展計劃》中更是做出規劃:2025年,常山縣要發展胡柚總面積15萬畝,實現胡柚產業產值50億元,全縣與胡柚相關產業產值100億元。「胡柚已經成為了常山農業的代名詞。」
  • 常山北明數博會亮相四大產品 用「黑科技」打造數字產業
    A股上市公司、石家莊常山北明在本屆數博會上,發揮「主場優勢」,首次發布4款產品,包括市域社會治理綜合解決方案;城市智腦產品;RPA——流程機器人產品;政務服務機器人產品。「希望通過此次數博會向社會各界全方位呈現公司在數字賦能城市未來、創新推動社會治理、科技助力產業互聯三大業務方向上的創新成果,多維度展示在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區塊鏈等前沿科技領域的突破。」常山北明公司人士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 南平邵武:綠色產業發展動力澎湃
    在堅定綠色方向、堅持生態優先、堅守發展底線的過程中,邵武的生態環境和產業發展,形成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格局,並在良性互動中不斷積蓄起強勁的綠色動力,助推綠色產業蓬勃發展、闊步前行。「我們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通過深入調研,提出『新動能、新經濟、新業態、新標杆、新路徑、新氣象』發展思路,『六位一體』系統推進邵武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南平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邵武市委書記何光松說,立足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和比較優勢,邵武全力實施綠色產業集聚行動,統籌推進一二三產協調發展。
  • 旅遊產業融合創新獎4、常山龍騰石博園管理有限公司:中國觀賞石...
    常山龍騰世博園管理有限公司(中國觀賞石博覽園)位於素有中國觀賞石之鄉的常山青石鎮,總投資12.77億元,佔地面積為1050畝。中國常山觀賞石博覽園依託常山豐富的觀賞石資源,充分發揮自身石產業優勢,以經營生態、經營文化、經營生活為理念,以石交易、石文化會展、石觀賞園區為特色,通過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梳理提升,高端休閒設施的引入,文化休閒產業鏈的培育,建設具有多樣化功能的休閒旅遊和市場交易綜合體,將石博園打造成以觀賞石遊覽及交易,賞石文化體驗為主導,兼具鄉村度假、詩意憩居等功能的綜合型商貿旅遊目的地。
  • 全國百名響噹噹的「筆桿子」要來常山,他們想幹嘛呢?
    小編這就帶各位小主提前去遊覽一番~ 常山石產業常山縣作為「中國觀賞石之鄉」,賞石文化歷史悠久,早在北宋徽宗時期,常山「巧石」就因深得宋徽宗趙佶喜愛而盛名遠揚;南宋賞石名家杜綰編著的《雲林石譜》有專門篇幅介紹常山石;明朝永樂年間,常山石筍石在故宮御花園安家,後被鄭板橋畫入竹石圖中。
  • 興產業謀發展 貧困村追逐「永興夢」
    原標題:興產業謀發展 貧困村追逐「永興夢」   能人回,活力增  永興村是利辛縣90個重點貧困村之一。
  • 高大上項目「強芯健體」 泛半導體產業集群撬動發展新動能
    「 我們看中了園區的產業集群優勢和產業平臺發展前景,這給我們未來產品在綜合成本優勢、客戶服務等方面帶來了很強的競爭力。」海寧北鬥皓遠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許遠飛告訴記者。現在,企業正將產品組裝、檢測、可靠性測試等外包業務逐步收回,引入貼片生產機,完善產業鏈,用「芯」謀發展。由於產品涉及多個特殊領域,企業經營受疫情影響不大,訂單充足。
  • 兗州區新驛鎮項目引領謀跨越
    兗州區新驛鎮項目引領謀跨越齊魯網濟寧2月16日訊(兗州臺 王和平 王越通訊員代傳春) 兗州區新驛鎮堅持用項目引領工業強鎮、商貿富鎮、旅遊興鎮、生態立鎮、新型城鎮
  • 打造威海南向產業發展隆起帶 南海新區這樣對標先進謀發展
    威海市項目建設現場推進會議結束後,日前,威海南海新區以慢不得的危機感、等不起的緊迫感,迅速組織考察團赴榮成市、經區、環翠區、高新區、臨港區、文登區考察學習,學習兄弟區市在「雙招雙引」、精緻城市建設等方面的好經驗好做法,對照先進找差距、謀思路,推動全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 「五朵金花」富村民 鄉村振興的常山實踐
    如今,常山不僅保持了美好的生態自然風光,還迸發出了高質量發展的內核動能,一幅人景相生、產居相融、文旅相合的動態圖景正在浙西大地上閃爍。  美好圖景是常山縣委、縣政府一任接著一任幹,30餘載奮鬥得來的。作為「中國常山胡柚之鄉」「中國油茶之鄉」「中國食用菌之鄉」「浙江鮮辣美食之鄉」的常山,在一果一油一菌一味上極致發揮,如今又加上了蓬勃發展的民宿產業,經過多屆政府和常山人民的共同努力,常山蹚出了一條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