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作為國內經濟較為發達的省份之一,浙江率先感受到環境汙染帶來的發展壓力。2013年,浙江主動調整進入新常態,打出了一套以「五水共治」為突破口的轉型升級組合拳。
全省各地紛紛響應,繪製「治水」藍圖,定下治理目標。並且從2014年年初起,全省11地市90多個縣(市、區)連續半年時間,在浙江日報上以「五水共治百城擂臺」為題,刊發各地「五水共治」作戰指揮圖和治水承諾書。如今,近三年時間過去了,當年的承諾有沒有從「紙上」落到「地上」?
即日起由浙江日報、浙江在線、浙江新聞App、浙江手機報組成的新聞報導組將前往各地回訪三年治水承諾,匯集各地治水經驗,尋找因「五水共治」而發生美麗蝶變的浙江樣板。
浙江在線11月21日訊(記者 季建榮)常山,又稱「石城」,地如其名,從上個世紀開始,常山人依靠豐富的石頭資源,走出了一條富有當地特色的發展致富之路。
幾十年的高速發展,常山石頭產業的瓶頸也越來越明顯:常年開採對生態造成的威脅、粗放式加工對環境的汙染、石頭「不可再生」特性等因素橫亙在常山縣「石頭經濟」的道路之上,極大制約了產業的發展壯大。
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就得在生產方式上找出路,為此,常山縣以「五水共治」為契機,倒逼產業石頭產業轉型,重構一條「藍天三衢+生態富民」的發展新途徑。
常山的母親河——常山港
從「賣石頭」到「賣風景」 環境、經濟雙豐收
輝埠鎮路裡坑村,位於國家4A級景區「三衢石林」山腳下。曾經,這裡是一個典型的「採礦」村。輝埠鎮黨委書記陳東介紹:「早幾年,這個村裡幾乎每家每戶都從事石灰鈣開採、加工,全村僅石灰鈣立窯就有40多座。」
「一般從事這個行業的年收入最少也有5、6萬,多的甚至達到上百萬。」路裡坑村村主任陳志崗告訴記者。
經濟利益的驅使,引發了路裡坑村石灰鈣產業「掠奪式」的發展,幾年下來,路裡坑村的環境也隨之一落千丈:房前屋後積滿灰塵,天空被揚塵籠罩,村莊道路坑坑窪窪,曾經鬱鬱蔥蔥的山體被挖得滿目瘡痍……
生態修復的石灰鈣礦區
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產業註定換不來長遠的發展,為了徹底改變當地石灰鈣產業「粗放式」的發展模式,在「五水共治」開展之初,常山縣就痛下決心,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將整治的「大刀」砍向石灰鈣產業,強力實施「藍天三衢生態治理」工程。
「在政策的推動下,我們當時一口氣對路裡坑村的所有立窯實施關停,並對礦山進行封停,同時,花了500多萬對礦山進行回填、山體加固、覆土植綠等修復。」陳東說道。
石灰鈣產業的退出,讓久違的藍天再次呈現在路裡坑村人的眼前,村莊環境、交通條件等基礎設施也發生了實質性的變化,昔日光禿禿的礦山也漸漸恢復了往日的綠意蔥蘢。
「關閉了礦山,並不意味著我們的發展就離開了石頭,我們的出路依然還在石頭上。」常山縣「五水共治」辦公室專職副主任鄭兵說道。
確實,現在的路裡坑村,石頭依然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生產方式卻有了質的變化。
依託當地獨特的喀斯特地貌,2014年開始,常山縣通過招商引資,對三衢石林景區進行重新規劃、整合,大力發展旅遊經濟。同年,三衢石林景區正式通過「國家級4A景區」評定。
三衢石林景區
曾經的「老礦工」、路裡坑村村民邱師傅親身經歷了當地石灰鈣產業的崛起、淘汰和景區的發展,現在在景區上班的他,每每看到絡繹不絕的遊客,總感慨萬端:「這在3年前我們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以前我們自己開礦,一心是想著多賺點錢,很少去考慮環境、健康、安全等方面的隱患,這次幾年時間,完全大變樣了。」
現在的三衢石林,風景秀麗,奇石林立,峽谷險勝,全國各地諸多遊客慕名而來,一睹「石林奇觀」。
據統計,從正式通過4A級景區評定到2014年年底,僅半年時間,山衢石林景區接待遊客量就超過20萬人次,真正從「賣石頭」到「賣風景」的實質性轉變。
「在這裡上班,收入雖然沒有自己開礦時候高,但踏實,日子也過得舒心許多。」邱師傅說道。
堅守生態底線 跳出老路再謀發展
作為曾經的傳統產業,路裡坑村的轉型更像是常山縣石灰鈣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從「五水共治」行動開展至今,常山縣堅守生態底線,致力跳出「炸山賣資源礦石、採石燒石灰水泥」的老路。
截止目前,常山縣共關停170個小礦山,189個小石灰窯,264個石灰鈣棚,75個石灰石破碎廠和5條水泥機立窯;整合7家石灰石礦山企業,關停淘汰83孔石灰立窯和201條石灰鈣生產線,完成18家輕鈣企業環境整治。
在汙染物和能耗降低上,共削減排放二氧化硫11062噸、氮氧化物2447噸、煙粉塵11645噸,騰出能耗空間37萬噸標煤,減少汙水排放1.1萬噸左右,騰空利用土地300畝左右,開發閒置土地2000畝左右。
「一方面,我們支持和鼓勵有特色的鄉鎮、村莊發展鄉村旅遊、民宿經濟等生態項目;另一方面,我們將整合的礦產資源,通過兼併重組,以『國有制』的形式,引進先進的生產設備和生產方式,在最大限度上保護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做大做強傳統產業。」鄭兵說。
從「低小散」到「高大上」 賞石小鎮雛形已現
常山另一個石產業重鎮,青石鎮憑藉當地豐富的硯瓦石、青石等資源,做大做強石材、石板生意,並成立了華東地區最大的青石、花石專業市場,到目前為止,當地從業石材開採、加工、交易的人員已達4000餘人,石產業年產值突破6億元,是全國著名的「觀賞石之鄉」。雖然發展前景良好,但青石鎮石產業也存在附加值低、資源枯竭、生態環境壓力大等諸多問題,產業轉型升級勢在必行。
賞石小鎮主體建築落成
在「五水共治」的推動下,2014年開始,青石鎮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抓手,一方面,重點對轄區內低、小、散、汙染嚴重的的石材開採、加工企業進行整治、關停。同時,為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做強、做精石產業,一個集交易、觀光、休閒為一體的賞識小鎮規劃應運而生。
根據規劃,賞石小鎮主要由「一園二帶三區」構成:一園,是指佔地面積逾千畝的中國觀賞石博覽園;二帶,是指320國道、48省道沿線(青石段)觀賞石文化景觀帶;三區,是指原石開採區、石產業配套功能區和石文化自然景觀區。計劃總投資為69億元,規劃佔地面積3平方公裡,其中佔用建設用地約1平方公裡。
賞石園區管委會工作人員謝劍利告訴記者:「預計到2017年底,賞石小鎮將帶動當地80%的農民創業增收,爭取實現產值20億元以上,接待旅遊人數超100萬人次,並將觀賞石博覽園成功創建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
過去,常山人靠著石頭致富,如今,石頭在常山縣的發展中依然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同的是,現在的常山將更多生態建設、環境保護的元素融入當地傳統產業發展中。
三年治水,換來常山「綠水青山」:數據顯示,2015年,常山港流域地表水質100%符合水功能區要求,出境水質達標率100%,飲用水源地水質100%符合要求;2016年1-6月,環境空氣優良率為87.2%,同比增加5.4%。PM2.5均值為4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4.3%。
三年治水,更推動了常山經濟發展的方式的根本改變,指引傳統石產業在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上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