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央視財經】;
今天是端午假期第一天,很多人可能都有出行需求。而一些人在乘坐飛機前,可能會考慮購買航班延誤險。最近,一個「購買航班延誤險理賠300萬」的案件,引發了各方的熱議。這也使得航空公司的延誤險出現了一些調整。
多家保險公司提高航延險起賠門檻
記者發現,最近幾天為了補漏,各家保險公司紛紛對理賠和免責條款進行了修改。以這一旅行類應用程式為例,消費者在購買機票時,可以選擇同時購買航班延誤險。
不過,在詳情頁面,消費者可以看到「新增」的第一條理賠條件,就是被保險人必須「乘坐」投保航班。而起賠標準,也從過去的1小時,提高到了4小時。
保險行業業內人士 蓋雪瑩:原來你只要能提供機票,現在,你需要提供機票、登機牌之後,我們才能夠給你理賠。我們測算過,延誤半小時大概發生率在9%左右,然後會不斷衰減,到了4小時的時候,航班延誤大概是在0.6%的發生率。
此外,記者注意到,不少航延險產品都增加了一條免責條款。如果投保人投保時,已經知道或合理推斷可能發生延誤,保險公司將不承擔賠付責任。
然而,記者翻閱了市場上幾乎所有航延險產品的詳細條款,也沒有找到保險公司如何判斷乘客「知道」或「合理推斷」可能發生延誤的標準。
北京盈科(杭州)律師事務所律師 方超強:如何認定「合理推斷」沒有標準,容易成為保險公司拒賠的藉口,預測航班是否發生延誤,本身就是購買航延險的必要判斷和重要的消費心理因素,限制消費者預測,那這航延險就沒有買的必要了,畢竟誰也不會因為不會延誤的航班,來白花錢購買航延險。
虧本還要賣 保險公司難捨航延險
最近幾年,關於「航班延誤險」的爭議一直很多,一些乘客在買票時,甚至是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購買了航延險。但是,一些保險公司卻表示,承保的航延險往往不賺錢。那麼,保險公司又為什麼要做這虧本的買賣呢?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多年來,幾乎沒有保險公司能夠在航延險上實現盈利。
保險行業業內人士:其實這幾年,我們航延險的賠付率是接近90%甚至100%的。
在調查中,記者發現,航班延誤險不需要當面籤約。不少保險公司為了擴大規模,在推廣時打著「不論何種原因造成」「延誤一分鐘就賠」的旗號,理賠時甚至不需要出示相關證明就自動賠償。這些客觀上的規則漏洞,也導致了「航延險」賠付率的高企。
保險行業業內人士:可能為了獲客,我們會承諾,只要延誤了不管什麼原因都賠,同時又要保證客戶的黏度,所以有時候沒有那麼嚴格要求客戶提供充分的乘機證明。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目前,不少保險公司寧願承受虧損,也不願意取消航延險的關鍵就在於,航延險能夠更好地吸引用戶。而根據客戶的需求和特質做完行為畫像後,通過銷售其他金融產品,也能保證盈利空間。某種意義上,航延險已經不是一種普通的保險產品,而是一種營銷工具。
保險行業業內人士:比如說,我們發現1-5月份、10-12月份購買航延險的人不多,6-10月份買的人很多,那麼可能6-10月份就下線了。或者直接加上一個航空意外險,因為航空意外發生率很低,就用航空意外加上航班延誤這兩個產品組合,來直接平衡掉因為航延險帶來的損失。
保險行業業內人士 蓋雪瑩:讓更多的客戶到我的平臺上來,我可以再給他推薦健康險產品,或者推薦一個長期壽險產品。通過後邊的這些不斷地轉化,和客戶建立良好的黏性,我可以去從他身上再去獲得更多的保險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