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十一期間,承德博物館舉辦的一個珍貴的展覽——須彌福壽:當扎什倫布寺遇上避暑山莊,吸引了很多外地遊客。
據博物館工作人員講,很多上海、杭州的遊客都是慕名而來。
網絡時代,信息傳播速度就是快。
這次以慶祝紫禁城建成600周年為題的展出,將持續到10月31日。
展品有很多珍貴文物第一次面世,有來自北京故宮博物院、西藏日喀則扎什倫布寺和承德避暑山莊及須彌福壽之廟館藏珍貴文物共計127件,其中故宮博物院為此遴選70件,扎什倫布寺提供10件,承德市文物局提供47件。
展出文物中,有很多是當年乾隆皇帝與六世班禪互贈的禮物的實物,非常珍貴。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今年還是須彌福壽建成240周年,六世班禪來避暑山莊覲見乾隆皇帝240周年,十世班禪來避暑山莊40周年。
所以,在我第三次參觀完這個展出之後,又去了一次須彌福壽之廟,也就是承德人俗話說的行宮。
2.
須彌福壽之廟是外八廟中最後修建的一座寺廟,漢藏結合的建造水平已經爐火純青,被人們譽為建造水平最高的一座。
來承德旅遊的人如果選擇在承德一兩天時間的話,按照旅行社的安排,幾乎都選擇避暑山莊+大佛寺(普寧寺)+小布達拉宮(普陀宗乘之廟),往往忽視了須彌福壽之廟,這不能說不是一個遺憾。
網上有關須彌福壽的照片已經很多,但沒有上面這一張:金秋十月,金黃的樹葉掩映下的金碧輝煌的金頂。
乾隆皇帝給六世班禪修建的行宮,耗資巨大,僅這金頂一項,就耗費甚多,《總管內務府奏銷檔》:須彌福壽之廟都罡殿、住宿樓銅瓦... ...鍍金二次... ...共需用頭等鍍金葉一萬五千四百二十九兩八錢五分四釐。
與避暑山莊內的青磚灰瓦相比,確實是兩個境界,一個是民間,一個是佛國。
又想起了承德籍學者蒙曼去年站在這裡說的那句話:
這在中國文化裡叫做「薄己寬人」,對自己是很簡約的,對待友人,對待客人,是非常寬懷、熱情的。
其實,看完承德博物館裡的「須彌福壽:當扎什倫布寺遇上避暑山莊」的展出,再看須彌福壽之廟,最突出的感覺是乾隆皇帝與六世班禪之間的彼此尊重,儘管史書上都寫成「覲見」,但在澹泊敬誠殿舉行乾隆皇帝萬壽慶典時,班禪與乾隆皇帝攜手同登寶座,接受蒙古王公、扈從大臣和外國使節的朝賀。
當時,隨從班禪的三大寺堪布、各大德及章嘉國師,唱贊無量壽經,四方使臣各獻壽禮,殿外樂亭奏起中和韶東,慶壽之舉,已達極盛之時。
金碧輝煌的外八廟,事實上都在寫著兩個大字:尊重。
3.
其實,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密切很微妙,有的是因為血緣、有的是因為利益、有的是因為政治需要,但也真的有天生的緣分。
乾隆皇帝與六世班禪就是。
所以,在須彌福壽之廟的碑刻上,乾隆皇帝首先就寫道:
昔達賴喇嘛之來,實以敦請,茲班禪額爾德尼之來見,則不因招致而出於喇嘛之自願來京,以觀華夏之振興黃教,撫育群生,海宇清宴,民物敉寧之景象。適值朕七旬初度之年,並為慶祝之舉也。
意思是說,過去五世達賴來朝,是由於我們的邀請。而這次班禪額爾德尼來京,完全是自願,主動來的,他要看看內地黃教的發展,人民生活和教育,天下的安定愉快、豐衣足食的景象,同時,也給我祝壽。
自班禪從乾隆四十四年六月十七日從扎什倫布寺啟程開始,乾隆皇帝就一路關照,屢下聖旨,派人迎接、護衛,送大量的慰問品和各種禮品、防暑降溫的藥品,以示體貼。
六世班禪「凡接聖旨,皆跪地合掌袛領」,乾隆說「無需下跪」,兩個人彼此尊重,堪稱傳世佳話。
乾隆四十五年七月二十日,班禪一行到了承德,在澹泊敬誠殿覲見乾隆皇帝,班禪「獻吉祥哈達,無量壽佛」,上丹墀「跪請聖安,上親扶起」。
乾隆用藏語問佛安:長途跋涉,必感辛苦。
班禪答道:遠叨聖恩,一路平安。
乾隆即興賦詩一首:
祝釐遠至鬯宗風,三接欣於避暑宮。
敬一人而千萬悅,垂名冊亦乃予同。
雪山青海胥增忭,色罽精金許獻衷。
初見宛如舊相識,本來如是匪神通。
清朝皇帝學識都很淵博,儘管很多人說乾隆皇帝詩寫的不好,但實事求是的說,作為非專業詩人,他的詩真的已經很好了。
用拼音輸入這首詩的時候,好幾個字需要查《新華字典》,「釐」讀西,祝福的意思,「鬯」讀唱,是酒具,「罽」讀記,氈子一類的東西。
乾隆皇帝的一句「初見宛如舊相識」,流傳至今。兩個人為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所作出的貢獻,彪炳史冊,熠熠生輝。
那一年,乾隆皇帝70歲,六世班禪42歲。
4.
200年後的1980年,十世班禪恢復工作後,中國佛教協會名譽會長趙樸初親自陪同他到承德視察。
這一年,十世班禪也正好42歲,到承德這天,也是七月二十日。
非是刻意安排,人世間很多事情的巧合之處,超出人的想像,包括這次的為慶祝紫禁城建成600周年而舉辦的展覽,也恰逢須彌福壽之廟建成240周年。
班禪大師等人在喇嘛教祖師宗喀巴和釋迦牟尼像前敬獻哈達,行參拜大禮,誦經、布施等儀式結束後,參觀須彌福壽之廟的其他建築,興奮的說:這裡比扎什倫布寺還豪華、壯觀。
趙樸初陪同十世班禪大師到承德視察時連作三首詞,其中一首《臨江仙·樓閣莊嚴彈指現》贈予了十世班禪大師。
臨江仙
承德須彌福壽之廟,1780年清乾隆為六世班禪所建。
1980年7月,全國政協同人來遊,作此贈十世班禪額爾德尼副主席。
樓閣莊嚴彈指現,當年帝力雄心。
堪思百族遠來情。
北招沙漠月,西接妙高雲。
二百年間無限事,重來已隔三生。
漫嗟虛殿冷龍鱗。
眾生齊大覺,日照萬山明。
從六世班禪到十世班禪,二百年間隔了三世,「二百年間無限事,重來已隔三生」,趙樸老的詩句寫出了人世間無限的滄桑,也寫出了藏傳佛教的劫難。
5.
清史專家戴逸在2003年避暑山莊肇建三百周年時說,避暑山莊建成後的第一個一百年,中原內沒有大的戰爭,社會安定... ...是建立、輝煌、光彩的一百年。
第二個一百年有兩次鴉片戰爭,英國打開中國的大門,英法聯軍入侵北京、火燒圓明園,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等,是長期受侵略者的蹂躪,是多災多難的一百年。
第三個一百年是辛亥革命以後,經過了北伐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長期鬥爭,在20世紀前半個世紀,山莊遭受了很多災難,「後來日軍佔領了山莊,把須彌福壽之廟的金頂上的金子都颳走了,所以我第一次來避暑山莊看到的須彌福壽之廟的金頂不像個樣,遭到了破壞」,新中國建立以後,國家投入很多力量,進行保護和修復,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後,使山莊外廟重現輝煌,所以說,第三個一百年,是復興的一百年。
趙樸老所說的二百年,正是戴逸先生所說的後面這二百年,所以這裡的「無限事」真的說不完。
三生有幸,讓我們遇到了你,須彌福壽之廟。
6.
通往平臺頂上的路被封著,上面寫著「文物保護承重監測 暫停開放敬請諒解」,問工作人員,說從去年就開始了,因為疫情影響,一直沒有開放,或者是「監測」還沒有結束,所以,敬請諒解。
其實,不管你諒解不諒解,反正就是「暫停開放」。我們在生活中經常遇到這樣的被「敬請諒解」,比如去蓋個章的時候管章的人不在、去醫院的時候處置室的人不在等等等等,反正你就是白跑了。
好在來得是佛寺,現在很多人都講「佛性」,一切眾生悉有佛性, 凡夫以煩惱覆而無顯,若斷煩惱即顯佛性。
凡事隨緣吧,我們都是凡夫,但也不要有煩惱,因為有煩惱也是枉自煩惱。
7.
出須彌福壽之廟西門出口,有下馬碑文如下:
須彌福壽之廟遵旨照:
普陀宗乘之廟於山門並東西角門外,安下馬石碑四,總理工程大臣英廉、和珅同章嘉胡克圖會議,嗣後凡蒙古、扎薩克等來瞻禮者,王以下,頭等臺吉以上及喇嘛等準登紅臺禮拜。其餘官職者,許在牌坊前瞻仰,餘概不準入廟門。其入廟門者,不得由中路行,俱令入左右掖門,以昭虔敬。俟奏準鐫示廟門,俾各永遠遵守等因。於乾隆四十四年九月二十八日具奏,奉旨依議,欽此。
在承德避暑山莊和外八廟,到處都有和珅的影子,他參與了進入須彌福壽之廟的人員的等級的劃分,也算是當時國家的最高決策層了。
妙高莊嚴,皇家寺廟,還是有他應有的莊重和威嚴。